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泗源村 王氏族谱历代修谱时间
第一次修族谱:康熙十三年 (1674年)
历史记事:
常德、岳州失守
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吴三桂命其将进犯湖南。是月,杨宝荫攻取常德,吴应麟兵陷岳州,吴军逼近长沙,人心日乱。康熙帝命使、兵二部传谕长沙文武各官:各尽其职,保境安民。命前锋统领硕岱自荆州进军常德,都统朱满率部进驻长沙。三月,康熙帝谕大将军勒尔锦等:“今唯先取常德、长沙,以寒贼胆,方能制胜。”否则,民心业已动摇,广西音信阻绝,倘江西报警,不单馈饷浩繁,唯恐又出他变!复谕:吴三桂既亲自到达常德,我军如进取常德、沣州,吴三桂势以全力进犯岳州,应互相应援,事先有备。不出康熙帝预料,吴三桂水陆军并进,齐攻岳州,清廷守将以城投降。
三藩之乱形成
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靖南王耿精忠收到吴三桂劝其共同反清书信。此前,耿精忠于康熙十二年(1673)九月即欲谋叛清廷,因虑下游诸郡不服,虽已约郑经自海上出兵江南,但见康熙帝决心平定吴三桂之举,遂拟稍待。是时,吴三桂军已攻克常德岳州等地,四川、广西等地接连报捷。耿精忠心中暗喜,决心从叛。并立即与其藩下部将曾养性、江元勋、马九玉、白显忠及福建巡抚刘秉政密谋反清。是月二十二日,耿精忠据福州叛乱,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传檄各府县蓄发,易汉装,铸钱曰“裕民通宝”。命都统马九玉,总兵曾养性、白显忠等分别攻下延平、邵武、福宁、汀州等地,全闽皆为其有。总督范承谟拒绝叛清,被囚。耿精忠遣使至吴三桂军前,约其攻占江南江西;约广东潮州总兵官刘进忠进扰粤地;约郑经出师江南,而他则统陆师攻取江浙,并许以全闽战舰出动。同月,刘进忠据潮州叛附,耿精忠封他为宁粤将军,耿军入潮州。不久,海澄总兵赵得胜、漳浦总兵刘炎叛清,耿封赵为威远将军,刘为定远将军。一时间,江西的广信等十余个府县纷纷响应吴、耿,叛附者甚众。五月,浙江平阳总兵官蔡朝佐剪辫倡叛。耿部曾养性入浙,招降温州总兵官祖宏勋、平阳游击周定猷,复同耿将林冲、徐尚朝等部众,接连占领瑞安、处州等六府县,伺犯宁波,进攻金华,复以数万精兵围攻衢州,聚清湖,水陆合攻,衢州告急。浙江总督李之芳亲统清军,据险要之势,奋力死守。八月,耿精忠部在广信等地发布文告,称由徽州、婺源进取江南诸郡,“如助夷扶暴,大兵一到,定以逆民进行剿洗,寸草不留!”康熙帝在连续接到奏报后,是年四月二十七日,下诏削耿精忠王爵,声讨其罪行,立谕福建军民:既不追究,也不株连,论功叙录,勿自疑畏。先是,命将耿精忠之弟耿昭忠及其他在京城诸弟拘于一室,共属下官员一律解职。命都统赖塔为平南将军,统领副都统马哈达、胡图之部与安南将军华善之中速赴杭州,以保浙江;命定南将军希尔根率其部驰往江西;命迁安庆部分官兵固守南京,复授和硕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力保江南全省。同年六月,命希尔根进入江西,先定广信,后取长沙;授和硕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并于次月授予敕印,前往浙江;命副都统喇哈部速往衢州增援;八月,康熙帝手谕护军统领桑遏:坚守袁州,确保吉安、赣州,避免因其失陷而使广东受阻,形势益危。年底,清军在温州、黄岩、杭州、饶州、衢州、金华等多处大败耿军,歼其部众约十万人,战局始有转机。同时,康熙帝还派遣工部郎中周襄绪等,携敕往闽,招降耿精忠。康熙十五年(1676),吴三桂、郑经所部连陷惠州等府县,耿精忠又派兵进犯赣州等地,复与吴军联合,阻截清军援救广东。广东总兵官苗之秀等叛清。是年二月二十一日,尚之信派兵包围其父、平南王尚可喜的住处,叛依吴三桂,受封招讨大将军,改旗易服。同月,吴三桂封其为辅德公,后又晋为辅德亲王。尚之信听命于吴,联合郑经,各守边界。六月,尚、耿与孙延龄等分路进犯袁州等地,力图实现与吴三桂会师江西。至此,以吴、耿、尚为首的三藩之乱形成,战火遍及半个中国。
