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心理学会的电子数据库——PsycINFO
PsycINFO是美国心理学会的电子摘要资料库,包括杂志文章、书籍、书籍章节、报告、论文的资料。美国心理学会是世界上出版心理学书籍与杂志最多的组织。《美国心理学者》(American Psychologist) 是它的正式刊物。
正式地址:https://www.apa.org/pubs/databases/psycinfo


美国心理学会(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是美国最权威的心理学学术组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的主要成员,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心理学组织。
PsycINFO,是全美心理学会的机关报和电子数据库,汇集了几乎全美最权威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的信息和资料检索系统。从学术的角度说,只有该数据库能检索到的信息、论文、观点和概念,才是正式的心理学界正式承认的(至少是美国心理学界),其影响力和权威性类似英国的《科学》、《柳叶刀》,但规模远比后者要大得多。
PsycINFO涵盖旗下2000多种获得APA学术承认、具有可信度同行评议的杂志、媒体、专业期刊等文章,同时,它还汇集了自1928年以来的全部心理学文献资料,并以一年15000条的速度不断更新,其权威性、科学性、时效性毋庸置疑。如果一个新的概念或发表概念的人,未在该数据中检索到相关信息,那么其权威性就要大打折扣了。无论是他的概念、结论,还是他采用的某种“新的工具方法”,都是值得商榷的事情。至少尚未获得业内承认。
如果连本人的姓名都检索不到任何信息,那所谓“心理学家“一说很显然是名不副实的。一个学家至少要获得业内的基本承认才行。
黑暗三角人格、煤气灯效应(含作者 罗恩·斯特恩)、飞猴……这些闻所未闻的概念和工具方法,在这里都检索不到任何信息。那么,这些概念的出处是哪里呢。下面我要讲到另一本杂志:《今日心理学》。


请注意,这本杂志不是专业期刊,而是一本街头流行读物。该杂志自己承认“没有同行评议”,但却声称自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种“毫无依据”的自诩价值很显然是不符合科学原则的。无同行评议的杂志,怎么有资格如此声称呢?
该杂志既不是SCI数据库承认的,更加不是PsycINFO所承认的,我也不知道它怎么可以“自诩科学性“的,不懂。
该杂志大量登载没有获得任何承认的“写手”的文章,基本上国内目前流行的一些伪概念,都是从该杂志进行的首发。基本上任何人向该杂志投稿,都可以获得“专业刊登”,同时,该杂志大量选择与全美各地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业务合作”,并对外含含糊糊地“伪称”专业性。
我检索过该杂志很多喜欢使用煤气灯、操控、飞猴等等概念的所谓“心理学家”,在PsycINFO全部都是查无信息、查无此人。不仅如此,而且他们自身的专业性、学历、个人资历等等都明显与心理学毫无任何关系。
如果心理学界是可以这样“自诩专业”的,那也太不靠谱了,很显然现实并非如此。
在审稿人里面,杂志的CEO是主要签名者,而该CEO之前曾经是食品、快消品、玩具等美国某些电商网站的CEO,主管运营和发展的,其自身的专业和心理学也完全没关系。
我不清楚,这样的审稿人,文章的权威性在哪里。
不仅如此,国内的很多所谓“心理学网站”,都把该杂志的信息当成了权威性发布,肆意转载,并冠以权威和专业心理学,这是严重不符合事实的。
维基百科上显示,基本上现在大流行的一些伪概念,都是从该网站首发的。其中兜兜转转,都可以兜转到一些毫无任何专业性可言的“写手”专栏上,这些写手女性居多,而且个人博客显示,大多数都感情非常失败,我也不知道她们怎么在该网站,就摇身一变成了“心理专家”了。
这些美国的女性写手,在我看来,只不过是打着心理学旗号的“个人抒发者”而已。她们的文章和心理学界究竟有多少真实关联性,都是很值得质疑的。
其实,美国有很多这一类的“伪心理学杂志”,市场性很强,专业性很弱,重营销、重推广但基本上不被承认。美国和咱们不一样,无法采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来反伪科学,他们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只能界定在学术承认度范围,不能扩张到别的。
这就给很多“流行杂志”留下了很多空间,但我觉得最基本的一条底限是:如果自诩学术权威了,则严重越界甚至在道德上是有问题的。
该杂志连基本的学术承认度都没有,谈到权威性,更加荒诞了。真正的权威数据库是前面那个,不是它。
这东西也并非不可以查证和说清楚的,真的始终就是真的,假的始终就是假的。假的权威,就是假的权威,因为真的权威是存在的。
如果大家遇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心理学概念、文章和信息等等,可以上PsycINFO去查询一下,看有无相关作者、文章的数据库记录。如果完全没有,那么,权威性则是不存在的。你愿意相信那是你的事情,但其权威性、学术承认度则是可以查证的。
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是权威发布,真正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是另一个系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