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心理分析工作也是一个使人明了“我是谁”的工作,但它的内容是心理上的内容。人格的内涵往往比我们所猜想的要广泛得多。我们所恨的,我们所爱的,推动我们的和阻碍我们的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Schnitzer曾说,“灵魂是一个辽阔的国土”。它有许多事物容身之地;相反的倾向,互相冲突的情感在我们心中共存,而真与假也互相混淆。有一个人的情人,费尽口舌向他保证,前几天她是跟她的女友在一起的,这个人说,“不要再撒谎,我已经相信你了。”他是相信她还是不相信她呢?
在我们心中有那么多东西存在——愿望与对愿望的否定,信任与不信任,欲望与厌恶。这些东西都经常在改变,以致美好的变成不美好的,又会变成美好的。心理分析学已经证明出来,自我建立了一个“自我理想”,那是自己希望达到的自己。
可是心理分析家往往忽视了另外一面,那就是“自我恐怖”,那也是自我的一幅画像,这幅画像使得我们自己看了就不寒而栗的,那是自我的一种可能性,是使我们感到恐惧、想要把它排除的。
“自我理想”和“自我恐怖”是强烈的对照,它们把我们心理的可能性用两个极端呈现出来。但心理分析师所治疗的病患和心理分析师是一样的,他们有时会喜欢他们所厌恶的,有时候会厌恶他们所喜欢的。

人格的实际面不但和隐藏面互相对比,而且有时互相融合——在潜意识中,没有一个“不”字,那里边是一切都有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知道人格的实际面和隐藏面融合的可能性。
我们一般有所谓善与恶,但人格的领域要远比一般所谓的善恶更辽阔,它善于一般的善,恶于一般的恶。一个人潜意识的自我也包含着种种生活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却往往只在他想象中才存在;潜意识中也包含着他种种的前程,而这些前程终生都未曾实现。
有时候就似乎某种阴影落在自我上,把他加以改变。在选择所喜爱的事物上往往有着奇怪的类似之处,而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也往往屡次呈现着相似之处;友情的破裂往往都在相同的情况下发生,爱情的发展也往往采取同样的途径,而从外在看来似乎本来应有相反的发展。
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和角色,往往大部分时间存在于自我欺骗中,偶尔有突然的洞察。生活里有些是“睁着眼的瞎说”,可是这又是必须的,这种谎言跟对事实的明白认识是携手同行的;有些温柔的表现只是残忍动作的外衣;而残忍行为有时又含藏着热烈的情感。
我们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人的灵魂是一致的,以为人是由单纯的一种东西造成的,就像一个雕像一般;因此,我们说某某人是好的,某某人是坏的。事实上,他又好又坏,比他自己以为的还要更好,也还要更坏。
《内在之声》【美】狄奥多·芮克
翻译/ 孟祥森
编辑 / 阿朴
图片 / 网络
西安厚朴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工作时间:0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