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否白3
灰色的铅笔屑
僧问:“物物无形时如何?”师曰:“礼即唯汝非我,不礼即唯我非汝。”其僧乃礼谢。师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性与性(阴性阳性和真实性别间的关系)
作为身体艺术的自我媒介,身体必须有自己的形象。粗略去划分了讲,有些表演者展示的是阴性形象,有些则是阳性。这并非指表演者的生理性别,而是表演者的表演所传达出来抽象的精神特质,这些特质决定了表演者展示的内容包含了哪些方面的精神内容。这些特质并非一定与表演者各种与性相关的行为动作有直接的指代关系,就是说,尽管某一时刻台上那个人忽然展现了片刻温和柔媚,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想要传达的精神性质是阴性的。
VR的前身,如果没有争议的话,是华丽摇滚,表演者着装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异质化,似乎因为华丽摇滚几位代表都是男性,所以就是简单的女性化。后来的VR,明确了着装要女性化(或者说异质化)这一点,但是音乐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定。
再说说华丽摇滚的这种异质化装扮的由来,也许可以延伸到王尔德那里。《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描写了一个美少年的形象,如果让我一句话对这本书内容进行概括,恐怕就是“艺术就是艺术”,王尔德的主旨就是想说明,美可以脱离道德和其它领域的价值观横加干涉而存在。当时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先锋的,或者说仍然非常有意义。它是对艺术千万年来无法脱离附加在别的物质基础上的价值的洗练和警醒,艺术根植于物质世界的存在,但是它绝对有着超越物质力量的精神价值。
而戴维·鲍伊(David Bowie)对王尔德美少年形象的借用,除了有这一层用意之外,必定与他本人的复杂的个性成长有非常大关系,他的性取向、他的家庭生活、他与父母亲的关系等等。由于我基本上没有接触过他本人的音乐,所以到底他本人的音乐特质是阴性还是阳性,和为什么借用异质化装扮这个表演方式难以解答。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这部和戴维·鲍伊(David Bowie)相关的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应该是阳性的,它说的就是代表父权的日性良知(或者说是文化世界中盛行的主导社会模式和道德准则)有关的议题,个体由于来源于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不同的权力阶层而被制造区别、产生对立和相互排斥。
接下来是对X JAPAN的YOSHIKI的一点看法了。我对X的音乐了解并不多,除了那几首必要的名曲之外,以及YOSHIKI的少量事迹,这些元素让我感到实际上X主要是一种阴性的精神传达。感情过于伸展了,到处是满溢的感情,除了必要的音乐规律之外,没有任何自身强加的规则存在,这是我为什么认为YOSHIKI的音乐是阴性的原因。
“任何人如果有一个不听话和忤逆的儿子,他有足够的理解力,即年满16岁,不服从父母的意愿,当他们惩罚他时,他不理会他们,那么,他的父亲或母亲,作为他的天生父母,控制住他,把他带给聚集在法院的法官,并向他们证明他们的儿子不听话和忤逆……这样一个儿子将被处以死刑。”
(引自阿尔索普,1972)
——《康涅狄克特殖民条例和法令》
“父亲把文化世界带进了一个人的心理生活之中,其所用的方式是母亲通常不会采用的,至少在成长之初是如此。母亲提供了相互依存和亲切的感受,她创造了依恋和情感结合的个人世界。父亲展示给孩子的是由社会习俗和准则构成的非个人世界,一个由文化对态度和行为的期望构成的世界。”(《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论道德、合法性和正义感的心理基础》,默里 斯坦因[美])
