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幻与“死亡”议题的关系
第一部分
这段话应该是我最深刻有力的科幻论述之一,会加入豆列(其实我自己想得比较清楚时都愣了一下,看来健康状况还可以)。不过会比较打击科幻迷的热情,大家选择性批判理解。)(本身也是读书笔记) 前情提要;以前我抄袭过灰鸽子银水那句"科幻小说之所以不严肃是因为科幻小说处理不了死亡这一议题"的读书笔记,james gunn也在《科幻之路》(第一卷)说过一个意思:许多科幻母体是逃避死亡的变体。卡尔萨根也写过‘比起逃避死亡,最好的选择是活在死亡的阴影下’(书我并没有看过)。刘慈欣《死神永生》标题就点名了“对死亡的释怀”。bloom也说过‘阅读文学是与死亡相遇’。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中的逻辑在哪里呢?我拿高级点的例子说。严肃文学是实然性的,或者说承认人类局限的实然,其中重要之一就是人类死亡的存在性和必然性(或者用物理学术语——实在性),必死是人类勇于前往的宿命。而科幻不一样,科幻要处理死亡议题时确实可以在世界观上做加法,比如像韩松一样加入‘轮回’“转世”的世界观,将死亡历史化拼贴进人的一生——人可以作为一个物种永存,在这个意义上消解了‘死亡的必然性’——所以科幻的终点是‘永生’。但这并不符合现有的所有历史事实,不是实在性的,自然也不是严肃的。 其实启发我写出这段话的缘由是偶然看到的吴岩《科幻文学论纲》(书我还没看)中的一段话,但这段话又找不到了。(吴的主张其实我不太同意) 其实这个话题延伸下去可以有很多点(大杂烩哈): 1.科幻史上的‘many death of SF’ 2.韩松《宇宙墓碑》中的‘死亡’历史化处理,韩松《亡灵》dick《ubik》的‘死后世界’ 3.科幻迷群(无论国内外)的“逃避”倾向和封闭性自我生成 4.诺斯替世界观 5.科幻“重回子宫”‘保持童心’的不良倾向,与成长小说
第二部分
继续扯科幻与“死亡”的话题,我们可以假定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有一个人(然后是人类)实现了永生,科幻是不是就成了“严肃文学”。 恐怕还是不行。 我委婉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吧: 假设有一个物种实现了永生,会发生什么? 我们先考虑一颗光秃秃的星球上诞生第一个永生的生物A(不妨想象成史莱姆)吧,从逻辑上说,它繁殖后代会出现以下情况: 1.无性生殖,分裂出第二个个体B 2.有性生殖,自己既当爹又当妈,生下第二个个体B。 其实这两种情况只是形式不同,所以还是一种情况,A派生成B。 那么诞生的第二个个体又有三种情况: 1.A和B保持永生基因 2.B保持永生基因,A失去永生基因 3.A和B都失去永生基因 4.A保持永生基因,B失去永生基因 分类讨论: 1.那么按照逻辑一定会有永生的CDEF...N(有限个)一直到遍布整颗星球。如果出现一次细胞膜(方便的称呼)破裂,就说明这是概率事件,那么在大自然暴力穷举下,一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破裂。。。最后遍布整颗星球的个体融合成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包裹了星球表面(《索拉里斯星》《红色海洋》)。回到最开始的情况。如果不出现呢,那么会有无限的个体遍布星球表面,形成实心球,最后在重力作用下最底层的生物必定会破裂,这种情况又回到刚才讨论的情况。 2.按这种情况,永生个体只会有一个,第c个,第d个,第f个。。。。无限下去,无法形成“物种”(类似《火之鸟》中的火鸟) 3.生物A,B以都会死亡为代价,衍生了无数个体,他们也会陆续死去,但这种情况和地球上的所有情况一模一样了,就没有讨论价值。
4.永生个体仍只有一个,那就是A,其余个体B,C,D。。。都是非永生个体,都会陆续死去。 综合一下结论: 1.要形成“物种”(很多个体),恰恰就不能永生。(来自结论3和结论4) 2.永生的话只有一个个体,或者该永生基因繁殖到几代后就停止遗传,最终形成有限的永生个体。(来自结论1和结论2的交叉重复) 但你已经诞生成【人】【类】(很多人哦)了,所以逻辑上你也不能永生。 这是从外部论证,还可以从史莱姆内部来论证。我还没想清楚。 扯了这么多,回到科幻。这就是科幻难以成为文学正典的原因,或者说凡是不承认人类死亡存在的科幻都是不够严肃的,非实在的,有逃避倾向的(《接触》)。规避其中之一的办法就是——放弃文学要写【人】的文学观,直接把描写对象变成“非人类”,描写非人类的物种文明发展史(其实lem,郑文光,韩松,olaf stapledon都干过这事),这种科幻入不入正典都有道理,因为确实不是“作为人学的文学”。办法之二当然是不涉及死亡或者说“承认死亡的合法性”,但这其实已经是“纯文学式的科幻”了,当然可以入正典。 论证完毕。 #破幻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