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猪吃不了细糠
看过安妮-埃尔诺的小说《一个女人的故事》,因为我和安妮一样,也有一个强势的妈,所以,看她的书特别有共鸣。
《悠悠岁月》是安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带着既是膜拜,又是惺惺相惜的心情买了这本书。
书的前言,安妮-埃尔诺写她2000年来过中国,在中国的胡同和公园,看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说有一种亲切感,“我们在同一个世界”。
小说一开始,既像电影的分镜头,又像记事纪录片一样,都是对各类场景和事件的描述,跟流水账似的,看得我有点云里雾里。风格咋跟《一个女人的故事》不一样啊?
硬着头皮继续看,看到52页,愚钝的我才意识到,这些对照片的讲述原来讲的都是埃尔诺自己的过去。
小说中提到的各类事件,我得上网查,才知道是什么事情。法国人的思维方式本来就异于中国人,尤其是埃尔诺在大学学习的是哲学,对事件的描述,既有社会角度的剖析,又有哲学高度的解析,小说读起来非常枯燥。
直到看到书的150页,才对书中的事件有了熟悉的感觉,“柏林墙的倒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苏联想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的核打击”,“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
《悠悠岁月》讲述的是法国人曾经的国际地位,人文信仰,饮食服饰文化,大到国际风云,小到家庭聚会。各类名人我就记得一个波伏娃,因为埃尔诺在书中数次提及。书中的林林总总是法国人的共同的生活经历,集体回忆。对我而言,遥远了。
诡异的是她对爱情居然只有只言片语,几乎是一笔带过。
真实打动我的,不是历史上的那些大事件,而是她对婚姻,家庭,亲情,和孩子们相处的细枝末节。
这些描写忒有共鸣了,简直跟我现在的生活大同小异,尤其是“疲惫的满足”,极其精准。保持礼仪,内心也有害怕自己被日新月异的电子时代抛弃。聚会结束,孩子们各自开车离开,感到了疲惫的满足。”
这些描写忒有共鸣了,简直跟我现在的生活大同小异,尤其是“疲惫的满足”,极其精准。
绝大部分的书都看着发懵,看来我的格局还是太小了,诺奖作品完全HOLD不住啊。
真的是山猪吃不了细糠。普通人看不了诺奖。
也许我应该找中国人写的诺奖作品先看看。比如莫言的《丰乳肥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