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定州:汉墓、宋塔与苏东坡
在北京的高铁一小时出行圈中,定州或许没有那么热门,但是却能给人无数惊喜。在城区里,有首批国保开元寺塔,有汉代中山王的大墓地宫,有定瓷与造像,还有苏东坡留下的诸多印记。徜徉在定州城里,汉雨宋风时时可遇,真是周末出行的绝佳去处。
开元寺塔
定州在北宋时是边疆重镇,也是防御契丹南下的重要据点,于是这座古城有了强烈的军事烙印。甚至城中那座巍峨入云霄的开元寺塔,在作为佛寺建筑之外,也要承担着瞭望远方,勘察敌情的重要任务。

塔高八十余米,居古塔之冠。在平阔的华北平原上,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数十里外的动向,能为防御作战争取到宝贵的准备时间。今天这座千年古塔依旧可以登临,不过只能上到中间的七层位置。从窗外看去,纵然有高楼阻拦,依旧以看到很远。

如此甚景,古人也很喜爱。自建成以来,无数游人墨客都曾攀登开元寺塔,并留下题记。这些历代的「到此一游」,很多都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遗迹。例如塔内多处宋代墨书,颇具书法价值。


而当年苏轼被贬为定州知州的时候,也曾在塔上留下题记,可惜今天已经无存。但是后人却在题记中记录此事,说「绝顶西南面塔身有东坡题字,正北门扇上有浮休题字。」表明九百年前,东坡先生也曾和我们攀过同一座塔呢。

攀开元寺塔,除了登高望远外,塔内本身又有多处古迹。除了历代题记外,还有多方碑刻,其中以宋代碑石数量最多,多是建塔时的功德碑,记录了当时不同身份人集资善业的事。碑石历经千年,笔锋依旧动人。


塔内还有历代壁画,有些时代偏晚,已经出现了道教的题材,可以看出三教交融的印记。


回廊顶部有砖仿木的斗拱,绘制有彩画,斗拱间还有平棊天花,有些是宋代遗存,精彩又珍贵。

在光绪年间,受到地震影响,开元寺塔东北面从上到下全部垮塌,露出了内层塔心。因为修缮技术的限制,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座古塔才恢复完整,成为今天所见情景。塔内也有修缮,不过奇怪的是,内层白墙上,多有手掌印重重叠叠,并且有的掌印很高,不像是游人随手所致。不知道是何渊源,看起来倒是很像史前的洞穴画。
开元寺内的历史见证
因地震导致开元寺塔部分垮塌,因此晚清至改开之间的老照片里,常常能够看到内塔裸露的场景。有一张老照片中,还能够看到塔身上刷着巨幅标语,那是日伪时期的宣传。



当时,定州已经被日寇占领。为了宣传所谓王道乐土,日伪不遗余力地做舆论攻势。当时开元寺塔是定州城的标志性建筑,四周远远都可以看到它。于是日伪将塔窗封砌,塔身写上了「庆祝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字样。从老照片上来看,他们应该在塔上不止写了一面标语。
抗战胜利后,在开元寺塔上留下的标语当然被去除了。不过今天去参观时,依旧可以看到一块日伪时期的耻辱柱。

2001年,开元寺塔西南方向一户人家在挖地基时,偶然发现了一根石柱,上面刻有「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文物工作者经过清理后,发现它是日伪时期所立,于是将其移存到开元寺塔院内,横置于塔院西南角,作为历史的见证。

该「塔」有底座、塔身和塔刹三个部分组成,均为石质。底座为须弥座样式,束腰上刻有长文,内容为宣传美化日军侵略,诋毁抗日武装等内容。
该塔之「纪念」,本来是试图为日军歌功颂德,没想到却成为侵略铁证和历史的耻辱柱。抗战胜利后,这座塔自然被推倒,塔座和塔刹丢弃在路边,塔身深埋地下。直到五十年后,又重新被发现。

