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感恩原生家庭
感恩这个词用的终究是俗气了,说出这个词时意识到它作为二番(一百篇主题写作的第二轮)的结尾真是很完美。 昨天和一个初三同学聊天,起因还是前一天晚上,他问我要不要回老家过年,提到他们学校的同事会算八字且比较准,所以一向好奇的我就把生辰八字发过去了,因此这次聊天算是后续。在聊八字反馈的同时聊到我们的成长历程,他觉得父母能够用足够的经费支持他们姐弟读书,让他找到一个谋生之道且能够离开县城,他很感激也很满意现在的自己。他的自洽让我震惊,当然不只是因为他已经是某高校的老师,另外一方面,我也打心底认同如果父母不支持读书,在那样重男轻女的乡村,作为女性的我也该早早结婚生子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是该感恩我的父母,即便家里孩子多,即便一直传言父亲重男轻女,他并没有阻拦我读书找出路的步伐…… 此前我并不是这么想的,从接触到“原生家庭”这个词后,多年来我持续向内挖掘自己的不足,将那些大事件面前的选择失误和人生重点要事前的处置乏力都归结为原生家庭的支撑不够。更准确地说是没有爱的家庭氛围(父母争吵,生存所迫无力关注精神层面发展,难以获得亲近感)所以不会爱;环境所限只求生存缺乏发展的视角培养子女导致我的格局不够宽广,直到中年发现在大城市生存所需的原动力不足……这两点总会在不同阶段交替成为我关注的焦点,比格局影响前途这件事更严重的是爱无能所以不快乐。 我的理智告诉自己多年努力有成效,比如跟原生家庭讲和,不去苛责那样条件下的父母,潜意识并不是那样的,比如我依然对在世的父亲有敌意,不仅因为他家庭角色缺失,更因为他父职夫职的不称;更甚者对不在世的母亲,也会因为自己的某个童年阴影使得对她的爱和怀念里夹杂着阴翳。 想到20岁前后以风凉话去反叛家长的我曾被形容“人读书多了倒是刻薄甚至负心”等类似短句,那时虽有青春期的余威,更切合当下认知的恐怕是心底里埋怨她们未能更好地托举自己,全方位的。 和原生家庭的讲和历程或许并不缺乏反思自己,然而是经过这次聊天补上了最后一环。我对他说:看来我应该感恩她们让我读书长见识。是的,为什么不呢?在外奔波这么些年,对于外人的任何帮助,我总是充满感恩,觉得自己无比幸运,对于父母怎么她们用尽力气支撑我走出农村和县城就成了需要责难的事?即便不去感恩,以人和人之间该有的平等而言,至少不应该是被苛责的事。 我不够自信,即便是上周五晚上和学弟聊天,他觉得我完全有理由“横着走”却透漏着无处不在的自卑感让他无法理解。而我对别人的肯定一直充满怀疑,即便对方是一个典型的北京人,还带着骨子里的优越感,经常以嘲弄的口吻分析各区之间的鄙视链……如果说这个学弟的利益至上头脑驱使他说出这些话那么我更应该自信才是? 这个年龄当然会辩证地看她人的恭维,虽然我第一反应是她们仁慈,第二是对我的怜惜(放以前我都能用怜悯这个词),这样把自己放在弱者和被保护的地位可能是一种处世策略。我不再想深究背后的原因,而是模糊意识到对自己不认可,有客观因素比如个人缺点,归因于原生家庭是始作俑者;另外是自觉原生家庭卑微所以不自信,所以诸事不顺时怪它就不用怪自己了! 很多问题当然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身边的人其实很清楚我PUA自己更厉害,虽然没有大格局但是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虽然没有小爱垂青,但是心中大爱却如假包换。虽然在这座城市苦苦挣扎又有如野草般持久的生命力,也许我终究无法成为一棵大树,但是每一个春天都能给自己写一首诗。 一切已然定型,我的兄弟姐妹们前路尚可,原生家庭或者说父母没给我的物质乃至精神支撑终究由她们接力完成,我想汲取的力量甚至爱可能在这次生病期间都以某种方式别扭地完成了。 如果爱不幸未能过早培养就用具体的行动证明,去向她们学习,用照猫画虎的方式;如果觉得动力不足就依靠最质朴的理想,哪怕只是好好活着也可以成为理由,不再苛求自己。世道艰难,别给自己设置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