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路行走,直到自己成为道路 | 乐府文化·2024出版计划
“沿路行走,直到自己成为道路”。乐府曾经是一个异质的,呐喊的,要努力抵达自我的出版品牌,我们想要去看见、去尊重、去呈现一本书自身的内核价值,哪怕这个价值要等到一百年以后才能呈现,但这就是我们做书人漫长的传统,我们知道书不仅仅在此刻,它也在一个通向永恒的时间刻度上,我们想要把这个刻度找到。
过去的一年,我们再次走向道路,哪怕仅仅是为了成为路上的一块石头。
重新抵达道路,2024年,我们启程了。
乐府的土
1、在力透纸背的小说里,再次理解中国

《夜奔》
苏生 / 著
笔力雄健的女性史诗巨作。小说讲述饰演京剧武生的女性世家,从1940-2020年代的家族历史,融传统中国文化,百年家国命运,女性成长史等角度为一体。作者是90后女性,80万字的处女作,字字泣血。书名取自传统剧目《林冲夜奔》,小说在女性意识觉醒方面堪称先锋,而对于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又有深深的眷恋之情。读书稿的过程之中,无数次不可抑制地哭出来。这是对中国二字的深情之作,我爱这本书。

《问道江南西》
阿痴 / 著
一位女性作者的求道之书,她写了两个忘年之交的男人,一个奋力辗转于尘世,在艰难和放弃之后成功,却死而有憾。另一个则扎根于红土,在从怀仁到傅抱石的传统滋养之中,成为内在完整的人。这本书让我想起黑塞的《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人必须寻路,而路,需要人走出来。
乐府和行距合作的第一本书,还要说一句,江南之西,就是我的故乡,江西的红土地。作者阿痴说,道在红土地上,我离开那片土地已久,但依然相信,那片土地的力量。
《如梦令》
何大草 / 著
很多年前,何大草决定开始写小说,和别人不一样的小说。第一篇写荆轲,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然后是李广,然后是李清照。他写了他们的人生,但更重要的,是他写了他们的终点,那些最后的时刻,因为最后的,必然是“真”。何大草在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里,看到一个女人深深的不甘,那些不甘被大义遮蔽掉了,何大草决定撕掉这层大义,让那个女人,真正活一次。
《金桃:吴道子,他的时代和风尚》
何大草 / 著
何大草上个月刚刚完成的新作,从画圣吴道子是生平和创作出发,追忆盛唐气象,特别以吴道子在遭逢安史之乱后创作的《孔圣像》为蓝本,暗喻了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与叹息盛唐寂灭的《春山》,堪称双璧。作者钩沉史籍,本书既可以看作是一部吴道子的传记,也可以理解为《春山》的续作,王维,杜甫,李白,张旭,颜真卿等盛唐大家一一登场,勾勒出千年之后也令人神往的文化盛世气象。小说仅有七万字,但文化容量极大,作者的技巧和语言,在这部小书当中,臻郁炉火纯青之境,为读者带来小说艺术的极大享受。
2、故事和儿歌,带孩子进入传统中国
《讲了一百万次的中国故事》系列
乐府出版了大量故事集,从一苇的《中国故事》到董均伦的《聊斋汊子》到《讲了一百万次的故事》,我们相信故事里面有一种可以通往永恒的力量。秉持这一认知,我们搜集整理近百年来中国故事的原典,分两辑,推出“讲了一百万次的中国故事”系列,此为第一辑。
(1)讲了一百万次的中国故事:花木碗:中国西北民间故事
赵燕翼/著
(2)讲了一百万次的中国故事:金玉凤凰:藏族民间故事(全两册)
田海燕,田子渝 / 编著
(3)讲了一百万次的中国故事:世界开始的时候: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全两册)
谷德明 / 编
(4)讲了一百万次的中国故事:三十二个木头人:蒙古族民间故事
陈弘法,沈湛华 / 译
(5)讲了一百万次的中国故事:寻找太阳头发的小孩:中国民间故事精选(全两册)
黄永林,刘守华 / 选著
《中国儿歌绘本版》
朱介凡 / 著 小满 / 绘
朱介凡先生以毕生之功汇集解析了1499首中国儿歌,乐府和画家小满共同从这些儿歌中,选出300首,制作一本大型儿歌集。既致敬朱介凡先生,也致敬乐府曾经引进的,“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布里格斯说,所有人类的悲欢,命运,都在儿歌里,他的鹅妈妈童谣绘本,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我们希望,这本中国儿歌绘本版,也能同样留在历史之中。
《飞翔的展览馆》(暂定名)
李晋西/著 小满/绘
这是一部精致而优美的短篇童话集,一部温暖又诗意的幻想文学作品。作家李晋西用灵动细腻的语言,给天真的孩童和好奇的大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故事。自然界中的一切,日月、山河、风、花、鸟,乃至家常生活中的房子、烟囱、时钟等,都以令人惊喜的方式逐一登场,生出想象的翅膀,成为令人难忘的主角,用新鲜活泼的生命力感染着读者。作品风格隽永幽默,妙趣横生,意境独特,极富儿童的天真与单纯,又充满哲思,让人回味无限。
