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鸟不惊——“相”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唐·王维《画》
王维好老庄道学,善于相对论,喜欢写辩证法。后人评价他的诗句句皆禅,称“诗佛”。王维还是“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这首诗虽然一说佚名,但很符合唐朝“王孟”时期的诗风,归作王维的经典作品也很贴切。
此诗能读出三重境界:第一重,赞美画得好,以假乱真。
第二重,山本来有色,远看更添神往。水仍然有声,近了习以为常。一爱非因春天,心底追求美好。人来近乡情却,飞鸟无忧自由。现实如画,相由心生,人常常活在自己的幻画中,感受到的都是心境。
第三重,何为真实,为什么活在幻画中却以为自然?人非因画动情,心里本来有话。高山会变沧海,好花终必飞逝。试问山水与我何干,为何要画?花间月下若是无人,缘何驻足?天地自有真情,人才见色起意。有声无声,常来常去,相变非常,真情不变,由相观心,珍惜真心。画不是画,画的是天地有情。真情无以言表,才会寄情山水。“诗者,志之所之也。”王维说:我看画看得心之神往,因为我看到了画意,同感造物的诗情。

自然而然,并非只会寄情山水、都做山野村夫,而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人人活出自己的天性和天时。听上去容易,但要先懂得天意,才能像王维,为官为诗为画为人都有所建树。这份远看近听,出世入仕,来去不惊,活出自我的孑然独立,给唐诗开了好头。否则,若是李白杜甫都沉迷于声色财利,哪里还有志气,哪里还有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唐·王维《终南别业》
把大道理写成一首小诗,一看没懂,二看似懂非懂。行过人生,有缘再看,渐悟三味。大智慧既然说不尽,就让ta自然而然地自己体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凡事难于强求,若是都在强求,生活中的真实,就成了人人都扭曲、偏邪的众生相。人在世界弯曲悖谬的假象里迷失,才知反思相由心生、心生何相,把现实画成抽象画,直面扭曲,反观造物的一首首无相小诗,反省何为大爱、大智慧,猛醒众人是活在造物的大爱中却不自知的孩子。画给有情之人,诗遗有志之魂。认识造物,同时也是自我证明、自我实现。醒悟本我就是最好的,自然而然、已经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从强求中回头,收拾残局,重拾自我。

北宋的道川禅师在原诗后面加了四句,突出说明凡事注意不要强求,多去体会自然而然的道。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只为太分明。”——北宋·道川禅师《画》
道川禅师悟出,天地混元,万物本来没那么多分别,人看到风景事物,因私欲而加以分辨,就多生了许多喜怒哀乐。心底那么多声色犬马,塞住了心窍,说也听不懂,只有任凭ta违反自然规律地强求,自己埋下适得其反的种子。
有强求之心,必有扭曲、异化人心的前因后果。让ta释放心底的强求,铲平前因后果,让世界复归元平,重回起初,才能再享公义大爱。亲身实践,得到的才是真知识。大明终始,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己斗,真刀真枪。直面现实,融入生活,付出真实的自己,才能得到真爱。解铃还须系铃人,世上的弯曲悖谬,既是自己酿的苦果,就是最好的正心药。心有明镜,却非说说而已、不堪一击的镜花水月,而是千难万险,磨砺出的无亏良心、无伪信心,才能反映造物舍己忘我、大爱的宝贵、大能、威严。颠扑不破的真相,是铸造在镜背的铭文;镜面的万象,是供人对照、参考、验证的扶助。

相,甲骨文写作“目在木上”,可表精神与形象的形神一体,互为映射,互为对象;像夫妻二人,一人有眼目,一人有身体,一人靠头脑,一人靠感知;过程之中,互相影响和转化,一时一像,既不完全,也无法把握,不能自以为是,只有一点点测度对象,反省自身,保持警醒,一点点更新认识,愈炼愈醇。过程之中,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也要努力超越眼中的梁木,做一棵顺应天时、体察天意、顽强向上的生命树,把世事浮沉化做自己细腻的年轮,用枝干活现相对论和辩证法。直至出离形质,炼成不困于固有的眼目、僵化的形象的灵。有了关注的对象,才有相;有持久关注的相与,才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渐变完成相变,终极的相变,是完全合一的升华、灵变。