我相信这两段话足够说明任何健全家庭的日常状况。这是个古老命题,作为旧的习俗继承者和社会大众文化的媒介,父亲(或者说这种阳性的意识)担任着驯化个体不为大众所接受的欲望的任务。个体的本能欲望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与这种意识相冲,个体需要整合这些欲望以及处理外界对他提出的要求,来作出回应。
有些西方心理学者提出这是一种自我同一性需求:
“如果年轻人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或消极同一性发展。个体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中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把握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决定,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来自百度词条“自我同一性”)
我想这肯定并不是西村京人生中唯一的生命主题,但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再讲佛洛依德的三我冲突已经是表层的意象(痛苦不都是源自这些主题吗?),可是从自我的核心直到表达后的余烬这个过程来讲,可能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主题。
辨别什么是“我”,什么是“非我”,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个关乎生存立足的重要工作,没有独特性,也就没有存在必要,可以扔回工厂作廉价流水线生产。
再说回DIR的装扮,从YOSHIKI的影响下出道,自称崇拜清春的主唱和其他各有尊敬乐手的成员,恐怕欺骗了我们。从早期的异质化装扮到现在不修边幅,随意搞搞休闲弄点哥特小饰品,可以看出,华丽摇滚的装扮形式在DIR那里,是不重要的(我个人认为是金蝉脱壳,从那里孵化却从那里蜕变)。
当然你可以说任何后来的VR乐队都或多或少脱离了这个母题,因为大家想把受众的注意力重新挪回音乐,艺术的独特性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了。只是失去了这个引人注目特立独行的标志之后,还有什么可以把这个VR乐队和别的艺术区别开来?
符号与对象
尽管我们都知道符号与其所指代的对象并非一定完全对等,但是个体的表达却仍然十分需要符号的。
和内心的思考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这种符号传达出来一样,必须有歌词。关于歌词部分我相信会有更加专业的人能够说明DIR的歌词运用了什么手段,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世界观。
前面提到对YOSHIKI的粗略观感是,他的创作让人感觉充满了情感。音乐创作肯定和绘画或者其他艺术一样,存在着某种规律,就跟烂大街的黄金分割一样,这些规律让人觉得美、感到愉悦,获得欣赏的经验。一旦创作者玩透他所能想到的任何材料之后(当然前提是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创造美的经验和规律),有创造自我标识野心的作者就会开始创造含有自己世界观的创作规律。
一些更烂大街的例子们就是明星建筑师,像诺曼福斯特、扎哈哈迪德等作的作品,总是带着某种形式规律,不管跨界还是不跨界,一眼就能辨认出那种风格出自哪个人之手。
我想音乐界也不乏出现这样的作者,比如巴赫,他就有自创的音乐形式。
假设把一个乐章拆成AABCA类似这样的形式去分解,也许DIR的歌曲中会出现一定重复的乐句编排形式,我不能举具体的乐句去说明这一点,仅能靠一点耳朵的认知去感受。
也就是说,DIR的某些曲子,已经有一种自我摸索中形成的形式,但是这没有什么特别的。这事周杰伦也在干,我认为他其实还不能算是偷工减料,升降个调,打乱一下旋律,重新组合这种事很多人都在干。
我对具体怎么组合音符的事情不在行,只说除了音符以外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创作者的精神状态。
