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书评——在荒诞的世界中继续往下走,为的是找到一条通往光明和文艺的道路。
默尔索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懦夫,更是一个平凡人。他是在加缪笔下的荒诞世界中的人物雏形,是对萨特笔下的荒诞主题人物的延续发展,不仅是简单的冷淡漠然,默尔索更加丰满立体,他的人生态度有时又会呈现出亲切和温柔,反映这个世界“温柔的冷漠”;但另一方面,由于是加缪打造出的荒诞世界中的第一个人物,默尔索身上的反抗精神仍然是不够强烈的,对于这一概念的引申仍旧是浅尝辄止的,但也为其之后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从对主人公杀人事件的审判开始,荒诞就逐渐展现的淋漓尽致了,但是“荒诞不是终点,而是世界的起点”。此次杀人的起因本不是和母亲有关,但是法官和检察官却始终将这些事件连接起来,从将母亲送去养老院开始,到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任何一个将母亲送去养老院的人,都可能被处以死刑”,这又是何等的荒谬,即使作者笔下的老板或者其他人都对亲人的死亡没有太大的感慨和伤感,但是他们会伪装,他们会撒谎,“撒谎不仅仅是对真相的违背,即使是对事实的不真切的引申也算是撒谎”,这种引申完全是对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因其权力而对事实妄加定论和引导行为的讽刺。在我看来,最本质的主人公被判以死刑的原因并不是杀人、也不是将他母亲送去养老院,而是他不会撒谎,他没有选择向这个社会的虚伪妥协,他没有参与到社会游戏的规则中,这就是有罪的。对他而言,他做的事是他认为有价值的事,真正可以引起情感共鸣和感受的事,而在这个社会他又同样拒绝感受,因为这个世界的感受可以说不算正常的感受,而是病态的,但又是大家普遍认可并且遵循的行为准则,这才使那些感受被美化成了帮助社会正常运行的美好规则,比如那个主人公从天台上看到的十分忙碌的女人,忙碌了很久,一直奔波着,但好像只是自己喜欢这种忙碌着的感觉,可是意义呢?无从得知。
书的最后记录了一篇张博老师所写的“导读:作为起点的《局外人》”,我十分喜欢,非常深入简出的评论了这本书的伟大之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矛盾的人,但是全文的明线暗线交叉:明线是对周遭人和事物的冷淡和漠然,无论是爱情婚姻,还是亲情,默尔索表现出来的都是虚无,他的人生就是虚无的,他没有奋斗的斗志,没有对社会的乐观,他可以说是社会的边缘人,或者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不论是否是他主动选择遗弃这个社会的),他可以在沙滩上,阳台上,咖啡馆里呆坐一天,就自己一个人发着呆,打着盹,这反映出他本身是多么地孤独,可他又有温情的一面,他喜欢天空,喜欢呼吸着的空气,还有绿色以及各种灿烂的色彩,还有身边那些嘈杂但是又最平凡的声音(我发现加缪在这本书中特别喜欢描写光和声,而且那些描写都是积极正面的,反映出来的是这个世界仍然温存的一面),尤其是最后默尔索在等待死亡前的黎明到来的那一段时光里,他用那具终将腐烂在地下的身躯回忆起那些可以让他幸福的瞬间,这就是“身体”和“瞬间”的双重价值赋予他的生命力量,可以融化那原本静止冰冻了的生命长河,散发出激情和热烈的生命光环。对于这两个词我的感慨是特别深刻的,赤裸着的身体代表的与自然和大地最原始淳朴深厚的联结,是与自然最美好的和谐约定,而瞬间代表的是可以从沉溺过去中抽拔出来的勇气,也是真正珍惜生命的当下每一个短暂美好的时刻,这些才能构成真理和自由,追求真理的道路总是艰辛的,而对自由的向往也总要付出一些代价的,可是身处追求这些的道路上,就已经是构成美好本身的碎片了。
最后导读中提到了死亡,这也是因为默尔索最后的结局就是走向死亡,他对于死亡的态度转变可以体现出加缪对死亡的看法,这与他早期换上肺炎差点死去的遭遇有关,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闹主人公默尔索就没必要再做垂死挣扎,他和神父的对话最后所表现出来的歇斯底里,只是他对这个荒诞世界的最后愤懑和不满,可是宣泄过后他又开始思考,上帝死后人的价值又在何处,保证自己最后的尊严是人的美好品德,所以他又回忆起在这一生中经历过的美好,只是很可惜,加缪让他直接赴死了,可能再《西西弗斯神话》和《鼠疫》中,我可以找到答案。
对于这本书的书评已经编撰完,但我自己还有一个真切的想法,这是我读完导读之后感受到的,那便是我的阅读功底仍然有待加强,即使已经阅读了很多书了,但是我发现仍然没有触及到最本质的东西,尤其是没办法像张老师那样有如此精简的概括,通过一些词语和一些人生哲学展现出来,而我的感慨更多地是停留在对那个现象的批判,我没有想到那是虚无,没有想到明暗线所体现出来的人的矛盾复杂,没有想到最后的死亡和对真理的思考,没有想到荒诞的下一步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所以,我的思维还需要继续拓展,我还需要打开觉悟,去感受最深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