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3年

“遥远的2023年”
说实话,我从没有认真地想象这一年,甚至是浅尝辄止的思考也没有,在经过三年的疫情非正常年份后,这一年就这样突兀地出现在每个人面前。在疫情的话语权里,过去的那三年仿佛是被夺走的岁月,那样的三年似乎无可作为,也似乎可以为种种的不如意找出一个如意的借口。
可以推掉外出,借口疫情,可以推掉聚会,借口核酸,总之在那样的三年里,自由是一种奢望。在离开一个城市时,要考虑到是否还能回来。在踏进一座建筑物时,要考虑到明天自家门口会不会贴上封条,一不小心就成为了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电话拜访对象,这样的三年里更像是生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数处不在的社会,目光凝视着下的生活,而且老大哥如影随形,还会开口说话,“绿码,核酸1天”,这样的日子让人已经适应,也已经麻木了。
但,人总会在沉默中忍受,却不会在长久的忍受中沉默。
所以,虽然人不能脱离时代,不能脱离一种社会环境和语调去生活,只是他可以在消减或增添这种时代影响上的努力。2023年,似乎是一个更加活泼和自由的年份,但也没有那么突出。这一年,至少个人生活与国家意志之间的那种冲突虽然远不能消弥,但也算是有了缓冲的自由。我的2023年作出了很多决定,但往往影响未来的只有寥寥几个。每一天,我都在作决定,但往往都是无关紧要的生活琐事。可是,这一年终究有那么几个决定,足以改变我,也足以改变人生。
我一直坚信世界是量子力学的运行逻辑,一切都存在着联系,世界本身也是能量场的转承与转换。
时光不止向前,但也会回溯,只是多数的回溯都不曾有意义,因为生活只能在未来里才有答案。可2023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值得回溯的年份,这是我来北京的第十年,也是工作的第十年,我自己都不仅惊叹,“我在这里已经十年!”曾经在暗夜里,我无数次徘徊,在孤寂中无数次伤神,但我很感谢这十年里自己的那些微小决定,才发现夜以继日、岁月浸染下,这些决定闪耀出了光芒。
2013年8月,我来到北京,背包里带着一本《浮士德》,那时我就暗觉自己将经过一个备受考验和试探的十年。
2018年11月,我决定每天读书50页,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了现在,我更加地理解了自己,也更加了理解世界,我才发现这样的一个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很多人生的苦恼需要靠知识去解决,只有无穷尽的吸取知识,才能有无穷尽的智慧。
也是在2018年,这一年的4月,正式决定每周都要拿起相机,去拍照,去记录时代,去记录当下的中国,这个习惯我发誓要坚持到终身为止。于是,几百次的拍摄行动,为这个人文图景、社情风物留下了剪影,我成了一个把思考后置于行动的人,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底。
2021年11月,我从头到尾读完了《圣经》,觉得生命不止是值得赞叹,更是要值得热爱,一切的困厄莫不是旷野上的行走,一切安平喜乐莫不是应许的恩赐,所以要珍惜。恶是恶的蔓延,但最后会逝于恶。善是善的不言,但最后会善于众声
2022年的5月,在一次大病之后,我终于把锻炼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身心但不负,事事终能为,我已完成了跑步800余公里,这为我带来的不仅有健康,还有我相信人的力量总是可以激发的。
我眼睁睁看着人生的踯躅前行,看着它品味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生离死别,我看着人生的历史,细数这些年的波澜,细数这些年心境的变化,我才发现,躲离了漫无目的的人生之熵,才发现一切才有了自己少年梦想的样子。
熵指的是事物分解到不能分解的地步,是事物的无序状态,这是一种可怕的空寂。友人说我,这么多年,读书摄影的生活有些令人羡慕,仿佛我是在经历一场个人的“文艺复兴”,我用我十年前的那句话搪塞他,“自从接触了现实之后,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不现实了”。
于是,真的放佛是一场人文主义的复兴到来,从2018年开始,我就在催促自己的“文艺复兴”,在这场自我的读书、摄影的自律运动中,我似乎寻找到了一种力量。
在对欧洲文艺复兴的评价中,有这么一段特别长的话,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吧它引述在下,“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
甚至,在这里我都激动地认为应该单来类似教科书的一章,复述“文艺复兴”的历史。

“教科书的插叙:文艺复兴的历史”
喜剧演员沈腾在小品中曾卖弄对东非大裂谷的了解,而马丽接话的台词是“谁还没念过初中啊!”