3、向内探索的路
《如何抵达道路》
郭净,黄菊 / 著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有一条自己的人生道路,那我们要怎样努力,才能抵达它?两位行路者,行李公号的主编,80后的黄菊,与50后的人类学家郭净,通过书信和对谈的形式,讲述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位不断求索的中年人的经历和困惑,一位身体力行的人类学家走过的路和路上的领悟。最终他们将回到人类的永恒命题,通过道路成为自己,是可能的吗。
《沿路行走》全3册
黄菊 / 著
《通往绿绒蒿的旅途》
《雪山·雪国》
《去洞山》
《行李》公号作品的主题结集。“沿路行走,直到自己成为道路”,黄菊在持续的行走当中,不知不觉会发现,最最吸引她的地方,或者在高处,在边地,或者在深处,无论是地理上还是心灵上。雪山上的绿绒蒿,洞山禅寺中的心灵之旅,这是寻路者的叩问。这里不会有答案,只会有出发的起点。
《与青年作曲家的对话》
陈其钢和朋友们 / 著
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陈其钢,和几十位青年作曲家,在四年之中,通过工作坊的形式,谈音乐,谈人生,谈艺术,谈真理。在严肃音乐越来越边缘化的时代,一位作曲家,该如何找到自己,该如何忠于自己的艺术,该如何与世界发生关系?
《山间游乐场》
杨凯芩/著|摄影
来自同名公众号。儿童美育工作者羊老师深入甘肃陇南山区,历时三年,与当地孩子们用影像建造充满纯澈生命力的“山间游乐场”——学习什么是生活、游戏和爱。
童年是什么模样?生命是什么模样?在叫出名字之前,先拍下了它。
《少年纪》
谢岚/著
本书是前记者、教育工作者谢岚老师,在上海广中学校任教后,所记录下来这样一群不被看见的少年人的所思所想——他们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成绩差、叛逆,被主流学校放弃,升学几率小,他们被上海广中学校接纳。
上海广中中学为什么会接纳这样被打上标签的孩子,它的课程是怎样设置的?这些孩子的心声是怎样的?校长和老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以上在本书中都有充分的呈现。但最重要的是,在广中的师生故事里面,我们得以看到当代教育下中国的少年人所遭遇的困境,他们为什么如此沉默?教育如何接住青春期孩子的需求?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沉默?青少年是学习的主体,是自己生活的主体,而这样的沉默,对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这片沉默被打破,成年人变了,真心想要听听青少年真实感受和想法,这样的话,又会发生什么?
在本书中,有少年通过书信、摄影所展示的内在世界,有访谈所揭示的真实心理困境,也会看到这样一所特殊的中学做所的教育探索——“以关系为基础”,尝试去创建一个安全、信任、尊重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爸爸力:从健全体魄到健全心灵》
老极,黄菊 / 著
爸爸老极和儿子辛巴,在电影《陪你在全世界长大》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对父子的极地之旅,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这本书记录的则是这一路的心路和历程。和《爸爸的文学课》一样,王亮把自己最好的部分,文学,给了女儿,老极则把自己最好的部分,路上,给了儿子。这当然是一个路上养儿的故事,但透过辛巴的经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老极让我们看到了健全孩子体魄的重要性,和方法。真的,精神健全的孩子要有健康的身体,我们经常忘记这件事。
《静生生物调查所二十二年》
胡宗刚 / 著
中国科学兴起甚晚,但并不是没有很可佩的人。如秉志、胡先骕等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先生们,数十年来忠于事业从不外骛,只求一点一滴的进益,不追求铺张扬厉的虚声。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问。这是真正科学家的态度。
《鹤总请还钱》
小保伟/著绘
这是一本成人绘本。画家蛙先生和朋友接到了一份工作:鹤老板委托他们为假日酒店画壁画。于是,他们跨越千山万水跑到那里,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画了七十几幅壁画。最后离开时,俩人已经穷得叮当响,然而鹤总却根本不提工钱的事!于是,蛙先生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要账之旅。这个故事根据作者的真实经历创作,小保伟将个体的“不幸”遭遇,变成了一本诙谐调皮的绘本。

