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3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2023年观影盘点
一共给了21部电影打了五颗星,纠结如何分类比选了一阵,还是决定按国别分类来看。
1、国产片。
打五星的国产片有4部,分别是《宇宙探索编辑部》、《嘉年华》、《喜丧》、《万箭穿心》。写下这些片名后,才发现都是较为压抑和沉重的片子,不知是自己偏爱偏现实生活的沉重题材,还是国产电影更擅长这类题材。较灰暗的色调,渲染着压抑的氛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无谓地苦苦挣扎,找不到出口、看不到方向,更让人绝望。
压抑得最让人喘不过气的,是农村老人题材的《喜丧》。首先,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普遍的社会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农村老人群体无法发声,也很少有人替他们发声,一个个农村老人就这样痛苦却又无声无息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其次,这仅是农村的问题吗,城镇老人也一样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呀!北京丰台的医院大火吞噬了21名乞求临终关怀的老人,而这竟然已是首都的情况了。我们自己的长辈和父母不远的未来呢,我们自己的未来呢?

《万箭穿心》更聚焦于个人的困境。女主对外是一个精明强干、灵活变通且有魅力的女子,而面对家人却极其强势、铢锱必较甚至蛮不讲理,无论是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一塌糊涂。在面对丈夫的出轨时,不惜毁了丈夫前途造成丈夫自杀、家人反目,毁了他人、家庭和自己,而感慨的是,哪怕她熬白了头去撑起整个家的经济重负,也无法换回儿子和婆婆的谅解和温情,最终被赶出家门。却有天大的委屈,可又何必当初呢?也许,人并不能同时扮演好多个角色,例如完美平衡家庭和事业。或许作为局外人会觉得并非没那么难,但细想就会发现,一个角色的成功所依托的优点,其实就是另一个角色失败的最大原因。我们敬佩女主在外的精明能干和吃苦耐劳,可若是选择伴侣,又会有几个人愿意选择她呢?我们同情她也好,敬佩她也好,批判她也好,最后也只能叹口气。但具体到每一个不同的人,是否都一定能有自己的幸福之路?是否某些性格的人大概率无法获得幸福?是否她受限于成长背景而终究无法理解一些道理(否则也不会成为如今的自己了)?

《嘉年华》和《喜丧》更聚焦于社会问题的探讨,是一种得不到解决方案的探讨。而《万箭穿心》里群像的人生选择及其背后的逻辑更让我久久回味,也成为我更偏爱的一部。
2、韩国电影。
五颗推荐的有《国际市场》、《特工》和《我能说》。
《国际市场》的故事线设计得很宏大且巧妙、精细,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豆瓣上有人说是韩国版的《阿甘正传》,将韩国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都通过一个小人物串起来,也有人说是韩国版的《活着》,借着小人物诉说民族苦难史。主人公承受了无数苦难,含辛茹苦,执着于亲情,为家人倾尽一切,加上山河破碎、骨肉分离,我们这些大陆观众是更容易被深深打动和共鸣的。我们和这个邻居有着同样的儒家文化,在近代史上同样不堪回首,也因为战争而骨肉分离难再聚。可为什么,我们难以拍出这样让世界都为之感动的电影?

接下来说我年度最爱得韩国电影,《我能说》。在豆瓣找书和影视时,一般只看评分,不看简介。于是,我观影是有了一个心理上的巨大反转。初期以为是一个搞笑的现代温情片,而后突然主题的转换升华,感动到泪崩难止。大陆偶尔也有慰安妇题材,但色调完全不一样。明明是受尽非人折磨的这样一个人呀,为何能如此积极乐观地生活?整部电影的节奏非常好,耐心地铺垫,点点滴滴的温情,细腻动人,但最难的是克制,不过分地煽情,并将这份克制和坚持贯穿全片。又是和上文《国际市场》类似的情况,明明都是深受同样苦难的国家,为什么拍出来的东西差别如此之大?感谢韩国电影,向世界说出了我们也有的委屈,说出了我们也有的向上的精神。但是,也很想听我们自己来说一次,不用总是借着别人的口来说,例如这片名,“我能说”。

3、日本电影。
五星推荐的有《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东京家族》和《横道世之介》。
日本太擅长《东京家族》这类的家庭电影了,被感动了很多次,但依然逃不开下一次。同样是老年人和家庭的话题,远没有《喜丧》那么沉重,可一样让我们思考现代城市生活对原有家庭关系的解构,以及我们自己老了以后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继续生活。这类电影里的老头老太都有类似的特点:可亲可爱,有自己的想法,看破不说破,独立,固执。不知怎么,看着看着,就会想起自己已经离去的外公外婆。同时,它也和其他同类型的日本电影一样,波澜不惊的叙事节奏下,不停地出现一个一个让人感动的小细节,让人不知不觉泪流满面。印象最深刻的是,老爷爷老奶奶穿的整整齐齐,坐在酒店的床上,窗外的霓虹灯光照在寂寞而平静的脸上。就这样一个几秒钟的镜头,却差点引得我痛哭。