打一个粗略的比方,假设AABCA句式是织毛衣的编织花样元宝针,毛衣织成了,元宝针的编织方式形成了毛衣上的花纹图案。一件毛衣大概人们会从两方面评价,一个是它是不是毛衣(它有毛衣的功能吗?),二是它美吗?立意决定了它是毛衣而不是手套或者其他,技术决定了这件毛衣能不能穿、会不会掉线、质量怎么样,其他看不见的东西就是美了。美除了受众可不可以接受,而接受了又需要加以评判欣赏之外,更多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是不是无我投入。这听起来就像被人教导要对事业倾尽心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迟那么狗血一样。现实中、和平年代中有哪个会去做刘胡兰、邱少云那种人,那些可都是疯子。
所以很多人都称艺术家为疯子、异端,即使没有可疑的外表也有可疑的内心。
再造一个世界
可能有人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列奥纳多·达·芬奇要研究那么多东西,天文地理、人体解剖、化学物理,此人似乎好奇心到达绝顶的程度,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写自己那些当时非常异端的研究结果。
宗教裁判所应该把列奥纳多·达·芬奇烧死。这个人妄想通晓整个世界的真理,然后再造一个只属于他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就凭这一点,就应该把他烧死。然而列奥纳多绝顶聪明,所有手稿都编上基于他生理习惯的密码,加上当时文艺复兴风气还算开放,没人感兴趣对一个被宫廷尊敬的艺术家心里在想什么。
好奇心重是为了再创造,美并非脱离媒介所能够存在的。文学家要研究文字和语言、画家要研究矿物颜料、音乐家要研究乐器或者声带,这是最基本的。
说到人声那就必须提到07年的The Marrow of A Bone最后的-UNPLUGGED DISC-里三首曲子。所谓主唱的功能就是在和乐器相谐的情况下发挥人声的极致魅力,去表现一首歌的内涵,再现歌词以外的东西。在这三首歌使用简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对主唱的声音要求是多么高可以想见。我敢这么说是因为好多口水歌也唱悲情,唱歌那个技术也许不错但感情不到位,或者没有到极致。那种歌只要是一首歌,也不需要旋律多美,都将是睡眠良药又或者能够满街传唱,走到哪都听得见,还可以看见有着少女心什么的人用来做手机铃声。
前面提到过,爷的声音本身没有非常好的特质,令人极难接受,所以能够让人接受的将是在技术提高之后满溢的感情。
艶かしき安息、踌躇いに微笑み,后段有所谓京式嘶吼。这首歌从压抑到展开是渐进的过程,慢慢推进直到高潮,爷所使用的唱法我觉得以我非专业人士来看,都觉得很吃力,到感情极致时就是那种吊着喉咙的感觉。不断向上攀爬的人声(我想不到什么词来形容,也许是崎岖的歌声),跟随着渐强的钢琴,突然停顿,骤然嘶吼,回落喃喃自语,最后戛然而止。
这首歌的形式感非常强烈,就是可以拿支笔像勾勒心电图跳动那样简洁明了。感情有收有放,可以说是找到了一个非常精致的形式去装载歌曲的感情,而这也是这首歌令我感到意外的意境清冷的最重要原因。
DIR早期的歌曲,感觉大部分都非常外放——外放的痛苦,毫不掩饰的痛苦(也许这种切入点就是YOSHIKI带来的),如果用一种东西比喻就是火烧火燎的,很着急的样子,但是慢慢地变得冷艳了。又换个比喻,就是从前和青梅竹马相处什么都不遮掩着,隔了几年不见,大家虽然仍然感情很好,却被社会礼节所包裹着。这又好像雕刻的找到了一种美玉,以前技术不好、审美也不是很在行,慢慢磨练之后,既生动又活泼一形象出来了的感觉。
接下来是 CONCEIVED SORROW 。如果说悲劇は目蓋を下ろした優しき鬱是观望别人的死亡的歌曲,那么这首CONCEIVED SORROW给我的感受就是埋葬自我的歌曲。conceived,我在科林斯2006年的英英词典上查过这个词,
第二条目:If you conceive something as a particular thing, you consider it to be that thing.
第四条目:When a woman conceives, she becomes pregnant.
