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碎阅(上)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如果说2022年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由”于人之本体性价值,那么2023年则显然以独特的方式提醒每个人,尤其是在高校混的人——“珍爱生命,远离XX”(这里的XX显然可以填入各种对应词)。这种独特的方式就是一批人的溘然长逝,或年长或年轻、或身边或遥远、或熟识或陌生,死亡犹如一条线,拉平了曾经的层次与参差。
这一年我实在太忙了,以致我调侃自己是沪杭高铁、黄杭高铁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但是,我内心又有点踏实,每次听母亲唠叨,就感觉世界还在不疾不徐;每次焦头烂额地应付孩子,之后又暗自怀疑他生未必如此生。于是,也便释然;于是,也便随心随性。
读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个体存在的价值,不一定为了探讨某个问题,更不一定是为了写某篇论文。读书,虽然不多不快,但一直坚持着,碎片化的,精细的,同时也是个人的——如果说有什么公共呈现的话,那就是社交媒体平台上留下了些许足迹吧,但那也仅仅是记录,若影响到了谁,那也是意外之喜,甚或节外生枝。
【注】以下十本书从2023年所有阅读书目中甄选,但绝非东方甄选或(董宇)辉式甄选,最多算是晖式甄选,个人记录指向而非推荐指向。文字比较啰嗦,就分两次发布了。
1.《堂娜玛利亚的故事:生命史、记忆和政治认同》(以下简称《堂》)
丹尼尔·詹姆斯著,刘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版
我自己在春季学期开设了一门面向专硕的全新课程,就与“生命史”相关。这门课让我特别喜欢的地方在于选课的学生很少(开设课程的学期原因),每次我都能跟她们一起喝着奶茶,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有所聚焦地分享,当然更多时间是我喋喋不休。在第一次课,我就跟学生说明,这门课与其说是讲授,毋宁说是探索,第二轮课程肯定不会和第一轮相同,不惮于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第二轮课程里一定会有这本书作为推荐阅读书目。
新闻作为一种知识形式,且是“相识的知识”(knowledge of acquaintance)(帕克,1955;胡翼青 张婧妍,2021),与目前勃兴的口述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在《堂》中,丹尼尔·詹姆斯在前半部分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呈现了玛利亚•罗尔丹的自我表达,只在后半部分才从多重视角加以解析、印证。如果从研究方法来说,有点接近三角互证的做法;如果从学术概念来审视,则似乎可以借用杜赞奇的“复调”。总之,这些都与专业化新闻生产存在着某种共通性。
2.《静寂工人:码头的日与夜》魏明毅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说起来,这是我2023年读的第一本书。在这本书的腰封上有一句推介语:一部基隆码头工人的“伤心民族志”,就是这句话打动了我。其实,如果将民族志看作一个文本(区别于研究方法、分支学科),那么相关的民族志经典文本可谓汗牛充栋,仅以我自己读过的,就有玛格丽特·米德、克利福德·格尔茨、保罗·拉比诺、阎云翔、张鹂、项飚……宛若奥林匹斯众神,屹立于前,单从学术水准来说,自是谦称“半路出家”的魏明毅(原先从事咨商工作二十余年)所难忘项背的。
但是魏明毅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首先是研究瞄准的是基隆码头工人。一来我到过基隆这座城市,尽管连蜻蜓点水都算不上,可丝毫不会减弱一触即发的亲切感;二来这部书所呈现的群像,无论是小摊贩清水嫂,还是卡车司机李正德,他们都与我的父辈同一时代,哪怕所处的时空差异巨大,可依然让我阅读时恍惚见到抽烟又戒烟的父亲、低声下气为我去借学费的母亲。套用网络用语,不知不觉之间就让人“狠狠地共情”了吧。
其次,《静寂工人》还非常有效地将材料与问题勾连起来。倘若仅仅是描述码头工人生活的嬗变以及家庭的浮沉隐忍,那最多只能算是一部不错的非虚构写作作品,还难以显示出学术对话的潜能。魏明毅在呈现那些父子、夫妻之间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外,还探讨了产业迭代、资本转换、全球化这些理论话题,以及在社会结构转型中的个体能动性(关于个体能动性,书中用了一个极具台湾地方特色的词——不够gâu,意思是这个人没有能力,他没有本事)和文化再生产——这些当然都是社会学、人类学的经典命题。正因如此,2017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非小说类首奖授予它,当是实至名归。
