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白白牺牲诡计,忘了要写推理|北大推理社刊《闇No.8》简评+吐槽
此篇攻击性比较强,请务必做好心理准备
《密室环》 无盐城
关于小说中“密室环”逻辑结构的解析
设仓库密室为A
设无足迹密室为B
设凶手存在于橱柜内的状态为a,移动到仓库外的行动为b
设凶手不存在于橱柜内的状态为¬a,未移动到仓库外的行动为¬b
同时依据现场情况:若b、则¬a;若¬a、则b
已知:
1.若要达成密室A,则需要行动b
若要达成密室B,则需要行动¬b
依据小说描述可知
若B、则¬b,若¬b、则a,若a、则¬A
若 A、则¬a,若¬a、则b,若b、则¬B
得出结论P:
若A、则¬B,若B则¬A
A∧B为悖论
2.现场存在事实Q:A∧B,
破解思路:
设密室B=现象β∧现象¬γ
其中,β=凶手不存在于仓库内部,
γ=仓库外有凶手离开仓库的脚印,
¬γ=仓库外没有凶手离开仓库的脚印
悖论形成原因:
1:认为若存在行动b,则一定导出现象β∧γ,
2:认为若存在现象β∧¬γ,则必定反推出行动¬b,
即,文中人物混淆了行为b与现象γ的关联,将b直接与γ等同
纠正:存在行动b,一定导出现象β,不一定导出现象γ,
存在现象¬γ,不一定反推出行动¬b
即
若 A、则¬a,若¬a、则b,若b、则β
若B、则β∧¬γ,若β、则b,若b、则¬a、若¬a,则A
综上所述,A∧B 成立,密室环无效
由此,一个棘手的双重密室谜题便被化简(或者是还原)成了现象¬γ如何形成的问题,推理重心完美迁移,其中可见作者在逻辑上的巧思。(看在我绞尽脑汁地归纳上,也顺便夸夸自己)
不过,因为是作者早期作品,所以无论是叙事还是推理,整体看都比较青涩,基本是打哪指哪,照着弹孔画靶的意图还是比较明显。诡计还算可圈可点,在小空间作了比较充足的设计,观感上 并没有那么的天雷滚滚。特别是作者提出的这个“密室环”的概念,还是蛮有技巧,对于谜题的设计和理解颇有帮助。推理方面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步一步衔接逻辑链,基本匹配了场景中出现过的所有描述性的语句,没有出现物理与心理上的bug。唯一的缺憾大概就是“密室环”这个概念并没有在文中得到充足的应用和阐发,仅仅就是惊鸿一瞥,便迅速进入到下一波推理桥段上。
《黑风岭》 亚戈
武侠风满满的推理小说。
才刚从千岁城的旅程回味过来,又来到了中原的黑风岭。看到几个熟悉的名字和门派出现时,有种被彩蛋击中的感觉,仿佛见到故人一般。
此篇仍然是限定空间内对在场已知角色行为和心理的推敲戏码,文笔技法十分成熟,让人沉浸其中。推理方面采用了心证推理,一环扣一环,最大幅度地将文中出现所以要素连接起来,伏笔回收水平极佳。
每个角色都有一个“初印象-事实呈现”的双重人设,这种双重性恰好和命案的诡计和探究过程相契合,并在真相被娓娓道来的同时构成强烈的反转,连续且密集的包袱一个个丢出,基本拿捏住了读者的阅读心态,技法老练。
可以说是此刊中无可撼动的“三好学生”。
《幻囚之笼》 风茫
还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排在了《黑风岭》后面,就像在校园十佳歌手比赛里面,你前面那位同学歌神附体连续飙了十个E6,结果到你时只是软绵绵地唱了一首《爱如火》,气息不稳还跑调。
btw,即使没有前面那篇对比,这篇也的确读的很痛苦,叙事随意,文笔粗劣,人物说话就跟学校领导念稿子一样,老干部风格昭然若揭,让我想起高中运动会开幕时那个明明说只讲两点结果就着喉咙里的痰讲了半个小时的笨蛋副校长,看的时候一度走神。
塞了一大堆主旋律的东西,还涉及到女权主义,盗梦空间什么的,但表现得比较肤浅,整篇小说的行文完全hold不住这些东西,以至于读着像小孩学大人说话
(我猜作者大概是神友,平时喜欢在b站评论区发唐、麻、乐、赢、蚌、遥遥领先、合订本等字眼)
诡计思路还不错,但在小说中的呈现效果就非常扯淡,有种千年人参被做成老坛酸菜的感觉。
《无味之物》&《不知之物》 黎郎木
先说优点,行文流畅,贴近国情,叙事不矫饰,比较有青春风。
缺点:情节过平,毫无跌宕起伏,与其说是推理,更像好朋友之间的拉扯八卦,逻辑链与其说是薄弱,更像是在抓瞎。第二篇,姑且可以视为“对推理的推理”,但直到最后也没有验证的情节。
弃之。
《湮证之火》流谬
推理呢?
你的推理在哪?
你只是写了个案子,然后让凶手自己将作案的行动讲出来了而已!!
