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电影里充满枪声、屁股、大腿和隐喻,却部部都是神作
开门见山,标题里说的他,说的是姜文。最近,将姜文导演的所有电影都看了一遍,越发觉得姜文绝对是华语电影圈最有才华的导演之一。

虽然他导演的片子不太多,到目前为止,他总共只导演了六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
但在我眼中绝对每一部都可以说是神作,尽管有几部片子在上映的时候,评价并不太高,或者评价两极分化,但正如姜文自己所说,“随着时间推移,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能够理解和看懂他的电影。”确实如此,我想如果此时你看不懂或者不喜欢姜文的某部电影,那么试着将他的电影都看一遍之后,或许你会彻底被姜文的才华所折服。
在我心目中,一个有才华的导演,一定是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并且能够将这些个人风格一以贯之,形成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电影美学、电影风格。而姜文正是这样一位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
关于他的个人风格,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姜文的电影里充满着力量感,这种力量感,可以从电影的演员表演、电影的声音,以及电影的摄影,无处不在体现出他的电影里那种横冲直撞的荷尔蒙气息。在他的电影里,你能从声音就辨别出力量感,枪声、撞击声,甚至脚步声、呼吸声,仿佛都是贴着你的耳朵边上想起,有着强烈的的钝重之物撞击你的耳膜的感觉。表现的尤其明显的是《让子弹飞》,尤其是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声音,其次是《太阳照常升起》的前半段,房祖名奔跑的声音仿佛要直接从镜头冲向你的眼睛,还有《邪不压正》里面彭于晏拳拳到肉的声音。几乎每一部电影,都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散发着荷尔蒙的气息,又像《让子弹飞一样》,满屏幕都是男性的荷尔蒙在撕扯游移。

二是姜文对于速度速度极为迷恋。看姜文的电影,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速度之美,以及速度给你带来的目不暇接之感。而这种速度的变化,主要通过电影的场景或者是剪辑和运镜带给你的,有时候看姜文的电影丝毫不能分神,所以有时候看姜文的电影,仿佛是故事和人物在追着观众往前跑的感觉。比如的电影里很喜欢用行走的火车,奔跑的马。奔跑的车,自行车也好,甚至像《邪不压正》里面彭于晏的房顶飞扬走壁,甚至能躲过子弹,来表现他眼中的速度之快,以及这速度背后的叙述节奏。当然,他的速度还体现在镜头语言上,在镜头的剪辑之中,有时候会让观众目不暇接,尤其是《鬼子来了》高密度的镜头转换,让观众产生极大的压迫感,而这种压迫又极具威慑力,仿佛观众已经置身于故事之中。或许,在姜文的世界里,本身速度就是一种电影的叙事节奏和叙事语言。

三是姜文的电影语言密度极高,有时候,看他的电影仅仅听对白,就足够让你应接不暇。他喜欢用类似于话剧的表演形式,通过两三个人物的对白交锋,推进电影的叙事。比如《让子弹飞》里面的经典的黄老爷和张麻子和师爷在城堡里的对白,《一步之遥》里开场致敬《教父》的对白,仿佛就在现场看一场话剧表演。姜文电影里语言的密度高,密度高不仅是之他里面的人物经常说话速度快,同时也是他的语言异常考究,就是让观众不得不调动他们的知识积累才能听懂,背后常常蕴藏着极大的隐喻和弦外之音。也因此这种质地绵密的电影语言,有着回味悠长的余韵,需要观众慢慢消化,这语言背后究竟有多少暗藏的机锋。

四是姜文对人体的某些部位极其的迷恋,尤其是大腿和屁股。但姜文拍这些却拍的很高级。比如拍大腿,在《一步之遥》里的大腿舞就拍出了高级美。而在《邪不压正》里对许晴婀娜多姿的身体,也展现的极其高级。在《太阳照常升起》你,将女人的腹部,形容成天鹅绒一般柔软,这种浪漫的想象力也是表达极其高级。总之,姜文在对人身体的探索上,有着某种高级的迷恋,他自己也说“他觉得屁股很美”,所以在《邪不压正》里能够看到彭于晏光着屁股在城墙上奔跑,这现在看起来极具浪漫主义的表达。姜文的电影里,对于身体或者躯体,姜文不仅聚焦在人身上,也聚焦在动物身上,尤其是《鬼子来了》里面,好几场动物的戏份,充满隐喻而有意味深长,总之,在姜文的电影里,你能看到的身体之美,绝对是优雅之美,是弥漫着荷尔蒙味道的美,哪怕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企图拥有米兰的粗暴场景,也生猛异常,而最后在游泳池游泳的那一幕,仿佛是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一种告别和缅怀。