《怪物街市》
毛毛虫/绘
这是一部诉说自己内心、面向美好日常的绘本。90后插画师以忠实又浪漫的笔触,描绘出怪物街市的一整天:清晨,朝霞满天,怪物们熙熙攘攘,光顾早市的各色菜摊和早点铺;中午,烈日当头,怪物大叔在树荫下修鞋,怪物爷爷在弹棉花店里歇晌;午后,日渐西斜,街道上铺满了拉长的暖色影子;傍晚,有灯亮起,点点星光,天色越来越浓,市声反而渐渐嘈杂起来……充满了亲切的回望,几乎在我们所有人的回忆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本是油画专业,“半路出家”自学水彩,现居大理,是古城街道和菜市场的常客,所见所感,加上无穷的想象,化为笔下弥漫着烟火气的《怪物街市》水彩长卷。

《雪与夏》
《逃跑的红气球》
杜凡/著绘
青年绘本作者杜凡是一名自由插画师,现居北京。曾以“长臂鲁格”为笔名,著有短篇童话集《四季童话》,并为杂志和出版社绘制小说插图。更多图文原创内容见个人微信公号“基督山疗养院”、小红书“Ada与鹿歌”。
《逃跑的红气球》:女孩很爱红气球,睡觉时也将它系在床头;可红气球羡慕天上的月亮,能照耀所有人的梦。一次意外的机会,红气球飘出窗外,它飘到果树枝头,随着夜莺钻入云中,搭着风去到最高、最高的天上,成为一轮红色的月亮。然而,当它俯瞰着沉睡的夜,想起了把自己系在枕边的女孩……这是一个温馨动人的心灵童话绘本,鼓励我们用自己内心的美好感情,照亮我们所爱的那些生命。
《雪与夏》:雪与夏是两小无猜的好朋友,长大以后,却渐行渐远了。时间流逝,雪已是行将退休的老人,他仍然没有忘记夏。他决定启程,跨过半个地球去找夏……这是一本由大自然讲述的心灵童话,我们司空见惯的冬雪与夏阳,在四季流转中,向人类不断地耳语。
4、个人的觉醒,成长和表达
《30岁以后的文学课:从故乡开始》
何大草 / 主编 何大草写作工坊的同学们/著
这是一段通过写作发现自我的过程。作家何大草在过去五年,每两周一次,带领一群渴望自我探索的女性作者学习写作,回溯自己的童年与故乡。五年间,学员们陆续有作品刊发于文学期刊,其质量令人震惊:原来普通人也可以写得这么好。此书既是学员的作品集,也是何大草与学员们的交互过程,最重要地,这一过程呈现出现代女性在中年之后探索生活道路的一种可能性,艰难又有力。
《单身时代的爱情》
伊登/著
本书是伊登关于爱情主题的访谈结集。在这个时代说爱情,仿佛是一件逆流而上的事情。它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它不涉及到个体命运的生存和强大;但它似乎又是孤独的现代人敞开心魂的唯一途径,陷入爱河的人,才能获得片刻的安宁。本书通过访谈 “爱情理论专家”梁永安教授,及十几位身处爱情不同阶段——单身、恋爱、婚姻、离婚等但依然向往爱情的人们,观察他们在爱情中的不同处境,倾听他们对爱情的看法,讨论现代人对待爱情的不同方式,从而理性探讨爱情这件最感性的事情。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宽宽 / 著
宽宽的第三本书。从“36岁,人生半熟”到“36岁之后的春天”,宽宽呈现的是女性的强韧力量,是面临人生选择时的勇敢和果决,还有在选择之后认真生活,完整投入的热情。而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她的力量,是如何在关系之中,在家庭之中,在内在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批评世界很重要,而建设自己,可能更重要。宽宽带来的,是一条自我建设的道路。
《大马戏:迪化故事集》(暂定名)
乌图禾/著
这是来自新疆的写作者乌图禾的第一本书,书中收录了她创作的若干个乌鲁木齐老故事。新疆乌鲁木齐,旧称迪化。乌图禾听父亲讲述父亲小时候关于迪化城的记忆,通过想象、挖掘和创造,将那些记忆丰富为一篇篇文笔老辣、余韵悠长的故事,具有浓郁的新疆风情。如萧红的《呼兰河传》一般,乌图禾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人的生与死、爱与苦,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形象,编织出一段段悲喜交加的发生在几十年前的老故事,描摹出迪化这座城的骨骼与肌理。
乐府的风
1、以世界观照中国

