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查看话题 >2024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我不是废柴》
这是一部「当代都市生活小说」,更确切地说,是一部「描写去年北京生活的小说」。是据说今年会上映的电视剧《凡人歌》的原著,殷桃、王骁主演。
成书时间太新了,2023.12;内容也太真实了,就跟昨天见到的人、发生的事似的。
我这篇读书笔记,写法有些新颖:不是读完写的,而是边读边写。每读1/3就写一写,一共写了三部分——分1.10、1.11、1.13三天完成。
自我感觉写得还行,有些深度,而且没有剧透。只是随性了点,没字斟句酌。
这部小说确实不错,推荐给大家。很容易读,但看完可能会压抑;建议和本篇书评一起看,或可缓解压抑。
Part 1读完1/3
昨天帮我老丈人去房山办点事情。事情很简单,不到1小时就办完了,但路途很远。地铁就得坐40多站,单程近2.5小时,加上办事,一来一回近6个小时。早上7点多出发,中午1点多才回来。
地铁上左右无事,也挺好,可以看看书。我先看了会儿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虽说这书我翻过很多遍,但难读是依旧难读。挤在早高峰的地铁上,我还是看不太进去。于是换了一本读起来轻松的小说:《我不是废柴》,反映社会价值体系评价单一的内卷时代,北京普通人危机四伏的中年生活。
这书我是从微信读书小说榜前列直接找到的,就想着风评不错,读起来又轻松,聊以打发坐地铁的时间。但这书确实,还挺好看。
因为它写得真实。
我人在北京生活十多年,此刻又挤在早高峰的地铁上,只觉这本书写得太真了,各种细节都很真,早高峰挤地铁的场面,每平米房子的价格,脱离职场后自己交社保的钱数……作者绝对是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就像这书简介中说的,在北京:
有人996搏命,有人遁世躺平,废得花样百出,卷得千奇百怪……职场35岁死线人人自危,失业高龄人士连服务员都当不了。
我再续几段评传:
欲壑永远难平,要生活的没法平衡事业,要事业的没得美满生活。定睛一看,都是钱闹得鬼。而每个人偏偏还离不得它。
生活悬于一线,宛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那位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战战兢兢,颤颤巍巍,稍有不慎,即落万丈深渊。
人人不想做废柴,可人人皆是废柴;人人身不由己,却又身不由己得可笑。
这“人人”里,也有我自己,有我在乎的人。
这书把我看得,时而唏嘘自省,时而一身冷汗。
偏偏我刚开始还读了点尼采。这感觉太魔幻了。
尼采是什么人?那是个体自由的引路人,个体多元价值的极端倡导者。在尼采眼里,你活得身不由己,活得不是你自己,你才是个废柴。
有时看尼采的书,恍惚觉得连过于重视身体健康都是罪过,在世俗泥淖中多留一秒都是活得不够自由。
再看《我不是废柴》里,人人或多或少都活在单一价值评价体系里面。看似人人不同,仔细一看,一个独立个体的影子都没有。
不过这书我还没看完,只看了三分之一。我不知道作者后面会怎么设计这些人的人生走向。但在鸡零狗碎的生活细节描述里,能感觉到作者思想的深刻。
我很有兴趣把这本书读完。
这书还挺新,写于新冠疫情后,各处细节都跟北京最近一两年的生活对得上。我看简介里还说这本书是电视剧《凡人歌》的原著。搜了一下,《凡人歌》殷桃、王骁主演,好像今年上映,具体我不知道啥时候。喜欢看都市生活内容的朋友,喜欢反思消费主义、反思单一价值社会的朋友,甚至喜欢尼采的朋友,如果平时还喜欢刷刷剧,那我觉得这剧可以mark下,到时看看质量咋样。反正原著《我不是废柴》我觉得不错。
这小说我读着挺压抑的,因为写的就是身边人的生活,甚至包括我的生活。话说回来,谁也没必要故作清高、遗世独立,普通人没几个能做到,做到了也不见得就过得好。说到底,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你自己的心不会骗自己。
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依然要符合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你可以清心寡欲,但你未必受得了你在乎的人身心皆在欲海沉沦;你自己物质需求可以很少,但没有钱,你无法为身边亲人的生老病死提供保险保障。
钱还是得赚,但赚钱的方式可以再深入想想。只靠打工当社畜这条路并不好走,开局简单而中途大概率是地狱模式,平步青云者百里挑一,你有多大概率是那个一,99%都会沦为炮灰。而完全躺平也不是这个时代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轻易放弃打工,现金流断了你只会更焦虑。边打工边做两手准备,这可能更适合我们普通人。
