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郭庆藩)·内篇·大宗师》第二十一段读书笔记——修而后自得
原文:
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許由曰:「而奚為來軹?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途乎?」意而子曰:「雖然,吾願遊於其藩。」許由曰:「不然。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意而子曰:「夫無莊之失其美,據梁之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皆在鑪捶之間耳。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
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為汝言其大略。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此所遊已。」
对注疏的理解:
1、又一段人物对话的故事发生了。这次是关于意而子的。
2、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翻译:意而子拜访了许由。许由说:“尧教了你什么呢?”意而子回答说:“尧告诉我:‘你一定要躬行仁义而大力宣扬善恶是非。’”【疏】仁则恩慈育物,义则断割裁非,是则明赏其善,非则明惩其恶。此之四者,人伦所贵,汝必须己身服行,亦须明言示物。所以,我认为仁义是非确实是对的,确实太重要了。但这是儒家的价值观,将遭到许由的贬斥。
3、許由曰:「而奚為來軹?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途乎?」本句翻译如下。许由说:“那你为何还要来呢?既然尧已经在你的额头刻下了仁义的囚纹,用是非割掉了你的鼻子,(这些破坏了你的本真)你又怎么去自由自在的王国遨游呢?”【疏】夫仁义是非,损伤真性,其为残害,譬之刑戮。汝既被尧黥劓,拘束性情,如何复能遨游自得,逍遥放荡,从容自适于变化之道乎?这里故事很顺畅,理论要点还没出现。不过许由已经指出了两个目的的互相背离:儒家的礼法与自由的道家理想国。这到底是社会秩序范式上的两个冲突选项,还是人性心灵上的呢?可能是兼而有之吧。
4、意而子曰:「雖然,吾願遊於其藩。」本句疏的注释很到位。【疏】我虽遭此亏残,而庶几之心靡替,不复敢当中路,愿涉道之藩傍也。可见,意而子是认可许由说法的。仁义是非的礼法确实让他的心灵受到了摧残、禁锢,但是他依然想求道,即使求取的是妥协了的、较次的旁道。只要可行,意而子也是愿意学的。于是,许由不想教,意而子执着地想学道,进一步的语言交锋开始了。
5、許由曰:「不然。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疏】盲瞽之人,眼睛已败,既不能观文彩青黄,亦不爱好眉目颜色。譬意而遭尧黥劓,情智已伤,岂能爱慕深玄,观览众妙邪!意思就是,你心灵已经被固化在儒家有害的意识形态上了,估计如人眼盲,很难复明了。不行,你学不会的,你已经失去心灵的本真了,我不教你!
6、意而子曰:「夫無莊之失其美,據梁之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皆在鑪捶之間耳。」这里,意而子还是不想放弃,开始列举古人的例子来说明即使人有所不足,但还是可以通过努力去克服不足,回到本真从而入道的。疏的解释也很清楚。【疏】无庄,古之美人,为闻道故,不复庄饰,而自忘其美色也。据梁,古之多力人,为闻道守雌,故不勇其力也。黄帝,轩辕也,有圣知,亦为闻道,故能忘遣其知也。炉,灶也。锤,锻也。以上三人,皆因闻道,然后忘其所务以契其真,犹如世间器物,假于炉冶打锻以成其用者耳。今何妨自然之理,令夫子教示于我,以成其道耶?故知自然造物,在炉冶之间,则是有修学冶锻之义也。
好,这里有两点值得思考。第一,他们放弃的不是缺点,恰恰是优点。优点妨碍修真,为什么?第二,修真求道,是可以后天努力改正自己重新锻炼的,对吗?第一点说明了道家的价值观与世俗的不同,这将在庄子中反复被强调。任何美的、好的、强壮的、富贵的,在道家看来都是人类欲望偏好的,都会遮蔽人的本真之性,妨碍对道的学习。本段之后有颜回的一个故事,更加说明了为道日损,做减法来求道的门径。我将在颜回这一段来说明为什么做减法来求真。第二,后天回炉重锻是可行的吗?我记得在第十二段的读书笔记中提到了“自得”的概念。【注】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我之未得,又不能为得也。然则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自得,是内不由于己,不能“为得”,是无意不可预见地突然出现的。那为什么还能锤炼而得呢?其实,我认为,锤炼不能保证得道,锤炼只是让自己做好更多准备。有求道之心,但不能只关注道,道是在万物之中的,要求道就要认真地去做一切事,道自然就慢慢被我们感知了。准备好自己,去万事万物之中认真做事,而不是心里只想着道在哪,怎么求道,今天我得到了多少道。如果这样,就是过于有为、刻意,所以说“不能为得”。准备好,态度端正,可能慢慢就掘然自得了。“修行全是磨性子,开悟只在机缘中。”开悟得道,是自得的。修行不是开悟,是准备工作,就是慢慢磨。自己的路,自己认真走过来,最终你会有一天明白自己人生中的一切。
7、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注】夫率性直往者,自然也;往而伤性,性伤而能改者,亦自然也。意思是说率性直往是自然,之前伤了本真,但有意去改正自己,这也是自然。并不是说我失去了本真,我就不自然了。即,人的作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并非只有那先本来就很自然本真的人才能求道,我们这种伤残本真但醒悟过来,有意去改正自我的人,我们的存在、我们的有意作为,也是自然之道的一部分,自然之道也允许我们重新回归的。【疏】我虽遭仁义是非残伤情性,焉知造化之内,不补劓息黥,令我改过自新,乘可成之道,随夫子以请益耶?乃欲弃而不教,恐乖造物者也。即,如果狭隘的认为我们失去了本真,就彻底脱离自然了,这才是背离造物者的意志的吧!这里,意而子通过扩大“自然”的概念边界,将主体性的人的作为也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将人的有意图的作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反思性修正、人的主体性与自然主权平衡,以上三者的不断起伏出现,都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即,自然不仅是无意识的、无主体性的“非智慧之物”的自然之道,也是包括了智慧的人与自然互动的,是更大的那个自然。所以,我非物,我有为、乱为、失去本真,但我反思、改正,我依然能够摆正主体性与自然主权的关系,回归自然之道。意而子的观点,是非常有力的。许由就被说服了。这个容纳了人类有意作为的更大的自然,也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原来人类社会系统是可以与自然系统和谐共处的。
8、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為汝言其大略。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翻译如下。许由说:“哦,这个真的是很难确定了。我为你说个大概吧。大道啊,我的老师!你齑碎万物而不出于义,恩泽被万世而不出于仁。你年长于最古老的事务而不老,你能够覆天载地创造众生而无刻意雕琢。吾师之意大致如上了。”
9、关于仁义,这是一个难题。我知道天地有天地的规则,人间有人间的规则。但两者相连的时候,我需要理解一个关键点:自然界的规则与人世间的治理之道有什么相通吗?人世间的仁义是什么?难道意而子不应该在人世间实行仁义之治吗?