《长大,在离婚之家》
(美)朱迪思·沃勒斯坦、(美)朱莉娅·刘易斯、(美)桑德拉·布莱克斯利 著,尹楠 译
所有人都知道离婚对孩子会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到底如何,却并不明晰。社会学者沃勒斯坦的研究,以五位离婚家庭的孩子作为主角,重现他们从父母离异起至25年后的人生历程。这是一本治愈之书,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消除父母离婚带来的影响,让现在与过去划清界限。这也是一本提醒之书,提醒父母更谨慎地对待婚姻和结束婚姻,以免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遗憾;也提醒大众不要以异样眼光或标签化的方式来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
这是一项针对离婚家庭子女生活与成长的研究项目,时间跨度长达25年。自1970年以来,每年至少有一百万孩童见证父母离异,这一时代的美国人现在逐渐成年。本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131位孩童及其家人,作者仔细追踪他们的生活,自1971年以后至少每5年一次,直到第25年,他们的年龄介于28~43岁之间。本书共有5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一位离婚之子作为主角,重现他们的从父母离异那一刻到25年后的人生历程,中间穿插拥有完整家庭的孩子的故事,揭开了许多迷思,也让我们再度思考婚姻的真义,如果知道离婚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造成多少遗憾,或许大人会更慎重做出每一个决定,对婚姻与承诺会更认真。

