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将尽》读书笔记
最近利用晚上娃睡了的时间,用kindle看完了这本《暮色将尽》。
每晚读书就像是找一个固定的时间同一些人对谈,看书的同时我也在思索,那些心里未能发出的共鸣,就是我的反馈。正因为读书这件事,每天晚上都充满了期待。(真要感谢我吃了很久灰却依旧坚挺的kindle。)
而读《暮色将尽》这本书就是同睿智、平和又有趣的阿西尔老太太交谈。同人的品质一样,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品质就是坦诚直率。老太太对自己的做事方式、想法从不遮掩,即使一些事不符合主流的看法,她仍然坦诚以示。例如,她对于婚姻与性的看法,她认为自己更适合“第三者”这个角色,既享受了爱与性,又不用付出婚姻中必要的责任,获得了自由。但是她在伴侣暮年生病的时候,仍然毫不犹豫且非常自然地承担了照顾对方的义务,由此可见,她也并不是那种一味只顾追求个人感受而不负责任的人。这种对人的坦诚也反映了对己的坦诚,直面自己,认清自己,这是我认为的一个人在漫长人生中练就稳定内核的基础要素。
《暮色将尽》是一本小书,在这本书中,她探讨了变老与死亡、爱情与性、宗教、和年轻人相处、兴趣爱好、阅读和写作、后悔和遗憾等话题,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展开,通过回顾自己人生中重要的事件表达一些人生态度。
我们之所以想不通一些事,就是因为我们现在仍然身在其中。阿尔西写作《暮色将尽》时已年尽九十,可谓是千帆过尽、洗尽铅华。老太太又是从事文学编辑工作,阅书无数相当于阅人无数、阅事无数,当她回头去看自己的人生时,她是什么感受,又对即将而来的死亡是什么心情,这是我阅读本书的出发点。
面对衰老与死亡,她这么认为:(不接受死亡)这种态度纯粹就是傻。因为我们非常清楚生命是依照生物规律而不是个体规律运作的,个体出生、长大、生儿育女、凋零死亡让位给后来者。不管人类做着怎样的白日梦,也无法幸免这样的命运。当然,我们要尽力延长凋零过程。于是阿西尔开始写书记录,也实现了她从文学编辑向作家的转变。
在爱情、婚姻与性的看法中,她说:忠诚不是我的美德。在性中妻子对丈夫必须绝对忠诚,在更深入、更黑暗的内核中,有一种男人占有女人,上帝为了让“他”方便才创造了“她”的含义在其中。而女人想要男人忠诚也是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生存价值。
关于写作,她说:二十年前我有过一次心碎的经历,那以后我慢慢地学会接受,以帮助自己舒适安静地生活,因此我想,我接受自己作为一个女人,过去活得非常失败这一事实。而现在,当这本书变成有关那次经历的、尽可能详尽的记录,我痊愈了。因为那书一旦完成,我心里一直存在的失败感也随之消失,转变成一种美好的感觉,我觉得当时我比生命里任何一个阶段都快乐开心。
在回顾人生中的后悔与遗憾时,她用了大量篇幅描述了她因意外流产失去孩子的事,但她又说,没有孩子这件事,她并不感到遗憾。这件事对她影响很大,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给了她极大的打击,她甚至差点因此去世,但她却并不因没有孩子还感到遗憾。她说,正因为没有孩子,也不需要承担和孩子近距离相处的麻烦,才能不受约束地去理解他们的爱和希望。在谈到最为遗憾的事时,她总结为两点:内心深入有一个冷酷的点以及缺乏行动力无法将想法变为现实的懒惰。第一个是指她没有照应离异后带三个孩子生活的表姐,她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冷酷;第二个是指她羡慕一个朋友在年长时勇敢地尝试新的领域成为一名接生妇,而她空有很多想法却都没有执行力去实现。但最后,她适时地控制住了这种 遗憾情绪,回归当下,她说:
这两件憾事真实存在,但并没有怎么太折磨我,我也没觉得应该常常反思。止于此就行了吧,因为天天看着不好的一面是相当无聊的事。我不觉得挖掘过去的内疚对老年人有什么意义,历史已经无法改变了。我现在只关心如何度过当下。
在谈论成功人生的要素时,她讲:一个人当下成功与否,更多依赖于运势,较少取决于其主观努力。运势的很大部分也是别人给与或他人导致的,或因病毒、天气、战争、经济衰退造成。但同样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铸就。而所有幸事中最幸运者莫过于天性达观。然后她讲述了103岁高龄的爱丽丝.赫茨.萨默的故事。她是一位犹太人,幼时学习钢琴,嫁给一位音乐人,战争爆发后,她们全家被关入集中营,她的丈夫也因此被杀害;幸而她与儿子得以释放,他们一起去了以色列;后来他们 又移居英国,儿子成为一名出色的大提琴家,但在六十五岁时突然死亡,之后她一人独居在英国的一处公寓。悲惨的遭遇却从未压垮她,访谈录登载了她的三张照片,分别是刚结婚、移居以色列后和103岁的状态,都是光彩照人的样子。她回忆往事说,她依然记得集中营里唯一善良的纳粹邻居,记得在以色列感受到的令人心灵颤抖的自由,以及如何热爱英国、热爱英国人,以及弹奏钢琴给她带来的快乐。她天性的乐观主义,让她无论遭遇什么际遇,都能说,生命是如此美丽!
最后一章的第一段,我想全文引述如下:
在这个年纪回头看自己的一生,虽然人的生命与宇宙相比如白驹过隙,但从自身的角度,它依然令人惊异地宽阔无比,能容下许多相互对立的不同侧面。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同时包含宁静和骚动,心碎和幸福,冷酷和温暖,攫取和给予,甚至更加尖锐的矛盾,比如一边神经质地确信自己注定失败,一边觉得自己会成功甚至因此洋洋得意。不幸意味着命运的钟摆从较好的位置荡到了较差的位置,并停留不变,一个人快乐的安全感遇难终结;而大部分人的生命经历着命运的跌宕起伏,并非一味朝向幸运或不幸的极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其终点距起点并不遥远,好像一开始就设置了基准,永远停留在那里,不论你怎么绕,最后终将返回原地。爱丽丝的命运像一条高高的抛物线,远比一般人起伏极端,但似乎依然遵循这一模式,也许是因为我看过太多其他的生命历程,才有此感触,我知道自己的生命轨迹也是如此。
本书最后,她写了一则附言,是关于她之前买的一株小小树蕨苗的事。
这株小苗是她在植物公司图册上看到了,一棵形态优美的参天大树,她下单了之后一直想着会收到一个大大的包裹,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她收到的只是一个小罐子,里面的树苗仅有四颗摇摇欲坠的叶片。她想,她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这棵小苗长成图册上参天大树的样子了。感到一阵失落。
但是在附言中,她这样写到,树蕨已经长了9片叶子,在树干的顶端,有一点小小的绿色突起,这个小突起是新叶子的开端,开始长得非常缓慢,而一旦长出就会朝末端飞快地生长。“我曾经觉得自己永远也不可能看到它长成参天大树的想法并不错,但我却低估了观察它成长的乐趣。买它确实非常值得。”
是的,我们要享受过程带来的乐趣,这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