3.《不受掌控》(简称《不》) 哈特穆特·罗萨著,郑作彧 马欣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去年的年终阅读检视中,我提到了该作者的另一部书《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作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简称《新》)。如果说《新》是作者成名大著《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的浓缩版,那么《不》就是鸿篇巨制《共鸣》的亲民版——我相信我能读懂《不》,但大概率读不下去《共鸣》(当然,也还没中文版)。
哈特穆特·罗萨师承阿克塞尔·霍耐特,延续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不过,如果说以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人物,常被讥以“只管拆墙,不管建基”(这一批评是否站得住脚姑且不论,但确实掀起很大声浪),那么后续的于尔根·哈贝马斯就已经有非常明确的“建设性”意识(哈氏的“交往行动理论”可以视作全方位的构建行为)。而到了罗萨这里,他不仅罗列了加速社会的“罪状”,而且还提出了解决之道,其核心即“共鸣”。
讨论“加速”这一主题的,其实除了罗萨之外,可读的还有法国学者保罗·维利里奥《解放的速度》、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速度文化:即时性的到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译者郑作彧实在是不二之选,既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又精通德语,我自己就非常卖力地向学生推荐他翻译的《社会理论二十讲》(汉斯·约阿斯 沃尔夫冈·克诺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也间接了解到郑老师此前已经从华中科技大学转会南京大学,南大社会学如虎添翼,不知道你SHU的社会学院会不会有啥大动作(好歹是国重学科呀)——八卦一下,扯远了。
4.《旁观者:观看他者之痛如何转化为社会团结》,(波兰)莉莉·蔻拉莉奇著 叶晓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我本想说个人认为这该是2023年新闻传播学领域一部被严重忽视的译著。不过,又颇为欣慰地看到,就在我做这个梳理的时候(12月27日),人大出版社做了一期线上直播,专门请来了作者和译者,加上一位对谈人,算是年末的一大惊喜。就我收看的前半部分直播,莉莉条分缕析地把整部著作的论证框架和个人观点和盘托出(我操持的读书会苦于没有经费,一直不敢请人来,暗戳戳地羡慕一把)。
很惭愧,我之前对莉莉·蔻拉莉奇(Lilie Chouliaraki)一无所知。因为暑假里读了这本书之后,就去搜了一下,才知道她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媒体与传播系终身教授,精通丹麦语、法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实在是太不“正经”了!我还找来了她的另一部著作The Spectatorship of Suffering,果然是一脉相承。
5.《幻象》丹尼尔·布尔斯廷著 符夏怡译,南海出版公司2023年版
我常想,读书其实是一段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在这段旅程里,注定会有不断的相遇,遇见那些先哲,遇见那些锦绣华章,而更多地是与自己相遇,遇见自己的内心和过往,遇见自己的强大和软弱,遇见自己的不知所终。
《幻象》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其实一般,所谓“流行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一说更多的是营销话术,其影响完全比不上作者自己的“美国人三部曲”。但对于新闻传播学者而言,其最重要的价值或许在于那个非常著名的概念pseudo—events(伪事件),pseudo-events不同于fake news,但又不是自然发生的新闻事件。这一概念无论是与伊莱休·卡茨等人的“媒介事件”,还是当下的“后真相时代”“策展新闻”之类,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然而,我之所以提到这本书还不止于此。因为严格来说,我接触这部书的若干章节是在厦门大学读研期间,那时的“新闻传播理论”课程上,陈嬿如老师复印了不少原版经典著作的摘选,装订成小册子分发给我们。这本小册子随着我从厦门到福州,日渐发黄,后来才不得不遗弃。普希金说过,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如前所说,大约是年纪大了,琐事多了,就特别想念读书时代的纯粹。于是乎,在2023年,读着《幻象》,也便幻想着与那个匆匆忙忙在鹭岛奔波的穷研究生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