《我想这样被埋葬》
香农·李·道迪 / 著 丹尼尔·卓克斯 / 摄 李鹏程/译
本书是一本人类学田野志,调查对象是发生在美国当下的殡葬业革命。作者道迪以人类学家的身份闯入了殡葬行业,与殡葬师、防腐师、设计师、公墓所有者、死亡导乐、殡葬行业创业者以及来自其他行业的普通人交谈,真实记录下当代人对死亡态度的迅速变化。葬礼不再千篇一律,人的个性超越了死亡。
此外,本书深入分析了催生这场死亡革命的社会因素与人们的心理机制。道迪发现,一部分美国人正在重塑他们对人格、仪式和代际关系的看法,这将使得美国社会和国民价值观的分裂正在变得更加深刻且不可逆转。
《我们,两个女人》
盖尔·考德威尔 / 著 许思悦/ 译
写两个女性之间的情谊,感人至深。中文版出过,《一路两个人》,我想改个名字,叫“我四十岁的野蛮妞”,没能通过。那就这样吧,她走了,她一直记得她,就是这样。
这是一段根植日常、抵达心灵的女性情谊,也是一场布满荆棘、饱含勇气的女性成长之旅。
盖尔和卡罗琳都是作家,她们因狗而相遇相知。两个人一起遛狗、漫步,你教我划船,我教你游泳,随时随地分享对阅读、写作、生活的诸多感受。相依相伴的一对朋友逐渐生长出深厚的情感与精神联结。卡罗琳在42岁那年被诊断为肺癌,盖尔陪伴好友走到了生命尽头。此后的岁月里,盖尔学着接受伤痛、拥抱未知,写出了这本细腻动人的思念与回忆之书,为读者展现了女性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艰辛而充实的女性成长历程。
《明亮珍贵之物》
盖尔·考德威尔 / 著 何雨珈 / 译
讲述作者作为一个普通美国女性,一个女记者、一个女作家自小到大遭遇的各种因性别而起的不公、歧视,以及自己的抗争与反思。在这期间,作者一直在身体力行地探索生命的各种可能,品尝其中的痛苦与伤害,欢乐与振奋。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体验,将会带给当下和未来的中国女性以启发、鼓舞与支持。
《离婚日记》
萨拉•奎格利 / 著
离婚是重大的人生转折,尤其是对年届中年的女人而言。作家萨拉·奎格利将这段艰难的时光诚实地记录下来,希望陪伴有类似处境的女性听到内心的声音,重获内心的自由。萨拉以细腻而富有文学性的笔触回顾了离婚前后的现实与心理历程。离婚前的痛苦纠结、离婚后的挫败孤独、对未来的恐惧、对爱情的怀疑一一被诉诸笔端。无论是与家暴的前夫离婚,还是拒绝多金男友的求婚,经历了犹疑痛苦后,她都跟随内心作出了勇敢的选择。
《阅读金子美铃》
Almeree,Nahed / 著
一位叙利亚当代女性学者对百年前日本女性诗人的心灵叩问。金子美铃的童谣形象,一直强调着“温柔”。难道金子美铃童谣的本质只有“温柔”吗。Almeree对“温柔”这首童谣的本质提出了质疑,超越了“温柔”,逼近了金子美玲童谣的真实面目,创造了崭新的金子美玲童谣理论。

《变老之书》
(英)露西·波洛克 著,一熙 译
这是一本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书,也是一本人生指南,帮助我们和我们最亲近的人学习迎接必然到来的衰老,从而能够理解和参与人生路上的重要决定。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变老,也是第一次面对父母的老去。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的增长,我们对于老年这件事的认知和态度却没有什么长进。
我们似乎依旧很难和父母、长辈坦诚地讨论老年所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如何保持独立?我们又想如何度过我们的老年生活?我们年迈的母亲是否可以独自一人出门旅行?我们年老的父亲是否应该一天吃七种不同的药物?
本书带我们看到了老年生活好的一面,从老年人能带给社会的价值观,到更长的退休生活所带来的乐趣等等。它帮助并鼓励我们拥抱年龄的增长,教会我们如何照看已经年迈的父母。
《故事形态学》
普罗普 / 著
普罗普名著,和《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交相辉映。作者富于独创性的结构形态分析方法,后来被20世纪中期欧洲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理论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圣事理论》
西蒙娜·薇依 / 著
联邦走马x纸上造物x乐府,三方合作的第一本书。他们说薇依是文学家,哲学家,活动家,思想大师,都是,但似乎都不止。她,及其作品沁泌出的,更多的是圣哲与先知的气息。尤其在这个年月,是一字一句埋头重读薇依的时候。
《大餐:非裔美国人的饮食如何改变了美国》
杰西卡·B.哈里斯 / 著
哈里斯花了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来研究非洲移民的食物和饮食方式,这本书是她多年工作的巅峰之作,其结果是一部关于非裔美国人烹饪的引人入胜的历史。此书带领读者和非洲移民一起,经历从非洲穿越大西洋来到美国的痛苦旅程,追踪了沿途的人们和食物所经历的考验。从猪肠、火腿、炸鸡到素食,作者细数非裔美国人经历的美味和令其恢复营养的食物,并详细说明每一种食物如何形成非裔美国人文化、历史和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非洲菜在美国的故事始于奴隶制,但《大餐》最终记录了一段令人激动的胜利与生存的历史。此书已经拍成同名纪录片。
《亲爱的朋友,亲爱的园丁》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贝丝·查托 / 著
这是园艺界的“查令十字街84号”。两位挚友,同时也是英国两位最重要的园艺家克里斯托弗·劳埃德与贝丝·查托之间持续27年的往来书信。这两位造园思路大相径庭却又有着和谐共振的园丁在几十封来往书信中细致地描绘了自己的园艺生活,充满大量关于植物培育的经验之谈,同时不乏与园艺深层相关的出游、烹饪、歌剧观赏等生活细节,他们富有教益的、对话性的通信鲜活地呈现出各自的世界。
《音响的言说》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 / 著
哈农库特是20世纪的指挥大师之一,特别是在古乐领域,他用古代乐器对巴赫等作曲家作品的呈现,开启了新的潮流。在这本书里,他说,音乐家必须,也只能呈现他们自己时代的声音,如果当代的人们不喜欢当代音乐,不喜欢那种乱糟糟的声音,那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样子的。
《森林人》
科林·麦克米兰·特恩布尔 / 著
人类学名著,美国人类学家柏桦和冉凡夫妇翻译,新版修订了译文。
《森林人》的主人公是生活在比属刚果伊图利森林中的巴姆布提俾格米人。在记述方式上,特恩布尔将主观感受和直觉的洞察力优先于科学的客观性,以个人化的、第一手的描述形式,以优美抒情的笔调,娓娓讲述他的俾格米朋友和熟人的生活图景,特别是俾格米人心中的“森林”。在他们看来,森林无所不能、无处不在,但并非无所不知,至少不总是这样,因为森林也需要“睡觉”,这时事情就会出差错。
2、童书绘本