相,甲骨文也写作“臣,木”。以木代表有形质的生命历程,眼见若不能超越梁木,就让ta臣服于可见,做身体、物质、世界的奴隶,经受风吹雨打、摔打碰壁。以臣就木的目的,是以木为臣,以世象、老我、桎梏为扶助,让因着内心偏斜、被世界牵引摇动的眼目,成为被人生教育的头脑,让不完全的老我死掉,一次次蜕变、新生,积淀转变,直至精神升华。臣,即“横写的目”,代表所见、所知尚不完全,偏斜而不自知,还在转化、总结提炼的过程之中,像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臣,是目的自发对称性破缺,一见钟情、一眼万年,因爱破防、倾斜。造物打破自身平衡的信息内含态,让信息流出,以可知可见的宇宙万有,不断破缺、相变,以有相完成信息传承,造就辩证的头脑,又看到大象无形、感受大音希声的精神,复归无相的本体,眼中所见,是对脑中破缺的回填。

一人做臣,一人做目,一人有见识,一人懂依靠,高山下,流水绕,两相零和,大美之道。人若没有自卑、就下,眼睛长在头顶上,只看见、听见自以为是的信息,假作真时真亦假,成了信息茧房、架上去的梁木,脑筋僵化,感受不到天风,跟不上时势,失了天意,也难与他人联络,终被时代相变抛弃。反之,承认自己亏缺了造物的相,不靠眼见,不自以为是,虚己求道,反能得见泰山,找到大树,心里安全喜乐,长相更美。就像相声,以万象说真相,一捧一逗,美不在高,美在自发破缺的亲民。

形神兼备的美,同样出自自发破缺,承认自知不足、眼见偏斜,真心自卑,真地虚己就下,又有了小孩子悉心、好奇的眼睛,才能看见万象中的大美,得见真相。一幅好画,像也不像,以笔再造万有,效法、寻求、反映造物的精神。实现思想相变,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中的灵魂。

04:09
四目相对,关注为何,是何居心,契合与否,决定了面上挂什么相,眼里见什么相,相由心生。真地关注对方,像父母荫蔽孩子,不是完全认同,而是能体谅ta的不完全,想认识ta的不同,同时,在ta的成长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偏斜无知。父母能与孩子矛盾互补,良性互动,互相做大树,也互相做孩子,相敬相爱,角色丝滑互换,才能持久地给与关注。就像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凌家滩遗址中的祈祷玉人,玉人的正面模糊不清,却以极高的精度雕刻背后的穿孔,喻示真的相敬相爱,不在表面上一时臭味相投的喜欢、利益契合的虚与委蛇,需求一过,缘分就尽。从公平良善的爱心,产生良性互动,如两边钻孔的隧穿,带来持续互相倾注的注意力,以至心有灵犀一点通。心灵则成,心想事成,互相倾注的注意力,就是真敬虔。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关系就是本相的反映。精神与现实互证,即“相”的两个基本字义。

相的真谛,是相助。像君王的相国,是君王倾慕的对象,也在君王的指导授意之下,面对世界,认识、处理、应对万象,扶助本体,也一点点认识本相,活成本体。长成一棵笔直、自在、荫庇众生的菩提,没了自私、忧虑、偏斜的欲求,不再被眼目所见、一时一事、世界风潮牵引摇动,谙熟矛盾辩证,持守孑然独立,大爱元平,进入绝对精神和自由意志统一的境界。从矛盾斗争学习相爱互助,实现从个人小爱向大爱的相变、灵变,造物、造人、造世事,目的、过程、终局一致。佛教说“真如实相”,真实地做自己,才能得见真实的结果。万象为假,以真对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两相契合,破镜重圆,成了明镜台,能穿越时空,持守本相,拥有自己的选择和天真挚爱的无邪,这些是真的结果。真的结果,来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熬炼。真金不怕火炼,火炼终成真金,本质仍是精神与现实互证。