河北总兵官蔡录谋叛事败
康熙十三年(1674)三四月间,河北总兵官蔡录私通杨来嘉,密谋反清。杨来嘉,湖北襄阳总兵官,与蔡录均为郑成功旧部,先后率领所部隆清,授左都督,分任总兵官。是年三月,杨据谷城叛附吴三桂,逾四日,郧阳副将洪福以其部响应。吴三桂即授杨、洪为将军。康熙帝得报,因猜疑蔡录令其兵丁“借称捕鱼,披甲行走,有叛状,民心惊疑。”遂于四月初五日命内大臣阿密达赶赴怀庆,查明此事。蔡之部众亲属称“蔡录造鸟枪,购骡马,与杨来嘉往来,同谋约应吴逆,谋反情实。”阿密达至其衙署,蔡施放火炮,被捕。康熙帝命将蔡录及其与谋之子、侄等一并斩首,其余与此案无涉之投诚官兵概不株连。命吏、兵二部通行晓谕,以安投诚者心。
康熙帝命保举平叛人才
康熙十三年(1674)八月,康熙帝准吏部议覆御史朱尚义疏言,“今闽粤督抚既设,将军守令将弁势必须才补用。”命满汉三品以上的大学士、各部尚书等堂官及八旗都统,凡有真正才能者,不拘文武,照例保举。吏、兵二部甄别录用,并派往平叛军前效力。倘若保举不妥,将保举官员照例议处。
满汉官员捐助鸟枪
康熙十三年(1674)九月二十六日,兵部会议,因平叛需要,令内外满汉官员杆加一级。生员捐三十杆、闲散弟子捐四十杆,准进入国子监读书。富国捐四十杆,给予九品顶戴。三十日,康熙帝准所议。
恢复捐纳例和招民垦田酌量录用制
康熙十三年(1674)十月,因吴三桂、耿精忠等相继叛乱,清军分赴各省平叛,所需钱粮骤然增多,清廷遂复行捐助纳监例,简称捐纳。规定:现任文武各官和乡绅捐银二百两或米四百石者,准记录一次;捐银三百两和四百两或捐米六百石和八百石者则分别记录二次和三次;捐银五百两或捐米一千石者,准加一级。进士、举人、贡生捐银八十两和一百五十两或捐米一百六十石和三百石者,出任之日分别记录一次和二次;捐银三百两或捐米六百石者,出任之日准加一级。增生、附生、青衣等,视其捐银或捐米的不同数目,可转礼部送国子监读书。富民捐银一百两、一百五十两和二百五十两或捐米二百石、三百石和五百石者,分别给予悬匾示旌、九品顶带荣身和八品顶带荣身。凡属大计贪赃、丢城失地、盗骗钱粮、科场舞弊、作恶害民者及三品以上革职官员,不准捐纳。但是,如因逃人盗案、拖欠钱粮及贻误公务而被革职者,自四品官至九品官,视其不同捐银数目,给予原品顶带荣身。革去进士、举人者,捐银一百五十两或二百五十两,分别给予九品顶带和八品顶带荣身。此后三年间,因军需一再短缺,复广升捐纳条例,如纳米菽、马草、鸟枪、弓箭等等,清廷共得捐银二百余万两,而捐纳知县已达五百余人,太学生员增至数十万人。是年,清廷又定招民垦田酌量录用制,规定凡属贡生、监生、生员及百姓垦田三十顷以上者,奏过吏、兵二部,试其文艺程度,分别授予知县、县丞、守备、百总等官。但是,如地方官员对被招民垦田未足额数或垦田钱粮未经起解而擅具题者,照例议处。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平定,清廷遂停止各种捐纳事例。
文化纪事:
天体仪器与火炮制成
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制成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天体仪,并绘图立说,以《新制灵台仪象志》进呈。南怀仁升为钦天监监正,加太常寺卿,仍修历法。吴三桂叛乱发生后,康熙帝谕其监造用于山地作战的轻火炮。是年,南怀仁铸成约三百五十门新炮,并在芦沟桥试射,命中率极高,康熙帝脱下貂裘赏赐。这些轻炮火在平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十八年(1678),康熙帝准礼部议,将南怀仁制成的《康熙永年历》交翰林院,并令钦天监官生学习,永远遵照执行。
道学家张履祥逝世
张履祥(1611-1674)。履祥字考夫,桐乡人。著有《杨园全集》。
杂谭逸事:
尚可喜疏志忠清