《在炉火边》
铃木守 / 著绘 孙雅甜/译
有一天,“我”在山里迷路了。下雪了,又冷又累的“我”疲惫地走着。这时,我看到一棵大树,树上有一扇门,于是我走进去,想休息一下。却发现那里有一个壁炉,还有很多动物围在炉火边……
这是一本全年龄向的治愈之书。故事的主角是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他正在经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生命中的寒冷和疲惫。绘本告诉我们,历尽艰难,终会抵达温暖之地,在那里好好休息,会重新拥有再出发的勇气和力量。
“能够喜欢上什么,是再好不过的了。
只要有了喜欢的能力,找到了喜欢做的事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活得很好。”

杰克·普瑞拉特斯基绘本
《下雨下猪下面条》
杰克·普瑞拉特斯基 / 著 詹姆斯·斯蒂文森 / 绘
《爸妈以为我睡了》
杰克·普瑞拉特斯基 / 著 Yossi Abolafia / 绘
杰克·普瑞拉特斯基是和希尔弗斯坦齐名的,最重要的儿童幽默诗作者,而“天上下猪下面条”,则是他的巅峰之作。这样滑稽爆笑的书,迟迟没有中文版,是不对的。请一定,和孩子们一起读。
“下雨下猪下面条,瓢泼的青蛙和高帽,雏菊伴着卷毛儿狗,香蕉,扫帚和猫猫,什锦糖果连同鹦哥,一股脑儿从天上落。这儿掉下来胡萝卜,那儿河马一屁股坐。
下雨下笔下腌菜,还有鸡蛋和餐盘。无花果和钢镚像洪水,哗哗哗哗天上来。瞧瞧这天鹅、毛衣,闹钟,玩具火车——好快活啊好快活这比下雨强太多。”
艾肯绘本
《馅饼里包了一块天》
琼·艾肯 / 著 小武 / 绘
《三个旅行者》
琼·艾肯 / 著 雯一 / 绘
琼·艾肯的的儿童文学名著《雨滴项链》中的两个故事,与中国画家合作成为两部崭新的绘本。“馅饼里包了一块天”爆笑,“三个旅行者”隽永,都是可以一直留在记忆里的好故事。

