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Galleria Borghese鲁本斯展
米开朗基罗,这位被北欧风格主义者如亨德里克·戈尔齐乌斯所崇拜的艺术家,早在鲁本斯赴意大利之行前就已广为人知。在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红铅笔素描中,他对著名的贝尔维德雷躯干进行了惊人的诠释。这份作品不仅源于他对米开朗基罗作品的深入研究,还融入了他对西斯廷礼拜堂的亲眼所见。
在解剖学和人物动态方面,鲁本斯的学习则来自于达芬奇。他在1603至1604年间的意大利学习之旅中,曾前往马德里,那里他重新发现了达芬奇的艺术。在西班牙,鲁本斯可能接触到了达芬奇的素描作品,那时这些作品仍在雕塑家蓬皮欧·莱奥尼的手中,鲁本斯对它们进行了热切的研究。
在卢浮宫的《大力士扼杀尼墨亚狮》中,英雄的肌肉力量和米开朗基罗式的劳作,显然受到了达芬奇关于力量的深刻影响。这幅作品还预示了贝尔尼尼作品中常见的扭曲动作,后来这成为了巴洛克雕塑的典型特征。
鲁本斯作品中英雄们的肌肉肥大,可能受到了包括洛阿孔和法尔内塞大力士在内的古代英雄雕像的启发。而收藏在慕尼黑的《参孙被非利士人俘获》中,男性形象的强大姿态,甚至似乎在贝尔尼尼的冥王雕像中得到了呼应。这种罕见的“背叛与绑架”主题的镜像,彰显了十七世纪早期绘画和雕塑寻找新叙事形式以描绘戏剧性的共同愿望。
鲁本斯坚持向文琴佐·冈萨加推荐卡拉瓦乔于1605年为圣玛利亚·德拉·斯卡拉教堂创作的《圣母升天》,这幅作品如今珍藏于卢浮宫,曾引发过争议。一些有洞察力的艺术鉴赏家,能够超越作品的功能和原定场所,看到这幅画极具革新意义、静态之美,以及它对熟悉的宗教故事进行了新颖且鲜活的演绎。鲁本斯的推荐,不仅仅是鼓励他的赞助人为画廊添置一件杰作,更是借此机会将一件本应用于宗教的祭坛画,转而展示于专注艺术的空间,从而完全改变了这件“公共”作品的归属。与此同时,西皮翁·博尔盖塞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他从帕拉弗雷尼耶里兄弟会购得《圣母、圣安娜与婴儿耶稣》,这幅画至今仍挂在展览的相应区域。
鲁本斯对卡拉瓦乔的兴趣还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上。在罗马,他不仅从古代和伟大的大师那里汲取灵感,还从同时代的艺术家那里学习,尤其是对卡拉瓦乔及其1601至1602年间为新教堂维特里斯礼拜堂所绘的《下十字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幅祭坛画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借来的鲁本斯《下十字架》绘画作品中,观众可以领略到这一点。展览通过一系列并列展示,探讨了自然主义与巴洛克风格之间的复杂关系,无论是在构建这些概念的批评中,还是它们在罗马艺术中出现的那一刻。
尽管鲁本斯可能因其过分的自然主义而受到指责,这是他那充满激情的原创性所表达的,但卡拉瓦乔所被视为其创始人的纪念碑式现实主义却截然不同。他的画作被认为是“无动作的”:光线的强烈对比定格了他笔下人物在特定时刻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