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infj的社交
社交,一件无比消耗的事,伴随着期待、焦虑、失落、痛苦、被评判、否定、侵入、刺探……社交网络是有意识的,由每个联结其上的人共同制造的意识,它影响人们要即时回复,文字要短,文字结尾要哈呀哦啦,要有符号和表情……人与人的交流无时无刻不被置于随时更新、增进的社交意识的背景下,使得交流变得异常脆弱,一句话没说好可能关系就会发生改变。而它制造的焦虑让它变得更强大了。
对于日常极少表达的人来说,社交网络会慢慢边缘化他们,让人们忘记他们,任其漂流到网络的角落,没有联结的地方。也好,难得清静。但静极思动,谁也不想长时间没有任何的交流。当人渴望去建立联结时,发现找到聊得来的人太难了。有些人就只得固守在自己的小星球,精心打理它,仰望星空等待有心的造访者。
有人说,你都不主动,不说话,怎么可能交到朋友。可你再主动也主动不过别有用心的人。不如就让它随缘。人与人的相遇本就像一场梦,若是刻意没有用,那一个人完全不去主动又有什么问题。人需要做的只是用心去回应他人。
几年前了解到mbti后,不时回忆起过去20年的“社交”。虽讨厌标签,但对于infj的我来说,mbti给了很多参考。有些许感受想来写写。这篇文字可能比较适合infj读。(通篇小写,不喜大写)
回忆起来,小学后应该就是infj了。在校十余年,大多独来独往,孤僻到总有一些同班同学是没说过话的,也没有可诉说心事的朋友。离开校园后就直接离群索居了,一年到头也不当面接触几个人,且基本是认识的人。
2019年开始发些有关自我的东西在平台上,有时也会用社交软件,在虚拟世界接触一些人。由于从不主动说话,也不找话题,基本没认识到聊得来的人。不主动,也意味着没有超越网路的接触。男性想交朋友,却只愿被 “交流” ,回应他人,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我(或infj)就是这样的。因过于敏感,每次打开内心都感受到否定、拒绝、不理解等情绪,也就无法再主动起来了。
愿意主动与我交流、且能聊上片刻的基本只有三个类型,infp、infj和intp,且主要是infp。
对于e人,我从初中开始便有意无意回避他们。没法进行太多依赖外物的交流,没法共情太多积极的情绪,更做不到打开心扉。我总觉得他们的朋友很多,跟每个人都聊得来,却依然热衷于结识新人。我认为他们不需要再多收集个“我” 作为朋友。我也不喜欢听人们口中冒出的都是自己朋友的事,而不是其自身的感受。或许是因为这些看法以及过强的边界感,一些e人说看到我就不敢靠近、说话,有生人勿近的气场。
上学期间大部分同学是e人,我从未感觉他们喜欢与我交流什么,或是有想要了解我的想法,却常感知到他们对我的异样情感。作为infj,我慢慢理解了自己在情绪感知以及其准确性方面的特别。所以我逐渐确定了自己不适合与e人交流,可能只说一句话都会被讨厌。线上交流更是不舒服,总感觉e人是在与一群人聊天,而不是一对一的。对于认识陌生的e人几乎不抱希望,只需对方打招呼的一句话,就知道说不下去了,就躲回安静、私有的世界消化情绪去了。我知道以上言论充斥着偏见,也清楚e并没有任何好或不好,只是与封闭的我不搭。
由于接触的e人寥寥无几,我对他们的类型也毫无认知。母亲大概是e人,我到了小学高年级后就不懂如何与她交流了。同一屋檐下相处、交流最多的人是父亲和奶奶,他们应该都是intp。虽交流很多,但几乎都是他们单向的输出,双向的极少,且很多内容让我十分痛苦。我无比佩服老年状态的他们,能独活得滋滋有味。intp可能会觉得我和他们相似,一样独立于世。其实我自卑、敏感得多,且羡慕他们的自信、坚定。我独的原因是完全不主动,但非常渴望有聊得来的朋友。
与父亲长期相处并不舒服。在我上大学前他是专断、沉默的,到研究生时我们才有一些可聊的话题。似乎他到那时才对我有些认可,愿意主动听我说话。可能是他太追求获得认可,交流中总是展示对抗的态度,使得我不得不选择顺着他说话。但一旦顺着他了,他又立马会反着他此前的话说,让人哭笑不得。我能感受到父亲对我的认可,尽管他永远不会表达出来。有些intp会主动与我交流,包括我两位同学。他们表达过对我的认可,只是我确实不会和他们交流。
关于infj,我有写过一篇关于自己的长文,但不知道隐藏到哪里去了。网上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容易接触到infj,他们在被看到或认识前就消失了。大概我也是擅长消失术的一员吧。与其他infj有过一些交流,更多的感觉是同类相斥。虽有对彼此的共情、同情,也享受不开口即被理解的轻松,但那可能只是一时的。被动、依赖非语言层面的感知毕竟无法代替交流,慢慢会产生很多矛盾。
不知怎么,似乎会吸引infp,且多是艺术或文学类的人,多热爱文字。他们愿意主动与自己交流情绪。我清楚他们的情绪世界很复杂,共情起来也常会让我痛苦。可我就是忍不住想陷入进去。对动物,对弱势群体,都是相似的情感。在共情中能获得一种认可,感觉分担了对方的情绪。但那也只是一时的,i人终归要靠自己。
intp是同理,觉得我和他们一样,那infp是什么?感觉是对理想主义的向往。他们悲观、善良,向往独立、帮助弱势,想要让世界更美好,但可能缺乏行动。所以看到一些在做事的人,就会感受到同频的感觉,想到未来也要像那般行动起来。总之,与infp的交流还是比较舒服的。
我常问自己,渴望社交是为什么,是追求被理解,还是只是需要身边有个人陪?明显它会让自己不舒服,远离平和,获得的负面能量远多于正面的。可能有人会说想交朋友还用思考,再正常不过了,也有人会说一个人多好,巴不得一个人一辈子。这些人可能都不清楚一个月不接触人、不说话的感受,内在的平和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对于自动、过度共情的infj,可能被共情才是最容易让他们打开心扉的途径。
社交是影响人们情绪稳定的大问题,它也是虚拟世界存在的半边天。而短快、随意、浮于表面的交流会让整个系统崩溃,让人们不再用心、信任彼此。被动的男性或认真的女性可能早已对社交失去了希望,他们要消耗大量时间和情绪以获得一丝丝有效的交流。为了节省时间、减少负面情绪,mbti大概是不错的参考,尤其对于占比较低的类型。
大部分人可能只对自己和亲友的类型有些了解,我也是其中之一。因仅交流过极少的人,很多感受可能是错的。仅供参考。
holme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偷拍摄像头 (11人喜欢)
- 离开大城市 (167人喜欢)
- 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86人喜欢)
- 琅勃拉邦的非法制品 (8人喜欢)
- 2025沙耶武里象节 (3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