康熙十三年(1674),抚蛮将军孙延龄叛清后,其檄文内有三藩之语;不久,耿精忠也起兵叛清。四月初十日,平南王尚可喜疏言,他虽与耿有姻娅之亲,然其年逾七旬,唯知捐驱矢志,力保岭南,以尽始终如一之诚。康熙帝下旨,深嘉其志,命尚可喜与总督金光祖同心协力,共掌两广一应军机调遣及固守地方事宜,务酌万全而行事。次日,准尚可喜请,由其次子、都统尚之孝承袭平南王。是月底,因耿精忠叛,海澄公黄梧等被阻于漳州、泉州一带,音像皆无,康熙帝命尚可喜与广东、江西、浙江等省将军、督抚探明情况,漳、泉之地能守则守,如军力薄弱,可撤至广东、江西。尚可喜疏奏:吴三桂派大军二万,扎营黄沙河。如果孙、吴合兵一处,危害甚大,请调兵速援。康熙帝命副都统根特率其部急赴广东。四月二十八日,又命兵部将各路平叛大军的调度、人选情况,移文通告尚可喜。是时,根特已授平冠将军,与尚可喜在广东共同平叛。七月,尚之孝辞袭王爵,命尚可喜依旧管事。是月,尚部在潮州与叛将刘进忠交战,接连取胜。九月,续顺公沈瑞不甘从叛,尚可喜及时将其接出。康熙帝谕恢复沈瑞原爵,同尚驻广东。鉴于广东因广西之变,势力孤危,命和硕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冠大将军,驰往广东,援救平南王。十月,康熙帝以尚可喜为国尽忠,功劳卓著,予以更大权力,谕广东督抚等全体官员,听其节制;应补授的文武诸官,由其任选,然后奏闻;凡属军队调动及招抚等事由其酌定而行。十二月,康熙帝深感尚可喜在吴、耿叛后,“益励忠纯,克抒伟略”,晋封为平南亲王,并以亲王品级顶戴支俸,仍旧管理广东诸事。其子尚之孝袭封该爵,并授予大将军印。但是,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却于一年后叛依吴三桂,并派兵围困尚可喜住所。时尚可喜正卧病,恨己不能制此逆子,愤而自杀,幸被众人所救。是年十一月初八日,抱憾而死。死前,他仍穿清太宗皇太极所赐朝服,遗命葬海城。康熙十六年(1677),尚之信降。康熙帝谥其曰敬。康熙二十年(1681)五月,尚之孝乞迎可喜归葬。丧至,康熙帝命内大臣觉罗塔达等臣亲往祭奠,并谕示说:“王素矢忠贞,若人人尽能如王,天下安得有事?每念王怀诚事主,致老弥笃,朕甚悼焉!”准以海州平南王庄园为尚可喜葬地,赐闲散佐领二员,照管其家中人口。
郑经参加三藩之乱
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叛清,再次派遣通事黄镛赴台,请郑经过海会师,并愿以沿海全闽战舰相许,声言“贵藩将水,吾将陆,江浙捶手可得也。”五月,郑经命参军陈永华守台湾,亲统大军,率领右武卫刘国轩、侍卫冯锡范等至厦门,参加三藩之乱。六月,原泉州提督王进功子王锡藩,以泉州降郑经。先是,吴三桂致书郑经,极尽吹捧,并说:“今天下大举,正千载一遇,时不可失。”希望他直取南京,“或抵天津,断其粮道,绝其咽喉。”郑经则建言说:“以殿下之忠贞而择立先帝之苗裔,则足以号召人心而感奋忠义。”七月,平南王尚可喜围攻已叛附耿精忠的宁粤将军刘进忠,刘向郑经求救,郑经派水师相援,刘即归附郑经,受封定虏伯。十一月,郑经命其将赵得胜攻打福建漳浦,耿军守将、定远刘炎献城投降。康熙十四年四五月间,郑经命刘国轩会同何佑、刘进忠等,规取潮州一带未附府县,清安达公尚之信竭力防守。相持日久,郑军粮尽。尚可喜调兵十余万,尽锐来攻。刘国轩决定以退为进,在当母山以逸待劳。尚军立足未稳,刘身先士卒,郑军冒死奋战。是役,郑军以饥卒数千,重创清军,杀其将兵二万余名,生擒七千之众。康熙十五年(1676),吴三桂命尚之信与郑经画界结盟。是年,郑经败盟,占汀州,但耿精忠复降清朝。自此,郑经在福建节节败退,被迫退守厦门。康熙十六年,尚之信降清,刘国轩弃惠州,完师归厦门。郑军所占闽粤七府尽失。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郑经复命刘国轩率军伐漳州,连克五洲等沿海十余处州堡,有时“一日三捷”。总督郎廷相急檄清军四路进剿,提督段应举、将军喇哈达、赖塔等从泉、福、潮诸州出兵,力图一举歼灭郑军。然而,数千郑氏官兵在刘国轩的带领下,声东击西,忽水忽陆,兵锋甚锐,取平和,占漳平、围海澄,清军都统、提督以下皆败死,郑军复陷长泰、同安诸县。“闽省震恐!”康熙帝诏逮郎廷相,命姚启圣、吴兴祚、杨捷为福建总督、巡抚、提督,战局始变。是年九月,郑军在漳州之战中伤亡惨重。次年,郑军复起,清廷迫而迁界。郑经为有粮饷,下令加倍征收税米,民多怨愤。康熙十九年(1680),三藩叛乱败局已定。康熙帝命大集舟师,对郑军剿抚并用。郑军失海坛,献海澄,投诚者一万四千余名。郑经知势不可为,遂弃厦门而退归澎湖。