人得有一技之长,闲暇时间应该多学习,多掌握实用技能,代码、设计、写作、拍摄、剪辑甚至会用AI等等,这都是实用技能。所谓实用技能,就是不管你上不上班,你会的东西是别人需要的,有市场需求,能随时养活自己。职场那些虚本事不是真本事,就比如说管理,可能前一天人前显耀,后一天就化作水中泡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不是真本事。
有些宝妈或打工者闲暇时间在抖音和小红书更新生活视频,或者在公众号写作、写书,我看很多人做得挺好,变现可能不多,但这是个可精进的、可独立于他人的真本事。
我也没别的本事,从我自身能力出发,只能建议大家可以想想内容创作、做个人IP,怎么将其和自己擅长的、喜欢的或正在做的事情相结合,这不失为一个好的解题思路。
我们可能很难活得绝对自由、绝对自我,但也不是说就不能活得稍微自由一点,完全不能活出自己。
建议与《我不是废柴》同时服用的书:《纳瓦尔宝典》,可解压抑。
Part 2读完2/3
《我不是废柴》,这两天还在看,挺有意思,看完2/3了。
如果说书的前1/3写的是中国都市真实的、挣扎在单一社会评价体系下的普通人众生态,那么中间这1/3,作者开始介入设计主角们的人生了。我细想了一下,到我目前看到的第20章处,几个主人公全部遭遇了现有生活绷不住了的危机。也就是说,社会评价体系在他们身上被迫失效了。所谓被迫,是说他们中大多数不希望失效,而是希望将社畜人生、体面的都市生活进行到底。可生活不遂人愿(实际上是作者不遂他们愿),他们现有的生活都崩溃了,而且崩溃得各不相同。
所以,这本书从一本太像纪实的书,开始像小说了。因为现实生活是,大多数人的社畜生活都不会崩溃——挣扎着,但还能维持,又不敢主动放弃。而小说可以把他们的生活直接写崩溃掉。
人,很难逃出社会的观念之网,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我们如今的时代之网大名叫消费主义。其实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观念之网,而且比这个消费主义要残酷得多的时代,有的是。
普通人什么时候有机会挣脱观念之网?说来很恐怖,就是你的现实生活彻底崩溃的情况下。而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为我们人类颇有“挺住”的本事。
有一种典型的崩溃情况,就是一个人突然得了绝症。
你会发现一个人生命快到终点了,却突然醒悟了,然后开始过一种不一样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可这多么遗憾。
作者没让主角们这么惨,但也给他们设计了各自的崩溃。里面能看到很多网络事件的影子。比如废墟里搭个帐篷当房子、甘作“废物”的李树。我完全没有看不起李树的意思,相反我很欣赏他。“废物”是当前社会观念之网对他的评价。
我确实佩服作者。虽然书还没读完,但我好像看到作者似乎在说:
生活的道路从来不是一条独木桥,我们是被单一价值评价的社会蒙蔽了本心和双眼。那么,我来给大家展现一下那些自以为人生崩溃的人,那些被当代都市文明变着花样抛弃的人,是如何发现并开启自己真正的人生。
很多人觉得人生是独木桥。我感觉,这和几乎所有人都是按部就班地上学经历有关。其实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很多活法。莫要等到逼不得已才知道有很多选择,很多你想度过的方式。那就未必是幸事了。
作者肯定看过不少尼采、梭罗的书,还有鲁滨逊漂流记,以及反思消费主义的内容。
这些都是我读过的内容。我也生活在北京这么多年,你说我咋就写不出这么接地气又有意义的小说呢。
当然,书我还没看完,不知道后面还有啥反转。争取明后天看完,周日之前把这篇书评收个尾,正好发布。
Part 3读完全书
今天先把《我不是废柴》的书评写完。
虽然这几天着急剪视频,我昨天还是花了近2个小时把这本书看完了。一共用时8小时20分钟。对于一本读起来很轻松的小说来说,这个时长,绝对是读得非常细了。我还边读边写了不少批注。
前面我说,小说写到2/3处,里面几个主人公的生活全都被作者设计为“崩溃模式”。最后1/3。就是几个人面临原有生活崩溃之后的思考和选择。具体我就一点不描述了。毕竟是小说,尤其结尾的悬念应该由读者亲自去揭开。
最近一年读了很多苏格拉底和尼采的哲学,再看这本小说,对我很有启发,尤其对我今年在内容创作的思路上有巨大启发。
我看微信读书上面有些读者评论说,书是好书,太真实嘞,可读完更困惑了。我的建议是,可以针对自己的困惑,去搜索相关问题,顺藤摸瓜,找到相关哲学话题,读一读。
这本书启发了我很多思考以及表达的欲望,我知道不可能在一篇日记里面完全写下来。没关系,我有把握能把想表达的东西全部融进今年要写的大课文章里。
今天就先写几句主题语,也是对大家以及我自己的几条关于生活的建议。
