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个水果售卖大棚
2023年4月,左宜右有工作室参加了一个公益性的乡建竞赛(“第五届中国公益乡村设计大赛”),这个竞赛设有好几个设计点位,参赛者可以任选一个或几个地块进行设计。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做一个大棚的念想,所以毫不犹豫选了小岭冲村的水果售卖棚(最终幸运地获得了二等奖)。


小岭冲村是湖北随州山区里的一个小村落,位置较为偏远。基地是一个从农田里围出来的一小块广场,比道路低一至两米,以围墙与农田隔开。设计任务给出的建筑面积是400平方,参考造价是30万(非常之低),包含一座水果售卖店和场地品质的整理提升。分析下来,我们认为本次设计应该满足的目标:
1,灵活性和公共性。乡村里的水果售卖是有季节性的,一般在夏秋两季,不像城市中四季都有需求,那么就应该考虑兼容其他功能,在冬春两季也能利用起来。大棚不仅可以作为水果市场,还应该提供灵活性的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乡村公共生活的潜在需要,可以举办乡村集会、红白喜事、体育锻炼(广场舞)或放电影等活动。新建筑实际上是提供一个核心的基础设施,以适应和包容未来可能的需求变化。
2,结构经济适用。在场地改造上仅以满足基本要求为准,有限的资金应该放在结构上,创造一个大跨度的通用空间,以满足灵活需求。结构应该较易施工、材料性能较为耐久。
设计棚屋是思考建筑本源的一个机会。建筑史中一直有关于原始棚屋(primitive hut)的思考,有时候,对起源的追问,有助于思考当下的工作。现代建筑也有很多优秀的大棚案例,比如费恩的威尼斯展厅和密斯的柏林国家美术馆,不过他们属于重型混凝土或重型钢结构,造假不菲。


冯纪忠先生有两个著名的轻型结构——方塔园的何陋轩与北大门,他们的原型是民间婚丧嫁娶临时搭建的竹棚。何陋轩是竹结构,经济但不甚耐久。北大门是杰出的轻钢桁架案例,兼有现代性和古典性(冯先生的与古为新),值得我们学习,但是要避免在形式上的相似。了解经典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免像他们。范例最有价值的是它践行的思想,而不是它呈现的图像。
因此,我们也为本项目设置了一些限制:不要看起来像传统的坡屋顶,也不要夸张的曲线屋顶,不要看起来像那些伟大的前辈,也不要像网上流行的样子。要不落俗套,也要在情理之中。另外,我们也认为结构要体现空间的方向性,即通过结构可以判断建筑朝向,所以排除了网架结构。密斯的国家美术馆是可以转换成轻钢网架结构的,但是它没有方向性。
基于以上条件的分析,最终的概念方案如下


1,结构:采用小截面钢管桁架作为结构形式,侧翼各自出挑一部分构成一个大空间。两榀主桁架长28米,中央净跨22米。最多的资源放在基础结构上,虽然这个屋顶结构造价更高一点(当然,在相同跨度下算比较经济),但是它提供了更多空间适用的可能性。

2,空间:屋顶下两个独立的服务单元,提供水电、设备及储藏等基本功能,兼有围合与分割空间的作用。省却围护墙,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空间。也不做固定销售台面。


3,材料:屋面使用价廉的材料——彩钢板、阳光板、竹子作为覆层或围护。它们是以后可以更换或材料升级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经费的原因,建筑有时候并不是一次性达成结局,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后面是可以改进提升的。

4,场地:场地处理的动作很小,原有2米高的围墙予以保留,场地的红砖铺地予以保留,新增的台阶、墙体也用红砖,材料的特征部分得以延续,不希望场地簇新,而是看起来有些岁月沧桑的古拙感。

洛吉埃长老(Laugier)认为自己所绘的原始棚屋,也应是希腊神庙或哥特教堂的原型。棚屋与神殿本是一物。棚屋虽小,抑或用材简陋,但也可以具有一种殿堂般的庄重感、或纪念性。按照里克沃特(Rykwert)的说法,意图革新的建筑师总是试图寻找自己的建筑原型、或原始棚屋——他称之为“亚当之家”,思考起源,是为了重新审视当下的习惯和(建筑设计)行为方式的合理性,为什么建造以及为谁建造?寻找源头的目的不是复古,而是为了革新,即所谓的“托古改制”。然而他们找到的结果都不一样,并不存在唯一确定的原型,每个人的棚屋都是由他的个人记忆构造而成。比如,柯布西耶绘制的沙漠中的原始神庙是一个帐篷,或许通过这一条线索最终指向朗香教堂帐篷一样的大屋顶。小岭冲村的水果售卖大棚也是如此,它是一次尝试,是在一个具体场地中对“原始棚屋”的一种诠释,以回应当时当地的功能与文化需求。



左宜右有建筑工作室2024/01
© 本文版权归 too elephan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