第二次修族谱:雍正三年 (1725年)
历史纪事:
雍和宫定名
雍和宫,清代的喇嘛寺,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雍和宫的前身是雍亲王府,即雍正帝做亲王时的府第,创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雍正帝在走进紫禁城之前,在这里渡过了他的大半生。他广结朝廷要员,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小集团,并加入了争夺皇位的斗争;他了解天下大势,明确了奋斗目标,以求登基后一展宏图;他也曾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第一闲人”,不问功名荣辱,潜心学问,并把赏心悦目的文字辑录起来,编成《悦心集》一书。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他的王府中进行的。经常出入这里的一些“藩邸旧人”在他顺利登上皇帝宝座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雍正三年(1725)六月十三日,大学士们奏请将雍亲王府升格为宫殿,并要雍正帝亲定嘉名。于是雍正帝为自己的故居定名为“雍和宫”。雍正帝死后,还将其灵柩停放在宫内,并因此将宫内永佑殿、法轮殿等主要建筑改易黄瓦。后又奉其影像于永佑殿,从此成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乾隆九年(1744),正式改为喇嘛庙,大部分殿宇成为喇嘛诵经之所。从此雍和宫成为清代宗教活动的中心,承德的外八庙即归这里管辖。
安辑棚民
棚民指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山区或丘陵地带居住的外来农民。他们因生活所迫,到异地谋生,或开山种地,或开炉铸铁,或当雇工,因系搭棚而居,故称“棚民”。棚民生活没有保障,故而迁徙不常,一些地方还曾发生过棚民的起义。因此,对棚民的逐渐增多,清政府极为重视。雍正二年(1724),户部尚书张廷玉反映浙江、江西的一些抢劫案与棚民有关,建议设法安辑棚民,把他们变为土著,编入保甲,由地方官严行管理,并通话棚民读书入学,以求得地方安宁。雍正帝令有关官员议处。雍正三年(1725)七月初六日,户部等衙门将两江总督查弼纳、浙闽总督觉罗满保关于安置浙江、福建、江西三省棚民的办法向雍正帝汇报,主要内容是:照现行的保甲之列,按户将棚民编审入册,责成山主、地主、保长、甲长对所管棚民进行担保;情愿编入土著者,准其编入,与土著一体当差;编册之后,续到者不得容留,有愿回本籍者,准其回籍;棚民入籍二十年以后,以愿参加文武生考试者允许参加,于额定人数之外酌量录取;凡棚民多至数百户或千户以上之地,添拨兵丁防守;棚民有窝匪奸盗等情,地方官及保甲长若失察、徇庇,则分别惩治。雍正帝批准了这一安置方法,并且取得了清政府满意的效果。雍正帝曾得意地说:“在昔棚民,何有近日光景!”雍正九年(1731)二月,清政府特定江西棚民入学之例,以笼络人心。
京畿营田
