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巨鳞
(周末查材料写论文,发现一个史料很散,但有点意思的人物,姑且先记下来)
---
唐朝诗人高适曾有一首诗,名字叫《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写的是告别一个名叫柴司户的朋友,要南下去岭南,到一个姓刘的南海太守那里当参军。
诗是这么写的:
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
月卿临幕府,星使出词曹。
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
风霜驱瘴疠,忠信涉波涛。
别恨随流水,交情脱宝刀。
有才无不适,行矣莫徒劳。
诗里把刘太守和柴司户都夸了一溜够,大概意思是:老刘啊、小柴啊,你们都是那么优秀,担当起如此重要的使命,深得圣人喜欢。你们这么有才,到了南方肯定深受重用啊!走吧,走吧,去南方干一番事业吧!
这个柴司户后来咋样了呢?史书里再也没了记载。那个“朝端宠节旄”的刘太守,倒是个在南海一带一时无两的人物。刘太守名叫刘巨鳞,高适写诗的时候,正在担任南海太守,是广州城里的一把手。这人在天宝初年为唐玄宗立过奇功,平定了永嘉郡的海贼吴令光,柴司户去投奔刘巨鳞的时候,应该正是后者最受恩宠的日子。
几乎在柴司户前往岭南的同时,刘太守还干了另一件载入史册的事——卖了一条军船。照理说,一个地方官卖了艘船这种事,不大可能被记下来,但刘巨鳞卖船的对象可不一般,这个人名叫鉴真,是著名的六次东渡日本的僧人。鉴真在天宝二年(743)准备第二次东渡。因为第一次的动静太大,直接被朝廷发现抓了起来,所以第二次鉴真决定不再自己造船,听说刘巨鳞在扬州有一艘军船在修理,鉴真觉得军船肯定结实,便托关系把这艘船买了下来,花费80贯。曾有人算过,开元天宝年间,一贯的购买力差不多是2360元人民币。因此,80贯钱合188800人民币。
鉴真雇了18个船夫,带着一共85个人,天宝二年十二月,浩浩荡荡从扬州出发东渡。没过多久,一个大浪打来,船破了。大家赶紧修船,第二天重新起航,好容易走了一个多月,还没出中国海域,又被大浪拍的七荤八素,撞到礁石上。这艘值18万人民币的船,这回再也修不好了。第二次东渡就此失败告终。
鉴真没有放弃,又陆续筹划了三次东渡,第五次尝试的时候,不幸漂泊到了南海一带,辗转到了广州大云寺(光孝寺)。因为广州的南海线路去印度比较顺畅,鉴真觉得可能此生再也无法去日本了,就动了想去印度的心思。这时的南海太守还是刘巨鳞,他立刻把鉴真给举报了。根据记录鉴真东渡事迹的《唐大和上东征记》的记录:“欲天竺;采访使刘奏状。”鉴真无奈之下也断了去印度的念想。如果按《唐大和上东征记》的年表计算,此时应是天宝九载(750)。
但是有趣的是,根据旧唐书记载,刘巨鳞在天宝八载就死了。 “八载……五月……戊子,南海太守刘巨鳞坐赃,决死之。”也就是天宝八载(749)农历五月二十六日。不管具体日子算的对不对,白纸黑字写着的,刘巨鳞在天宝八载就因为贪赃被处死了,根本等不到第二年再举报鉴真的那一天。也不知道是《旧唐书》记错了,还是鉴真的记录出现了误差。无论如何,刘巨鳞在鉴真东渡这个事上,可谓作足了妖。
关于刘巨鳞,还有一则《太平广记》的故事。故事里说他养了一条狗狗,有一次刘巨鳞要出门迎客,狗狗拦在身前不让他出门,刘巨鳞就让家人把狗看着,自己出门上马。结果狗狗硬是跟了上去,亢哧一口,把一个随从给咬死了。刘巨鳞吓了一跳,结果从死者怀中搜出了一个匕首。原来,刘巨鳞之前总是用鞭子抽这个仆人,引发了怨恨,这一次差点死在其手中。
从这些靠谱或不靠谱的历史材料中,我们大概能还原一个刘巨鳞的形象:能打仗,立过功,对下人狠毒,为人很鸡贼,坑了鉴真两次。最后呢,因为贪赃,直接送了命。
回想六年前,高适夸赞刘卿时候的那些金句,什么“风霜驱瘴疠”,什么“忠信涉波涛”,统统都见了鬼。那个无所不能的刘卿,怎么就变了个人,在纸醉金迷的南海郡中,随波逐流了呢?
-
RovingMut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1-14 23: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