缓和的弦乐和声效的组合,以及偶尔出现用来缓和紧张压抑感的竖琴,搭配着令人感到催促的动机简直就是孕育的阵痛。痛觉总是伴随着每一次的成长,不管是从子宫、从旧有的骨架本身,还是从旧的、不成熟的世界观里。只是这首歌我听来并没有以光明和欢快结束。与其说这个过程是线性的,不如说是循环的。
有些人的一生,总是要不断去突破,突破旧有边界去往新的边界,不想或者不愿停止,悲剧就产生了。
因为边界是无限的,并不以人的简单认识为标准(也就是说跟这宇宙那样,永远不知道有多大多辽阔),如果给整个过程增加时间度量,我想可能就是永恒,而在突破过程中所产生的阵痛必然伴随着这个永恒。
2007年6月7日前三天,我刚好被这种绝望笼罩住,独自一人坐在一群埋头苦背的高考生中茫然四顾。
僧问:“物物无形时如何?”师曰:“礼即唯汝非我,不礼即唯我非汝。”其僧乃礼谢。师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性与性(阴性阳性和真实性别间的关系)
作为身体艺术的自我媒介,身体必须有自己的形象。粗略去划分了讲,有些表演者展示的是阴性形象,有些则是阳性。这并非指表演者的生理性别,而是表演者的表演所传达出来抽象的精神特质,这些特质决定了表演者展示的内容包含了哪些方面的精神内容。这些特质并非一定与表演者各种与性相关的行为动作有直接的指代关系,就是说,尽管某一时刻台上那个人忽然展现了片刻温和柔媚,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想要传达的精神性质是阴性的。
VR的前身,如果没有争议的话,是华丽摇滚,表演者着装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异质化,似乎因为华丽摇滚几位代表都是男性,所以就是简单的女性化。后来的VR,明确了着装要女性化(或者说异质化)这一点,但是音乐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定。
再说说华丽摇滚的这种异质化装扮的由来,也许可以延伸到王尔德那里。《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描写了一个美少年的形象,如果让我一句话对这本书内容进行概括,恐怕就是“艺术就是艺术”,王尔德的主旨就是想说明,美可以脱离道德和其它领域的价值观横加干涉而存在。当时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先锋的,或者说仍然非常有意义。它是对艺术千万年来无法脱离附加在别的物质基础上的价值的洗练和警醒,艺术根植于物质世界的存在,但是它绝对有着超越物质力量的精神价值。
而戴维·鲍伊(David Bowie)对王尔德美少年形象的借用,除了有这一层用意之外,必定与他本人的复杂的个性成长有非常大关系,他的性取向、他的家庭生活、他与父母亲的关系等等。由于我基本上没有接触过他本人的音乐,所以到底他本人的音乐特质是阴性还是阳性,和为什么借用异质化装扮这个表演方式难以解答。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这部和戴维·鲍伊(David Bowie)相关的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应该是阳性的,它说的就是代表父权的日性良知(或者说是文化世界中盛行的主导社会模式和道德准则)有关的议题,个体由于来源于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不同的权力阶层而被制造区别、产生对立和相互排斥。
接下来是对X JAPAN的YOSHIKI的一点看法了。我对X的音乐了解并不多,除了那几首必要的名曲之外,以及YOSHIKI的少量事迹,这些元素让我感到实际上X主要是一种阴性的精神传达。感情过于伸展了,到处是满溢的感情,除了必要的音乐规律之外,没有任何自身强加的规则存在,这是我为什么认为YOSHIKI的音乐是阴性的原因。
“任何人如果有一个不听话和忤逆的儿子,他有足够的理解力,即年满16岁,不服从父母的意愿,当他们惩罚他时,他不理会他们,那么,他的父亲或母亲,作为他的天生父母,控制住他,把他带给聚集在法院的法官,并向他们证明他们的儿子不听话和忤逆……这样一个儿子将被处以死刑。”
(引自阿尔索普,1972)
——《康涅狄克特殖民条例和法令》
“父亲把文化世界带进了一个人的心理生活之中,其所用的方式是母亲通常不会采用的,至少在成长之初是如此。母亲提供了相互依存和亲切的感受,她创造了依恋和情感结合的个人世界。父亲展示给孩子的是由社会习俗和准则构成的非个人世界,一个由文化对态度和行为的期望构成的世界。”(《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论道德、合法性和正义感的心理基础》,默里 斯坦因[美])
我相信这两段话足够说明任何健全家庭的日常状况。这是个古老命题,作为旧的习俗继承者和社会大众文化的媒介,父亲(或者说这种阳性的意识)担任着驯化个体不为大众所接受的欲望的任务。个体的本能欲望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与这种意识相冲,个体需要整合这些欲望以及处理外界对他提出的要求,来作出回应。
有些西方心理学者提出这是一种自我同一性需求:
“如果年轻人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或消极同一性发展。个体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中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把握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决定,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来自百度词条“自我同一性”)
我想这肯定并不是西村京人生中唯一的生命主题,但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再讲佛洛依德的三我冲突已经是表层的意象(痛苦不都是源自这些主题吗?),可是从自我的核心直到表达后的余烬这个过程来讲,可能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主题。
辨别什么是“我”,什么是“非我”,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个关乎生存立足的重要工作,没有独特性,也就没有存在必要,可以扔回工厂作廉价流水线生产。
再说回DIR的装扮,从YOSHIKI的影响下出道,自称崇拜清春的主唱和其他各有尊敬乐手的成员,恐怕欺骗了我们。从早期的异质化装扮到现在不修边幅,随意搞搞休闲弄点哥特小饰品,可以看出,华丽摇滚的装扮形式在DIR那里,是不重要的(我个人认为是金蝉脱壳,从那里孵化却从那里蜕变)。
当然你可以说任何后来的VR乐队都或多或少脱离了这个母题,因为大家想把受众的注意力重新挪回音乐,艺术的独特性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了。只是失去了这个引人注目特立独行的标志之后,还有什么可以把这个VR乐队和别的艺术区别开来?