雍正三年(1725)夏,直隶大水成灾。清政府在赈济霸州、保定等七十二州县厅水灾饥民的同时,决定经营畿辅水利,兴办水利田,并派怡亲王允祥、大学士朱轼率员考察。同年(1726)十二月二十三日,允祥等将考察结果上报,并绘图进呈,同时陈述直隶水利营田事,建议设营田,拣干练河员督率。雍正帝大为赞赏,遂命允祥总理其事。随后,设立了营田水利府,下辖四个营田局,负责兴办直隶水利营田事。雍正四年(1726),朱轼又提出加速营田工程的建议;鼓励民人开垦,照亩积多寡,给予九品以上、五品以下顶戴;凡到水利府工程处效力的民人,可视其承包工程量之大小,录用为不民职务的官员;降革官员赴工程效力者,竣工之后可以开复;流徙以上罪犯效力者,准予减等。雍正帝批准了他的建议,于是自雍正五年(1727)起,京畿营田便大力开展起来。营田工程有两项,一为修治河道,疏浚建闸,一是营造水田。雍正帝还调来江南、浙江老农教授水田耕作技术。营田很快收到效果,当年,官私垦田八千多顷,每亩可收稻谷五至七石。对于京畿营田,雍正帝一直坚持,收效明显。
杂谭逸事:
阿迷州改土归流
阿迷州属云南临安府。原有土知州一官,为李氏世袭。三藩之乱起,时土知州李思敬以兵相助吴三桂,被吴三桂授为制胜将军。平定三藩之乱后,由于本州民人控告,曾改土归流。其后知州王来宾又以各寨皆系夷民,钱粮难催,请求恢复李氏之地位,代政府催粮,委为“土催”,实际上又恢复了李氏的土司之职。至雍正初年,土司一职由李纯接替,李纯对民人派累巨增,苛虐尤甚,同时抗欠政府之正课。这不仅引起了民人的反对,屡向政府控告,也使官府感到此人一日不除,钱粮一日不完。于是,云贵总督高其倬撤其代征之职。李纯不思改悔,仍于暗中私自征收,威胁民人不许完课交官,并且强占旁甸乡之一百九十八寨。官府屡次提拘,负固不出。雍正三年(1725)二月,高其倬派阿迷州知州元展成前往擒拿,遂捉拿归案。其后,籍其家产,并将李纯本人迁往江西。阿迷州亦改土归流。
威远土州改土归流
威远土州属云南镇沅土府。长年以来,土司横行,欺压土民,无限勒索,民不堪其累。且土司向来不许土民应考,恐其入学,与之抗衡。雍正二年(1724)初,土知州刀光焕隐匿朝廷追捕的要犯普有才,拒不交出。同年四月十九日,云贵总督高其倬以“纵贼不法”罪奏请雍正帝废除刀光焕土司职衔,并将威远土州改土归流,得到了雍正帝的批准。于是刀光焕被革职,并遣送江宁,由该地地方远土州,改设威远厅,设抚夷清饷同知一员,经历一员,添设普威一营,派兵驻扎。同时编里甲户口,清查田地,并对夷人子弟中有志读书者,准于元江府附考,增加元江府入学名额二人。普洱府设立后,威远厅改隶普洱府。
内务府佐领下人闹事
雍正三年(1725)十月,在京城发生了一起内务府佐领下人吵闹抢物事件。事情的起因,是因为裁减内务佐领下兵丁而引起。内务府佐领每年所需钱粮,在康熙三十年间,为三十余万两。而至雍正初,已增至七十余万两。为减少开支,雍正帝根据廉亲王允禩的奏请,决定削减内务府佐领兵丁的人数。此事引起了佐领下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要夺其钱粮,于是数百人聚集到允禩家吵闹,第二天又到内务府总管李延禧家吵闹,并抢去物件。步军统领阿奇图派兵捉拿为首者。雍正帝得知此事,认为是管理内务府的主要官员经理不善。遂于(1725)十一月初二日特颁谕旨,将管理内务府总管事庄亲王允禄罚俸三年,革去常明、来保内务府总管,来保枷号三个月,鞭一百。同时把为首闹事的五人交刑部监看正法,其余一部分人分别发往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安插做苦差,若原系奴仆,则给该处兵丁为奴。
年羹尧死
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十一日,刑部等衙门罗列年羹尧九十二大罪状,要求处以极刑。雍正帝念其前功而令自裁。年羹尧,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曾倍受康熙帝赏识。在雍正帝登基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被雍正帝视为新政权的核心人物,加以重用和培植。雍正元年(1723)二月,授二等阿达哈哈番世职。三月,加太保衔,晋爵三等公,并全权处理西北军务。