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摘要和笔记(20231230)
来源于亲身经历的效能信息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与能力关系不大的行为的水平。因此,在行为表现和能力知觉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自我效能评价是一个推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力和非能力因素对成功与失败的相对影响必须得到评估。人们如果通过行为经验来改变效能知觉,除了其他因素外,将取决于任务的难度、花费努力的数量、获得外部帮助的多少、行为产生的环境以及成功和失败的暂时表现形式。
对付出的努力的认知评估,可以进一步影响行为成就对个体效能评价的作用。
在归因框架内的研究,已经对努力和任务难度等因素的因果判断如何影响行为表现这一问题作了考察。根据社会认知的分析,这类因素充当效能信息的传输者,它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效能自我知觉的干预实现的。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对自己表现的因果归因类型。……对原因评估进行路径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既是因果归因的决定者,又是因果归因对行为产生作用的中介因素。
如果个体将自己能力所起的作用不恰当的归功于情境因素,这里就出现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效能的增强,需要在获得极小外部帮助的情况下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这样才能证实个人的能力。
效能知觉不仅受到成功是怎样获得的以及失败是怎样被诠释的影响,还要受到行为自我监控的偏差的影响。对于任何一种努力的付出,获得可以多于付出,可以相等,也可以少于付出。这些变化造成某些偏差,这种偏差使人们对行为做更仔细的观察和记忆。
如果个体只是对自己的成功予以特别的注意和记忆,那么,选择性自我监控可以夸大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效能信息
对替代性的获取的信息的认知加工,同样的依赖于榜样传输出的自我效能指标。我们在前面已指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一部分是通过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比较得到的。
通过社会性比较来评判个人效能时,观察者也许依赖与自己类似的榜样的过去行为或者榜样的那些被认为能够对能力作出预测的特征。
在需要对自我效能进行评估时,观察者必须根据榜样过去的类似行为和取得成就的知识,在新的环境中作出某些猜测。
效能评估并不经常依赖行为经验的相似性,却常常依赖与榜样类似的那些被认为对行为表现具有预测作用的个性特征。
对效能评判而言,观察到各种各样的榜样,其中各不相同的榜样完成各种困难任务,比起仅仅观察到单个榜样的相同表现要优越得多。……一般来说,观察者观察到榜样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了困难,比观察到熟练的榜样轻而易举的表现获益更多。
替代性的引申出的信息,可以通过社会性比较以外的方式来改变自我效能感。有能力的榜样,可以教给观察者应付挑战性或威胁性情境的有效策略。当无效能感反映的是能力缺失而不是对个体拥有能力的错误评估时,这种贡献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描述各种因素在榜样化的形象中是怎样影响自我效能评估的,必须研究策略示范、任务指定和比较性的能力指示物。
说服性效能信息
对于许多活动,人们在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时不能单纯的依靠自己,因为这种判断需要推论天赋的可能的指示物,而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也许是有限的。因此,自我评价部分的受到哪些认为拥有评价才能的他人观点所影响。……在许多任务上的成功取决于工作的努力程度而不是先天的能力。
说服性观点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倾向于随着被劝说者对劝说者的信任程度而变化。对劝说者的信誉和专门知识的知觉,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生理性效能信息
由生理唤醒传出的信息同样的通过评价过程影响自我效能感。一些因素,包括对唤醒源的评价、激活的水平、引发唤醒的环境、唤醒如何有影响个人表现的过去经验,都有可能在情感性反应的认知加工过程中起作用。
从社会认知的观点来看,有关身体状态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社会命名过程获得的。唤醒经验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情绪的诱发者、内部的唤醒、表现性反应。情绪的诱发者使内部唤醒并出现表现性反应。情绪的诱发者和表现性反应是可被他人观察的。内部唤醒本身在社会命名中并不具有区分作用,因为唤醒不能被他人观察到。另外,表面上很不相同的情绪似乎具有许多类似的生理反应,它们有待于人们去加以区分。
构成唤醒的最佳水平不仅依赖于任务的特点,而且依赖于对唤醒的原因进行推理。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体系。
通过影响注意的焦点显著的环境因素可以部分的决定人们如何评价他们的生理唤醒。
心境对效能自我知觉的影响是广泛的,而不只局限于能够体验到幸福或痛苦的特定功能领域。恢复生机的强烈心境,相对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观察成功与失败,能使自我效能评价呈现出多样化。
6、自我效能信息的整合
人们在形成自己的效能判断时,不仅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由某一通道传输的相关效能信息结构,还要比较和整合来自多个信息源的效能信息。不同类型的效能信息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活动领域可以发生变化。关于人们是如何加工多维效能信息的研究还很少,但是我们有重复的理由相信,各种效能评判都是受一些共同的评判过程来控制和管理的。
尽管在自我效能判断和非个人性的判断中存在一些共同的认知过程,但是,形成自我认识无疑还包括了其他一些独具特色的过程。对自己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人几乎不存在。【亲身经历、说服性、替代性和生理性的效能信息来源整合成个人对自身的效能感,一般来说亲身经历和替代性的效能信息发挥的作用更大一些。不同的活动领域这些信息源的影响结构都有各自的特点。】——“第九章 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