布里格斯作品
《该熄灯了》
《伦敦一家人》
雷蒙德·布里格斯 / 著绘
《雪人》《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作者雷蒙德·布里格斯的图像小说《伦敦一家人》和《该熄灯了》,一者温暖,一者倔强。布里格斯以他一贯的“坏脾气老头”风格探讨了他并不怎么喜欢的老年生活和死亡的话题。书中穿插了作者独一无二的铅笔画,本书是许多小短诗的合集,其中,有的幽默;有的伤感;有的在回忆他去世太早的妻子;有的则是关于孙子孙女们为他带来的喜悦;有的仅仅是讲讲遛狗这件事……他回忆了上学的日子;也回忆了战时撤离的经历……

《和四季做游戏:神奇岛的自然农耕课》
上条辽太郎 / 文 乔纳森·苏维 / 绘
一本给孩子的自然美育之书,一座还原生活本味的梦幻小岛。在一个叫神奇岛的地方,生活着神奇小人“梦奇克”,他们用双手创造生活。一月在温暖的家里制作发酵食物,二月做温床来帮助夏天的蔬菜发芽,三月的油菜和萝卜开出了黄色和白色的花朵,四月扛上锄头去挖竹笋,看樱花满山开遍……种下什么,长出什么,神奇们就收获什么。在四季之中,接受自然的恩赐,与自然共生。

《世界上最大的肚子》
[美]雷米·查利普 绘著 [美]柏顿·萨普瑞 著 艾斯苔尔 译
家里的东西正在一件接一件地神秘消失……而这个家里的小男孩,肚子涨得像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气球。妈妈请来大夫,大夫把小男孩接回医院,打算好好瞧瞧他的肚子里都有啥。这一瞧可不要紧,肚子里的东西谁也想不到!除了鸟、鞋子、插着蜡烛的蛋糕等,还有什么更惊人的发现?
《世界上最大的肚子》有着非凡的创意,堪称“惊喜之书”。它不仅是一本爆笑的经典绘本,一场由“影子剧院”呈现的华丽荒诞的视觉盛宴,更为家长与孩子搭建起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强烈的幽默感和游戏精神,是孩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养分,而理解和沟通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和孩子一起进入一场游
《怎么会有人画这些》
尼古拉斯·海德巴赫 / 著绘
一堂现场的艺术课,一个小女孩跟着画家奶奶逛博物馆的故事。在奶奶穿越进世界名画的过程中,了解艺术史,也同时了解千百年来人类思想的变化:以前怎么会有人画这些东西!
《小家伙》
玛丽昂·法约尔 / 著绘
无字绘本,一首视觉诗歌,一则当代家庭关系的图像隐喻,是法国超人气艺术家玛丽昂·法约尔的最新作品。作者这次着眼于家庭关系,从“小家伙”——孩子的诞生讲起,我们看到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家长在养育中逐步失去的自我,父母对子女人生的影响和塑造,以及子女对父母的反抗与叛逆……每个家庭的成长,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父亲、母亲、孩子,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在琐碎的磨合中成就着彼此、消耗着彼此,也牵绊着彼此、深爱着彼此。
《绘本里的秘密:凯迪克金奖绘本阅读指南》
王帅乃/著
作者带着批判的视角,逐一梳理和点评已有中文版的凯迪克金奖绘本,看看一本图画书除了功能性,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赏析,以及80多年来凯奖经历的变化。是一系列从文学及儿童本位出发,非常有见地的文学批评集。本书为系列文集的第一本,囊括了1938-1959年凯迪克金奖绘本,包含《让路给小鸭子》《小房子》《玛德琳的狗狗救星》等大众耳熟能详的绘本。每篇万字左右的文稿,酣畅淋漓地对绘本的文字、画面、故事节奏、文学思潮等做了评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艺术极境
泽布兰斯基万物系列

