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3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哺啜品饮,饕餮进食丨2023年年度阅读总结
作为一个重度FOMO(fear of missing out)患者,长期以来,我总是处于一种冥然的恐慌中。这种对信息极度焦虑的心理,自然而然地延展到了我的阅读上。毕竟,书籍也只是信息的堆砌与整合,无论载体如何改变,不变的是获得信息本身。我需要有用的东西来填充对未来的规划;我需要有用的信息为以后铺路,即使是相隔半个地球的餐厅推荐,我也会点击先收藏再划过,万一有一天我会在这儿定居安家,或者最次最次有个朋友在这儿呢。
经年的高强度的信息捕捉带给人的是深深的缺失感。即使经过系统过滤,筛选关注者等方式来降低信息密度,我还是需要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处理信息中无用的部分这件事上。它类似于在信息时代做家务--攒一周的活儿不干,等待你的就是一个失序的家;但要是做了,也只能维持7天。时间一到,辛德瑞拉的魔法失效,西西弗斯困境来临—你是选择把这些信息分门别类整理起来,还是眼不见为净,装聋作哑呢?
朋友说,你需要的是一个自动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但工具不能解决心源性的焦虑。我的不安,不是一个好用的工具或者流畅的系统就能治愈的。
所以2023年,我罕见地在没有在new year resolution 中写下有关阅读的只言片语,就是希望我能够从信息洋流中的漩涡挣脱出来,不再拥有呛水却无法坠海般的痛苦。别说,方法还挺有效。前几天查看各平台的年度阅读报告、借阅清单、购买记录,意外地发现不做规划、不专做笔记的情况下,也读了好些书。以往读书偏爱细读,现在想想,细嚼慢咽固然能欣赏食材的本味,久了却发觉,饕餮进食也别有一番乐趣。
在2023年的最后一天,就以阅读来总结这一年吧。事先声明,私人阅读体验必然主观,无法全方位迎合他者的品味,因此若有冒犯到您的,手机端左上角退出,PC端右上角叉叉关掉即可;但您若有兴趣,欢迎交流、推荐,虽然推了也不定几时看吧,但,万一呢。
另外,一年的阅读数量一旦超过某个限额,想要全部提及就会显得格外冗长,因此这里只挑选了【我的个人年度十佳】及【塞西杯年度最幽默书籍】。剩下的书,有机会豆瓣短评见。
社科历史
《倦怠社会》
韩炳哲可以说是这两年最火的社科学者之一。这一点不仅可以体现在新书的销量上,也可以体现在社交平台的搜索量上。一个简单的例证是,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韩炳哲本人的微信指数为55865(12月30日),超越韩国女团gidle、kiss of life。作为参考,项飙的微信指数也仅为24617,不敌韩炳哲的一半。
以上都是玩笑话中的玩笑话,但也从侧面证明了“韩炳哲”作为一种社交货币的价值。无可否认的是,这几年来,但凡想要聊社会性疲倦、躺平、倦怠这些话题同时又能上一点价值的,你都无法绕过这个男人(另一个男人是项飙)。
在《倦怠社会》一书中,韩炳哲利用否定性与肯定性两大概念,将前现代社会中以细菌、病毒等传染病为首的社会病理形态与当今社会中内因性的精神疾病做划分,前者由对他者的否定而定义自身,而后者则源自于对自我的过度肯定。由此,韩炳哲试图给当今处于普遍焦虑症的社会一剂解药,即通过对自我的重新关注和亲密空间的塑造,来感受自我的意义,重建自身的大后方。
看完上面这段话,亲爱的友邻,你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似曾相识,正是我读韩炳哲著作的一大感受。我是同时读《倦怠社会》《透明社会》的,韩炳哲的文字像是当代社会意识的paraphrase,用一堆理论分析当今社会现象。这样的文本如果出现在特稿中,我会很惊喜;但真的有达到它所被追捧的高度吗?我看未必。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这本书基本上是在排队买饭的时候读的。感谢漫长的队伍给予了我阅读鲍曼长难句的时间与耐心。
内容精炼犀利,对于工作伦理和消费主义的批判也很深刻。『“置穷人于工作”是“人对上帝的责任”这则观念迂回地暗示了,把穷人限制在贫穷状态是一种道德要求。人们普遍认为,穷人往往安于现状,不会为了更多利益而拼命工作,所以他们的工资必须保持在满足生存的最低水平。……如今,在反对“寄生虫”“骗子”和“救济金蛀虫”的每一次运动中,在反复强调的提高工资可能导致“失去工作”的告诫中,我们都能听到它们的有力回响。这种哲学的影响最强烈地体现在,尽管存在大量的反面证据,人们还是顽固地认为废除普遍的以工代赈是造成贫困的首要原因,解决贫困问题应当着力于引导失业者重返劳动力市场。若用通俗的话来表述公共政策,那就是:只有作为商品的劳动才能换取同样商品化的生活资料。……把穷人塑造成“劳动力后备军”的工作伦理,在诞生时是一种启示,在死后却变成了一种掩饰。』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文如其名,非常简单易懂的女性主义入门科普读物。作为女性主义者,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面对身边人对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分歧,无法给出有力的论据与回应。这本书理论与案例兼具,以问题引导,实用性非常强。它包含了很多新一代女性亟需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比如,dating对象每次都抢着买单应该怎么办?再比如,社会意识中为什么定义了女性需要脱毛才能露胳膊?
