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拉丁美洲读者介绍中国科幻粉丝杂志《零重力报》
编辑先生您好,我发现不需要一个一个回答这7个问题,直接用一篇文章就可以回应了。首先非常感谢编辑César Santivañez先生和spanish edition of Future Fiction Magazine的约稿,非常感谢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南美洲(也是拉丁美洲)的国家介绍《零重力报》的情况。请允许我用较多的例子来介绍这本杂志,这样能方便你们直接了当地了解它。
2020年的时候,我开始整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科幻粉丝杂志,可以明确出六次(1996,1999,2006,2010,2013,2020)创刊杂志的高潮。但问题在于,粉丝杂志是非盈利性质的,科幻迷只是用自己业余的时间去制作它,这不是一份挣钱的工作。于是,创刊时间快,停刊时间也很快,我相信无论在哪个国家,只要是科幻迷自己用业余时间制作的非盈利性杂志,都少见维持了很多年的。 根据我的统计,中国历史上有近200种科幻粉丝杂志出现,其中最重要的几种分别是《星云》(1988-2002,2007复刊1期,39期)《异度空间》(1996-2005,27期)《苍穹火焰》(1998-2000,10期)《新幻界》(2009-2011,34期)《科幻文汇》(2013-2018,20期),当然现在也可以说包含《零重力报》(2020-,14期),不过我不太想这样做,自己评价自己显得不好。 这些粉丝杂志都曾在几年内引领过中国科幻迷的交流成长和发展,刊登小说、翻译文、评论、随笔等等丰富的内容,我把它们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它们涉及的内容丰富,同时也在业内产生了影响。还有一些高校科幻社团制作的刊物也很丰富和精美,但它们只出刊了几期,且不为人所知,我挖掘出来才发现,这些杂志维持的时间也都不长,但不应该被忽视。 由此,综合性强、内容多传播度又广的科幻迷杂志不超过10种,其他的杂志往往都是针对某一个领域,特别专一,但多是科幻迷自发创作的作品集。这样一来,一个问题就出现了。科幻迷每年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出现,会看到科幻圈内每天发生的事情,会想要吐槽、评论、写随笔,他们会把这些想法写成文章。 然而,自从《科幻文汇》2018年休刊以来,科幻迷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少。疫情时期自媒体兴起,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优质文章,有对科幻历史的梳理、资料考证、对科幻组织的看法、对科幻圈发展情况的表述和期望、对外国科幻状况及历史的民间翻译,没有人整理这些资料。我感到很悲伤,不希望这些资料流失,就开始联系这些科幻迷询问转载事宜,他们很慷慨也很高兴地同意了,我把这些内容排版出来,《零重力报》也就诞生了。它的发刊时间取决于中国科幻迷在网络上所发表文章的速度和量,于是时间并不固定,但每到15万字就会制作1期。如果有科幻迷觉得纸质版本阅读起来更方便更快乐,那么便由他支付相关费用,用于打印纪念版。这是随心所欲的,我不追求有多少人看,只求把它制作出来就可以了。 可以说《零重力报》的诞生与中国科幻粉丝圈现状息息相关。它没有任何商业机构支持,过去没有,以后也不会有。这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稿方式——看到了科幻迷自发创作在网络平台发布的优质文章,申请转载然后做成集。有的时候看到了合适的选题,我会做一个面向科幻迷的征文活动,请他们写写自己的科幻历程,对科幻的感受。但请记住一点:《零重力报》基本不收科幻小说,只收各种非虚构作品。 另外,《零重力报》有时候叫“Zero Gravity Newspaper”,这是因为它前2期是以报纸形式呈现的,第3期改为杂志,我们现在习惯称呼它为“Zero Gravity”,这两种称呼都可以,该名称借用自举办科幻迷征文活动的中国科幻迷组织“零重力科幻”,是分开独立运营的。关于零重力科幻的来由,我在《中国科幻专业平台与粉丝平台的划分(Chinese Science Fiction Platforms: Professional and Fan-Based,2022)一文中有介绍,它的英文版发表在Strange Horizons上。 2022年8月,我史无前例地(此前杂志的全部工作都由我一个人进行)邀请零始真(Ling Shizhen)参与杂志第8期的校对环节,当时在校对一些科幻史文章的翻译稿件,我想到他曾经负责过美国科幻学者詹姆斯·冈恩教授的《科幻之路》系列中文版(译林出版社将于今年出版)里部分稿件的审读选定工作,便希望他能帮忙把下关,没想到最后他把整本杂志中的绝大多数文章都看了一遍,由此开启了我们的第一次合作。 2023年9月第12期和第13期把50多个国家的科幻历史翻译成中文,我又邀请他帮忙校对了其中6篇稿件,这是第二次合作。马上即将推出的“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见闻”专题将是我们首次联合主编,也是第三次合作,还有“克苏鲁”专题,他负责所有收入文稿的编辑审校工作,那将是第四次合作。