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查看话题 >开心!这个月和书有缘,狂读6本有意思的好书
以前买书,常常是看了书名觉得有意思就从网上买来,或是在书店看到封面好看就急着带回家,结果是有非常多书只看了一半,甚至十几页就被闲置一旁。
这样的习惯,得归罪于我实在太有好奇心了,对大多不熟悉的事情都会想要了解一番,但实际上也不是每一本书都写得那么好,能让人愉悦地阅读下去。
还有一些比较厚的书,属于自己想看,不过买回来之后好像又一直缺乏一个翻开它的时机,所以也一直摆在书架上吃灰。
这样的买书习惯不太好,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平衡的办法:只买自己当下感兴趣的书。比如前阵子巴以冲突的时候,想搞明白为啥这两方总有打不完架,就在多抓鱼下单了《以色列:一个国家的重生》和《阿拉伯人》。
因为正在好奇点上,所以会特别有欲望去读。带着“有空就想去翻几页“的心情看书,阅读体验也会好很多,虽然两本书都很厚,但我全程都看得津津有味。
-
12月好像是和书特别有缘的一个月,看的几本书都从各个渠道意外收到,而且都非常好看。
第一本是自己买的《秋园》。

去年看了杨本芬老师的《我本芬芳》,大受震撼。明明是那么质朴的文字,但是却能写到人心里,好想拥有这样的能力啊。
看完她的自传,又从《秋园》里又读到她妈妈秋园的人生——善良坚韧但不幸。不幸的大部分原因是时代造就的,经历了斗地主,又经历了大饥荒,都是躲不过去的天灾人祸。
想到三年疫情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被裁员的打工人,房子断供的房奴,买了烂尾楼的倒霉蛋,公司破产的老板……没有人能在时代大事件里独善其身。
秋园在身份切换之间,非常努力地活着。她原本的工作是教师,后来做了裁缝师傅,也亏得愿意学了门手艺,才在丢了工作之后,有赚钱的门路。
也有穷到要去讨饭的时候,甚至因为户口问题,不得不改嫁。这么难的日子,秋园都过下来了,她养大了三个孩子,在将死之际,她说自己一辈子都好辛苦。
我开心她没有自欺欺人,而是承认自己一生是辛苦的,几乎没有什么人生岔路口是她自己主动选择的方向,都是不得不为家人选一个更优解。
女性对家庭的付出本就不该美化成“做贤妻良母是应当的”和“为母则刚”这些价值观。世上本没有什么应该要吃的苦。
这个系列还有一本《浮木》,也在我的想看书单之中。
第二本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那天去葵咖啡,店里有周二图书换咖啡的活动,正巧遇上客人带了这本书来。翻了翻内页觉得很有意思,就在放进书架之前拦截了下来。
这本书是剧本,且是一出非常有名的戏剧,作者拿过诺贝尔文学奖。很久之前孟京辉排过这出戏,主演是陈建斌,台词都做了本土化处理,B站有资源。
觉得好看是因为第二幕的对话实在精彩,情节设计真的太巧妙。在你来我往之间,透着极致的讽刺与黑色幽默。作者完全没有描述反派的坏,但他们的小丑嘴脸就在这对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前情是警察在审问的时候致死了一位无政府主义者,于是编造审讯过程,把他说成是意外死亡。
主角伪装成法官去和那几位警察重新复盘事件经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警察走入他的话术圈套中,承认自己那些为了平息舆论,企图玩弄民众的手段。
警察们的漏洞明明滑稽到可笑,但若不是主角发疯去探究,这事儿也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第三本是面包师倩倩借给我的《火头工说面包、做面包、吃面包》。

我一直很喜欢吃吐司,有了大师傅的指导,必须大胆上手做一做。
做的过程中,我的脑袋里就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老面是什么?酵母是什么做的?为啥要放盐?干嘛要折叠面团?中种和汤种有啥区别?
倩倩说她有一本做面包的书可以借我看,我立马说好。
这本书的作者是半路出家的面包师,但他自带buff——做面包和烘烤面包的过程涉及很多化学和物理知识,而他原本就是物理老师。
做吐司的时候,我第一次摸到打完的面团,那种触感就像在摸婴儿的小脸蛋,很神奇。
看面团发酵超大,在烤箱里膨胀变色,这个过程也好治愈。做面包和吃面包同等快乐。
这本书解释了我的一些疑惑,但有些部分对我来说有点深奥,毕竟我几乎没有什么实操经验,没法对应起来。
学习任何新的事物,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门。说得实际一点,不会再被市面上花里胡哨的操作迷惑了——听考了红酒证书的朋友说她不再迷信大牌子,而是能够靠自己的知识选到很多小众但性价比高的红酒;而学了咖啡的朋友则说不会被店里看似厉害的咖啡机唬到了。
对我来说,则是甜品。自己学过之后,是真材实料,还是故弄玄虚,一吃就明白。
遗憾的是,我没在该学习的年纪Get到学习的乐趣。幸运的是,学习这件事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
第四本是倩倩一起借给我的《半间灶披间》。



-
如果你有有什么最近觉得好看的书,欢迎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