《说文解字》说:“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诗》曰:相鼠有皮。息良切。”相,即从所见反省、提炼核心信息。以目代表大脑提炼核心信息,以木代表环境与本体互动,形成空间形质,意识与形象,形神一致。《易传》说:“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以目观木,心达其内。”地上环境变迁的趋势,莫不反映在树木的形态变化中。观察树木可见之形,用心感受,就会像《诗经·相鼠》说的“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看到老鼠都爱惜自己的皮毛,就能领悟人岂能不追求美好、洁身自好的道理。从生生不息的世事,提炼出精华所在,从人生现象总结出相国之道,体会何为良善,美好的精神传承不息,生活才能步入良性循环,“息良切”。
活出本体,因自己而活,而非因着别人、环境、教条而活,就是无相。无相,是自然而然,从有相的千难万险中来,至终脱离众相。木,可表大脑中的神经网络,经受的种种刺激、反馈,冗余相消,形成敏锐的洞察。种种风雨历练、血与火的斗争,成了一棵顽强、茂盛的智慧生命,参天大树,不再像一块木头,被局限于天赋、环境、形质之中,而是无形无相的灵目,参透万事的慧眼,降妖除怪的火眼金睛。目,可表一点一滴的磨砺,总结、凝聚成一个穿越古今的奇点。“目在木上”,生命过程的终极目的,是精神超越形质,参透万事、幻化万有、超越时空、一眼万年的升华。

无相一词,古义是无助,或说不去扶着ta、代替ta,让ta做自己。《左传·僖公十五年》说:“《归妹》之《睽》,犹无相也。”杜预注:“《归妹》,女嫁之卦;睽,乖离之象,故曰无相。相,助也。”陆德明释文:“相,息亮反。”《礼记·仲尼燕居》说:“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孔颖达注疏:“相,谓扶相。”
爱什么人,不能光给ta说大道理。每人的认识都不完全,但是众目睽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感受是真实的。所以让事实去教育ta,不要总搀扶着ta。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放手嫁女,自然而然地让ta按照自己的乖离去经受历练,一点点感受自己的感受、看见自己的看见,总结、积淀、成长,等事实一点点显明,就会幡然醒悟,知道回转,“息亮反”。治国要有祖宗传承的礼法,否则岂不成了盲人,什么事都要靠摸索,一点可资参考的扶助工具都没有,那样风险太大、结果太不可控。所以,要知道有相是过程,无相是始终。有相并非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而是人成长过程中的扶助,有相就有偏斜,为要不断端正、历炼人的心灵,让人知道世事有相,心灵无相,万象归无相,无相生万象。无相,就是本体。本体看不见自己,就是无相;本体靠对象看到自己,就是有相。扶助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让对方得到释放、提供参照、更平衡和公正,终必放手,让ta做自己,有相以至无相。山色、水声、春花、惊鸟,有相都暂时、相对、无常,本体本来自由自在,历尽人间众相,为要认识本体,复归本相。始终无相,无相长存、常在、不改,“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众目睽睽,就是大家的立场不一样、角度不一样,本体和客体因不同而互相辨明,然后反省自己的立场、出发点,从而真正认识自己,实现互相监督、互补、制衡。这个过程,就是癸,甲骨文通“乂、五、卍、巨、田、甲、巫、规”,写作“丿,捺”,可表互相转化、相消制衡。也写作“两个示或工或必或戈交叉”,可表施与和反馈、信息交换、相互认识。就像信息势能释放,扰动了场,出现动量和位置确定性的妥协,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亦即时空相对性,即“相”的两个基本字义。以纵轴代表动量,横轴代表空间,就有了四个象限,有了位置,即复数。复数的实质,是互相转化、相消制衡的相对性。有了质量和位置,就有了万物的相,即宇宙学上的共形图原理。万有的运行都能浓缩成二维图形信息,扫描对方的二维码,连接本体与客体,进行既定的转化、交换、交易,就是“癸”。弯曲悖谬越来越多,以弯曲对弯曲,以悖谬对悖谬,一理不变,就是“规”。