《万物有诗篇》
赛弗尔特 等 / 著, 泽布兰斯基 / 绘 王炜涛 金誉安/译

《万物自在游戏》
扬·恰雷克 / 著 泽布兰斯基 / 绘 彭小航/译
乐府之前带来了泽布兰斯基令人惊艳的巨型绘本,《万物大声歌唱》。之后将继续泽布兰斯基的三部作品,诗人恰雷克的歌谣集《万物自在游戏》,诺奖诗人赛弗尔特等带来的《万物有诗篇》。明年还会有赛弗尔特根据捷克文学之母聂姆曹娃的《捷克民间故事集》重述的捷克故事,这是泽布兰斯基晚年最重要的作品。还是那句话,绝对的美,是不需要语言修饰的,只需要感受,就可以了。
《万无一失》
保罗·艾吕雅 / 著 胡安·米罗 / 绘
艺术家书中的代表作之一。画家胡安·米罗以版画形式为艾吕雅的诗集《万无一失》做了一套插图,限量130份。
乐府以当时策展人保留的底本,高精度还原,完美再现了这一绝美的艺术珍品。
《好兵帅克连环画全集》
哈谢克/原著 约瑟夫·拉达 / 编绘 韩葵 徐存/译
讽刺文学杰作,捷克文学国宝级作品,收录捷克著名插画家拉达创作的全部504幅插图,是难得一见的版本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值得注意的是,拉达的版本,和原著有一些微妙的不同。
《夏加尔绘拉封丹寓言诗全集》
拉封丹 / 著 夏加尔 / 绘
又一套艺术家书的杰作。夏加尔为拉封丹寓言创作了101幅插图,几年前在中国展览时,引起不小的轰动。此次经授权根据原作复制图片,带来拉封丹寓言诗最美的版本。
《生灵》
陈志勇 / 著
陈志勇最新作品,画家本人选定的作品集,配合作者对作品的阐释。是每一个陈志勇粉丝必备的珍藏本。
4、文学经典系列
桑顿·怀尔德作品集
《九死一生》
《我们的小镇》
《圣路易斯雷大桥》
《漫长的圣诞晚餐》
《阿尔刻提斯之歌》
桑顿·怀尔德 / 著
怀尔德的五本书,其中两本是首次翻译出版。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戏剧大师之一,怀尔德当然是有点老派的,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对生命的洞察,有一种缓慢的重击感,让人几乎无法承受。我曾经通篇朗读《我们的小镇》,那哪是小镇啊,那是我们暗淡的蓝色星球。
约翰·巴斯作品

《羊孩贾尔斯》
《枯竭的文学》
约翰·巴斯 / 著
约翰·巴斯很早就被介绍到了中国,《枯竭的文学》更是赫赫有名,但这一次,是他的文学评论集《星期五的书》第一次完整引进,我们选用了书里面最出名的那篇文章,作为书名,当然,他后来又写了同样著名的,《文学的更新》。
同时将要出版的,还有他奇妙的砖头般的,也是无比烧脑的小说《羊孩贾尔斯》:巨型计算机和女图书馆员生下了一头羊,这个羊孩要去拯救被计算机操控的世界。是的,在整整六十年前,约翰·巴斯已经开始思考AI和人类的关系,政治的,伦理的。
《我记得》
Joe Brainard / 著
乐府和纸上造物合作,《蓝白红风格练习 》那首歌源头正是Joe Brainard的这部经典。每一段皆以 I Remember 起头,在词句的变奏中,一句,一段,一次回忆,一场吉光片羽,在铺展与绵延中,完成一生的点彩画。Joe Brainard本人是诗人,但他首先是个艺术家——在世的当代波普大师Alex Katz的回忆里,Joe是与当时的霍克尼以及安迪沃霍同时出现,且艺术成就并驾齐驱的)。保罗·奥斯特为本书写了长篇序言,提到这本书当时一出来,诗人与小说圈子都拍案叫绝,惊叹可以这写,写得这样的好,而竟然可以这样简单——简直到令每个写作者嫉妒。这本书后来也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创意写作的经典案例。
《鹰塘》
唐纳德·霍尔 / 著
托马斯·W. 内森 / 绘
柳向阳 许枫 / 译
美国桂冠诗人唐纳德·霍尔以文风质朴、清新而闻名,自然写作是霍尔的重要创作题材,在鹰塘农场的生活和新英格兰地区的自然景色是诗人的创作根基。《鹰塘》一书集合了唐纳德·霍尔以鹰塘为题材三部最重要的自然散文《鹰塘四季》《在鹰塘这里》《鹰塘消息》和一首长诗《萱草》。这本集子以优美的笔触、克制的白描书写了新英格兰乡下的自然万物,歌咏着在这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濒于凋零的土地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