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社区
搜索:
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
首页
浏览发现
话题广场
快速注册
KIA:在德国在瑞典在日本,我不断成长的那些年
UniDesignLab
2024-01-16 14:22:25 江苏
转自:WIIISH惟学空间
KIA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
建筑学硕士
莱布尼茨汉诺威大学
建筑学学士
个人简介
研究生阶段前往东京工业大学完成交换项目。曾实践于石上纯也东京建筑事务所、David Chipperfield上海办公室等知名公司。擅长领域包括不同风格建筑逻辑的融合使用、建筑细部的深化、BIM向建筑设计的工作逻辑等。
"如
果再选一次,我还是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出国留学,也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建筑这个专业。
从德式的简洁清晰,到瑞典的随性自由,再到日本的人文温情,
去体会建筑不同方面的美。"
2018-2023 作品展示
←
向左滑动查看精选作品 ·©KIA
01 一位INFJ-A的自我攻略
主动跳出舒适区去学习
最初留学的契机是因为我不太喜欢当时就读大学里的氛围。国内大学里还是延续了高中那种高压的学习模式,所以当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退学。现在想想,虽然结果是不错的,但我不推荐任何同学这么任性。 而
选择德国作为目的地,一方面是看中了德国本科不收学费,经济上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学制不会太短,足够我深入体验当地生活。
不过德国的留学生活相比于很多英语国家来说,可能会难度大一些。由于德国不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选择,学校中的中国人占比很低,加之初来乍到的语言隔阂,一开始会觉得很辛苦。但也正是得益于此,从德国离开之后,我能够很好地积极融入其他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环境。并且,在这之后多地求学过程中,
最开始在德国地经历也会让我很积极地选择离开舒适区,完全不会害怕。
实习时和同期的合影 © KIA
在德国,在瑞典,在日本
我的MBTI是INFJ-A。所以总结下来,我的性格会是敏感的,坚决的,有计划的。我的性格也反映了我在建筑设计上的一些特点。 由于本科是在德国就读的,那种准时的,有计划的,有逻辑的执行,是真的很适合我。在做设计课时,老师会很着重看到从场地到设计,从概念到落实的逻辑性。每一场报告都是一场“完美的”推导过程。当然大家的推导结果不会是一样的,因为每个同学对推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德国学期结束时的展示 © KIA
而这样的思维逻辑在我刚刚去瑞典就读研究生课程之初,是非常难转变的。
我太习惯从大到小,从整到零的思维模式。反而对瑞典那种“我喜欢这扇窗,那就为这扇窗做一栋建筑吧”的思维模式表示非常不理解。
瑞典的老师不太会主导同学的设计思路,老师更在乎每个设计的主动性。
在瑞典念书时的concept模型 © KIA
而慢慢懂得其中的转变,是因为明白建筑师需要足够敏感。但当中的契机,便是在日本的交换学期。比如,塚本由晴老师非常不赞同随意在渲染图里放人物配景,建筑和人的行为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当一个建筑在成型的时候,就应该能够看到在这个环境下人的行为是如何被成型的。
过年时办公室的“忘年会”© KIA
所以慢慢的,我崇拜的建筑风格
从德式的简洁清晰,到瑞典的随性自由,再到日本的人文温情
,体会到了建筑不同方面的美。
02 全新出发,在KTH的两年
新的课程设置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瑞典语Kungliga Tekniska Högskolan),成立于1827年,坐落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KTH是瑞典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理工学院,也是北欧五校联盟成员之一。
KTH的硕士学制为两年,每年的八月底新生入学,六月初为毕业季。在正式入学之前,学校还会开设免费的英语语言课,各种各样的入学活动,和各专业的入学指导,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在正式开启紧张的学业之前,了解并熟悉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KTH © KTH官网
建筑学生申请的项目为建筑学研究生项目隶属于建筑与建筑环境学院(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d Environment, 简称ABE)。学院里不仅有针对国内大学中建筑设计学生的建筑硕士项目,还有适合国内大学土木工程学生的项目,如土木建筑工程项目,环境工程和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交通与地理信息技术项目等等。