十月,因罗卜藏丹津于青海叛乱,被授于抚远大将军,赴前线平叛,又晋为二等公。次年三月,大功告成,叙平定青海功,晋爵一等公。对于维护新政权,打击允禩集团等,年羹尧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受到雍正帝的恩宠,加官、晋爵、赐第、赏金,接踵而至。但是,年羹尧妄自尊大,不守臣道,甚至雍正帝面前也“箕坐,无人臣礼”。他排除异己,结党营私,接受贿赂,侵吞军饷。雍正三年(1725)二月,出现“日月合壁,五星联珠”的自然现象,当时以为祥瑞,照例内外臣工上贺表,年羹尧贺表,因笔误,把“朝乾夕惕”语写成“夕阳朝乾”,雍正抓住不改。此事件后,山西巡抚伊都立、都统范时捷、川陕总督岳钟琪、河南巡抚田文镜等相继参奏年羹尧。四月,命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六月,革去太保衔,严惩年氏子弟及同党。七月,降至三等公,革去杭州将军职。八月,再降至阿达哈哈番。九月,革去所有职衔。十月,遣人去杭州捉拿回京。十一月至京。十二月便由刑部等做出最后的裁决致死。
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发
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十八日在处决年羹尧七天之后,雍正帝将汪景祺斩首枭示,妻子发遣黑龙江给穷披甲人为奴,亲兄弟、亲侄均革职,发戍宁古塔,五服内的族亲现任及候选、候补者一律革职,令原籍地方官管束。汪景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举人出身。因仕途不得意,于雍正二年(1724)赴西安,任职于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幕府。谀称年羹尧为“宇宙之第一伟人”,功绩远在历代名将郭子仪、裴度等人之上。同年五月节前作《读书堂西征随笔》,献给年羹尧。内有诗句“皇帝挥毫不值钱”,意在讽刺康熙帝之书法,又有非议康熙帝谥号及雍正帝年号之文字。书中尚有《功臣不可为论》一文,乃年羹尧青海建功之后而作,针对舆论中功臣不能自处而遭屠戮的观点,加以驳斥,旨在责备人主,为功臣鸣不平。文章分析人主杀功臣的原因在于对功臣疑之,畏之,怒之,恕之。劝臣子不要做功臣,警告君主不要杀戮功臣。次年,年羹尧案发,在查抄年羹尧杭州住宅时发现了《西征随笔》一书。雍正帝憎恨汪景祺议论讥讽杀功臣事,但又不便发作;后终以其诗句中攻击康熙帝的地方,定为大不敬罪,并指为年羹尧同党。
第三次修族谱:乾隆六十年 (1795年)
历史纪事:
宣立颙琰为皇太子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日,乾隆帝御勤政殿,召见皇子、皇孙及王公大臣等,宣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建元嘉庆元年,届期归政。乾隆帝在谕示中说:朕即位之初,就曾表示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他同时又强调: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
乾隆帝连续制裁贪官
乾隆六十年(1795)九、十月间,乾隆帝对封疆大吏的贪污不法行为,陆续给以严厉制裁。九月初八日,前闽浙总督富勒浑以在任期间,索取盐商等银五万五千两,被查抄家产,发往热河效力赎罪。初九日,雅德因在闽浙总督任内,索取盐商银四万五千两,被发往伊犁,自备资斧,效力赎罪。二十一日,前任黑龙江将军都尔嘉、明亮、舒亮,因在任内犯有侵渔貂皮等罪,分别被仗流、论绞和留乌鲁木齐效力。十月初九日,闽浙总督觉罗伍拉纳,在任内侵吞库银八万五千余两,收受盐规银十五万两,受厦门同知黄奠邦馈银九千二百余两,家有如意一百余两;福建巡抚浦霖婪索馈银,贪黩不法,家存银二十八万余两,金七百余两;按察使钱受椿在审案时,私向伍拉纳和浦霖抽换案卷,藐法徇情,三人俱被斩首。