这本书都给出了答案。社会平等之路漫漫,在争取权利和突破玻璃天花板的路上,很庆幸能遇到这样一本书。
《生育制度》
费孝通的代表著作之一,系统介绍了人类以求偶、生殖、抚育为体系的婚育制度。婚姻制度的存在是对生育合法性的外在巩固力量。
用费孝通老先生的话来说,「婚姻是人为的形式,用来结合男女为夫妇,在社会公认之下,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来共同担负抚育儿女的责任。」也就是说,婚姻的本质是对种族延续的负责,而非爱情的结合。
好书是跨越时代的经典。读完后有助于了解父权社会下生育与婚姻的建构,进一步思考两性问题与婚育的现实含义。
小说
《宛转环》
2023最佳。记得最初是看到友邻@子东文 老师孜孜不倦的安利下才决定购买的,本来不对它抱着很高的期待,但从第一篇开始就被吸引住了。
《宛转环》是慕明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她不同时期的作品,是软科幻与人类生活的绝佳结合。文字细腻又洞察精准,很多时候都让人佩服作者奇幻瑰丽的构思与想象。
当代很多青年虚构小说写作者的通病是没法跳脱出小说内核始终如一的桎梏。慕明当然也属于这样的作者,但不同的是,读者不会有乏味的似曾相识的错觉,感受到的只是作者对于未来的信心。很多故事的结局让人对未来产生虚幻的无力感,但一口气读完,又会觉得尚且不是没有希望。
算上自序共有7篇。最喜欢同名小说《宛转环》,借造园构筑方寸间的山海世界。《破镜》和《沙与星》也很妙,人类历经千万年,最后回到原点,继续浮游生物的生命旅程。生命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循环。而我们沉溺其中,不能自已。
《夜色温柔》
今年读到最棒的爱情小说。看完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虚无感。有爱是很好的。爱你的时候,看到鼻涕掉下来都忍不住帮你接住。因为这是爱啊。最爱的时候真的忍不住向冥冥上天许愿,许愿这辈子再也不分离。
但如果,在爱情消退之后,在我们不再感到爱之后,我们仍然没有分离呢?
《夜色温柔》没有对此做出正面回答。本书年代跨越极大,第一部分从迪克和尼克尔结婚多年后迪克邂逅罗丝玛丽谈起,此时迪克和尼科尔仍然默契,在外人看来圆满幸福,但已悄悄出现裂痕。第二部分回忆两人初见的岁月,那时尼科尔还是饱受因父亲性侵带来的精神疾病痛楚的病人,有钱,但没有幸福。而迪克,这个年轻的精神科医生,对她来说无异于救赎与光。
两个年轻的火热的灵魂很快相爱了。他们互相通信,互诉衷肠。最后,迪克和尼科尔的姐姐说,让我带走她吧。
但爱终究只是瞬间的事情,不爱才是生活的常态。当爱欲之火消磨殆尽,两个人也不在有结局。
菲茨杰拉德把爱的瞬间写得很生动。这不是那种两个人一生一世在一起的小说,两个人的相遇也没有那么美好纯洁。让迪克下定决心照料尼科尔这个病人,与她相伴一生的由头,也不过是因为尼科尔富可敌国的家底而已。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之间没有爱。他们只是爱的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长久,而这可能才是生活的常态。
《形影不离》
今年重点读了两本描摹少女情谊的书,一本是川端康成的《挚友》,另一本就是波伏瓦的《形影不离》。
和《挚友》相比,我更偏爱《形影不离》。川端康成的少女文学都具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即为对干净清纯,细腻敏感的少女形象以及清新朦胧的少女感情的描绘。很美,但就像看着男性幻想中的百合A片,始终充斥着性客体化的想象和意淫。
无意识地将女性置于一个次等地位是很多男性作家共有的特质。但这一点在川端康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因为他写了太多以少女为主角的小说。文字是人思想的投射,写得越多,对本人的观照也更深刻。
说回《形影不离》。《形影不离》以波伏瓦少女时代的友谊为原型,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前半生的人生轨迹。如火一般自由的安德蕾(扎扎)最终因为时代的桎梏和家庭的束缚沦为困兽;而希尔维(波伏瓦)却因为家庭条件所限需要她出来教书,走向了意想不到的自由。
的确,这本书并不完整,结束得异常突兀。但这对于女性在豆蔻年华情谊的描绘,依旧非常璀璨动人。安德蕾(扎扎)和希尔维(波伏瓦)聊哲学,聊人生理想,关于未来的想象,关于宗教与信仰。全书没有明显的情节转折,只是对安德蕾(扎扎)悲剧人生的描绘。这大概也是其被人批判缺乏戏剧性的原因, 但反而更富有物哀色彩。
希尔维(波伏瓦)是幸运的。她幸运的生在一个能负担起她的教育,却缺乏支持她放弃工作投入婚姻的家庭力量。所以她「只能」投入职场,却因此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自我解放与自由。但安德蕾(扎扎)不是。她同样接受教育,但原因并不是让人获得思想的解放,而是因为教育能让她在婚恋市场上卖出个好价钱。