与其他专业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是,建筑硕士项目的专业课与其他学院没有过多的交叉。
所以,在学校全面返修之际,学校也专门为建筑学生打造了专属建筑学生的系馆——2015由瑞典Tham & Videgård建筑事务所打造的环形系馆。系馆内设置了建筑学生通常会需要的电脑机房,木工坊,模型室。当然也有CNC Milling工作坊,3D打印和激光切割工作室,机械臂工作室等等,各种前沿设计所需要的设备。并会在入学前开设指导课程,教会大家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学习使用大型器械。而且针对机械臂和CNC等更专业的领域,开设相对应的studio。
建筑学生系馆 © Archdaily
课程设置方面,KTH一共开设三种类型的课程,分别为Orientation Course,Studio Project,Senimar Course 三种课程的开课形式和教学目的不太相同。 与很多学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Orientation Course。这类课程会在学年初开设,并在学年初的两周左右的时间内集中上课并完成,学习内容和成果展现的形式每年都不一样。 Studio Project就类似于传统建筑教育中的设计课,为期一学年。老师们在学期开始前设定好课程内容,并在学期初开设宣讲会,供学生参考选择。 Senimar Course就是研讨课,为期一学期,每周上一次课,需要研读文献并在上课的时候和大家讨论,最后会以论文和演讲的形式呈现。
但无论是哪一种课,在这种“小班制”课程设置下,每位同学也都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studio内同学的展板 © KIA
由于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每学年或是每学期更新的,而且高低年级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课题讨论和不同背景的学生。
课题设计也是我见过学校中较为大胆和开放的,甚至有些课题很难运用到传统建筑设计的思维逻辑
,这样的课程设计在一开始必然是痛苦和困惑的,但结束的时候反而有点会发现自己好像开启了全新的思维模式。
新的建筑理解
还记得我当时入学第一门Orientation Course,就是要每个同学拍三张能够展现建筑不同于生活timescale的照片,并用线稿的形式画出这些场景的轴测图。 这个课题要讨论的就是,建筑如何在人们生活的时间维度中存在,甚至存在在更大或更小的时间维度中。
能够在建筑本身的时间维度上理解建筑,对建筑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学年Orientation Course结束时老师站在桌子上做结语 © KIA
关于Studio Project设计课,老师们会在既“开放”又“逼迫”环境下引导学生做设计。
“开放”的是,课题的开端是一个非常不完整的命题,需要同学自己完善课题,任何类型任何出发点都可以。比如有以声音作为出发点做住宅项目,以候鸟迁徙作为出发点做塔,以以色列难民作为出发点做摩天大楼。只要是同学真心想做的,老师都会给出很好的引导。而且结果只有Pass和Fail,对于建筑设计这么主观的学科来说,Fail几乎是不会出现的可能。 但“逼迫”又在于,老师会在一遍又一遍的讨论过程中,“逼”同学找到最想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点,可能那就是设计的初心吧。而且老师不会敦促学生交作业,也没有明确的规划每周做什么,这让想要多做一些的同学不知不觉开始“逼迫”自己,这应该就是内卷最初的状态。
© KIA
新的思考角度
除了课程设置之外,还有一点我很想谈谈的,便是我们的教学楼和老师们对它的思考。 瑞典是一个非常注重平等的国家,不仅性别平权的程度已经做到举世闻名,就连人人平等也写入了KTH的办学理念,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肥沃的土壤。
平等本来是一个很大的口号,甚至无法具像成某个建筑语言,但我们的系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体现平等的。
这里的洗手间是不分男生或女生的,所有性别都公用洗手间。在这里是没有房间的划分的。即便是学生们被划分成十几个studio,工作区域也是以一个环形的区域围绕着核心筒。所以,同学在这里沿着一个方向走,能够看到这一层里所有同学的工作成果,更不会存在“误入某个房间”的情况。我一开始念书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non-hierarchy的案例。
建筑系馆内景 © KIA
但给我更大震撼的是老师们教会我更多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我在做毕设的时候定的题目是在北京的一处幼儿园。从系馆中得到的启发,我也希望能打造出一个更为平等,没有压力的环境。 不过在第一次成果论述的时候,客座教授问了我一个问题:
“系馆这种环形空间围绕核心筒的呈现,明显是一种建筑语言上的hierarchy。所有的空间都是围绕一件事物展开的。与此对比来看,像日本SANAA,石上纯也他们的建筑,是不是更加non-hierarchy?”
