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清华美院史论专业668中外艺术史的考试中,两道论述题分别为“宋元文人画”和“艺术与科技的关系”,非常开心,今年668论述班中,水木致尚的史论老师均在课程中进行过强调和细致讲解,可以说完全覆盖着两个核心考点,认真听课和复习的各位同学,考场上必然游刃有余。一、出题规律Problem setting rules/自2019年668中外艺术史考卷改革之后,近5年(2020-2024)真题考察均偏重基础,今年也和往年一样采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三种题型,均设置难度系数较低的基础题目,虽然部分同学抱怨书法史部分题目较难,但整体其实侧重基础,并未出现一些特别灵活的题目,大家一直畏惧的书评题并未出现,且对外工艺和世界现代设计史部分的知识点考察少之又少,整体偏重中外美术史相关知识的考察,相信基本功扎实且有一定阅读积累的同学,肯定可以取得高分!近五年知识点在题型中的分布,大概可以看出中外美术史一直是考察重点。二、逐题详解True question analysis/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字数不少于100字)名词解释的答题字数仅做参考,考试时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答案逻辑清晰、表达通顺、有理有据即可。(大家不必太纠结于字数,但尽量还是要多写一些),这部分最好是按照参考教材中的定义作答,准确最重要,然后扩展相关内容。关于名词解释,背对关键词时拿分的关键,关键词记哪些在基础班已经跟大家强调过。以名词解释颜真卿为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记忆,然后在考场上串联成完整的一段话即可。名词解释参考答案如下,大家可参考回忆并进行估分。1.颜真卿颜真卿,字清臣,人称颜鲁公,是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了“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 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行书遒劲郁勃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楷书代表作品有《东方画赞碑》、《中兴颂》和《颜家庙碑》等。真书墨迹有《自书告身》,其行草书《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抑扬顿挫,上下气脉连属,信笔书来。通篇气势完足,皆无妩媚之态。2.湿壁画 (fresco)是一种起源于13世纪意大利的古老壁画技法。它通过在新抹的湿石灰泥墙上直接涂抹溶解在水中的矿物颜料,使颜料与墙壁融为一体,创造出持久且色彩稳定的艺术作品。这种技法区别于干壁画(fresco secco)和半湿壁画(mezzo fresco),后者在干燥的墙面上作画,颜色稳定性不及湿壁画。在湿壁画的制作过程中,首先在墙面上涂抹粗糙的灰泥层,然后覆盖上更细的灰泥层,最后在最细的表层(壁画表层)上进行绘画。这使得颜料在干燥后与墙壁紧密结合,不易剥落。湿壁画适用于室内环境,因为它对空气污染和风化敏感。这种技法被广泛用于创造长期纪念性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价值和美感愈加凸显。著名的湿壁画作品和画家包括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天顶》和拉斐尔的《梵蒂冈宫殿壁画》。这些作品展现了湿壁画技法的细腻和色彩的鲜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3.《黄州寒食诗帖》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也是一首遣兴的诗作,由苏轼撰诗并书。此帖书于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4.彩色玻璃画彩色玻璃窗画是一种用铅条固定小块彩色玻璃形成整体玻璃窗画的艺术形式,图案和人物由许多用铅条连接起来的小片彩色玻璃组成,铅条本身也成为图案组成部分。这种艺术起源于拜占庭,11世纪时传入西欧,盛行于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中,为哥特式建筑增添了光彩,内容有图案、圣经故事等。某些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如夏尔特尔大教堂、坎特伯雷大教堂和约克大教堂哥特式大教堂,夏尔特尔大教堂,坎特伯雷大教堂,约克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的画窗为其佼佼者。当光线透过彩色玻璃窗,教堂内色彩缤纷神秘莫测,是哥特式教堂的装饰方式之一。5.《女史箴图》《女史箴图》为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代表作品,根据晋张华文学作品《女史箴》而作。注重用线造型来创造绘画形象是其主要的特征,线条是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用线的力度不大,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顾恺之已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的境地。全画共十二段,现存九段,选取当时贵族妇女生活片段进行描绘,意在向宫中妇女讲解和规劝封建道德规范。《女史箴图》中的人物刻画生动,是了解顾恺之绘画风格比较可靠的实物依据。6.荷兰小画派荷兰小画派是17世纪荷兰地区的一个美术流派,兴起于荷兰独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中。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摆脱了贵族和教会的控制,主要服务于新兴的市民阶层。