有意思的是,束腰长文的落款,除了有日军军官外,本来应该还有三名中国人的名字,但都已经被人为磨去了。或许这是抗战胜利后,本人或者后人所为吧。
定州博物馆
开元寺塔不远处就是定州博物馆,它听起来好像平平无奇,但或许真的是国内最容易被忽略的县级宝藏馆。所以如果去定州的话,一定要给它留下足够的时间。
馆内常设展厅不多,但是几乎每个展厅都很有底蕴。例如造像厅,展出的白石造像精彩绝伦,难怪有「定州系造像」之说。


透雕双树龛、双思惟菩萨、白石贴金彩绘、细腻雕刻,是定博造像的特色。展厅内人少清静,几乎每一件都值得细看。




定州曾经宝塔林立,只是大多倾圮于历史的尘烟中。不过幸运的是,塔基地宫保存下来了。里面的装藏是当时信徒们恭恭敬敬放入的珍贵之物,今天来看自然更是宝物了。地宫中供奉的铜鎏金或木雕的天王力士像,尤其遒劲有力、风姿动人。

地宫出土文物中,最有名的大概要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那串琉璃葡萄了。它不仅展现了北宋时制作玻璃器物的精湛技艺,有趣的是,因为时间风化的缘故,玻璃表面略有发白,更像葡萄因久放而微皱并沾染一层白霜。
葡萄封存在塔基地宫里,却又如北宋时刚放入一样,尘外千年,时光静止于此。

定州是两汉时多位中山国诸侯王埋骨之地,虽然这些高等级汉墓曾多次被盗,但是依旧幸存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尤其是玉器与金银器。这件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即是其中之一,并且也是禁止出境的名品。



而这件掐丝镶嵌金辟邪,亦是馆内名品,没想到体量那么小,或许也是因此才能从盗墓贼的手中幸存下来。

定窑曾是北方著名的窑口,因此定博也有单独展厅来展出定窑瓷器。而当时佛塔地宫中也常常会瘞藏定窑瓷器,尤其是白釉净瓶,展厅中就展出了多件。
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这件白釉刻花龙首净瓶,高六十公分,修长优雅,器型完整,被誉为「定瓷之王」,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同样也是禁止出境的文物。
中山汉墓
定州博物馆展出的汉代珍品,大多来自于两汉时的中山王墓。可惜这些王侯大墓大多被盗惨重,有些已经无法判定身份了。定州市内目前就开放了一座不知墓主人姓名的汉代诸侯王墓,并且可以下地宫去参观,只是墓室中早已空空,只有一件复制的金缕玉衣。



不过,这座空地宫还有一处特别的看点,那就是墓顶的砖。因为墓内要起半圆形的拱券,就像桥洞一样,因此墓砖需要提前打磨成形,再在墓穴中一块块拼接固定。

因为不同位置的墓砖,所打磨的形状是有微妙差异的,因此在地面上磨好之后,要给这些墓砖编好号,以便在地宫中可以准确无误地拼接。

于是,工匠们在不同位置的砖上,就做上不同的记号。而拼接完成后,所做的记号就留在了墓顶表面,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隶书汉字。

为什么要用这几个汉字做记号呢?这大概是古人习惯的做法:用开蒙书籍中的句子来编号。例如智化寺转轮蔵的藏经抽屉上,用的是千字文。因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是给孩子们学字时用的文章,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人人皆知,并且还不会重复,字还简单,用来编号太合适不过了。
而西汉时人们则常用《急就篇》来作为教孩童识字的字书,也用它来编号。这座中山汉墓墓砖上的字,正是它的开头部分。因为墓葬被盗严重,因此有人根据这处标记,判断墓主人应该是西汉时期的某任中山王。(也有人认为时代是东汉晚期。)
中山国最早是东周时期白狄族建立的国家,在西汉时,这片故地又作为皇子的封国。汉景帝的儿子刘胜就被封为中山王,开启了西汉中山王新的世系。除了刘胜的墓在满城外,其他中山王的墓基本上都在定州,因此这座「无名」汉墓,墓主人很可能就是某任中山王。

到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将自己的儿子刘焉也封在了这儿,从而东汉中山王的世系开启。刘焉的墓在定州北庄子,墓中出土了不少文物,还出土了大量黄肠石。这些黄肠石在地宫回填后,也挪到这儿来集中保存展示。

