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术艺术特展”有感
一直以来都对达芬奇没有太多感觉,总觉得他的画作太完美了,如同上帝,似乎少了些七情六欲在里面。而我偏爱的印象派野兽派的画家,更像诸神,虽然强大但各有弱点和缺陷,于是画作中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情绪,感染着我。即便回到文艺复兴三杰,你问我这几个人的特点时,我能脱口而出拉斐尔的柔美和米开朗基罗的力量感,却对达芬奇有些词穷。在看展前,稍做功课,看到别人对他的评价是“平衡”,有点困惑。那便带着这份困惑去看下这次上博“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术艺术特展”吧。
这次上博最大的进步是终于在思考布展了!估计上次“波提利切到梵高”展的玻璃到灯光被大家骂惨了。这次终于用了低反玻璃,中西风格的设计,对应的灯光和文字说明都很用心。虽说达芬奇的画作真迹只有一副,但毕竟这次拿出的几幅国画也算得上重量级。思考型的展览还是颇得我心。



从人物,动物,到山水建筑,其实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绘画也是有体积感和透视性的,只是古人不愿去追求那份背后的严谨。相较画得更像,中国古人更追求生动和意境。展中还通过唐伯虎的“款鹤图卷”类的名号图类比了达芬奇“抱银貂的少女”暗指姓氏,中西方的画作的功能有时也有出奇的统一。以及展中对中国白描和西方素描草图的比较,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点。

当“头发飘逸的少女”突然呈现眼前,让我得以近距离观摩时,不得不感概真的好美。不同于达芬奇很多被委托的肖像画,这次更自由也更美好。忽然让我感知了“平衡”这个词是对他最恰如其分的形容。他通过对肌肉骨骼近乎解剖学般精准的把握,配上松弛的笔触和对飘逸灵动头发的描绘,如同一款平衡的红酒,骨架风土俱在。此刻,唐伯虎的秋风执扇图遥遥相望,前后景空间感拉满,人物表情生动,笔触刚柔并济。此外东西方马的对比也是遥遥相望,达芬奇追求肌肉感和视觉冲击,而赵雍的长松系马图则更追求马的体态和生动性。
(网上有很多完整图,这里取了我拍的细节图)




这次《大西洋古抄本》的诸多设计图,尤其是军事设计大超我的想象。不得不感概,上天真的是偏爱他的,兼备理工男的分析动手能力和文科生的审美和感知。


不抱太大期待的展,倒是有了不少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