五是姜文的电影里极喜欢用隐喻。他之所以喜欢用隐喻,本身是因为姜文的骨子里,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情怀,那种知识分子的情怀,可能来自莎士比亚,或者来自卡尔维诺,又或者来自于曹雪芹,《红楼梦》,恰是因为这种情怀或者内心的心气,使得他不满足于电影的叙事本身,他一定要加一些他自己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时长有显得非常隐晦,可能只是存在于电影的某个场景中,埋藏着电影的某些具体对白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让子弹飞》,整部电影都暗藏着弦外之音,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还有就是那部《太阳照常升起》,包括第一部分妈妈发疯爬树的部分,以及之后一部分火车开走的部分,都在荒诞中,透露着某些荒诞外壳下的深刻寓意。

最后一点,我觉得姜文的电影里充满着“孩子气”,我说的这个“孩子气”是指在电影的精神上,他这种精神有着在追寻和指引人类的童年的感觉。我们总是隐隐约约能从他的电影里,追溯到古希腊那些人类文明的源头的感觉,那个人类的童年时代,充满着光明与希望,同时又像是一个浪漫、单纯,对这个世界保留着美好想象的乌托邦。在姜文的电影中最典型的展现是《太阳照常升起》最后孩子从铁轨落下,落在仿佛如天堂世界里的样子,以及在《一步之遥》里,马走日逃跑时的样子,像一个颓废的堂吉诃德的样子,但当他纵身一跃,仿佛又回到了人类的童年,他落入了自己幻想的天堂里。

总之,如果一遍没有看懂姜文,那就多看几遍,首先姜文电影尽管节奏快,密度高,有的甚至是好几段故事的结合,但只要认真看,无论是电影语言对白或是服化道亦或是武打动作,人物表演,绝对算得上是讲究,也因此,至少看这些电影不会无聊,而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或许越发能够看出姜文喷薄而出的才华和背后的象征和隐喻。
如果要对姜文的电影排序的话,在我心目中,可以按照一下顺序:第一是《鬼子来了》,第二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第三是《太阳照常升起》,第四是《让子弹飞》,第五是《邪不压正》,第六是《一步之遥》。
下面,我们来分别谈谈这六部电影。
《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的牛逼之处不在于本来讲了一个极具冲突的故事,保护一个日本人,最后惹来全村屠村,最后主人公复仇,却被中国人自己砍头。荒诞与黑色幽默,让这部片子直接封神。电影本身不仅在人物对白上下了很大功夫,而且用了很多隐喻的镜头,借用动物去类比人类,可以说姜文匠心独运的才华。当然,电影本身,所呈现的依存在国人骨子里的劣根性,则表现的淋漓尽致,国人的无知、软弱、虚伪显示的淋漓尽致,甚至在请刽子手砍人的那一段自我安慰,仿佛看到了鲁迅小说的影子,那种深刻的讽刺或许也是这部电影被禁的原因。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或许会是很多人心目中最好的青春片,王朔原本的小说《动物凶猛》写的极好,我认为是他文笔最好的小说,姜文用这种朦朦胧胧的暖色调的表达,既有着某种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更有一种珍视的意味。坦白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并没有复杂的情节,无非就是一群荷尔蒙爆棚的少年,无聊、肆意,和萌动的青春,但姜文拍的容易让人陷入对岁月和人的感慨之中,这可能就是姜文电影带来的魅力。
《太阳照常升起》

用了一个海明威小说的名字,但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个人认为这是姜文电影里,野心最大的一部,他试图通过一个四段的故事,既表达一些荒诞的故事,又表达一些反抗与希望,比如荒诞的第一部分发疯和爬树,会让人想起卡尔维诺,比如第二段看电影摸屁股抓流氓会让人想起王小波,还有最后一段火车开走,每一段仿佛都有无尽的隐喻和值得玩味的细节。不过,应该说我目前还没有看太懂,但姜文从这部电影开始,到后面几部一直都沿用了同一个配乐,或许也能看出他对这部作品寄于的野心和希望。
《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首先是好看,不断反转的剧情,斗智斗勇的情节,足够让人大呼过瘾。还有就是电影里面的对白的隐喻,记得刚出来的时候,网络上有非常多的帖子,都在分析《让子弹飞》里那些意味深长的镜头和语言,虽然看起来有些是过度解析,但可以看得出姜文在这部电影里,可以说是票房和口碑名誉双丰收之作,当然,也是他的“民国三部曲”的第一部。
《邪不压正》

拍《邪不压正》,姜文在云南搭了一座老北京城,可见姜文对电影的讲究和要求之高。《邪不压正》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而这复仇的背后,也展示了一个隐隐约约的老北京,比如称呼要说“您”,吃饺子不是吃饺子,是为了醋而吃饺子,姜文在这部片子里,不仅展示了某种京味的讲究,当然这个“复仇”的故事讲的足够好,足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步之遥》

跟《太阳照常升起》一样,《一步之遥》也是分段式的电影,这种电影的不好之处在于,对观众要求高,因为可能你还在想上一回,下一幕又开始了,让观众目不暇接。不过如果最后捋顺起来看,这其实是一个关于马走日的爱情故事,是选择舒淇还是选择周韵的故事。只不过整部电影,用了很多致敬的想法,致敬《教父》,致敬卓别林,同时还有很多隐晦的讽刺,只不过因为想要装的太多,观众一时很难吸收,不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这部《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