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7
今天看《世说新语别裁详解》。书中做了分类整理,加上引申拓展的背景说明,通过对孤立零散只言片语的小故事更深入的剖析,以及同一人物几个事件的并列陈述,对人物就有了立体而鲜活的了解。
曹魏到西晋时期,司马家杀人无数,政治生态一片肃杀,那时文人名士都是心在曹魏,身在司马政权统治之下,稍有不满外露就被杀害。因为朝不保夕反而向死而生,活出了中国文化史上最潇洒漂亮的“个性高度”。魏晋名士,三言两语话人物,各个独具人格魅力。清谈家,书中虽有对“利口覆国”的反思,但也毫不掩饰对夏侯玄,竹林七贤等名士的心向往之。
有意思的是,书中人物都是旷世伟才,道理懂的不是一点,比如王弼,20岁所注《周易》《老子》,到今天都是专业人士绕不过去的经典,是他第一次将儒家的“有”和道家的“无”统一辩证关联看待,高前人一筹,被位高权重,也同样是学术界权威泰斗,大他20多岁的何晏推崇备至,自叹不如。但,如此深谙经典的王弼,竟“颇以所长笑人”,显露出虚骄不智。24岁早逝。谦谦君子,“满招损谦受益”,这是他所学所知,却做不到。说明“知固不易,行则更难”,更别说压根不知道的。嵇康也是,他留下的《家诫》据说皆是世俗,但熟悉世故的他却选择了一条极不世故的路,虽说正因如此成就了嵇康的不可超越,但也说明,“知行合一”何其不易。
掩卷思及自身,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想到了如下这些。
人总说:刚提拔所以知足,再过两年就有了新的欲望…我总觉着,自己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成长的背景和文化的熏陶,论经历,对主业已经“曾经沧海”,论性情,对“一把手”似乎从未心生羡慕。我求一份俸禄,一份体面,一份安详,确定自己不羡慕“再多一点钱权”和“自己说了算”,因为太知道那些名利所需要的付出,不论是时间还是心力,都是已倦怠并且无力支应的了。满意现在的性价比,健康,富足,事不多也不难,最好!运动,学习,早睡,规律…安安稳稳的,就满足的很。
人常说:人总是羡慕嫉妒身边人。可身边领导的日子我一天都不想过,真的是拱手相让都不要,丁点不稀罕,更别说下面的那些。多几十万也不稀罕,再别说也多不了。最喜欢白居易的那种富家翁心态,“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该奋斗奋斗,但知止知足,不难为自己,不折腾自己,用读书来生活,热气腾腾,均衡而乐呵,过程中的美好,每一天的轻松美好才是我追求的当下,不是哪个没有穷尽的目标。富养精神,气质从容,才是正解。人终其一生,都要退,退休,隐退,疯狂的追求不过是怕被冷落,可是晚不了几天都会被冷落。学会独处,懂得生活,安顿好自己的情志内心,就会活的精彩,不需要用力,也不需要攀附,无惧被冷落,才是真正的“刚”,也能安安静静地体味生活中细小的、恬淡的幸福。
就是学习体悟,用当下所学所思,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远离焦虑,从容面对,毕竟:无欲则刚。知行合一吧
就想哪儿写哪儿,乱七八糟堆在一起,还写的晚了,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