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解内向在社会成为劣势?
老生常谈的一句话是性格没有好坏,不过内向人依旧无法摆脱加诸其身的种种标签,纵然在众人吹捧的“I人与E人”话题下许多内向者互相取暖,获得许多安慰和信心。内向者有什么错?看看所谓的俗人的内心OS:
1 不主动说话,没人了解知道你在想什么;如果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我不知道怎么跟你合作。
内向者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自己的,何必讲给人听呢,不知道外向者其实非常希望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并认为只有彼此了解才能展开合作(内向者以为不必彼此熟悉就可以一起做事)
PS:当一个内向者终于开口“讲出自己的想法时”,他常常会被其他'E人“”误会:啊?这就是你的想法?我问的不是这个呀!内向者以为的“讲出想法”,是关于某件事的知识,但是E所需要的更多:不仅是知识,还有看法,感想,需求等。另一方面E人根本等不及内向者“表达看法”,等待内向者想了好半天,再用1000字把想法阐述出来;他们会打断,插嘴,然后夺回话语权。
2 主动交流是常识,如果你不想说,等我来问吗?对不起,我的时间很宝贵。
很多“内向者”以为有问必答即可,但是不知道外向的人习惯于主动告知对方自己的想法,认为只有讲出想法,才能尽快推进事情,提高作业效率。
PS:内向者总是一副深藏不露的样子,其实是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也不了解对方想要听到什么;外人和内向者交流总是需要“循序渐进”,因为内向者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说,只能由别人通过一千次“Q&A”来试错来“曲折”地“挖出”他的看法,而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个技巧和耐心的,大多数人只是打工者,生意人,是来挣钱的,不是来给内向者做心理咨询的。 3 如果你不说话,我觉得你不行。
同样一个机会,当内向者还在斟酌自己能不能胜任,外向者无论能不能干都会说自己可以。这个社会不是以脸皮取胜的。如果你说你能干,我就让你试试看;如果你不能,你大概率不能干。
4 感觉你和我们不是一类人,很难信任你;如果你不是我们的朋友,那你就是我们要排挤和“排毒”的对象。
内向者看起来很傲慢,很不好相处,就是和“大多数”不一样:“大多数人”喜欢聚在一起闲聊,喜欢互相吃请,喜欢整天凑在一起;而内向者好像有自己的“世界”,下班后就不知去向,似乎并不需要别人,那么“别人”也不需要他们。
5 这个世界的机会是抢来的,如果你不抢,没有人会让你
内向者十分爱护“谦让的传统礼节”,希望所有人都能“互相照顾理解”,不要互相攻击,抢夺资源。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外向者早早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并不觉得自己“推搡”的行为有何不可:公平竞争嘛!如果你不去抢,你就不会有饭吃,就得饿死;虽然有可能饿死别人,但是这关我什么事?是他自己没能力!
6 感觉你好玻璃心,不敢跟你说话,怕得罪你。
很多内向者其实也是敏感者,一个眼神,一句话,就可以打倒他们,这令别人不敢“打搅”。
7 喂,闲聊几句有那么难吗?你有什么难处,还是你有异心?
遇到“熟人”聊上几句是“社会人”的必备技能,为何偏偏有些人就是不具备这种能力呢?逢场作戏,天南海北的掰扯,是很多“社会人”熟络起来,和对方开展合作的基础。
8 为什么不讲话?你这个人好怪咧。
大家坐在一起,不就是要经常聊天,经常吃请吗?你没有这种需要吗?你是原始人吗?那你干什么?不会无聊吗?
的确是有人不需要太多交际,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不想要坐在一起夸夸其谈浪费时间,还有一千种独自取乐的方法。
9 你是个“正常人”吗?你有七情六欲吗?
大多数人喜欢和“有人情味”的人待在一起,而“有人情味”的人,有七情六欲,会偷奸耍滑,会逢迎;而内向者永远是一副样子,永远是“六根清净”,不是一脸茫然,就是一脸冷漠,从不主动奉承(这是他有欲望,想要采取行动满足欲望的表现)。然而内向者也可能有他自己的感情,甚至有很丰富的感情,只是他并没有表现在外面。比如《悲情城市》(剧本,电影没看过)里的林焕清,虽说是个聋哑人,但他拍摄的作品,从他给未婚妻的文字,他看向未婚妻的神情,你能感觉到他其实有很丰富的感情和想法。或者说,内向者也会“表达”,然而这种表达对于他人来说是不明显的,容易被忽视,被误读的(例如神情,微动作,语气,文字),他人很难注意到那些标志着内向者感情变化的信号,于是认为后者“没有感情”。或者说,即使内向者“表达了”,被“注意了”,外向者也可能很难理解前者的“表达”,例如某句诗,一条旋律,对于外向者来说,内向者的表达还是“太复杂”“太委婉”(如果要求一个内向者解读另一个内向者的信号,前者会成功吗?也未必,毕竟内向者往往不理会别人能不能理解自己,会创造出十分“个性”的“加密法”,导致“同类”也无法理解他)。
尾声:当一个内向者诧异于为何其他人要排挤自己,或者自己为何如此孤独时,他还常常拒绝另一个内向者的靠近:当两个内向者聚在一起,他们也不会一下子“热络”起来的,由于彼此的独处需求如此一致,除非有一个内向者克服了自己。。。。然而当他发现话不投机,或者出现了误会和尴尬时,他并不和其他外向者一样,在商言商,维持表面的“和谐”,或者积极解释,缓和尴尬,于是这段看起来会水到渠成的“同类相亲”,反而变成了“同性相斥”。。。。于是内向者既不容于外向者的竞技场,也无法在同类的茶会上左右逢源,最后活成了草原上的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