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对焦虑产生共鸣……
某天在B站刷着刷着,就刷到了一则视频,题为《如何应对持久的负面情绪》,顺手点了进去,刚听了2分钟,就觉得很有道理,值得好好找个时间仔细看。

而刷着B站视频的时刻,是深夜的0:57分。我正在苦恼于“怎么刷了半天视频还没有困意的”的懊恼与焦虑中。眼见这个视频时长高达41分钟,便收起了心思,加入收藏下次再看吧。
01 为什么我会被这个视频吸引?
【相遇有缘】:我从未关注过这位UP主,也未曾看过他之前的作品,一切只是深夜的一次偶然。但这个视频却让我点开2min后惦记了好几天。
因为我就是这种经常沉溺于内耗中,无法停止焦虑,却又总是拖延逃避焦虑的人,于是决心一探究竟,看看这个40min的视频隐藏着什么乾坤奥秘。
【坚持看了2min还想再看的point】
从基本要素来说:画面关键词够大够明显、声音好听、没有杂乱的背景音(但是无效的画面也很干扰,还不如做成PPT)。
从内容来说:逻辑清晰,知识性较强,有共鸣,帮助作用大。
02 知识内容
1.揭示了内耗的形成机制。我们的大脑从注意力分配、情绪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是:事实——注意——想法——情绪——行为。注意力会影响我们的想法,进而影响情绪,进而影响行为。比如他给出的例子,小明一次考试没考好,情绪上表现是不开心,从中产生的想法是“我好笨”,“我是个废物”。想法和情绪之间是能够相互影响的,于是这些想法观念就会在构想中不断被加强,进而演化成更夸张的、更负面的恶性循环。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我为什么要活着”。在这个思维链条里,明明最初的起点缘由只跟“考砸了”有关。

因此视频作者在此解释,是我们的大脑从小被训练的那套固定模式,他称之为行动模式,出了问题。他指出,在行动模式中,当我们完成任务时,尤其是完成相对较难的任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目标。个体看不到此时的痛苦意味着什么,单纯地认为痛苦是阻碍,是绊脚石,应该被消除的。
于是又为了消除痛苦,我们的注意力从那些无法忍受又无法解决的痛苦上移开,开始抽烟、喝酒、打游戏。

虽然我并没有以上所说的问题,但让我想起了曾经的好多个熬着夜的深夜,一切是那样的相似。当我放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难以完成,任由DDL越来越近,也因为追求完美主义的心性,熬着夜追着毫无价值的剧,一边追,一边仍然觉得焦虑。这番分析一下子戳中了我。


视频作者继续指出,既然已经知道了这种传统的、固定的行动模式促进了内耗的形成,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创造、寻找一套替代模式,要知道,想法是大脑基于经验的解读,我们需要对大脑重新训练,从保持注意力的敏感,注意力的分配、改变认知开始。

03从“知”到“行”,知道——做到
我们当然知道内耗是一种负反馈,而要做的应该是建立一套正反馈才对。但究竟应该如何改变,从哪里改变,又怎么做呢?
视频作者犀利又不失温柔地指出,面对生活中的一个个真实的困境,持续不断地同强大的思维惯性和已经发生的内耗、上瘾行为作斗争,我们要知道的不是怎么做,而是如何做到。我们要在糟糕的时候保持理智,不逃避痛苦,带着痛苦去行动。
而跨越“知”与“行“鸿沟的方法就是练习。接下来的20分钟,他开始科普一个心理实验室品牌的课程和方法,EBP(evidence-based practice),具体包括三个阶段的练习,
- 重新调度注意力,
- 重新理解情绪,
- 重建反应模式。
练习1包括一些正念方法,比如关注呼吸、进食和行走,在吃饭的时候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一颗葡萄干的甜味;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感受食物的美味,不用想着配着下饭神剧,味觉也很变的敏感起来。其实也就是关于注意力和感受力的练习,简单却很有用,关注到身心,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
这里他类比了《盗梦空间》中陀螺的例子,说正念练习对他来说就是那把像陀螺一样的钥匙,能够指引和区别传统模式和重新训练起来的替代模式。
练习2时建议与想法和情绪建立更友善的关系。同样以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中,“我走在路上,被人撞了一下,我很生气”。但在训练的替代模式中,可以把情绪命名为一个有趣的、搞怪的、尴尬的名字,于是变成了“我走在路上,被人撞了一下,我意识到了愤怒它来了”。或者是“小炸弹它来了”,这样的方式可以觉察到情绪、甚至消解掉情绪。
练习3则是在练习1和练习2稳定下来之后形成的结果,改变自动回避负面情绪的惯性,学会带着负面情绪前进,与不适感共处。虽然现在听上去很难,但请不把自己评价为糟糕透顶、一无是处的垃圾,在那些emo的情绪时刻,提醒自己,观察情绪、感受情绪,进而理解情绪。
04 小结
我的焦虑当然不会随着一个还不错的视频就轻易被消解了。但前阵子我刚好在想,我的人生,大概就是需要一点痛苦才能保持一定的清醒吧。还记得前两年看过《人物》关于刘小样的报道,“宁愿痛苦,不要麻木”。

那就让我继续摸索着情绪的痛苦,苟着吧。
-
Payb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6 16:59:05
sumi_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什么样的人会在公园的长椅上晒太阳? (1人喜欢)
- 成都美术馆逛展——黄永玉新作展
- 乡间两年,我这样总结和反思 (4人喜欢)
- 工作三年,算不算是精打细算过日子(2024年)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