共形图
乂,可表万象与本相的线性映射关系。从撇找到捺,从输出找到输入,把现在压缩回原点,找到零空间,从宇宙星辰认识大爆炸的奇点,都是从万象认识本相的逆映射。乂,是公义的大爱,按着这个机制运行,传递这个精神,无意识的形质生出正确的意识,认识、传承爱的大能,形象与精神一体,才能生生不息,形成(-k,,2k)的关系。本体舍己,让客体倍增,这是自发破缺的“丁”。客体也有这个精神,反客为主,整体以2的幂指数增长,这是有所反馈的“口”,也是以自我牺牲实现自我超越的“戉、越”。已经得了双倍,还要贪婪的“对等”,不知回馈,欲壑难填,即产生种种偏斜、极化、不确定性的“匚”。郁积反动、反噬,从弯路、干涉、反制中冗余相消、认识正道,回归仁爱初心,即至低反升的“凵”。

精神与物质能来回相变、互相印证的内理,是一眼万年的挚爱,自甘牺牲的舍我,自由自在的无相。懂得乂,就是懂得万象零和、一理贯彻的相对论、辩证法。学习经过实践检验的经典,就是特解;心中的计划、梦想,就是通解;特解结合通解,让自己的应对和追求,保持在零空间和本相里,最终的结果,不仅梦想成真,而且自由自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空间里充满了种种弯曲悖谬的乂,找到自然而然的本相和零空间,就成了灵感。

线性映射
所以,乂,甲骨文通“刈(yì)”,写作“辛或倒写的王,人或匕”,也写作“反写的子”,生命从欲求、争胜、铺张,返回了初心、本意、凡常,因为经历过太多的辛苦、波折、兴废,知道了平静、安稳、回家。“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此时的内心,像除去杂草的青草地,纯真无邪的明镜台,至极必反。不怕没有灵感,只怕不够真实,不够勇敢,不能直面世界的弯曲、释放心底的抗争,只因不经风雨,未见彩虹,习惯了有梁木的眼睛,把雾霾当作了天空。这样的我们,需要向婴儿学习无邪。这样的人间,需要风暴和大风起兮的涤荡。真的从心所欲、自由自在,都在零空间里,从零空间长出整个空间,其它弯曲悖谬的结果,都是无效的冗余,等待被刈除的杂草。过程中看到无数的相对,都让心旌摇动,验证一个绝对的结果。不必害怕赌博,只是没有侥幸。万象表现本相,是认识本体的过程。


《说文解字》说:“乂,芟(shān)草也。从丿从乀(fú),相交。刈(yì),乂或从刀。鱼废切;癸,冬时,水土平,可窥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居誄(lěi)切。”乂,像割除杂草,总结人与人之间传递、交往体现的核心信息,从刀兵、反动中学习经验教训,正反两方面去粗取精。心灵如鱼自由自在,因为经历了世事浮沉,起起落落,从正反两面知道了何兴何废,敢爱敢恨,“鱼废切”。癸,经过四时兴废,冬时总结得失,不知不觉中又成熟了。窥,也作“揆(kuí)”,世事往复,暗记规律,这是“窥”;熟能生巧,手知分寸,就是“揆”。百川灌海,众生制衡,合成公义大爱;风声雨声,声声入耳,成败得失,造就中正仁和的内心。人生像一个终极任务,有高潮也有反转,福祸相生,让人体会上意高远难测的自由自在,上心仁爱永恒的纯全绝对。癸,是思想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寂兮廖兮的平衡、直来直往中加入一个角动翻转,让人脱离自成一家的惰性和自我束缚,以时空换知识和能力,完成本来力所不及的使命。所以,无论在高峰低谷,都心悦诚服地接受生活的历练,有过历练,才认识什么是真的幸福,人间正道是沧桑。如此,不仅凡事安之若素,还能察验上天的美意,在喜乐、赞美、盼望中继往开来,在爱中建造自己,“居誄切”。