是啊,谁还没念过初中啊,回想起来,那么多的初中学科里,恐怕也唯有历史这门课,让我们了解的世界的由来,它的过往,它的血泪过往。
读史以明智,在评价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时,当年历史教科书的定义印象中已经模糊,但利用中文搜索已经便捷而简单,这与古登堡印刷术的时代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它的词条评价是这样,我认为有必要把它放在这里,更好地参悟那些年历史教科书中未能明白的历史。
首先,文艺复兴是人的发现。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
要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
要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要求表达人的感情,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谈》。
要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强调运用人的理智,反对盲从;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是道德行为。
要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些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其次,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权威,在当代人中间唤起了对天主教会及神学的怀疑和反感。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讽刺、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丑恶。
第三,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唯物主义。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马基雅维利为后来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发展起“自然权利”、 “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理论。
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权。在中世纪,封建特权是天经地义,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文艺复兴则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在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高层的阶梯。
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人们坚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头脑,相信实验和经验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求实态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为17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中世纪,圣经传说充斥艺坛,窒息了艺术的生命。文艺复兴则不但把圣母变成人间妇女(拉斐尔),把图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而且开始了日常生活和现实人的直接描写。解剖、透视等科学也第一次结合于艺术。西欧近代现实主义艺术从此发端。
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生活的秘境: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未来的生活像是一个隐秘的角落,等待着不断提灯去照亮。就这样我走在2023年的路上,从来没有像这一年,有那么多的决定需要我作出,需要我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一年,决定把十年储蓄用来购房。这一年,决定爱上一个人。这一年,决定去跑马拉松。这一年,决定去西藏。我想人所求的,无过于解放,无过于爱和自由。
如果说购房,或者说定居,它是否有一种“解放”的意义,我不清楚,不过这种“解放”似乎就是也许可以有让以更多的心思与力量去对抗社会的主流评价浪潮,去能够安定地思考人生,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在中国人们关心的还是住房。
