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这本书买了很久,我本来以为是一本讲述沟通技巧的书籍,一直没有翻阅过。最近偶然翻起来,看完以后,我发现这是一本更接近于心理学的书籍。它从人们内在的需求出发,找到一个可以让人心情更平和,更能发现问题本源的沟通方式。
译序里的这两句,让我开始深入的读这本书。

第一句,是说我们要发现生命中的美好,爱,然后自己可以对生命的美做出反应,这一点,和吸引力法则有着同样的逻辑。第二句,我们潜意识里,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在激励自己,而是在自我憎恨,指责自己。我很有同感,我的痛苦,大多数来源于此,我接纳不了真实的自己。
非暴力沟通认为,除了行为上涉及武力的“身体的暴力”,还有一种“隐蔽的暴力”,就是给人造成精神伤害。而在交流中注意使用非暴力沟通,可以最大化的避免引发这种伤害。
非暴力沟通需要人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专注于自身的感受。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和倾听别人。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楚的表达观察结果,不做判断或者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开心,生气,害怕,受伤……然后说出哪些需要,让我们有这样的感受。最后,说出具体的请求。诚实的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它关切地倾听。首先体会别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和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些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是为了培养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助人。

这本书比较好的地方,是除了阐述道理或者建议之外,还有一个具体的非暴力沟通的对话示范,让我能更快的理解这个道理,更深入地了解它的运用。
在具体的讲解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之前,作者详细的介绍了一些可能导致“隐蔽的暴力”的沟通方式。一:道德评判,我们通常会分析和确定错误的性质,而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例如,一个人说女友“太粘人了”,可能女友只是需要多一些体贴和关注。相反,如果一个人说女友“冷漠的像个木头”,那就是他需要一些陪伴和体贴。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应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我们从小学习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别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如果我们倾向于围绕着人的需要考虑问题,可能暴力的现象会少很多。
二:和他人做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方式。三:回避责任

四:强人所难

本书的第三章,是让我们区分“观察”和“评论”,有点类似于“事实与观点”的一个练习。
第四章,是体会和表达感受。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坚强,表达感受被看做是一件软弱且羞耻的事情。所以,没有经过练习,我们很难分清楚感受和想法的区别。

当我们说:我认为,我觉得,更多的是在表达想法,被抛弃,被利用,被忽略……同样也是。
这本书讲解的很详细。由于清楚地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为了更好的沟通情感,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更具体的语言,所以给出了一个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第五章,讲感受的根源,其实是要发现我们的需要和期待。

非暴力沟通认为:批评养养暗含期待。对别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的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通过批评,那么我们的需要可能更容易被满足,而不是让对方第一时间申辩或者反击。
通过前面几章关于观察,感受,需要的介绍和练习,第六章开始介绍请求。非暴力沟通建议:1.提出具体的请求,抽象的语言妨碍了自我认识及与人交流。2.明确谈话的目的。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晰,我们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