荷兰小画派得名于其作品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画幅较小,适合市民阶层在室内悬挂作为装饰;二是作品内容不涉及重大社会题材,而是专注于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如静物、风景和风俗画等。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力求在小幅画布上尽显精细,他们的作品在细节处理上精致入微,显示了高超的技巧和对比例、细节的精确掌控。代表性画家包括格拉尔德·特鲍赫的《年轻姑娘给一位夫人读信》,皮特·德·霍赫的《餐具室》,加布里尔·梅蒂绥的《一位绅士惊扰了晨妆时的年轻妇女》,以及约翰内斯·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和《花边女工》等。这些作品展现了荷兰小画派艺术家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和对美的深刻理解。7.钧窑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中国河南禹州,因此得名。其瓷器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著称,主要分为官钧和民钧两类。钧窑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乳浊釉和复合釉装饰,尤其是使用金属氧化铜在高温下创造出的红色釉,对后续元、明、清时期的高温红釉瓷器产生了重要影响。钧窑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尤以北宋时期为其繁荣时期。钧窑的制作技术特点包括高温窑变釉,能在变幻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其影响力广泛,影响了南北方许多瓷窑,形成了钧窑系。钧窑瓷器釉色既有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等,又有复色釉,如彩斑釉和花釉,通过氧化铜二次施釉或涂绘,产生独特的紫红色窑变效果。此外,钧窑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釉面有自然拉裂的条状凹陷,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许多窑口也仿制钧窑风格的瓷器,进一步推广了这种风格。钧窑的铜红釉色彩鲜艳,技术难度极高,因此深受世人推崇。8.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鲁本斯(Rubens,1577-1640),17 世纪佛兰德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著名的宫廷画家。曾去意大利游学八年之久,受到意大利地区艺术的深刻影响。画家作品数量惊人,题材十分广泛,有宗教画、神话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动物画等。其中神话题材作品有《抢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帕里斯的审判》《希林纳斯醉酒》《镜中的维纳斯》等;宗教题材作品有《上十字架》《下十字架》等,世俗生活作品有《农民的舞蹈》《运石工人》等,历史题材作品有《玛丽·德·美第奇的生平》等;风景题材作品有《带彩虹的风景》《有牛的风景》等。鲁本斯成功地将宏伟豪华的巴洛克风格与尼德兰传统的艺术风格融合起来,形成了装饰性很强的,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画风:宏大场景构图、造型粗犷豪放、色彩绚丽响亮、笔触自由奔放,画面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动势和热血涌动的激情。他笔下的人体总是生机勃勃、健康丰满的,男性身躯魁梧,女性健壮丰硕。纵观其艺术生涯,人文主义思想和世俗精神贯穿始终,作品洋溢着感人的生命力,热情讴歌了人的伟大力量和壮美永恒的大自然。他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对后世几代艺术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字数不少于300字)除了书法史相关题目较为生僻,其余都是常规考点,非常基础,每年总会有部分细节考点以简答的题型出现,以增加考试难度,但考前也交代过大家,当遇到拿不准的考点时,无限的向课本靠拢,将相关的你能够想到的内容,有条理的全部列出来,简单题其实只是比名词解释题目相对复杂了一点点,在答题的时候两三段就可以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了,千万不要像论述题目那样写很多。简答题要有条理地作答,能够回答清楚简答题的问题就可以,写多了怕论述题的时间不够用。简答题参考答案如下,大家可参考回忆并进行估分。1.简述“三希堂”及“三希”的含义,并指明对应作品的真伪情况及艺术特色。“三希堂”是清朝乾隆皇帝在养心殿西暖阁所收藏的三件书法杰作的统称,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一命名反映了乾隆帝的治国理念——希贤、希圣、希天,旨在强调德治、法天及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关于“三希”作品的真伪和艺术特色,经过现代学者的研究,确定《快雪时晴帖》和《中秋帖》均非原创,而是后世书家的临摹作品。《快雪时晴帖》是唐代拓本,而《中秋帖》则为米临所作。至于《伯远帖》,经书法专家启功深入考证后认定为真迹。启功通过诗歌形式阐释了《伯远帖》的真实性,指出这是王氏家族唯一存世的真迹,原创而非临摹,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技巧。