叙事稍微比《幻囚之笼》好一些,勉强能读,但作为故事让人不想再看第二遍。
全程警方的行动和调查都是为了填充故事,扩展场景,顺便引出读者视角,对故事情节本身的推进几乎毫无作用,仅仅是蜻蜓点水地说了些距离核心很远的猜想,而最终真相和诡计的揭露就完全只靠凶手良心发现写了自首信。
只能说白瞎了这个诡计,明明可以值个四星,但在这个故事里最多两星。

《曾天文馆的崩溃》diadmnaklxia
???
《堕尸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don diego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另起一个名字
可以看出,除了武侠小说,作者在别的类型题材上也是同样驾轻就熟。
姑且说是设定系,但好在更多是作为背景出现,并没有喧宾夺主,推理主要围绕堕尸外貌认知的设定展开,但仍然是固定在正常人易能想到的脑回路中。不过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很喜欢玩心证推理,连续看的好几篇,都是推理人物的行事逻辑和想法,有理有据,最后点破真相。相较而言,诡计倒是比较简单,没有多少主观上的设计感。
《帽子,薯条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密室》 无盐城
非常纯粹的一篇逻辑流作品。
无论是叙事还是关于作者有关推理的真情流露般的对话,都无一不照顾着伏笔的埋设。
有趣的是,文中呈现的两段不同推理,刚好对应日常推理写作中经常使用的谜题形式。
一个是对未经人为设计的日常之谜的探究:为什么要戴上帽子,为什么要说那句话,谁会第一个下车等等。没有发生事件,行动也不奇怪,当事人也没有掩盖的意思,真相也很平常,揭露后也不会有什么正面或负面影响。
而另一个则是对可能人为制造的事件的分析,夹带着计划和刻意,当事人有意掩盖,当然事件末端所呈现出来的,仍然是看起来各种异样但却不起眼的细小行为,真相揭露后通常会伴随较大的影响。
在文中,前者的谜题没有太多叙述,从发现谜题,到推理真相几乎一气呵成,而后者则是将线索和伏笔巧妙地隐匿或嵌套在了“我”的全部言行中,直到在被文中人物点破前,读者都未能发现,在主角们进行第一个谜题的探究的同时,文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一个贯穿全文的谜题,只是这些都被作者模糊成了是对遭遇麦当劳情侣帽子谜题的铺垫。也就是说,第二段推理并非直接针对某个具体的事件分析,因为在角色眼中并没有发生什么,而是直接以主角的一个行为作切入点,对“是否存在谜面”“有没有事件发生”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推理,化无形为有形,逻辑链强韧。
同时,作者也顺便阐述了他对推理小说的信条:逻辑推理>诡计。按我个人的理解,作者应该是对逻辑推理的关心胜于诡计本身的设计与实施,亦即,他更关注,在没有作者上帝视角背书的前提下,作品主角如何通过严谨且唯一的逻辑链条,一步步前往名为“诡计”与“真相”的目的地。这种风格在第一篇《密室环》中就可见一斑,虽然双重密室的诡计还算严谨有趣,但如果主角只是“biu”的一下灵光一闪,直接脱口而出凶手是使用了何种手法不留脚印,那整篇的观感必定大打折扣。
比如这本社刊中的某几篇作品,就是典型的“念稿”式推理。除了文字叙述大跌眼镜之外,基本都是清一色地将诡计毫无铺垫且完整地“说”出来。看上去可圈可点,但实际上侦探的行动与诡计的揭露这两点毫无串联,感觉作者似乎只是各写各的,强行拼在一起,割裂感强烈,即便诡计再惊为天人,到最后也并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反倒有种看电影时正在高潮中突然就给你放片尾字幕——“嗯,怎么突然演完了”的感觉。白白牺牲了诡计,推理一塌糊涂,或者干脆没有,侦探只是一拍脑袋,把前面写到的线索堆到一起,然后直接啪啦啪啦一通,凶手就干脆毫无抵抗地认罪伏法了,读者很难领悟到这篇小说究竟有何乐趣。
似乎看上去无论侦探还是推理都不重要,只是把诡计一刀未剪地贴在文章结尾,一篇国产推理就大功告成。
买椟还珠,实在难受。
所以,看到一篇秉承着严谨逻辑的推理作品时,着实让人两眼放光。
最后,期待看到盐师的更多佳作,愿其在逻辑流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猫坂御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3 00:32:46
-
杨逸之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2 13:26:46
-
子非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2 11:24:33
-
譬如朝露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2 00:17:41
-
过气老月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1 23:36:30
-
桑落霜华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1 23:07:17
-
Don Dieg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1 23:04:47
-
林明冬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1 23:02:10
-
江染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1 22:20:00
-
千羽煌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1 22:18:28
-
洁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1 22:00:16
-
业火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1 21:57:06
-
种西葫芦的熊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1 21:56:34
猫坂御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小市民同人(非推理)|瓜野高彦的忧郁(1) (16人喜欢)
- 原创推理|如何创作一篇了无新意的日常推理 (20人喜欢)
- 例文:【以籍杯】《暴风雪山庄事件与凶手自白信》林锗渚 (28人喜欢)
- 原创推理|如何创作一篇了无新意的日常推理 (33人喜欢)
- 不要更新!新版广播界面或将颠覆豆瓣现有的图书宣发模式及社区生态 (39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