因为不展开,所以这几句话有点像谜语;既然像谜语,那么我打算提一提书中人物的名字,这样大家读这本书时,可以做个线索和印证,或有所感悟。放心,不会剧透。
1. 自主选择的人生,才是人生。
比如,人有时在走一条路,却未必是你想选的路,所以不甘心或不愿意;然后遇到了变故,离开了这条路;再之后消化了变故,又重新选择了原来的路,此时反而心安了。虽然是一样的路,但区别在于前者不是自己选的,后者是自己选的;前者未经思考,随波逐流;后者深思熟虑,郑重选择。这正是苏格拉底那句话的含义之一: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
这个就不需要举书中具体哪些人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2. 要拥有甘于自身最底层的力量。
所谓最底层,具体来说,主要是指受自身当前经济水平所限制的生活水平。这句话的重点是“甘”和“力量”。这个道理我认为很深刻,是个人破解消费主义困境最关键的一把钥匙。这完全不颓废,而是很积极,真正的人生积极向上。今天不展开。说几个书中人物,可做印证:
前期的沈琳没这个力量,后期有了;
沈磊和李晓悦,一直有这个力量;
那伟最后有可能觉醒了一点,但肯定不够;
那隽似乎并没有觉醒这个力量,虽然他很聪明。
除了这本书里的几个主人公,我还推荐阅读一个人的故事,他是拥有这种力量的典型代表:李树(李树是个化名)。
- 谷雨实验室写的人物稿:https://mp.weixin.qq.com/s/paKYGq44sLHFkNe3JMRN3A
- 李树的知乎高赞帖: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6665682/answer/2842091445
强烈建议浏览下李树的故事。
看了这哥们的故事,真觉得不病不死人生能有啥大事。除了自己或爱的人病和死,人生最坏的情况又能坏到哪里去呢?李树直接给我们上演一个「最坏的情况」,其实挺治愈的。我们凭空去想最坏的情况,其实想不了这么真实。最关键的是,李树实质是积极的,他有甘于自身最底层的力量,然后生活方能向上,也只能向上。
许多人是反过来抻着脖子去够所谓「好」的生活,挣扎维持所谓的「体面」生活,而内心却消极得不行。这反而可怕。抻着脖子也没什么不可以,只不过太容易累了,需要内心非常强大。不管怎样,要保有不骗自己的、真正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很重要。
3. 良善有德,是幸福的前提。
这个观点也来自苏格拉底哲学。书里有两个家庭,是最鲜明的对比。读到这里时,我对这个观点深以为然。
一个是沈琳、那伟一家,从老到小,皆良善有德之人。抛开人生的脆弱性和意外性不谈,无论生活过得怎样,都会幸福。
另一个是白寒宁一家,从老到小,却是皆不善无德。这种人物质条件无论多么丰盈,也无幸福可言;自己就会把自己的生活毁掉。
关于“善”和“德”,哲学里面的解释,尤其是苏格拉底哲学里的解释,可能和我们原本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完全不一样。关于此,可以参考我正在做的这期视频《苏格拉底的哲学及影响》,本周五(1.19)在B站「非卿漫谈」发布,对这两个概念讲得很清楚。
4. 要利用时代,而不是被时代利用。
这也是化解消费主义时代困惑的一把很重要的钥匙。今天同样不作展开,这里分享一段我在书中的批注:
原文:李晓悦拍手叫好,问怎么抓鱼,沈磊从门后拿出一根网兜。李晓悦眼睛发亮,催那隽快点吃。那隽苦笑,说自己好像来到了幼儿园。
批注:开开心心地抓鱼多好。不过住山上太苦,若是我的话,可能并不想要这种长期生活。但就算只能住山上,也可以把生活条件逐步改造得自己满意为止。现代文明干什么用的,就是干这个用的。消费主义、资本扩张、赶着去投胎似的发展,那是它自己的事,不是我的事。但它发展出来的文明成果和舒适生活,若在自己经济能力之内,能用为什么不用。所以,先要社会为我,而不是我为社会。人活着的顺序应该是,先有真正的生活,再去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利用现代文明成果改善生活。如果因为后者就放弃了下河摸鱼的乐趣,放弃了真正有乐趣的生活,得不偿失。现在很多人都活反了。人生八十载,亦不过天地一瞬间;至死一顽童耳,装什么成熟。
……
一口气写完。毕竟是日记,可能没那么通顺,像读书时的划线批注,但想表达的意思应该说清楚了。
今天的再加上1.10、1.11两天的书评部分,合起来应该是一篇挺有内容的读书笔记。
总之,推荐阅读这部小说。
其实这是我今年读完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作者山口拓朗。内容也还不错,有收获,只是没写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