他进一步解释,通过在强光下观察,《伯远帖》的墨迹和笔锋清晰自然,显示出书写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尽管该作品的纸张存在瑕疵,如少麻筋和蛀孔,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真迹的判断。因此,《伯远帖》被广泛认为是真迹,体现了王珣的书法才华。2. 简述北欧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艺术特色。北欧文艺复兴,与意大利的南方文艺复兴风格迥异,其艺术代表人物及特色表现在对现实细节的精确描绘和技术创新上。罗伯特·康宾的《梅洛德祭坛画》代表了弗兰德斯绘画革命的初期,该作品通过过度透视技巧,实现了空间的三维立体感。康宾的作品展示了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如无限深度和连续性,尽管其技术上有所限制。扬·凡·艾克,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通过精细的写实和对光色表现的研究,将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展现于画布之上。他的作品如《根特祭坛画》和《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体现了他对细节的关注和创新的油画技术应用。罗吉尔·凡·德尔·韦登以其作品《下十字架》等闻名,他的作品同样注重细节的忠实描绘,并在简单背景中展示人物,使之置于浅景深的舞台上。博斯则将写实手法与浪漫主义结合,创作出《圣安东尼的诱惑》和《愚人船》等作品,常融入怪诞、夸张的元素,批判性地指向天主教。老彼得·勃鲁盖尔,受博斯影响,被称为“小博斯”。他的作品如《雪中猎人》和《农民舞蹈》,多继承尼德兰中世纪哥特艺术特征,突出农民形象和民族抗争。德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展现了对自然和人物真实感的追求。他的作品表现了对自然美的深入观察。小汉斯·霍尔拜因则融合了北欧和意大利艺术家的成就,其肖像画《大伦敦的法国使节》展示了细节描绘的技艺和对被画者环境的利用。北欧文艺复兴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风格,不仅受到南方意大利艺术的影响,也反过来影响着意大利,这种双向交流促进了整个欧洲艺术的发展。艺术家们通过对新观念的吸引和探索,开启了西方艺术的新篇章,标志着与中世纪艺术的彻底决裂。2. 简述宣德炉的时代背景、制作工艺及艺术特色。宣德炉为明宣宗宣德年间铸造的铜香炉,是明代工艺美术的代表。其铜料主要来自暹罗(今泰国),称为风磨铜,实质上是高纯度的铜。宣德炉的铸造工艺精湛,通过多次精炼铸造而成,表面光滑并呈现自然斑纹。根据铸造特点,宣德炉颜色多样,包括栗子皮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和藏经纸色,其中藏经纸色最为稀少和珍贵。宣德炉原本分布于皇家寺庙和宫殿,以及部分重臣手中,其制造工艺长期保密,使得它在明代成为特别珍贵的物品。宣德炉的冶炼工艺十分讲究,使用的主要材料为风磨铜,辅以金银等33种贵重矿物。古书记载,普通铜器经过4次炼化就能呈現珠光宝色,而宣德炉的铜质经过至少6次甚至12次炼化,使其铜质更为细腻、纯净、坚韧且有光泽。此过程中铜的重量大幅减少,从而提高了其纯度和价值。宣德炉的鉴定条件包括材质、颜色和款式。所有真品宣德炉均为铜制,颜色多样且非单一,款式上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等,且“宣”字点不过横,“德”字少一横。正史中对宣德炉的记载较少,这反映了当时科技方面被视为次要的社会文化背景。宣德炉的制造反映了明代手工业制作的高超技艺,特别是金属工艺方面的成就,与景泰蓝和明式家具并称为明代三大工艺品。它不仅是物质文化的遗产,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高度成就。4. 简述波普艺术 (Pop Art)的代表人物及艺术特色。波普艺术(Pop Art),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60年代在美国和英国蓬勃发展。这一艺术运动的核心是将大众文化的元素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其中包括广告、产品包装、流行音乐、漫画书和好莱坞电影等。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爱德华多·包洛奇和理查德·哈密尔顿,以及美国的安迪·沃霍尔、罗伊·利希滕斯坦、贾斯培·琼斯、拉里·里弗斯、罗伯特·劳森伯格等。这些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战后社会的消费文化、产能过剩和政治不稳定等现象。波普艺术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1、大众文化元素:波普艺术作品大量借鉴和引用大众文化的图像和风格,如广告图像、消费品标志、流行图像等。2、鲜明的视觉风格:波普艺术作品通常色彩鲜明、形象直观,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3、讽刺和批判:波普艺术常用讽刺手法对当时社会的消费文化、物质主义和精英艺术进行批判。4、跨媒体表现:波普艺术家不限于传统绘画和雕塑,还涉及版画、装置艺术、影像等多种媒介。安迪·沃霍尔以其坎贝尔汤罐和番茄汁盒图像著名,成为波普艺术的标志性人物。罗伊·利希滕斯坦以模仿漫画风格的绘画闻名,而克拉斯·欧登伯格以超大型日用品复制雕塑而知名,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波普艺术对消费文化的有趣解读和辩论。随着波普艺术的全球传播,诸如基思·哈林(Keith Haring)、杰夫·昆斯(Jeff Koons)和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等艺术家也开始采用波普艺术的手法和风格,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总体而言,波普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20世纪中叶西方社会的文化变迁和艺术趋势。