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粗暴的概括就是“干啥啥不行”。当然这个“啥不行”是个人内心体验,并非社会通用的评判标准。再往深度剖析就是抑郁症患者关系维度上体验不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在世俗维度上没办法一直东方不败,在自我维度上做不到自我和解。这样说吧,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咋地,爹不疼妈不爱,也没几个好朋友,在老师那儿也不过是众多学生中的N分之一,完全没有存在感,但内心深处又接受不了自己是个普通人,那大概率就会用抑郁或狂躁的方式启动防御功能。工作不咋滴,没啥朋友,没啥爱好,没有爱人,没有理解自己的父母,也没啥可供交换的价值,自然建立不起支持性的社会关系。此时需划重点:抑郁是装逼失败的后遗症。你问我为啥要装抑郁?要获得爱与理解呀!所有的的装逼最终都通向凝视与关注,我们终其一生求的也不过这些。但正常途径走不通,我只能通过摆烂告诉你:“我都这样了,能不能别再对我提要求了!能不能给我无条件的爱!”一旦获得无条件的爱,我就不需要再费劲巴拉地向世界确认我的独特性了。不是我平凡,而是因为我暂时状态不对,需要时间调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抑郁症患者都是既敏感又聪明的。一旦他们知道可以用这种方式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关注与理解,谁还会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去摘取桂冠?现在很多学生被诊断出抑郁,于是停课休学,简直胡闹。学校培养是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面对困难挫折的韧性,咬紧目标不放松的意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好了,现在轻飘飘一个抑郁症,就让孩子毫无负罪感地获得一张免死金牌——“因为我抑郁,所以你得…你们得…”,在家长、学校小心翼翼、察言观色的呵护下,孩子更是形成一切向外求的心理倾向:有问题,要么别人去解决,要么一躲再躲,反正跟我没啥关系。心理专家说:把孩子的问题归结于父母不正当的养育方式,因为爸爸妈妈的问题,所以孩子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个家庭的问题。说的对不对?对!但不知道我们想过没?一个从小到大都没被好好爱过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时,被居高临上的专家一棍子打死,斩钉截铁地说:“都是你的错!要不是你,你的孩子也不会这样?”这会帮助家有抑郁孩子的父母解决问题,还是会把他们推向一个无以复加的深渊?家长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没有多少资源和空间给自己疗愈与成长。如果恰好孩子也看到这句话,他又会会产生什么样的认知?“哦!原来我的病都是我爸爸妈妈造成的!都是学校不健康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原来我一抑郁,就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包容与重视!就再也不用面对那些乱七八糟的考试和关系了!”这样心态下的孩子又有几个会康复?几个家庭能走出泥潭?这时候抑郁就从刚开始的“求而不得”变成后来的“路径依赖”,而这才是可怕的开始,所以,抑郁状态可以装,而抑郁症根本装不出来,抑郁症人群最最真实的体验着各种身心困扰。具体体现如下:01、持久性的心境低落、抑郁悲观、无助、无价值感、自责自罪、自我评价过低等。02、思维迟缓,十分明显的言语减少、语速减慢,严重的甚至无法顺利进行沟通。03、意志活动减退,生活被动、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04、认知功能损害,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05、睡的过多(过少)、乏力、暴饮暴食(食欲不振)、性欲减退,身体某些部位莫名出现疼痛,且检查不出原因。精神医学通过药物,心理学通过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技术,去除来访者各种各样的症状,疗愈来访者。但是,在来访者躲到后台的现实自我,还在受挫状态,没有形成应对现实层面困扰力量的时候,干掉这一些症状,无疑让来访者面对人生的绝路,现实层面不能应对困扰,又没有症状或者癫狂可以脱责,来访者就像裸奔一样,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此状态之下,许多来访者就会选择自杀,因为没有退路了。所以,救急状态下,精神医学技术是可以的,而真正的疗愈,不仅仅是干掉来访者的症状,还应包括真正的在人性层面理解来访者的苦,包容接纳来访者的崩溃的现状,让其得以喘息,然后,在来访者生活的系统(自我及生活)层面陪伴、鼓励、支持来访者,慢慢进入生活实际,恢复生活的力量和自信,从而彻底疗愈。为什么是救急状态下而不是常态下呢?全世界的精神科医生都不让停药,那,到底怎样是对的呢?不可否认,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和心境稳定剂已然是精神疾病治疗的主流方法,并且许多时候是非常有效的。然而,下面一个现象似乎是单纯药物治疗中难以回避的事实:如果你在人们接受药物治疗后去提供心理咨询,你会发现原先造成精神病性症状发作的心理问题并没有被除去。这就是说,问题的所有病态来源——让人们表现出疯狂、狂躁及其他的症状,虽然可以透过药物中止,但是心理咨询的结果显示,根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变。