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读书报告
23年年初立下的Flag是要每周读1.5本书,也就是全年78本,完成情况略微惨淡,全年只读了54本书,只达到了一周一本的基本要求。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下半年出差变多了,全部出差时间加起来大概有两个月,在出差的日子里,我的日常安排全都被打乱了,看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被工作占据,这也使得我整个人的状态都变得很疲惫。当生活中丧失掉观影和阅读这样的能量来源,只有消耗性的工作时,我感觉自己变得很糟糕。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目前也在积极的寻求改变,只是不知道改变能不能顺利的发生。二是下半年玩游戏赢了一个Switch,马里奥奥德赛和王国之泪两个时间杀手夺走了至少200个小时,导致阅读时间也缩减了不少。当然,游戏也会带来新奇的体验与探索的快乐,所以这部分时间也并非浪费。
言归正传,虽然看的量不如预期,但是今年读的类别有所增多,往年主要是以文学类书籍为主,而今年则多了很多社科类书籍,也算是对阅读边界的进一步拓展了。读到了一些非常喜欢的书,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年度十佳书籍。(以下排名有先后,排完之后才发现虽然社科类看了不少,但是最喜欢的还是文学类书籍……)
10 杨本芬《豆子芝麻茶》
这是我看的第三本杨本芬的书了,《秋园》和《浮木》都曾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这本也是。杨奶奶的写作风格很平实,如果说前两本都是对自身过往经历的回溯,从个人史出发,抛弃宏大叙事,让我们看到时代下少见的女性生活史,那么这一本则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宽,《豆子芝麻茶》不仅是对自身往事的回溯,也有对萍水相逢之人的关注,去听她们的故事,去看另一些女性是如何奋力争取生活的主动权。本书的后半部分把重点放在了亲人的疾病与离世上,在这个原生家庭是原罪的时代,看到这样对家人充满深深的信赖与依恋的文字,真的很感动。80岁,忍受着疾病的痛苦,还要面对亲人老去逝去,残忍却无法避免,书写也许是唯一的救赎。
9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第一次读外国学者写的中国历史学术著作,非常严谨、扎实,在浩渺繁多的史料基础上建立的论述,非常客观且全面的复原了真实的义和团运动,并且还探究了,为什么那样一个有着迷信色彩,残忍的,愚昧的,但有时候也英勇的农民运动会成为中国人历史课本中的反帝爱国运动被持续歌颂。看完最大的感慨是,历史真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作为政治工具也太好用了。
8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第二次读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第一次是她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当时读得云里雾里,不是特别能理解,但这一次读《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终于能够尝试着沉下心去,仔细琢磨故事里的隐喻和象征,然后不得不感叹,诺贝尔文学奖真不是瞎颁的。本书的结构很特别,现实与梦境嵌套着交错行进,每一个小的故事都能引发出新的故事,每一个梦境里都有对现实的折射和镜像,非常奇妙。对读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能够高度专注才能完全进入她笔下的魔幻现实空间。
7 罗伯特·瓦尔泽《坦纳兄妹》
年底读了好几本瓦尔泽,真切的感觉到瓦尔泽的每一本小说其实都是在写自己,不管是《冯·雅各布·贡腾》中在本雅门塔学校中浑浑噩噩的学生、《助理》中那个在雇主家中反复挣扎纠结的文员,还是这一本《坦纳兄妹》中换了无数份工作,但每一份都干不了几天的西蒙。之所以最喜欢《坦纳兄妹》,是因为在这本书里,西蒙简直是打工人反PUA楷模,他清楚的明白工作是对人的异化,是对自由的出卖,他总能在厌倦时果断抛弃掉维生的工作,坦然的面对贫穷,面对生活本身,不去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去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这是多么强大的人格啊!
“我宁愿为钱窘迫,也不愿陷入每个夏天都要用旅行来修复我已被毁坏的健康的窘迫。虽然只有一个人尊重我,也就是我自己,但这种尊重的意义最为重大。我很自由,必要时也可暂时出卖这种自由,以便之后重获自由。为自由之故而保持贫穷是值得的。我有吃有喝,因为我天生能用很少的东西就填饱肚子。每次有人把‘社会地位’,这种词和这种苛责强加到我身上,我都会很生气。我想保持人性。 ” ——《坦纳兄妹》
6 蕾切尔·卡斯克《第二处》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1,这大概是一个人能做到的最深度的自我剖析,对自我的存在、欲望的生发和毁灭、人与人之间的嫉妒、猜疑、想要靠近又拼命抗拒、挣扎的思考和描绘,第二处的L,是纯粹本我的存在,大概也是“我”内心深处被超我压抑的欲望的投射。作者的行文太好了,把可读性和艺术性结合得很好。
5 金惠珍《关于女儿》
突然发现今年十佳里居然有两本金惠珍的书,《关于女儿》和《9号的工作》。这几年我读了不少韩国文学,之前一直觉得比起日本来说,韩国好像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家(也可能是我了解得太少),非要说的话可能也就是金爱烂和李沧东(主业还是电影),其他的像韩江之类的好像也不太有名气。近年比较引人关注的韩国文学和电影几乎都是现实题材,聚焦在当下热点社会议题上,《关于女儿》就是一本以母亲与同性恋女儿之间的故事为主题的小说,罕见的从母亲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是抱持着传统家庭观婚姻观,无法接受同性恋女儿的母亲,另一面又是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照料着另一个“女儿”珍的母亲,两面看似对立实则统一,非常值得一看。
4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
这是一个有真实事件原型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放到今天我想应该不太可能有曝光的机会,这本《天堂蒜薹之歌》至今没被禁在我看来也很神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介绍里提到的原型事件。莫言非常擅长去描写人性当中残忍的一面,丑陋、污秽、令人作呕但真实。
3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看不见的女性》
23年可能是大陆女性意识崛起之年?至少对于我来说,23年看了很多与性别议题相关的书,包括上野千鹤子的《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等,之所以选择这一本,是因为它最客观。这本书弱化了观点,而是事实先行,用在各个领域当中女性数据的缺席来向我们证明,太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中都包含了对女性的忽视和牺牲。推荐它也是希望所有认为自己从来没吃过性别红利的男性都来读一读,看看他们到底享受了多少的便利而不自知,而女性又因此而做出了多少的牺牲。
2 金惠珍《9号的工作》
这是23年读得最让我绝望的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窒息与深切的无力,因为这故事太现实了。个体在名为公司的无形怪兽面前实在是太卑微而渺小了,但究其根本,公司不也是一个个人所构成的整体吗?到底是整体的恶异化了个体的人,还是异化了的人们构成了整体的恶?作者很厉害的地方是捕捉到了这种逐渐异化、企图抗争却又无从抗争的过程。工作将人工具化、将人抹除个性、将人去人性化,这些是艺术对生活的夸张和升华吗?不,这是眼前每天发生的现实。
1 吴明益《天桥上的魔术师》
23年惊喜之作非《天桥》莫属,怀旧、复古、天马行空又饱含深情,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很强,把中华商场变成承载着许多幻梦的神奇之地,魔术师横穿每一个故事,把人们被禁锢、压抑的梦想和期望变成现实。藉由阅读,我好像也走入了那个旧时代的中华商场,人们拥挤而嘈杂,我跟着小不点放回学家的脚步,快速跑过天桥,跑向不知道会有什么新把戏的魔术师,跑向似乎能抛掉所有烦恼,充满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