符号与对象
尽管我们都知道符号与其所指代的对象并非一定完全对等,但是个体的表达却仍然十分需要符号的。
和内心的思考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这种符号传达出来一样,必须有歌词。关于歌词部分我相信会有更加专业的人能够说明DIR的歌词运用了什么手段,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世界观。
前面提到对YOSHIKI的粗略观感是,他的创作让人感觉充满了情感。音乐创作肯定和绘画或者其他艺术一样,存在着某种规律,就跟烂大街的黄金分割一样,这些规律让人觉得美、感到愉悦,获得欣赏的经验。一旦创作者玩透他所能想到的任何材料之后(当然前提是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创造美的经验和规律),有创造自我标识野心的作者就会开始创造含有自己世界观的创作规律。
一些更烂大街的例子们就是明星建筑师,像诺曼福斯特、扎哈哈迪德等作的作品,总是带着某种形式规律,不管跨界还是不跨界,一眼就能辨认出那种风格出自哪个人之手。
我想音乐界也不乏出现这样的作者,比如巴赫,他就有自创的音乐形式。
假设把一个乐章拆成AABCA类似这样的形式去分解,也许DIR的歌曲中会出现一定重复的乐句编排形式,我不能举具体的乐句去说明这一点,仅能靠一点耳朵的认知去感受。
也就是说,DIR的某些曲子,已经有一种自我摸索中形成的形式,但是这没有什么特别的。这事周杰伦也在干,我认为他其实还不能算是偷工减料,升降个调,打乱一下旋律,重新组合这种事很多人都在干。
我对具体怎么组合音符的事情不在行,只说除了音符以外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创作者的精神状态。
打一个粗略的比方,假设AABCA句式是织毛衣的编织花样元宝针,毛衣织成了,元宝针的编织方式形成了毛衣上的花纹图案。一件毛衣大概人们会从两方面评价,一个是它是不是毛衣(它有毛衣的功能吗?),二是它美吗?立意决定了它是毛衣而不是手套或者其他,技术决定了这件毛衣能不能穿、会不会掉线、质量怎么样,其他看不见的东西就是美了。美除了受众可不可以接受,而接受了又需要加以评判欣赏之外,更多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是不是无我投入。这听起来就像被人教导要对事业倾尽心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迟那么狗血一样。现实中、和平年代中有哪个会去做刘胡兰、邱少云那种人,那些可都是疯子。
所以很多人都称艺术家为疯子、异端,即使没有可疑的外表也有可疑的内心。
再造一个世界
可能有人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列奥纳多·达·芬奇要研究那么多东西,天文地理、人体解剖、化学物理,此人似乎好奇心到达绝顶的程度,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写自己那些当时非常异端的研究结果。
宗教裁判所应该把列奥纳多·达·芬奇烧死。这个人妄想通晓整个世界的真理,然后再造一个只属于他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就凭这一点,就应该把他烧死。然而列奥纳多绝顶聪明,所有手稿都编上基于他生理习惯的密码,加上当时文艺复兴风气还算开放,没人感兴趣对一个被宫廷尊敬的艺术家心里在想什么。