老师并没有给我答案,也没有强迫我回答
,只是启发我一下,告诉我同样对待non-hierarchy这一命题,是不是还有别的角度考虑。我觉得,这样的教育理念真的很好地打开了我的视野。
Rolex Learning Center by SANAA © Archdaily
新的生活体验
生活上,大部分学生都会住在集中的宿舍区,也为一起上下学一起party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疫情前,学院也会每周以“请客座教授来讲课”作为幌子来聚集同学们一起玩,学年末也会开career fair。情人节也会在入口大门上拿粉色便利贴贴出一个心。总之学校是一个处处很有爱的氛围。如果有同学想要“沉浸式”享受北欧式学习和生活,那KTH真的是不错的选择。
© KIA
03 不断地解锁新能力
对我影响最深的两位老师
留学期间对现在的我影响比较大的有两位老师,
一位是瑞典KTH的Ori Merom,另一位便是东京工大的塚本由晴老师。
Ori Merom是一位以色列背景的建筑师,和很多在瑞典执教的老师不同,他可以说几乎母语般的瑞典语,但又可以切身处地地理解很多国际生的处境。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谈话就是,Ori告诉我,他总觉得我在做设计的时候动力不足,好像很害怕我的逻辑不被老师们认可。而这样的情况在以后工作中可能会有问题。
Ori希望我能多想想我是如何理解设计初衷的,这是一种重要的理解能力。
因为以后工作中,不应该依赖于老板或者业主告诉我们他们想要什么样的设计。能够理解自己想要的初衷,也同样能理解老板和业主想要的初衷。这样才是一个项目良性发展的源头
。
跟Ori做完studio后的聚餐 © KIA
塚本由晴老师应该不必过多介绍。
塚本由晴老师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对行为的理解,也是他最有名的行为学研究。
我们在塚本老师的带领下研究了日本各个时期的玄关空间。一开始在得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以为这会是个很简单的研究课题,也许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日语理解了。但做完第一轮资料采集之后,我才惊奇的发现,日语不通并没有过多影响课题进度,因为重要的不是读懂日语,重要的应该是读懂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含义。比如,在昭和时期的大户人家会将夫人和仆人出入的次玄关和厨房一并放在侧面的位置,而主人和客人出入的主玄关会面对院子,而主人回家时夫人需要跪在主玄关迎接。这样,男女关系和社会关系一眼就能被明晰。这样的能力在设计中也会被需要。
© KIA
突发的线上答辩体会
我在日本交换尾声时遇上的新冠爆发,紧接其后的便是我的研究生毕设。对于线上形式的公开答辩,呈现形式和传统的展板形式是完全不同的
。
展板形式会将所有信息一并拖出,需要演讲者将所有图像串联,但听众在中间任何一个时间点都可以回看到之前的信息。但线上演讲不同,
需要巧妙地编排讲述顺序,避免过长地陈述会使听众迷失。
同样,也需要很明确的分配每一页的信息量,避免在某些页停留过长让听众失去兴趣,或者停留太短让听众无法及时捕捉图像信息。念书的时候没有觉得这一点这么重要,但是工作中,由于一部分的面对对象是没有建筑背景的,文本的编排和讲述逻辑就显得尤为重要。
线上公开答辩 © KIA
04 建筑始终是我的第一选择
让我与我的建筑一直对话下去吧
如果再选一次,不是那么任性地退学的情况下,我还是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出国留学,也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建筑这个专业。 我曾经是一个很害怕展示自己作品和能力的人。因为我发现,
建筑师的作品不单单是会体现建筑师对建筑的理解,对技巧的运用。更深层面上,他的作品会很清晰地展示出他的性格。
这就是我害怕展示自己能力地原因,因为被别人看透会觉得很赤裸。
© KIA
如今看来,这也是我很依赖建筑的原因,建筑学增加了我对一个人的理解的维度。我不止是可以从一个人地行为言语中理解一个人,我还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很多。即便是没有办法当面交流地建筑师,冥冥之中,感觉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对话和交流。与此同时,
为了让大家能够看到更好的我,我也会疯狂地努力提高。这中间地过程是不断反复和变化的,这是我认为建筑很令我着迷的原因。
© KIA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UniDesignLab
(北京)
建筑/景观/设计媒体与职业发展资讯平台,赋能设计从业者与上下游机构。...
UniDesignLab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SCJ:转专业极限冲刺UCL/AA/港大,蜗居哥布林的逆袭:高效申请季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征服面试官?
竞赛资讯 | 德国萨勒河畔哈雷未来中心国际竞赛结果
设计灵感丨叙事性作品的精神堡垒--Collage画法讲解
Zayn:画图会死星人的逃跑路线(华工规划学长进击城市数据分析,斩获UCL/曼大/港中文/港理工等)
项目解析 | 弗兰克·盖里台湾新项目动工:医药大学美术馆项目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