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创业,但是可能不知道从何开始入手。我说一下自己的创业前期准备,希望可以给有创业想法或者正在创业中的伙伴一些参考。
我做的是跨境电商领域。我在创业之前,就已经在本行业干了6年多。这六年的大致经历如下:在一家被称为跨境电商摇篮的公司,公司各个部门和系统都很全面。在入职做渠道投放两年期间,我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所以在公司一边养身体,一边摸清楚公司里的各个部门,以及部门之间的衔接和运转。前两年更多是入门,有些人觉得入门就两年是否有点太慢。我觉得在一个什么都求“快”的时代,“耐心和慢”是最稀缺的品质。这两年是我与各部门扯皮撕逼最频繁的两年,但也是为我投放经验打下基础最深的两年。在摇篮公司呆过两年后,我跳槽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当时shopify正值兴起,我入职该公司不仅是做投放还要做选品和运营。创业公司体系不完善,尤其是我们这一行平台和渠道的压制性很强,稍有不慎投入进去的广告费就会打水漂。但是创业公司的灵活性在这里就体现了,我在这里尝试过投放各种品类,因为是平台建站,要的就是“快速投入+快速反应”。但是对创业公司最大的牵制还是资金流,这家创业公司在我来之后的一年,因为资金问题倒闭了。期间我总结了一下我在前两家公司学到了投放不同品类,对电商的基础认知,虽然运营和选品都有泛泛了解但是不深入。于是,我又去了一家做代运营的乙方公司,说实在的这家公司的口碑在我们当地并不是很好,但是有机会认识厂家和去学习如何做代运营,这两个点对我来说还是吸引力挺大的。去了乙方公司后,我发现在这里工作和之前的甲方思维完全不同。因为我们的项目多是帮南方工厂做代运营,这些产品没有品牌,市场竞争,压价又很激烈。很多工厂的就希望我们帮他们做品牌。做品牌是个非常宏大的命题,我所在的这家乙方公司就利用了工厂老板们的这种“宏大心理”。因为当时这个市场还很混乱,我们接了很多代运营项目,团队里一人分饰N角,有的人是又做灯具,又做服装,又做乐器。做到最后品牌没搞出来,锅还让工厂老板自己背。无非是说老板不舍得投入广告费,要么说产品不行,要么说老板的没有“品牌露出”意识。在这家乙方公司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能有和厂家老板直接对话的机会。让我深入地去了解某些品类,去看帮他们做客户反馈以及产品迭代。有些老板是很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经历,甚至连利润都会跟你说。在这家公司我甚至觉得我跟工厂老板才是一条心,而不是自己的直属领导。因为和领导观念的冲突在这家乙方公司我总共就待了3个月。在这之后我又去了一家创业,好巧不巧这家创业公司的老板是我们这行的一位技术大牛。跟技术大牛当然学技术。这位大牛的厉害之处在于会分析营销算法和算法逻辑。我在这家公司不仅学到了营销的算法和逻辑,还学到了一种整体思维,就是既做营销,又做运营,还身兼选品。有了整体性思维就会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并且该如何去解决。而不是像之前一样除了问题与各部门扯皮撕逼。在这之后我又去了一家小公司,有了学习新渠道的机会。FB和GG两个主要投放渠道我都掌握以后。在这家公司自己做了一个男装站,当时两个渠道都是我一人投,量级虽小但是利润率还不错。这对自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就是在这一年我们这行开始了残酷的淘汰。摇篮公司在这一年倒闭,很多之前出去创业的小伙伴都没撑下去,转行的转行,考公的考公。我在这一年又去了在我们当地比较大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要求我从零开始做一个市场,我也是在这家公司认识了我现在的合伙人。在这家公司我学到最多的是“调动资源”。建站需要技术,那就和技术打成一片,有什么问题当场解决。到最后有些技术人员甚至都以为我是学代码出身的,因为一旦前端出问题我过去直接就让他们把后台代码打开。营销和运营团队也都要自己组,所以在这期间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我记得当时压力是很大,那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回家都要在路边摊吃一碗馄饨。等市场做起来后自己更有底气了,也因为与各个部门打交道,也能深刻理解各部门人员在乎的点,以及他们的需求,沟通期间我也学会了换位思考。不再从营销或者运营的角度单独看问题,而是站在他们之上,具备了一种从上往下看的视角。说了这么多很多人说问,那没有这么多经历是不是就不够资格创业。其实不是的,我认为如果你想创业,首先要让这个种子在你心中发芽。1.有意愿创业。2.有计划的去接触行业的各个领域。3.在跳槽的时候,心里要给自己定目标,要清楚自己去下一家公司学什么,可以发挥自己的那些特长,可以锻炼自己的哪些技能。4.学会调动资源,不要跟同事整天拉家常或者搞办公室政治。要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然后与他们合作。5.知道行业各个环节的利益,和成本。要明白哪个环节是核心,哪些环节是辅助。6.市场永远在变,有意识的去寻找行业的未来方向。7.知道自己的不足,大胆地让自己喜欢的事、自己敬佩的人来塑造你。8.打工的时候尽可能攒些钱,5-10W就可以。这些钱足够让你与人合伙做一些小生意,或者自己做一笔小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