文史纪事:
蒋仁逝世
蒋仁(1743-1795),以得蒋仁铜印,遂改名,别号吉罗居士、女状山民,仁和(今杭州)布衣 。性孤冷,寡言笑,终身罕与世接。工书法,绝不趋俗韵,彭绍升推为当代第一。其书由米上窥二王,参学孙过庭、颜真卿、杨凝式诸家,兴到时,如以墨沈倾纸,几难辨字,而见者莫不倾倒。画擅山水,有幽逸趣。时亦清雅拔俗。篆刻以丁敬为宗,苍劲中别饶逸致,得意之作,直可抗衡。兼善刻竹,尝制一竹制妇人像,以布帕裹首,跨一鹿,衣褶极简古,鹿足趾刻蒋仁二楷书,与平日墨迹相类。卒年五十三。
钱澧逝世
钱澧(1740-1795),永水(今浙江嘉兴)人。瑞麐子。写生亦宗恽寿平,腴澹入古,间作山水,幽冷师元人,不为俗笔。 《墨林今话》
学者卢文绍逝世
卢文绍(1717-1795)。文绍字绍弓,号抱经,浙江余姚人。精于校勘。刻有《抱经堂丛书》,著有《抱经堂文集》等。
杂谭逸事:
湘黔苗民起义
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十三日,石柳邓等领导湖南、贵州苗民发动反清起义。石柳邓是贵族松桃厅(今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寨人。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他同湖南永绥厅(今花垣)黄瓜寨人石三保,相约于乾隆六十年正月十八日在两地同时发动起义,以“逐客民,复故土”相号召。由于起义消息被汉族地主杨芳侦知告密,石柳邓遂提前于十三日发动起义。十八日,石三保亦率众起义。几天后,凤凰厅(今湖南凤凰县)属吴陇登、吴半生,乾州厅属吴八月等纷起响应。二十九日,湘西苗民义军在鸦西寨大败官军,杀死镇筸镇(今湖南凤凰县南)总兵明安图、永绥副将伊萨那、同知彭凤尧,不久又攻下乾州城(今湖南吉首西南)。闰三月,石柳邓率义军南攻松桃,并以兵包围贵州镇远镇总兵珠隆阿于正大营城内。清朝总督福康安、提督花连布闻讯后率兵赶到,十八日解正大营围后,便放火烧山。二十六日,义军撤出松桃,石柳邓率师入湘西,与石三保在永绥黄瓜寨会师。黄瓜寨是湘黔苗民起义的重要根据地之一。石柳邓与石三保在黄瓜寨会师后,福康安与和琳等分别率川、滇、黔、湘清军尾追逼进黄瓜寨。四月,清军绕道进攻黄瓜山大梁,起义军采取“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其来我也,其去我来”战术,巧妙利用地形,避实就虚,东游西击,打击清军,还击败了护送粮饷的花连布军。后来,终因寡不敌众,石柳邓与石三保率领义军被迫转移,清军占领并火烧了黄瓜寨。石柳邓、石三保自黄瓜寨转移后,继续联络各部,集结力量,与清军进行斗争。他们地乾州平隆推举吴八月为王。福康安与和琳率清军分路围追起义军。吴半生在鸭保寨兵败后投降。在福康安“以苗攻苗”的策略下,吴陇登也归附清军。十一月,吴八月率领义军转战至臣盘寨,吴陇登伪装溃散,也混入臣盘寨。初三日,吴八月被吴陇登计俘,解至福康安军营后遭杀害。湘黔苗民起义遇到严重挫折。
第四次修族谱:道光十四年 (1834年)
历史纪事:英船闯入虎门
道光十四年(1834)八月,英国兵船闯入黄埔。先是,英国贵族、上议院议员、海军高级将领律劳卑出任驻华商务监督,奉命以查办商务名义来到中国。其来华的真正目的是:设法将英国在华商业势力推广到广州以外地方;在中国沿海寻找海军据点,为将军发动战争做准备;保护鸦片走私贸易。六月,他乘船抵达澳门,后又直驶广州。照惯例,英国商人只许在澳门居住,欲入广州,需先经税关批准,但律劳卑无视中国规定,擅闯广州。两广总督卢坤闻知,传命罅。律劳卑拒不听命,并以平等款式投书卢坤,提出无理要求。卢坤以其公文不合程式为由,拒绝接受,同时下令“封舱”,中断中英贸易,并修理炮台,整顿珠江防务。八月初五日,律劳卑率兵船两艘,士兵三百余人乘潮强行闯入虎门。初七日,通过大虎炮台,初九日驶至黄埔河面。驻守炮台清军发炮轰击英船,英船亦发炮还击,并煽动广州英商配合其侵略行为,扬言中英战争即将发生,中国应负全责。卢坤调水陆诸军包围英国商馆。律劳卑本以为只要派出“拥有少数船舰的英国武力,到沿海来活动”,就可以毫不困难地逼中国就范,及见中国军民抵抗坚决,其计划难以得逞,且中断中英贸易,又使英国商人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只得退回澳门,使此次英国兵船擅闯虎门的侵略行动以失败告终。