北京,是一个对人生非常苛责的城市,这种苛责有着居无定所的那种漂泊感,也有那种追求自由的无所落脚,在这里世俗的评价总是不经意侵入每个人的心间。单位同事或领导,会问我你买房了没有。哪怕是我在医院病床上躺着,这一副苟延残喘的身躯对护士马大姐而言,依然是可以作为牵线引媒的躯壳,当然她旁敲侧击关心的还是这个年轻人有没有买房,甚至不惜让我旁边的病友脑梗大哥来探听虚实,其可叹也欤。回到故乡,无论我这一年过的是怎样充实,精神世界是如何富足,内心是如何充盈,亲朋好友关心的还是你在北京买房了么?中国人的造词法里,安居乐业,不安居似乎什么都没有,但事实上,安居并不一定乐业,甚至他也并不能快乐,物质和精神就从来没有在鸿沟中沆瀣一气,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一切欢声笑语都是在观自在中寻到了最终解脱。
当然,我很希望我能有一个书架,可以安放自己几百册的藏书,我也希望能够拥有一个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书房,把我美学设计的想法融入到日常起居中去。
不过接续这种中华农耕文明的固守城池一样,这更多意义上是一个成年的自我告诫和安慰。摒除中国惯有的恒产者恒心的思维,生活的自由应该是自由的生活,而不是被其他因素所束缚。可是水涨船高的房租、生活成本的见增等无一不把这些其他因素变成了重要因素。
于是,住宅成为了某种意义的对抗地或者庇护所,人还可以在这里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能够保证自己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有所居,而不至于为未来频繁搬家和冷眼世态的话题而困扰。这更像是一个独立生活的构成,虽然某种意义上可有可无,但它即是束缚,也是安顿。于是等到年份的时针拨过10的这一刻,为了购房,我基本上把积蓄动用一空,但我恪守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为此而背上超过一年以上的借款,靠自己而不是靠己家人,更不能为此把生活过成资本主义追逐的游戏。
长安三万里,长安三千天。于是这十年,我被社会的主流评价里,认为是做了一件大事。公元730年,李白来到长安,后干谒未成回到湖北安陆。746年,杜甫来到长安,最后命运却归宿在成都草堂,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772年,白居易来到长安,便有了那段“长安米贵,白居不易”的对话,后来白居易在长安东郊租房,每天骑马上班通勤,他生活在长安十七年,为了安置家人,先是在渭南县城买了一套房,真正等到他在长安买房,已经是他50岁了。白居易的经济条件改善得等到他人生的后期了,这时候他的诗中写道,“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也就是每月工资16000文。而长安的房价评估来看,唐朝中期,普通住宅需要30万钱以上。在白居易的前期,微薄的俸禄,庞大的花销,他根本存不下什么钱。而与白居易一同在长安的韩愈,则更是在《示儿》诗中写下了,“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及到北宋,开封的房价更是难以企及,于是便有了变法奏章里的那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再过一千年,京师从长安变成了北京。1912年5月,鲁迅到北京,他在绍兴会馆一住就是七年,等到后来在日记中记载着他多次看房,最终才有了他老虎尾巴的那个书房,也才有了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为了买房,鲁迅还曾向许寿裳借了400大洋。
在文化语境下,田宅属于个人的生活私境,历史上很少有人提及这样的私事在文学中,毛泽东也从来没有在选集中提过,每到周末,他都要穿过鼓楼的胡同巷道,来到豆腐池胡同里岳父杨昌济的家。但不由地说,鲁迅在购置新居,接母亲北上后,怕是他内心是欣喜的。杨昌济在通勤去上班的路上,距离是遥远的。
于是,等到时光来到2023年,才发现10年的时间过得太快了,时间的河水像是要溺毙那些失足的人一样,冷酷又无情。2023年的开局,我就得处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购房,在这件事上,我虽然踌躇再三,但还是举棋将定,决心把这十年的生活作一个收束,虽然迭经变故,但我还是独自完成了这件大事。
“生活的秘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过度思虑人生则近虚妄,真正的生活是脚踏在实地上,是把每一天都当作人生最精彩的一天来度过。正在进行时的时光就像是一波海浪,推着浪花往海岸前行,在夜色温柔的海岸上,五彩斑斓的贝壳被冲到了岸边,在海边捡贝壳的男孩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贝壳会在这夜色里流连往返到脚踩的海岸。
这就像是阿甘的那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巧克力,永远也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2023年3月4日,是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一天。今天的我看起来与往常的哪一天都没有什么不同。但命运的齿轮就是在这一天转动了起来,它的转动就仿佛是海夜里的星痕,划过了幽蓝的天空,留下了北回归线上最闪耀的晶莹。
