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北师大347心理学专硕MAP考研《普通心理学》重点考点梳理03知觉
一、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1.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2)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比感觉复杂。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3.知觉过程的作用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1)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
(2)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3)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称为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如: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例如,当看一个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诸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一些字母,字母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
2.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人的知觉系统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称为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例如,我们去火车站接一位不认识的客人,我们对客人的期待,将影响到我们对他的识别和确认。
(三)****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①空间知觉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
②时间知觉处理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③运动知觉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等。
3.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知觉可以分成阈上知觉和阈下知觉。
阈下知觉也叫作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研究发现,当刺激没有被个体意识觉察时,也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盲视”是阈下知觉的一个实例。这些病人认为自己什么都看不见,但是如果强迫他们指出视野中的一个光源,这些病人能很准确地指出来,说明他们能利用残余的视觉系统进行定位但丧失了对视觉经验的觉知能力。
二、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与距离知觉、方位定向等。空间知觉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有重要作用。如果人们不能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一)****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通过视觉,人们得到了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形状,通过触觉和动觉,人们探索物体的外形。它们的协同活动,提供了物体形状的信息。
1.形状的特征分析
对物体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的。
2.轮廓与图形
(1)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种形状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因此,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2)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而且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轮廓的掩蔽或图形掩蔽。它说明人们在知觉物体形状时,轮廓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3)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称为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主观轮廓表现了视觉系统的一个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就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也有人认为,主观轮廓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
3.图形组织的原则
(1)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当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方向对图形组合也有重要意义。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BNU学习小组说明:2023年考察过
- 马路上,向两个不同方向走的行人,更容易被看作两个整体,是根据什么理论(A)
A. 共同命运
B. 线条朝向
C. 对称性
D. 邻近性

考点来源
《心理学与生活》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知觉的组织原则,19版教材P113。

考点频率
2018-2023年中,2020年以简答题的形式考察相关知识点。

BNU学习小组解析
本题为基础题目,识记题目。
(二)****大小知觉
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
a=A/D
a指视网膜投影的大小,A指物体的大小,D指对象与眼睛的距离。人们在进行大小知觉时,同时考虑了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
在距离相等时,网像大,说明物体大;网像小,说明物体小。在网像恒定时,距离大,说明物体大;距离小,说明物体小。
2.影响物体大小知觉的因素
(1)物体的熟悉性 当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视网膜投影的大小随之改变,但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能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
(2)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有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当一个物体处在细小物体的包围中,而另一个物体处在较大物体的包围中时,在大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小,而在小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大。 (3)体态变化 人类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1.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1)调节:水晶体的曲度变化提供距离信息。看近处的物体,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大;物体移向远方,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小。 (2)辐合: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2.单眼线索 (1)对象重叠(遮挡):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了另一个物体,那么被掩盖的物体就被知觉成远些。 (2)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就是线条透视。近处物体所占视角大,在网膜上投影大;远处物体占视角小,在网膜上投影小,因而使两条向远方伸延的直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3)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结果,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4)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就显得远些。 (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人们倾向于把小而密的物体看成比较远的,把大而疏的东西看成比较近的。 (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运动视差是指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一般说,近处物体看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较慢,方向相同。运动透视是指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 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指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我们在电影院看到的立体电影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的。把两台摄像机放在相距几厘米的地方同时进行拍摄,然后把两个视像同时投射在电影屏幕上,观众戴上“立体眼镜”进行观看,由于左右眼看到的视像略有不同,因而出现了立体视觉。
与单眼线索相比,双眼线索对判断深度和距离有更大的作用。它的作用范围可达1300米。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不起作用。
(四)****方位定向
1.方位定向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对人类来说,视觉与听觉在定向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听觉的方位定向
用耳朵确定声源的方位,就称为听觉的方位定向。
(1)能够分辨声源方向的原因:人的两只耳朵中间相隔约27.5厘米,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便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
(2)人耳进行声音定向的主要线索
①时间差: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的时间差别。
②强度差:同一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到两耳时,在两耳造成的强度差别。 ③动觉和视觉的作用:例如,在探测声源方向时,头部朝向声源的方向,这是动觉的作用;在听东西时,人同时也注视着它,这是视觉的作用。
三、时间知觉
(一)什么是****时间知觉
1.定义
是指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等时间特性的知觉。
2.种类
(1)时序知觉:能够分辨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
(2)时距知觉:能够估计出事件存在的持续时间。
(3)时间点知觉:能够知道某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3.时间知觉依据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如日历、时钟、手表等。
(二)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3.人的兴趣和情绪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相反,对不愿出现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等。
四、运动知觉
(****一****)****什么是运动知觉
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运动知觉对动物和人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意义。
1.网像运动系统: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视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视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
2.头-眼运动系统: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即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这种信息与视网膜映象流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们的运动知觉。
(****二****)真正运动的知觉
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真正运动的知觉受目标物的网膜定位、刺激物的照明、参照点等的影响。
(三)似动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动景运动有时也叫最佳运动或 Phi 运动。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活动性商业广告,都是按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在逼真性方面,人难以将它与真正运动区别开来。
(2)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一般说来,视野中细小的对象看去在动,而大的背景则处于静止的状态。例如,夜晚,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3)自主运动: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我们仰视天空时,有时会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我们会误认为它是一架飞机其实这是由星星引起的自主运动。在暗室内,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也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是因为眼睛不可能把注视点精确地保持在黑暗中的光点上,眼睛的移动引起光点的网像徘徊于视网膜。
(4)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例如,如果你注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周围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在向上飞升。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都是运动后效。

BNU学习小组说明
本章节北师大MAP考研往年多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察,也考察过简答题,比如2020年以简答题的形式考察了“简述知觉的组织原则”。
本章节三级框架梳理(陪考班学员参考)


近5年真题

教材知识点干货整理
===
BNU学习小组说明:
从2024年1月6号开始,我们会进行教材的章节知识点整理,第一本书的教材为彭聃龄老师的《普通心理学》第五版教材。
以下链接部分还未更新,教材的精读我们会在7月份之前更新完毕。
- 01《心理学导论》知识点梳理汇总
- 02《统计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 03《测量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 04《心理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汇总
- 05《人格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 06《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 ================================================================================================================================================

教材习题整理
===
BNU学习小组说明:
2023年我们把《心理学导论》的选择题进行了精选,今年会持续更新统计实验测量的选择题。
排版 | Psy小师姐

BNU学习小组
关注我们,获取精准的考研资讯。
看完不要忘了给我们点个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