在斗争中认识公义大爱,得失有先后,报应终不爽,外在生命衰残,内在精神成长,独有的生命历程化为独特的个性,大爱等价于公义,相对论等价于绝对因果,时空、关系、形神皆本相,即木,甲骨文通“未、末、朱、本”,写作“丨,乂”。“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时空相对论的意义,是人人都处在不同的惯性系,生活处处充满无限的色彩;人的本质一样,时空不同、命运不同,所以没有一株相同的树,众生结成一株生命树。明白此理,胸怀公义大爱,彼此包容、制衡、合一,把所有相对冗余相消,让绝对的因果涌现,以小国寡民的真诚小爱,合成世界大爱的零空间。所以,时时反省、更新自己,就是珍惜眼前、享受人生、永葆彼此倾注的注意力、以至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秘诀。热爱生活本身,就是在爱中建造自己。不怕以臣就木,就是以木为臣。拔除眼中的梁木,才能一眼万年,心领神会。自我否定,让老我就木,就是超越时空,打破限制,生生不息,永远有爱。真的本相,是超越自我、打破限制、自由自在、生生不息的绝对精神。本相生出万象,万象造就本相,真假互生,至终统一。

《说文解字》说:“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莫卜切。”木,是反抗黑暗、追求光明、顽强不息、追求新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环境欺压它如草芥,它依然顽强向上的本性,是生命的根。在黑暗中追求光明,在否定中寻求真理,在艰难中持守自由。因为坚信一切都是天意,就接受命运的一切挑战,随时随处、高峰低谷、上下求索,要找到那个贯彻万有、颠扑不破的绝对精神,让普天之下,同心同德,真诚无猜,众人都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都有无可测度的真自由,“莫卜切”。
人来到这个世界,喜爱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欲求,才会惊动无牵无挂的飞鸟。人画飞鸟,因为喜爱它们无牵无挂、自在可爱的样子。什么时候才能进入这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天人合一的世界呢?我们要追求的本相,在一点点展现的万象之中,好好体会,好好应对,虽不免惊动飞鸟,却能体会万有息息相关、精密运作、良性循环的“息良切”;一帧一帧去经历每个定格,每个画面,也是本体与客体一点点互动,渐入佳境的“息良切”。
相,是我们每个人心底珍藏的那张照片。每个成熟的灵魂,都是由一张张真实的照片构建起来的。为官为诗为画,一点点做人,不怕相由心生。观众生相,也观自己一步步走来的相,能看到两颗心如何一点点互动,一步步沟通。每片叶子虽不免被岁月带走,但心智里的感触,已化作神经网络的枝丫,每次摇动和反弹冗余相消,让主干愈发茁壮,积淀万象中贯彻的真相。两情相悦,两心相知,来自这一段段风雨兼程,浮沉与共。

画,甲骨文写作“聿(yù),规”,人里面有什么欲望、居心,就生出什么想象,寻找什么对象,相由心生。相对、矛盾、斗争,出于目的,终于目的。了却造物的目的,了却终极的初心本意,让心灵复归无相,徜徉在大爱的零空间里。这样的画,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都是借形写神。神韵入目,心灵共鸣,涤荡心神,相画如入化境。用心画画,用心看画,跨过心意与现实的边界,掌握虚实明暗之间自由转化的奥妙,是造物的本意和终极目的。

画的甲骨文字形也可看做“又或有,生或性,六或终”,勇敢地做自己,真实地感受世界,直面生活中的缺乏、欲望、抗争,认识贯彻在万象中,造物信守不改的真意。每个真实的人、事物、瞬间,每一笔,都是传达天之美意的定格,都是大道全心全意的智慧凝聚。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去真实地感悟生命的道。每人都在造物的画中,融入生活,才知美好、幸福、真爱,已在真心。造物打破自身,创造对象,让爱传递,舍己爱人的无规矩,就是生命的终极规矩。画,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无为而无不为,是象也不象,大象无形,是生命感悟和意念的凝结。《礼记·乐记》说:“六也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断感悟,认识至道,就是六。因为道成肉身,天意本是如此。