三、论述题(二选一,多答无效,共50分,字数不少于1000字)两道论述题是我们在以往课程中多次强调的重点,相信各位同学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能够在考场上从容应对。论述题与简答题的区别在于,它更能展现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深度理解。完成这类题目,考生需要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个人的洞察和知识对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拓展。答题时,务必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的结构。论点通常源自教材中的核心要点,而论据则需要考生运用个人所掌握的材料。论证过程是展现个人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的关键,也是评分的重要依据。在论证中,如果能巧妙引用原文的表述、学术权威的见解,以及融入一些富有美感的句子,无疑会在答题中获得更高的评价。论述题的内容皆在以往的课程资料中,就不不一一展示啦1.论述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发展状况及艺术特色。从春季开始,教学内容覆盖古今中外的艺术史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艺术史基础,这一阶段的练习以巩固基础为主。1月到5月是668的基础课程,总课时为20节课,40小时。在这个阶段,课程主要从《中外美术史》和《中外设计史的基础内容入手,以精读带读+思维导图总结的形式,搭配大量精美高清的艺术品照片,图文结合记忆,让史料学习告别枯燥。基础课程为线上教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同学们的吸收程度,我们采取严格的跟踪机制,力求每位同学都能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6月到7月,我们进入到紧锣密鼓的暑期班,25天高强度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尽管疲惫,但是可以很好地将前几个月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快速的巩固和复习。也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逐步加入真题和模拟题的双重训练,这样的安排基于几方面的考虑:(1)基础阶段考生以吸收为主,能够理解和记住是关键。到了暑期班则是开始输出的阶段,这时适当地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一方面熟悉考试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之前学习的一次检验;(2)暑期班以线下的方式授课,所以在练习习题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面对面与老师交流沟通,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解释起来更加清晰明了,在考生刚接触考题时就厘清思路。通过加强训练,深入学习重要的艺术时期和流派,强化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并且要求大家进行课外阅读,进行专题类、线索类题目练习,通过让大家撰写论述,1V1进行批改,提升大家的写作能力。秋季,转向线上论述板块,增加了对课外知识和研究热点的讲解,力图拓宽大家的视野,练习应对不同题型的能力。定期进行模拟考试和论述题精批练习,帮助大家适应考试节奏,发现并补充知识盲点,力争高分。如下是今年在艺术史教学中让大家练习过的部分题目:大家在考完后都很兴奋地跟老师说“考到了一模一样的题”,说我们“押题很准”,但我们想说,其实我们并为押题,押中真题只是系统科学的教学后的必然结果!艺术史专业考研备考攻略:1-6月:夯实基础,深化理解在这一阶段,重点是构建坚实的基础知识框架。考生需系统地复习教材,整理笔记,并制作知识点思维导图,以促进对艺术史的全面理解。每周至少一次的艺术史经典作品分析练习,能够加深对艺术流派和作品的认识,锻炼分析和鉴赏能力。建议利用业余时间参观博物馆和画廊,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魅力。7-8月:强化写作,扩展视野暑期阶段,应将学习重心转移至写作训练,特别是论述题的练习。建议扩展阅读范围,包括艺术史相关论文和书籍,关注线上专题讲座,以拓宽知识面。结合时事热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以提升分析能力和论述水平。9-10月:疯狂记忆,模拟测试进入9月,考生应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继续强化论述题训练。定期进行模拟测试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分析个人的学习盲点,还能调整学习策略和优化时间管理。重视答题技巧的培养,以提高解题效率。11-12月:查漏补缺,调整心态最后两个月,应重点关注错题和难点,确保对重要知识点的牢固掌握。注意政治科目复习与专业课的平衡,尽量在此前完成专业课的复习。同时,加强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考前状态。适当的休息和体育锻炼不可或缺,必须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面对考试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