申禁坊肆售卖淫书小说。命两广总督卢坤查办广东械斗、行凶等案,并制定人民学习鸟枪罪例。英国于上年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利,派律劳卑(William John Napier,1786-1834)主务监督。是年,律劳卑违例赴广州,要求与总督卢坤会见,被拒。卢坤命封舱停市,加强防范,并派人访律劳卑,询其来意。律劳卑旋即派舰突入虎门,发炮轰击,进至黄埔。不久,英舰退至澳门。申禁贩运鸦片。时鸦片输入增至每年二万箱左右;十一年至十四年,共约漏银二千余万两。
文史纪事:李文田逝世
李文田(1834——1895),广东顺德人。咸丰九年(一八五九)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学问淹博,金石碑帖书籍版本之源流,皆得其要。书宗北魏,而畅流於隋碑, 所临唐碑,亦以隋碑笔意出之。其行篆诸书,自有面目。 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及汉华岳庙碑断本,因署所居曰泰华楼。谙熟辽、金、元史事,搜藏三朝石刻甚多。和林有唐阙特勒碑合辽、金、元碑刻在其地者共十六种, 尽得拓本为考证,世始知有和林碑。少嗜作画,自入直南斋,益究心六十二。著宗伯诗文集。
王引之逝世
学者王引之(1766——1834)。引之字伯申,王念孙子,与父齐名。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道光八年,曾奉命校正《康熙字典》。
杂谭逸事: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死
道光十四年(1834),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死于广州。马礼逊,英国诺森伯兰人,1798年加入苏格兰长老会,1804年入传教士传习所受训,后到伦敦学习医学、天文学和中国语言,嘉庆十二年(1807)八月到达广州。马礼逊来华后,努力掌握中国语言,仿效中国生活方式,还将自己的名字译成汉字马礼逊。从嘉庆十四年起,马礼逊任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翻译达二十五年之久,并行医、传教,用中文翻译《圣经》。嘉庆二十四年十月,马礼逊将《新、旧约全书》全部译出,于道光三年在马六甲出版。是为《圣经》的最早中译本。嘉庆二十一年和道光十四年,马礼逊曾先后出任英国特使阿美士德和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的秘书兼翻译,并创办了“中国伦敦会教会”。在宗教外衣掩盖下,马礼逊长期从事侵略中国的活动,多次建议英国政府在中国自设法庭,取得治外法权。为培养远东传教士,他还于嘉庆二十三年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道光二十二年后迁到香港),编辑出版了《华英字典》,编写了若干本有关中国语言的小册子。马礼逊是第一个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
第五次修族谱: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历史纪事:
文史纪事:
杂谭逸事:
第六次修族谱:中华岁次乙酉年(2005年)
历史纪事:
文史纪事:
杂谭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