画,楷书写作“一,田,凵”,内心的缺乏、欠债是什么,精神的空洞在哪里,就生出什么计划,就爱说什么话,就听得进什么话,就和ta产生什么化学反应。每个心跳都在作画,为要炼成一双慧眼,看穿灵魂,力透纸背。让弯曲对弯曲的结果,不是心旌摇动的无常,加速了熵增无序,掉入更迷惑的网罗,而是映照本相的一眼,徜徉零空间的一念,就要冗余相消,还请欠债,赎回质押的灵魂,释放扭曲的内心,解放不安的大脑。弹指一挥,泯了恩仇,妙笔一划,移山填海,才能听见溪水潺潺,感受野草春风。画中的透视、广角、时空穿越、写意变形,为要抚平被人间不平压迫、扭曲、桎梏的心灵。心里有什么种子,就发什么芽、结什么果。掩盖一时,不能隐藏一世。与其压抑太久,让心田麻木,退化成荒漠,不如让心长草,物竞天择,自证舍己自新才能生生不息的真理。“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因果幻化,矫正人心,创始成终,磨炼一念,生花妙笔,香自苦寒,人生一画,公义明证。人人、时时、处处,看到了因果,就看到了风景。
电影《白日梦想家》演绎了《生活》画报的座右铭:“去看世界,直面艰险,看到背面,拉近对象,找到彼此,去感受,就是人生的真谛。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to see behind walls;to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and to feel;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源于美国《生活》画报的创刊词: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亲眼见证伟大的事件,去看贫乏人的面容和骄傲者的姿态,去见证,去传递,去爱。To see life; to see the world; to eyewitness great events; to watch the faces of the poor and the gestures of the proud; to bear witness; to mediate; and to love.)此刻挥之不去的白日梦想,就是零空间里的山水花鸟,就是未来世界的沧海桑田。每人的梦,都在改变着人间。至高的造物之道,就在每人为之念念不忘、肝脑涂地在所不惜、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心意里。

所谓境界,就在你我他相互依存的互动中。保守私藏为界,出离自我为境。有过兜兜转转的出离,才知必须持守的边界。就像《清明上河图》,在国画中称为“界画”。画中的朗朗乾坤,安居乐业,亦真亦幻,画家大气磅礴、如诗如醉的气韵和笔触,反映了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境界。所画之境与现实之界相映,仍是目与木的关系。眼界超越现实,眼界基于现实,眼界塑造现实,眼界就是现实。宋徽宗未将《清明上河图》列入《宣和画谱》,不看重此画之意,葬送了大好河山。






界,甲骨文本字为“介”,通“六、宀、入、人、终、冬、穴、大”,写作“人,八或兆”。《说文解字》说:“界,境也。从田介声。古拜切;介,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古拜切。”人有各自的梦想、好恶、局限、边境,有各自的生活方式,用各自的方法,认识一本生万有的道。彼此角力,相互依存,形成相敬如宾的关系。条条大路通罗马,包容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历史,就是敬畏现实,敬畏生活本身。此时此刻,各自安身立命所在,就是古来颠扑不破的至道的反映,“古拜切”。

聿,甲骨文通“父、尹、书”,写作“丨,左或右”,可表有所失才有所得,有缺乏才有欲求,有偏斜才有反抗,受击打才有记性,因果报应,即因果律、继承性,即父;个体、地方性,化为整体的中正仁和,即尹;宇宙世事也是如此运行,有大爆炸后的铺张,也有引力的聚合,意念一动,频频往复,不断零和,反复验证,直至意念不再摇摆,让人的心意复归起初的公义大爱,明白赐予和收取对等,才能生生不息。父和尹字形通假,满足乘法交换律,因果互为映射,至终冗余相消,终极的因果涌现,掌握中正仁和,公义大爱,复归从心所欲的灵体。所以,尹,有的甲骨文写作“又,个”,或“丨和又重叠相交”,强调生命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身体和精神、得失来回转化;每个个体,命运不同,一笔一划,精神贯彻,实质不改,验证一理,理一分殊,月映万川,都在用生命写作,即聿和书。