也是这一天改变了我对这一整年的认识和感受,这一年倏忽而过,与这一天不无关系。
这一天的晚上11点,我带着三万元的现金,去某银行的自助机存钱,这些是房屋首付款的最后部分,需要存入银行卡中。可是生活会开着怎样的玩笑呢?自助机居然出了故障,把钱吞了。当时的我在想,这是在开一个多大的玩笑啊,明天上午9点就要交首付,这要存进去的钱居然被吞了。我在接近凌晨的自助机边,哑然无语。电话客服很无奈,说五个工作日清点之后会给我,可我那能等那么久,我已经以自助机要着火了威胁银行速速来点钱,可客服居然笑出了声,我说你们的自助机如果半夜往外疯狂吐钱,你们可能十分钟不到就能赶来。
无奈,我只能编发了一条短信,发给一个朋友,告诉说着急用钱,我晚上存款被自助机吞了三万块钱,请明天一早醒来立即借我三万块钱,我有急用。不管他信不信,反正我看完自己硬是没信。就是这样的神奇一天,我遇到了她。
她出现在这件魔幻取款事件的上午,那是一个稀松平常的周六,天气没有什么显著的特征,就连空气也是这样,既没有霾,也不能说一点没有。总之,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上午。但是,后来的故事就没有像这样的天气这么普通,故事很长,或者说很密集,也许这个故事的长度可以聊上很久,也许故事也没有那么冗长,简单的几句就能概述,可故事还是复杂的,因为它一直在发生,故事的主人公还在这红尘中沉浮······
“马拉松年”
2022年,大病一场,病的差点余生就要成为收发室里与老大爷相伴的座上客,不过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决定要把锻炼这件事看得比生命更重要。2022年结束的时候,全年我跑了365公里,平均每天1公里,最远的单次距离15公里,用时1小时46分钟。等到2023年结束的时候,全年我跑了450公里,最远的单次距离是两场半程马拉松,都用时1小时59分钟。
我至今也没有完全思考明白,我是怎么走上马拉松的征途,这点让我回望来时的路,都会有那种不真实感。从一个并不热爱锻炼的人,到强风吹拂、不止不息的马拉松参赛选手,我有时都会觉得这是一场热血沸腾的电影。
只要心中有山,那就放手去攀。波斯军队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往后都会因为马拉松的释义而被人提起,每提起一次,都会加重他们侵略者的角色。马拉松是一场极限运动,因为挑战它的第一个战士,力竭而死。在我的人生词典里,永远似乎都没有收录这个词,但是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在一个河道里回溯前行,总要冲破堤坝,总要受命运的潮汐影响,总要改道入海,总要迭经沧海桑田。
我在一个接近年底的傍晚,告诉我的表弟,我在筹备马拉松。他说,他从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但是作为他熟悉的人,他才发现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我本有意勉励他好好学习,但我觉得这样的一个事实里,我的目的达到了。我早年素称体弱,各项体育运动都不太擅长,短跑都能气喘吁吁,跳远等等成绩一塌糊涂,我并不是一个运动型的人,但备战马拉松,我不得不以自封的“健身锻炼大使”的身份说,人定胜命,可知可为。
身外之物,多而又繁,功名利禄,趋之若鹜,但逃不掉的是东亚文化里的犬儒文明,年会不能停,病久难根治。北宋王朝,入世与出世,进取与归隐,所以成则王安石变法,败则苏东坡炊食。只不过,人世浮云游子意,千好万好不如身手好。
于是,强风吹拂,不止不息。
“去珠峰”
详写于:上篇https://www.douban.com/note/854330731
下篇https://www.douban.com/note/855369080
“结语”
这一年就这样倏忽而过,我想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很快乐的,这是一个时代变幻的年份,战争与变乱发生,不测与阴谋发生,这是清朗光明的年代,也是黑暗腐化的年代,这是命运语重心长的一年,也是命运语焉不详的一年,对于这一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变化已经发生,沧桑就蕴藏于其中。从读书和摄影来看,虽然要单独总结,但就进度来看,这样的2023年,与以前年份相比,我做的事只有一半而已,这样的一年,节奏恰恰慢了半拍,虽然有些可惜与不舍,但也有珍视与收藏。
2023年,悄然作别,而同样遥远的2024年也真的来了。强风似乎依然吹拂,但未来征途,却也仍旧不止不息。
你好,2024年。
© 本文版权归 Νταγκ Τζόουνς.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They are like trees planted by streams of water, which yield thei...
Νταγκ Τζόουνς.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的2024年 (4人喜欢)
- 阅读廿载:个人的自救指南——2024年读书启示录 (2人喜欢)
- 准备在碳基与硅基之间奔跑——2024年运动启示录
- 光影七载:艺术的镜像救赎——2024年观影启示录 (1人喜欢)
- 我的2024年读书记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