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退休金多少?手把手教你算
我们先看退休金公式: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过渡性养老金
虽然这是企业职工的计算方法,但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也并轨统账结合模式了,所以同样也有参考性。我们先把公式拆开来一个个看:
基础养老金 =统筹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月平均缴费指数) /2*缴费年限*1%
=p*(1+i)/2*n*1%
举例:
P=12183 (上海社平工资 )
i=0.6 (本人月平均缴费指数)
n=25年 (缴费年限)
基础养老金= 12183* (1+0.6)/2*25*1%=2436.60
这里统筹地月平均工资,也就是社平工资,根据所在城市不同,每年更新。
缴费年限,需要自己查下自己的社保数据,另外还要查的是自己的缴费基数,它跟下面的缴费指数有关。
那本人月平均缴费指数又是什么?
我们每次缴费按社平工资的60%-300%作为缴费基数(下限0.6,上限3),每家公司每个人都会有差别,所以0.6-3到底是多少,我们要算下。
计算公式:缴费工资指数=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社平工资
算出每个月的指数了,然后,我们就要再算下退休时的月平均缴费指数了。
看下面图中的例子:
我们计算出每个月的缴费工资指数
3年累计交了29个月(10+10+9=29)
这3年的平均缴费指数=年度合计指数/月数
即:41.6975÷29=1.4378

当然,常规计算应该是15-30年的年度合计/月数,不然都不到退休的基本线,这里简单示意了。
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我们可以看下个人账户部分放了多少钱,对照退休年龄,找到计发月数,相除一下,就是个人账户里每月拿的钱了。
举例:
60岁退休,对应的计发月数为139
个人账户里有139000
个人账户养老金=139000÷139=1000

那个人账户的钱领完后,怎么办?现行的规定,是个人账户全部领取完后,将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继续支付,也就是统筹账户来付。
这是时代的产物。企业职工的过渡性养老金跟年轻人关系不大。1995年,我们开始试点企业职工统账结合模式(社会统筹+个人账户)。试点下,对于已退休(老人),新参与职场(新人)的员工影响不大,但对于马上就要退休的人却有影响,所以有了过渡性养老金。
我们机关事业单位2014年改革,也开始统账结合模式,同样的,2014年前参加工作但没有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也是“中人”,也有相应的过渡办法。这些都是过渡时期的调整。
所以,以上的例子,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过渡性养老金
=2436.6+1000+0
=3436.6
看完现在的计算公式,就可以看到哪些因素影响我们的养老金了。
基础养老金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过渡性养老金
=p*(1+i)/2*n*1%+个人账户/计发月数+过渡性养老金
根据公式看出影响因素:
p 当地社平工资
i 本人月平均缴费指数
n 缴费年限
个人账户金额
你的退休年龄
所以,在当下的计算公式里,你退休所在地的社平工资越高,你的缴费指数越高,你的缴费年限越多,你的个人账户资金越多,你的退休年龄越晚,那你的养老金就相应越多。
如果是临近退休了,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估一个。如果你离退休还很远,那这个估算没有太大的意义。为什么?我们再看下个人账户计发月数计发对照表:
70岁,计发月数56个月,也就是4.6年
65岁,计发月数101个月,也就是8.4年
60岁,计发月数139个月,也就是11.58年

计发月数的换算,设定的是寿命在75岁左右,而我们2022年的全国平均寿命77.93岁。我们的预期寿命每10年增长2-3岁,8090后活个8090岁挺容易的,所以,这个表,其实已经滞后了,需要更新了。
当然,需要更新的,也不止是这个对照表,毕竟,延迟退休也已经落地了。
所以,这个估算思路比较适合临近退休的叔叔阿姨。还是可以参考下的:
Step1,支付宝或者当地官方平台(如上海随申办),查下自己的社保数据,在此基础上去做估算。

Step2,我们官方提供了“养老金测算”工具,可以看到国务院客户端的公众号里有“养老金测算”,建议去社保公共平台网页端填。

以下是估算要填的内容,点击图片放大看吧:

我们在估算时,预估了工资的增长率,那也要考虑到估算未来退休时,你的工资是多少,再跟当时的养老金做比较。有个数据叫“养老金替代率”,可以参考:
养老金替代率=退休时的养老金/退休前工资
养老金替代率的红线是55%,低于55%可能退休生活水平就会下降,也就是退休工资低过工作收入的一半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数值,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
以上就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其实这样的计算内容,千篇一律,本不打算写的,但毕竟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就展开一下。
写完才意识到,不少科普的内容写得比较笼统,比如月平均缴费指数怎么算,估算怎么估(当然这篇文章的估算也没有一对一标出来,因为觉得对于809000后意义不大)。
总之,知道计算公式,能看到影响我们养老金的底层因素,清楚这套逻辑,我们可以知其所以然了。只是,可惜的是,不知到未来会是什么样。但未来一定很艰巨,如有养老金规划,欢迎私信留言咨询。
欢迎关注公众号:好险好险有你呀
一些关于养老的思考,保险工作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