我现在的理解如下。天地不仁不义,自然界的天地是没有道德规则的,但祂依然是生万物杀万物的执法者,祂依然是恩泽万物的施与者。天地有自己的规则来生养万物,不以人为的仁义来界定。天地的规则是超乎仁义的,早在生命出现之前就已经确定,生命适应了天地不变的规则,在天地中繁育。我想天地(中生命)的基本规则是适应与(无意识的)自由。同样,人间也有一些底层规则,但并不是仁爱。可以思考,政府应该给所有人发放基本生活费吗,应该让所有人都有免费住房吗?甚至,我也不同意免费医疗。没有任何东西是免费的,一切财富都是人类的努力创造,人类也与其他生命一样要去适应天地并保护自己的生存。这才是底层规则。让他人活着,但不需任何付出,其实是剥夺了他作为生命的存在意义。我再思考,人的第一道德原则应该是无条件去爱别人吗?显然不是,人对他人的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平等、尊重。如同中东最近hamas的事,首先应该保护自己,制止邪恶,而不是想着不管现状与性质,无条件去爱哈。但是能说人间不喜欢仁爱,不必有仁爱吗?人间肯定需要有仁爱。但仁爱不因仁爱的政策而来,而来自人的平等、互相尊重,以及互不侵害、互相沟通与谅解。政法应该保证这些不被破坏,保证这些,就是义。通过这些思考,似乎我自己想通了。天地(的生命)有仁义之下的底层规则,天地遵从底层规则,而不是仁义,故而有仁义。人间有仁义之下的底层规则,即平等尊重互谅,以此立人间之法,才有了社会现实中的仁爱。而儒家所说的以仁爱为仁爱,即以道德结果为治理规则,显然是舍本就标。
10、 关于仁义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仁义会让意而子成为天之戮民(黥、劓)而不得自由?这个问题简单一些。当一个人被某种意识形态洗脑后,他的本真就丢失了,他的思维就会脱离常识。每一个人,即使没被什么洗脑,也会有某些方面,思维是被人生中的外力影响的,是不贴合事物本来面目的。儒家的仁义,更加是一种貌似贴合人心,实际上让人远离天地自然人类本真的根本大道,沉迷于俗世既定的规则。正是因为仁义并非天地间的根本,而儒家仁义的意识形态让人远离本真,所以许由要首先强调天地义断万物、泽被万世都与仁义无关。
11、 关于老、巧。前面仁义,谈的是道家能一通自然界与社会界的伦理观。即天地与人间都有自己的底层规则,我们应该去伪存真,辨清人间当下很多规则的愚妄,找到人之为人,其性本来、不可磨灭的真规则。关于老和巧,谈的是自然存在是什么、怎么出现的本体论问题。老,是关于时间的。这一点前面第十二段是出现过的。道在时间之前,远超时间,所以老的概念不足以描述它。此外,也可以理解为道是日新的,不会改变的,所以也不会老。巧,体现了道造化万物的自然无为之功。所以,事物是表象的,其本质是不变的道,道是世界的本源。但道与物相互依存,物本身就是道的体现。没有物,道依然在,但不会表现出来了,我们人类(物的一种)就不可能认识道了。前面也多处提到自然之道是靠无为之力,让物自生、物相生而繁育,并无智能机巧。反而智能有其极限,智能设计既然有其设计,必然有设计之规则,必然就有局限了。只有无为,才是无限的,才能生养无数生命与非生命。所以,“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其实是对生命演化论的支持,而对智能设计论的反对。
12、 总结。这一段的意涵非常丰富。讨论了仁义与道家自由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道的自得与修行的关系。仁义是指儒家的礼法规则,它是后天伪作的,会随着时代而变,并非人世本真的规则,如同人的一时偏好,反而蒙蔽了对自我与外界的直接真实的认知。所以仁义在社会治理上是粗浅而失败的,必然随着时代而被人类淘汰,在心灵上是灌输了一种与本性相违的意识形态,让人离开了内在自由。同样的批判也可以用于其他与道不符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所以仁义所谈的,即是社会制度,也是人类心灵。只有依靠自然之道,回到人类本性真实而衍生出来的规则(平等与尊重),才是长久的社会规则。那也是基于自然之道信仰的社会制度。在这个社会中,人类与自然也是大客与人的关系,客人再大,也是客人,主客不能颠倒。如何在以上这些方面以及更多方面去提高认知、身心开悟得道,让社会也回归本源,我们可以修行、做事,但得道靠机缘,靠积累之后的自得,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突然让某人得道。不修而得没有可能,修而必得更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