写这篇文章的此时,我还在纠结年度最爱的日本电影究竟该是《东京家族》还是接下来我要说的这部《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这部电影的北野武导演个人风格极其强烈,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配乐。我看了一半时,家属从边上看了一眼,我让她猜是谁导演的,她竟然盲猜对了。人物一言不发反复地从同一个场景走过,又或是长时间保持一个静止姿势,简单的镜头却非常美好,如一幅幅画一般,加上恰到好处的配乐,便能感到深处浓烈的情绪涌动,回味无穷。这种简单质朴的表达方式,却让我喜爱不已。

4、欧美电影。
11部五星推荐,不一一列举。
爆米花电影中,最爱的是《碟中谍7》。这个系列长期的高质量已成了自己的情怀,永远都忘不了碟中谍1、4和5给我的那种震撼,激动得双手搓着无法言语。阿汤哥这么多年的坚持、敬业和不断自我挑战极限,成功赢得了我的景仰和崇拜,我认定他和《碟中谍8》也一样不会让我失望的。

《华盛顿邮报》和《大法官金斯伯格》两部电影应该放在一起。《大法官金斯伯格》的底层逻辑就是“人人生而平等”,追求这个平等的权利,就是美国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和根基。如何去捍卫这个平等的权利,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式,就是《华盛顿邮报》里所坚信的新闻自由权。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两部影片中的主角去捍卫这些权利,而是影片中的大家都那么纯真自信地认为,这就是他们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谁也无法剥夺,哪怕是总统,哪怕是强大的国家机器。

《大法官金斯伯格》和《莫扎特》、《奥本海默》、《弗里达》都是个人传记类的电影,将一个传奇人物的人生精华浓缩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有时候听不懂一首音乐,看不懂一幅画,理解不了一个事件的意义,也许需要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告诉我们这些事物背后的动人故事,感动我们的生命,重塑我们的认知。

看完《奥本海默》后,我几乎认定了这是年度观影最佳。诺兰简直就是我心中最高标准那一档的导演,是品质的保证。我痴迷于他的非线性叙事,反反复复琢磨他电影中的逻辑和设定,去不同的网站看影评和分析。

但年底时我看了另一部非常了不起的老电影,我开始犹豫到底哪部才是我的年度最佳,《弗里达》。我很遗憾这么晚才看到它,好几年前曾在某个视频网站打开它,但明显的国内剪裁痕迹让我极其别扭,因而没有继续观看。如今感谢B站的高清画质,没有粗暴的剪裁,仅仅是在片段中打码,让我今年把它看完。传奇人物的电影肯定是比传奇事件的电影难拍,时间跨度大,信息量太大以致难以取舍,若非莫扎特这样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实是有一定观影门槛的。我很喜爱对于艺术家的传记电影,如《她比烟花寂寞》、《莫娣》、《玫瑰人生》,但它们跟《弗里达》相比,都略逊半筹。但这非战之罪,也不是导演或演员的责任,我想是输给了弗里达本人这种热烈和绚烂至死的激情,以及更富有传奇的人生吧。全片里,浓烈的色调、跳动的音乐和快速的推进节奏无不衬托着弗里达的艺术气质,女主更是极富拉美女性的奔放魅力,将她难以复刻的传奇人生片段精彩地演绎出来:无数次的手术和无穷尽的病痛,左翼运动事业、混乱的婚姻和性生活甚至和苏联红军之父托洛斯基的爱恋,与丈夫分分合合的灵魂伴侣关系,极富创造力的画作。她是如此矛盾的个体,脆弱却又坚强,热情奔放伴随着疯狂,痛楚和打击却让她有着更加旺盛的创造力。我曾多次在不同的地方看过她的作品却不曾驻足,而看过这部电影后,在公司楼下书店中看到一副她的作品,突然间却是一身鸡皮疙瘩。

按理说,年度最佳电影都说完了,品评也该结束了。可接下来这部片子,虽然不太可能竞争年度最佳影片,但竞争最佳女主是绝对有资格的,那就是《不忠》。我对这部戏的最初印象,是20多年前家里的电视机在某个傍晚播放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其中一个是《时时刻刻》的妮可基德曼,紧随其后的就是《不忠》的女主戴安琳恩。可世上竟然有如此的缘分,我看完《弗里达》后才发现,这部电影的女主竟然也是当年的最佳女主角提名,可我当时完全没有印象!但可惜的是,她俩都输给了《时时刻刻》的妮可基德曼。很多年前看过《时时刻刻》,却并不喜欢。而如今看了《弗里达》和《不忠》,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最佳女主角不是从二者之中选出?前者虽然演绎传奇人物的一生而有巨大的难度和挑战,但《不忠》的女主可是撑起了这部戏。无论是好莱坞巨星理查基尔,还是我少年时极其喜爱的法国电影《屋顶上的轻骑兵》的男主,在这部戏里其实都没那么重要,女主一个人吸引了所有的眼球,她每一个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在诉说自己难以平复的情绪,纠结、激情、慌乱、内疚。而其中乘火车回家路上的片段已成为经典,回味与现实画面的交织,女主将偷情后复杂的情绪极其精彩地演绎出来,豆瓣上的评论是“连我们也都脸色潮红了”,仿佛观众们也跟着偷情了一般。虽然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奥斯卡之争,但我仍会想,如果只比较影片中的最经典片段表演,那么《不忠》的女主是否有可能会夺冠?又或者没有《时时刻刻》的妮可基德曼,《不忠》和《弗里达》两部电影的女主,又是谁能获得最佳女主角呢?

以上,纪念2023年陪伴我的这些精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