「成为波伏瓦」很好。这是inspring and strong的呼喊。但每一个女性,都有可能成为扎扎。
散文随笔
《泪与笑》
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别人推荐的了,但这本散文集真的超出我的预期。文笔华丽又不失清新,灵动又不失深刻,自由随性,难以想象作者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梁遇春的很多文字都很有趣。对于开书单,他是如此评价的:『想不到后来每下愈况,梁启超先生开个书单,就说没有念过他所开的书的人不是中国人,哪种办法完全是青天白日当街杀人刽子手的行为了。』失恋时,他给自己写信寄信,聊以自慰。
看100年前的人思考生死、青春、爱恋是很好玩的事情,因为你会突然察觉,人世间有一些课题就像中学体育800米,是不设置分数线的,但你又必须跑完,不能请假。人必须完完整整地将它们体验一遭,才能给出自己的答案,交卷离场。找寻意义、拔高价值太无趣,但这就是人生。
《特别的猫》
23年年初读完的,万万没想到多丽丝·莱辛这么会写猫!她笔下的每一只小猫都生动活泼,看了后会不自觉地想象这些小猫们的音容笑貌。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描写家中小猫灰咪咪和新来的小黑猫争夺家中女王地位的场景,观察入微,极具现场感。总之是一本非常可爱的小书,强烈推荐猫奴党们阅读。
个人管理
《反脆弱》
看完心情很复杂。这倒不是因为这本书写了什么极具争议性的内容,事实上这本书反倒是近年来经管类著作少有的无尿点型书目,每个独立篇目基本都在传达一些不同的东西,和一些把自己推特博文搬运下来写书的作者比高明多了。那么为什么我喜欢不起来呢?答案就是作者的mansplaining太严重了,有时读着读着就会不自觉地把作者带入进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let me teach you something的中年男性。但这个作者又好像真的教了你点什么,这种你不好挑刺的反对现代性中年说教男性形象很难不让人想起你的高中数学老师。
说回《反脆弱》。本书关键词就是反脆弱性,塔勒布认为,事物具有非对称的风险,因此如何从此类不确定性的事情中获益是一件亟需学习的事情。用几句话概括就是:在正向黑天鹅事件中通过小的试错来增加成功概率,控制损失成本;把大部分资源放在收益确定和风险可控的事情上,小部分资源放在高风险高盈利可能的事情上,不在中间区域的事情上做投资。
《纳瓦尔宝典》
一本非常适合听书功能的书。用人话来说就是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比如上一秒给出了观点,下一秒就会用好几个例子重复论证观点的可行性。读完(or听完)之后让我加强了对自我的信心。财富或许无法媲美,但如何获得长足的幸福,我和硅谷大佬的想法不谋而合。
以上就是我的2023年年度阅读总结。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两件事情:第一,我2023好像没读多少书;第二,微信指数的截取时间是2023年12月,但这篇总结我在2024年1月7日才发布。
其实,这篇稿的雏形是我伴随着跨年晚会的背景音写下的。理论上来说,当稿件于1月1日的凌晨完工时,我就可以发布了。但我为什么又拖延了一周呢?原因来自于本人清奇的脑回路:既然2023已经过了,那要不就别发了。省得心累。
这样的心情在我看到我朋友2022年年终总结都没写完时来了个奇妙的转弯。我只是拖了7天,她却整整拖了375天啊!感谢她用她的实际行动给我的劝慰,让我有勇气相信我绝对不是最拖延最磨蹭的那一个人。
希望2025年我还有力气写读书总结。。。。。。
-
Scheherenzad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24 17:40:46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10 01:28:48
-
metaphorical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31 13:12:39
-
单读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8 12:05:07
-
1790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8 11:26:24
-
阿甘本🐱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8 11: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