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典录音
虽有疏懒,停笔一年,对比之前对古典音乐录音的偏好依然是老录音居多、新录音为辅。对演奏风格和演奏方式偏好也有所转变,从前“高攀不起”的,这两年也逐渐有心力发现其中美好。
回到近年热议的话题,对笔者来说,流媒体和实体没有孰优孰劣或谁代替谁的问题。在收听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流媒体新录音更新速度绝对优势;而实体CD、LP有不少录音是流媒体上找不到的,两者相互补足。此外,流媒体、老牌古典网站、大品牌对历史录音翻录效果与老版相比,即便同一个录音,remaster后新品与前人之作效果也可能差异不少。除母带随时间耗损外,原版录音师、翻制人审美转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时代不同,审美角度不一样,各花各眼而已,没有优劣之分。

SWR的出品基本是闭眼入系列。个人觉得,布拉姆斯的音乐精彩在于不同人演绎,表现的情感色彩很不一样,呈现出多面性~曾经非常迷恋Gilels的版本,那是一个普通人的人性:内心的挣扎、纠结起伏,都在乐句中强烈地表达。而Arrau的演绎则有一种英雄主义的升华。演奏触键浑厚、感情热烈而坚定。正统德奥体系演绎方式。

一般来说,包子完全啃完概率很低,在于获取成本相对较低,很容易一下子得到一大堆录音,有点无从下手。录音在于听不在于买。但海爷这份宝典没有忍住手。听小提琴没有人可以回避海菲兹,那种技巧看似顺手拈来的演奏和天鹅绒的音色,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让我喜欢。
有时候用抽盲盒方式选当晚听的录音。抽出一个以前少听或者没有听过的,会发现惊喜~原来还能这样啊!初听古典的几年一直觉得海菲兹演奏有点“高不可攀”啊,现在却爱了爱了~
这套录音是23年最喜欢的十个录音之一。这份喜爱可能将延伸到24年,希望有时间更系统、更细致的聆听。

好在完美的技巧、好在从容而干净的处理手法。乐句间衔接流畅、纵横向结构处理平衡、饱满。这个录音可能满足不了你对战斗民族演奏必然铿锵有力的想象,倒充满了旧贵族的优雅、淡定。
钢琴伴奏是里赫特。是非常出色的独奏家,也是出色的钢琴伴奏。小提琴、钢琴对答默契而流畅。喜欢前苏联小提琴录音真不能错过。

这是这两年收到的最惊喜录音,没有之一!传说中的老肖弹巴赫作品,23年终于碰上了!


四季的录音多如牛毛,相信每个听古典的人都收着几个不同版本的四季。平诺克和I Musici版本之间很难取舍,既然这样,都选上吧(太贪心了)~
个人认为,两个录音听感上、演绎风格差异巨大。平诺克版本巴洛克式演奏,以羊肠弦代替现代金属弦,突显出乐曲的柔美,极富平衡感。I Musici版本则感情色彩浓郁,效果华丽,线条感强,各声部个性十足,碰撞下,给听众带来刺激、爽快的听感。
虽然早已倒背如流,但不时还想从不同版本中获得新意。可能这是听古典的乐趣之一吧。

Hoelscher的录音见一个爱一个。除了之前出的10CD合集,他的实体介质录音不算普遍而且很贵。惊喜发现Apple music上上了一批他的录音。
就笔者个人而言,Hoelscher的演绎是贝多芬大提琴作品的天花板。无论演奏技术维度、横向及纵向结构都无可挑剔。而Elly Ney的伴奏,在这个录音里也可圈可点。二者合作默契非常。

Apple music推送这个录音时候,单纯对他爸爸木村拓哉美貌的仰慕,并无期待。
很舒服的演奏,好像清晨流在山涧清澈透明的溪水。远超预期的好,甚至说很优秀。听了几次这个录音,也说不出具体优点,就是有让你一听再听的冲动。这种魔力,大概源自演奏中的松弛感。

Gidon Kremer这几年录音的作品都很冷门,多数作品背后糅合了很多复杂的情结和情感因素。建议初听时先剥离复杂的背景,先从旋律展开。个人认为,音乐的叙事是无形和感性的。同一个乐曲会因不同收听者的阅历、心情读出不一样的理解。若从最初就被文字所牵引,被框在别人的思维里,则大大的失去了聆听的意义。

手头的老录音,趁着搬家整理物品的机会翻出来重新听。Abbado晚年的录音都非常赞,框架明晰,乐句处理得细腻而华丽。正所谓的有骨有肉。这套Pergolesi一共三款,这张圣母悼歌是个人最喜欢一张,好可惜也是Apple music上,这个系列唯一没有资源的录音。
Abbado有两个版Pergolesi圣母悼歌录音(分别是1983年和2009年)建议有兴趣的朋友两个版本比较着听。可以发现Abbado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的理解的变化。

听不完的包子第二弹。旋律公司出版Rachmaninoff 33CD+LP。说真的,还真没听完,才开始听的状态。为什么仍写在榜单上?牵强?不牵强!笔者认为,没有哪家公司比旋律更有能力整合出版前苏联演奏家、作曲家的录音。无论录音资源还是文献资料都占绝对优势。
套上一句俗话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喜欢Rachmaninoff,这套绝对不能错过。

“无论有几多变迁,何必诸多挂牵”~24年依然继续淡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