《说文解字》说:“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胡麦切;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从“又,丨”一声。余律切。”造物计划,妙入毫巅,界定万象。四界尽头,远山有色,一山望着一山高,天边的草原更绿,远方总能勾起人的向往,界限是造物意念美好、既定、不可违、必实现的反映。万象陈陈相因,至极则反,让人反省邪念何生,明白宇宙人间为什么要划定规矩。画和界,是初心本意的正反两面。观象、观画,能观心、正心。没挨过饿,不会好好吃饭;不尝百草,不懂粮食香甜;胡闹过后,才知道平等互利都有饭吃,“胡麦切”。所以,笔在吴国叫“不律”,在燕国叫“弗”,给ta一支画笔,由着ta去发挥、涂鸦,撞墙,尽情想象,谱写人生,总结现象,从果推因,从不满、叛逆、反抗中,重新找平衡、找规律,知道回头、自律,看懂己心,管住一念,“余律切”。
父改天换地,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让子从管理世界认识父的心意,学会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能父父子子,永无穷尽,而不是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的因果轮回,无法自拔。中国民间谚语说“冤成父子,债转夫妻”。世间的矛盾和契合都有因果,掌握终极的因果,才能以公平正常的心,看待现实的因缘。因为眼光不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古往今来、天地万有、整个时空,所作所为就会在于根本。父尹互证,生命越来越从心所欲、灵活、有个性。
父,是拨弄意念、创始成终之手,“子不教,父之过。”他愿意每个孩子都能衣养一方,做好父母官。尹,即每人做好自己,管理好一方;众人功用不同,都是不可或缺的器官,有同一个心思,同一个意念,像一幅人体、山水、交响、组诗,每一根毛发都在歌唱造物的精神;审视万有,反省他的公义、良善、诚实。大美人间,涤荡人心。让人倾心挚爱、生出为父之心的对象,就是“伊”,甲骨文写作“人,尹”,父与人,人与父,互相牵动心魂、振作精神,互为依靠、期许的对象,互为伊人。
人与父的关系,是原生的欲望、暗能量。若是大爱的能量,孩子长大后就安稳、自信、公平地爱;若是压迫的能量,孩子长大后就找压力、讨好、强求遥不可及的爱。得不到就不眠不休,要造出弯曲悖谬的世界满足自己,直至迫使众人起来反抗,铲平这世上制造弯曲的因由。因果报应,矫正人心。以父为时间性,以尹为空间性,伊是隐藏不见的精神势能,物理学上假想的暗能量。时间是伊人刻划万象的笔,空间是用宇宙人间描述ta的大书。时空的原点,是ta一眼万年、不改的初心、挚爱的本意。我们和伊人的故事,是父和尹未完待续的穿越剧。写书,画画,都在刻画心里的伊人,都在写意,写境,月映万川,反映一理, 人虽不见父,却可见万象中的气韵,人间传扬的精神。