黄肠题凑是汉代最高规格的墓葬形式,刘焉墓没有使用木质黄肠(柏木芯),而是使用了黄肠石,形制也很特别。更为难得的是,黄肠石上还刻有各地郡县名及工匠名,这些刻字不仅提供了历史信息,同样也是两汉书法的珍贵实物。
汉墓上的石刻
除了东汉黄肠石外,定州地区出土的各种石刻文物,也都汇集于此,构成一座小小的碑林。石碑有的很古,甚至有北齐和唐的巨碑,很是难得。也有一些明清民国时期的碑刻,颇有趣味。




冀中地区在解放战争时曾发生过多次有名的战役,例如位于定州市的清风店大捷。当时晋冀察野战军经过三天激战,歼灭国军1.7万余人,并生擒了第三军的军长和副军长。
今年在定州市还建有清风店战役烈士陵园,祭奠当时牺牲的战士们。而定州中山汉墓石刻馆中,还展出了一块特殊的碑,同样是纪念当年那场战役。



比较特别的是碑首部分,没有选用传统的螭首或者素方首,而是雕刻了非常有时代感的两幅画。体现出军民一家亲,以及解放军抓获敌人的场景。在传统石碑上雕刻解放战争题材,自己还是第一次见,很受触动。
雪浪石
苏轼的宦海生涯颇为坎坷,他的贬官路线几乎跨越着北宋的疆土四至。而他就任的最北边,大概就是定州了。
宋哲宗元祐八年,苏轼被贬为定州知州。此时虽然心境不好,但是苏东坡乐天的性格也使得他能够在困境中自得其乐。据说在定州,他还尝试过用松枝汁液等原料酿酒,竟然发明了名为「中山松醪」的奇酒。除此之外,在定州城,还流传由不少东坡的故事。

而有一天,他又偶然在当地中山后圃里发现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黑质白脉,花纹如同山石间水泉奔流,浪花翻飞。于是命名为「雪浪石」,并特地从曲阳运来上好白石雕刻成芙蓉石盆,以盛雪浪石。又在文庙后置书斋,名为「雪浪斋」。


上奏朝廷后,乾隆皇帝命人将这块石头也挪到定州众春园内,并御题为「后雪浪石」。而苏轼之石则被御题为「前雪浪石」。两块石头一前一后,一同矗立在众春园内。而乾隆皇帝也曾多次驻跸于此,先后写了关于雪浪石的诗三十多首。

解放后,众春园被拆,后来又成为武警医院所在。或许因为雪浪石所在的这片假山园林区,亦可为休养的病人来此小坐怡情的缘故,所以两块雪浪石依旧保留在原地,1952年时还建有一座六角亭来为前雪浪石遮风挡雨。
我们去的时候,天色已晚,担心不让外人进去参观,还打算拿伤腿做做文章。哪知道这座医院已经腾空了,早就不再营业了,于是又和传达室的老太太恳求。老太太好像没听明白,又好像不愿松口。没想到她的小孙子听到后,马上说可以带我们前去。
于是他拿着手电筒,轻车熟路地带我们穿过雪地,越过台阶,直奔雪浪石所在。此处确实隐蔽,如果无人带路,肯定要费一番功夫。
带到后,他还为我们做介绍。感受到我们的淡淡失望后(盛名之下,看到那块黑石头,很难不失望的),了然于胸见怪不怪地说,没错,这就是雪浪石。
嗯,东坡的乐天派与想象力,大概确实需要我们体悟一下的。

他又翻进亭子里,打着手电让我们看石盆沿上的刻字。我们也想翻进去看,询问他,他很严肃地拒绝了,解释说:只有我们工作人员可以进来看,你们就在外面拍吧。我们很听这位小工作人员的话,老老实实在外面拍好了。
我想,这位四年级小朋友,是不是就是网上所说的「小孩哥」呀?不愧是东坡曾经住过的地方,这儿的人们可爱又有性格。
因为行程太赶,定州城内的文庙贡院等古迹未曾来得及探访。不过这座历史沉淀深厚的小城,应该还会再去的吧。留作念想,下次再见。
致谢:编辑团 老宋、十八年蝉;摄影师@一一的博物集 @平如恒 @一帆;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