好奇心重是为了再创造,美并非脱离媒介所能够存在的。文学家要研究文字和语言、画家要研究矿物颜料、音乐家要研究乐器或者声带,这是最基本的。
说到人声那就必须提到07年的The Marrow of A Bone最后的-UNPLUGGED DISC-里三首曲子。所谓主唱的功能就是在和乐器相谐的情况下发挥人声的极致魅力,去表现一首歌的内涵,再现歌词以外的东西。在这三首歌使用简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对主唱的声音要求是多么高可以想见。我敢这么说是因为好多口水歌也唱悲情,唱歌那个技术也许不错但感情不到位,或者没有到极致。那种歌只要是一首歌,也不需要旋律多美,都将是睡眠良药又或者能够满街传唱,走到哪都听得见,还可以看见有着少女心什么的人用来做手机铃声。
前面提到过,爷的声音本身没有非常好的特质,令人极难接受,所以能够让人接受的将是在技术提高之后满溢的感情。
艶かしき安息、踌躇いに微笑み,后段有所谓京式嘶吼。这首歌从压抑到展开是渐进的过程,慢慢推进直到高潮,爷所使用的唱法我觉得以我非专业人士来看,都觉得很吃力,到感情极致时就是那种吊着喉咙的感觉。不断向上攀爬的人声(我想不到什么词来形容,也许是崎岖的歌声),跟随着渐强的钢琴,突然停顿,骤然嘶吼,回落喃喃自语,最后戛然而止。
这首歌的形式感非常强烈,就是可以拿支笔像勾勒心电图跳动那样简洁明了。感情有收有放,可以说是找到了一个非常精致的形式去装载歌曲的感情,而这也是这首歌令我感到意外的意境清冷的最重要原因。
DIR早期的歌曲,感觉大部分都非常外放——外放的痛苦,毫不掩饰的痛苦(也许这种切入点就是YOSHIKI带来的),如果用一种东西比喻就是火烧火燎的,很着急的样子,但是慢慢地变得冷艳了。又换个比喻,就是从前和青梅竹马相处什么都不遮掩着,隔了几年不见,大家虽然仍然感情很好,却被社会礼节所包裹着。这又好像雕刻的找到了一种美玉,以前技术不好、审美也不是很在行,慢慢磨练之后,既生动又活泼一形象出来了的感觉。
接下来是 CONCEIVED SORROW 。如果说悲劇は目蓋を下ろした優しき鬱是观望别人的死亡的歌曲,那么这首CONCEIVED SORROW给我的感受就是埋葬自我的歌曲。conceived,我在科林斯2006年的英英词典上查过这个词,
第二条目:If you conceive something as a particular thing, you consider it to be that thing.
第四条目:When a woman conceives, she becomes pregnant.
缓和的弦乐和声效的组合,以及偶尔出现用来缓和紧张压抑感的竖琴,搭配着令人感到催促的动机简直就是孕育的阵痛。痛觉总是伴随着每一次的成长,不管是从子宫、从旧有的骨架本身,还是从旧的、不成熟的世界观里。只是这首歌我听来并没有以光明和欢快结束。与其说这个过程是线性的,不如说是循环的。
有些人的一生,总是要不断去突破,突破旧有边界去往新的边界,不想或者不愿停止,悲剧就产生了。
因为边界是无限的,并不以人的简单认识为标准(也就是说跟这宇宙那样,永远不知道有多大多辽阔),如果给整个过程增加时间度量,我想可能就是永恒,而在突破过程中所产生的阵痛必然伴随着这个永恒。
2007年6月7日前三天,我刚好被这种绝望笼罩住,独自一人坐在一群埋头苦背的高考生中茫然四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