从第14期开始,会设立“试读”环节,在发布以前由科幻迷自发阅读并指出其中的错误,毕竟百密一疏,总会有漏掉的一些问题。从这期开始,会设立“试读”环节,在发布以前由科幻迷自发阅读并指出其中的错误,毕竟百密一疏,总会有漏掉的一些问题。 我认为是否获得雨果奖这件事并不会改变杂志的运作模式,如上,我已经把杂志的具体情况介绍给大家了。它依然会继续收录更多优质的科幻迷文章,依然以非盈利的形式运营。虽然我的身体不好,但依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继续编辑它。我希望留下来的都是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时效性的东西,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我在《中国科幻从业者对外国科幻文化的印象——简析外国科幻文化引进史》(2023,只有中文版。我还写了许多对中国科幻迷的介绍文章,希望未来有一天能介绍给拉丁美洲的读者们)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过去中国科幻从业者与外国科幻的交流、印象以及私人体验情况,我认为世界各国科幻交流绝对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应该互相翻译科幻小说,互相转发科幻资讯。 通过第12期和第13期的编辑工作所进行的大量搜索,我知道有拉美裔学者做了非常完整的《拉丁美洲科幻编年表》(Chronology of Latin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1775-2005,2007),里面也同样记录了许多科幻粉丝杂志,这让我感到无比高兴,不过这篇文章目前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中国学者范轶伦也曾撰写《现实与幻想的复调:拉丁美洲科幻初探》(2016)和《从“第三世界科幻”到“科幻第三世界”:中国科幻的拉美想象与拉美启示》(2021)最先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拉美科幻的情况,王彤羽《西班牙语世界的朵朵星云——西班牙和拉美地区主要科幻奖项介绍》(2022)对相关科幻奖项的概括也很精辟。 我去年与秘鲁科幻作家丹尼尔·萨尔沃建立了联系,翻译了他的《秘鲁科幻现状》(2020),同时与智利科幻译者莱奥纳尔多·埃斯皮诺萨·贝纳维德斯(Leonardo Espinoza Benavides)建立了联系,他专门写了《智利科幻小说:致中国的一封信》(Chilean science fiction: A Letter to China,2021)发表在中国的《世界科幻动态》杂志上,这是一本创刊与于2021年致力于介绍世界各国科幻资讯以及先进产业经验的半专业科幻杂志,要想了解外国科幻产业,首先要了解历史和现状,所以2021年至2022年期间主要在翻译外国科幻历史的资讯,2023年改版,主要在介绍相关科幻产业的情况。我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见到了他们,感到非常高兴。 搜索其他国家的信息已不再是难题,问题在于如何联系到对方,各国之间社交软件和渠道都很有限。这次来中国参加Worldcon的嘉宾都是来之前1个月内才注册了微信——这是中国人使用最多的软件,通过这个软件,你能联系到绝大部分中国科幻从业者和科幻迷。但这样做的终究是少数人,在统计了“世界各国是否拥有科幻历史传统的痕迹”后,就我目前所知道的,依然有接近一半的国家没有科幻历史。 我专门对比了GDP,大部分是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加纳,他们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是2020年才诞生的,这让我感到十分震惊,也深感经济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希望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逐渐发展起来,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促成科幻小说的诞生,丰富科幻文学在世界文学当中所存在的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主流文学”和“类型文学”的区分依然广泛存在,如何进一步在适合各国情况的基础上解决这一问题,是值得所有科幻人思考的。
河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回忆我熟悉的那些国际科幻交流者们 (3人喜欢)
- 零重力报第24期刊首语 (4人喜欢)
- 《零重力报》第二十一期刊首语 (6人喜欢)
- 简谈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幻资料现状——对零重力报第二轮世界科幻资料翻译项目的简要说明 (2人喜欢)
-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抱团取暖——零重力报第20期刊首语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