如果在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这个时间点你没有使用心理治疗,病人就只是步向下一次发作,接下来就必须再次用药,这个过程可以无止境延续下去。当以药物提供部分疗愈之后,病人会经验一系列的梦境指出反向的危险:心想,如此一来我可以继续维持错误的态度,下一次当我又再度失控疯狂时,只要再要求开药就好了。还有,药物最糟糕的一点就是,对那些有着虚弱体质/人格的人们而言,药物甚至会带来让人颓废的效用。这样的人不想改变他们的态度和生活模式,因为继续保持那个态度和生活模式是比较容易的,假使精神病性症状发作了、假使他们陷入无意识当中,有药物可以让他们再度从中走出,所以一切都“没事”了。他们不想回到心理咨询,因为另一个方法容易多了,但后果是不断再犯以及更多的药物。2010年出版的《剖析流行病:灵丹妙药、精神类药物以及美国精神类疾病的快速增长》)一书是我看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最发人深省的科学新闻类作品之一。屡获大奖的记者罗伯特·惠特克(Robert Whitaker)在这本书中向读者展示了诸多证据,有力证明了,长时间服用精神类药物总体上弊大于利。在我眼中,惠特克是一位聪明、睿智、严谨的记者,他总能通过深度调研得到令人大吃一惊的结论。自惠特克的这部作品问世以来,我不仅没看到什么能够反驳其观点的有力证据,反倒持续不断地找到了各种正面证据。如果惠特克没错,那么,现代精神病学以及整个制药产业,已经对千百万计病患造成了医源性伤害。必须记住的一点是:药物只能缓解症状,它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化地认定抑郁就是因为大脑中化学物质分泌异常造成的,其中的疑问在于:大脑原有的化学物质的平衡是如何被打破的呢?如果最初影响我们大脑化学物质分泌异常的原因没有找到,如果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吃药就好像不断地往有漏洞的水池中注水,而水池中的洞却没有补上,这样是无法把水池真正加满的。
找到抑郁的症结所在,才能真正走出抑郁,并有效地防止复发。
对“儿童不良经历”研究提供了大量有力证据,向我们展示了儿童期经历的创伤——离异、贫困、虐待、欺凌等——会如何对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长期影响。研究那些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女性,你常常会发现她们遭受过性虐待。歧视、贫穷、工作上承受的巨大压力等,也会产生长期不利影响。这样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但归结起来就是提醒我们一点:我们人类生来就是会对自身所处环境做出回应,精神疾病在很大程度上肇始于艰难的处境以及令人不安的经历,无论这种处境和经历发生在过去还是现在。实践表明,催眠疗法作为一种从患者心灵和认知上进行改变的方法,可以逐步缓解心理抑郁症症状。众所周知,抑郁症如果不妥善处理会发展成为一种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与工作的精神疾病。在众多治疗心理抑郁症的方法中,催眠疗法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
催眠疗法治疗抑郁症的原理
催眠师使用催眠疗法对心理抑郁症进行治疗,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有助于我们分析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特别可缓解抑郁症、焦虑症患者的不良情绪。
有些人常说,“我知道这样做很不对,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事实上,这个“无法控制的自己”就是“潜意识”。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只有与潜意识建立良好的统一和沟通关系,他的身心才能平衡,获得有益发展。而催眠,就是找到那个“潜意识自我”的重要途径。
催眠疗法治疗抑郁症的内容
催眠时,患者会经历闭眼,关灯,放音乐的过程,然后心理师慢慢说“你们要放松,手要很沉很沉,脚要很沉很沉,肩膀要很沉很沉”,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让阿尔法脑波出现,代替有害的倍他脑波。通过催眠,人会变得非常宁静安详,心境轻松起来,从而达到使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缓解的作用。
催眠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手段
1.渲泄法:抑郁的心境大都处于消极状态,在催眠状态下,让其尽情渲泄,调整情绪。
2.想像法:体验情境,自我角色,自我心像,揭示产生抑郁症的原因。
3.观念矫正:在受术者的心理防卫机制和心理定势不起作用的催眠状态下,铲除深深根植于患者潜意识中的错误信念,还可以用抹去记忆的遗忘法来清除其错误信念。把新的、正确的观念输入到患者的潜意识中。
催眠疗法治疗抑郁症的适应症
抑郁症患者能否既快进入催眠状态,又能在催眠状态中很好地接受治疗,这需要患者具备两个异于常人的心理特点。
1.接受催眠疗法的抑郁症患者,其智商应基本达到正常或偏高的水平,从而使他们能够具备较强的的领悟力。
2.易被催眠的抑郁症患者应具有接受事物感受细腻,内心体验深刻的心理性格特点,从而使他们能够接受的暗示性也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