只要记住,我们每个人的心尖,最隐秘的角落,是我们与大道独处的南山陲。在这个时空原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涓涓溪水,响着可能许久不闻的心音,众生平等共处的青草地,开着最寂寞娇艳的花朵,停着最自由懵懂的飞鸟。这个精神家乡,看远实近,来去不惊,那么熟悉,习以为常。没有高楼大厦,也不金碧辉煌,却是我们每个人的本相、明镜台。常来躺卧在这片青草地上,和本相一起行至水穷,坐看云起。不要只顾追求世界,让这里成了自己找不到的地方、心底擦拭不掉的亏欠。这里没有强求、没有利益交织、目的、计划、未来,无需辩明理由,只有难言的挚爱。在诡诈、伪装、欺骗里麻木太久,才会近乡情怯;迫于世象,心被扭曲,才脱不开惆怅独悲。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一个与大道同行的人,像小孩子靠在大树的荫下,做凡常小诗,涂鸦小画,独行田埂,静观世界,偶遇林叟,谈笑忘还。他不怕点滴渐进中的种种偏斜、不完全,因为坚信大工已成,胜负已定,自然而然,必成参天大木。所以他敢爱敢恨,顺天应人,听着自己的心音去经历万事,纯真无邪如明镜台,生命树照影在涓涓溪水旁,每片叶子都闪耀着喜乐和盼望。他常躺卧在大爱的青草地,融入平静安稳的家乡,活出了形神一体,有扶之相。
莫以为这太过玄妙,每一个幸福的人,都活在这个心灵空间里。虽然世事弯曲悖谬,会让人先天、后天、偶尔迷失,但是有王维、孔子、老子读过的经典,寻求、持守过的大道,留下的榜样,写下的特解。所以不怕迷失过,看过抽象画,更懂山清水秀,读懂了经典,反能同情理解野兽派。所以别让孩子只看抽象画,也别把他们锁在任何温室和经典里。让他们去看世界,感受过真实的幸福和苦难,就不难醒悟这些特解到底在哪里、长什么样子。
《鸟人》(1984)
“鸟人”的父亲原是一位巧手的木匠,但是工业浪潮淹没了传统工艺,生活压力把他变成了一个默默背负家庭的勤杂工。他的儿子“鸟人”从小对飞鸟着迷,梦想能自由、纯真、无忧无虑地飞翔。鸟人唯一的朋友是怀有反抗意识、不满权威和教条的坏学生“艾尔”(阿方索)。后来,他们在越南战场上负伤。鸟人亲历无人性的杀戮,对世界绝望、自闭,被关进了军队精神病院。影片结尾,艾尔为拯救朋友奋起反抗军队,唤醒了自我隔绝的鸟人。电影以略带荒诞的寓言体,揭示了生活所需、身体欲望、威权、教条,都会试图禁锢、泯灭人的个性和良知。无论逃入幻想,还是屈从压力,都会让人成为自己的牢笼。只有不断学习、求索、斗争,始终坚信梦想,珍惜挚爱、亲情、互相鼓励、温暖,才能拥有自由的天空。否则,世上的一切无非过眼云烟、一时浮沉,像趴在地上的蛇,要缠住、吞噬、扼杀我们心中的飞鸟。无惧压力,在斗争中成长,为梦想振翅,把潮流、矛盾、困惑化为空气动力。当我们感到绝望、无助的时候,在医生、药物、知识、权色之外,试试重温儿时的梦想,唤醒沉睡的初心、本相、零空间。
虚假只是谎言的外壳,企图蒙蔽真心才是谎言的危害。生活在谎言里,难以找到真相,到处满了矛盾、扭曲、荒诞、无效、失能,让人自己反省,懂得现实就是最好的,相信造物,珍惜自然,勇敢直面,放弃假冒。感到痛苦,就盼望美好,有不满,就有渴望和希望。痛苦是寻找真相的线索,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05:36
相,是相与,众目睽睽,有了对照,不但能找回,而且更加珍爱自己的家乡。真地爱ta,帮助ta,不是爱ta有形质的身体,而是爱ta的灵魂,帮助ta回到精神家乡。世界的真相,就是爱的真相。“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近乡情怯的我,内心是九天的飞鸟。我不能带走世上的任何一片云彩,乌云也不能熄灭我里面的挚爱。掠尽世象,燃烧故我,我的里面就是太阳的家乡。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列子·力命》
内心所想,眼目所见,何假何真。日日生命,曼妙身姿,相与者谁。世界真相,已在真心,相由心生。
(汉字符号学,是引人求问,出离形质的纯逻辑:汉字第一原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