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书评 | 作家眼中东北的文学范儿,不止于“尔滨”
冰雪游的火热出圈,为哈尔滨乃至东北地区带来了“泼天的富贵”,新年伊始,全国的关注聚焦在东北的冰雪文化上。如今的东北,在国人眼里可能更像是个衰落的工业区,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将目光聚焦到这篇黑土地上,承袭父辈的工业情怀与人文关照。
发现好书,全民阅读。搜狐文化知书栏目持续关注新书、畅销书,力邀知名学者、作家等书籍推荐官,为大家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书籍内容。本期书单以“东北”为背景,与更多读者在文字中品读黑土地上的温情与人文。
《北爱》


张中江评:
老藤根植东北,深谙这座文学“富矿”历史的辉煌与转型的艰难。其东北题材的系列小说包罗万象,可谓了解东北的百科全书。《北爱》聚焦飞机制造业前沿,作者以现实主义笔法,书写东北的工业现状与传承。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将托起这片黑土地的未来与希望。
《东北故事集》

跨越历史与现实的泥淖,描摹自然与人性的风雪,《东北故事集》是对东北历史和文化的一次探索。
迟子建在近期在“谁鼓舞了我——关于中短篇小说集《东北故事集》”中坦言:《喝汤的声音》、《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两篇小说都是由现实进入历史的,引领我们进入故事的现实主人公,仿佛就是我们自己,有这样那样的委屈和无奈,但生活依然静水深流,烟火漫卷。《西栅的梆声》,而今的西栅不见原住民,白鹭也不见了,有的是商家和游人。让我怀疑记忆中的西栅是否存在过,也由此怀疑此刻身处江南。
《如此容颜:梁晓声眼中的哈尔滨》

太阳岛不仅夏天有了湿地,冬天还有了雪博会。“哈尔滨”是梁晓声笔下故事发生的地方,具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气息。梁晓声用朴实、亲切的语言说景点前世、说建筑今生,也说城市未来。是讲故事,更是唠家常,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梁晓声以独特的视角对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太阳岛、江畔公园、萧红故居等25处景点和建筑逐一盘点,展现作者对故乡的一片深情,以及他眼中风情万种的哈尔滨。
《一团坚冰》

马伯庸在为杨寒知的颁奖词中说:“杨知寒的《一团坚冰》,如刀旁落雪、寒后舔门,她以冷峻犀利的笔触将故乡冻结,然后退开一步,用舌头轻舐,温热的血肉粘于冰冷,一动则触目惊心,痛裂深切。” 来自东北的杨知寒 ,毫无疑问被归为“新东北作家”群体。
《一团坚冰》讲的是“情”却无情,写的是凡人却多奇事。所有的惊世骇俗源头都不过是鸡毛蒜皮,人如同一团巨大的坚冰,谁又真的能在里面藏进火种呢?
《黄昏后》

“冷硬”的风格与其小说所根植的东北地理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似乎又与杨知寒的女作家身份相去甚远,杨寒知在《黄昏后》中将这一风格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残疾人、同性恋者……,杨知寒用细腻的笔触和犀利的目光关注时代浪潮之下许多渺小又独特的个体,真实又厚重。选取每个人物的“内心秘密”和“高光时刻”,创造了一个戏谑之下充满厚重感的文学世界。文字间,为生活中摸爬滚打的小人物在遇到生存困境时也会留下一丝曙光,残酷处境中仍有温情留存。
《冬泳》

在铁轨、工事与大雪的边缘,游走着一些昔日的身影:印厂工人、吊车司机、生疏的赌徒与失业者……他们的生活被动,面临威胁、窘迫,惯于沉默,像一道峰或风,遥远而孤绝地存在。七则北方故事,七种越冬精神。在极寒中保持生而为人的尊严。
有人“腾空跃起,从裂开的风里出世”,有人“跪在地上,发出雷鸣般的号啕”。这些个体的光热终将划破冰面,点亮黑暗,为今日之北方刻写一份有温度的备忘,北方极寒,在他们体内却隐蕴有光热。
《现代精神之花》

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前进看来,东北承受了一种不公正的评判,它曾有过繁华,未来可能会再次繁华,所以当下的衰落并非最终的结果,不应作为评判的根据。对于现代化而言,东北问题具有超前的时间性和深刻的启示性。
作者把东北作为一种方法。一次极具先锋意义的思想实验,一次本土视角的城市深观察;从日常景观中重新发现东北,发掘隐藏的中国现代精神;呈现被人忽视的日常生活,留下时代变迁的文本,用记忆对抗遗忘。
《东北博弈:环境与地缘政治1910—1911》

1910年哈尔滨大鼠疫,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历史事件。在鼠疫行将暴发的时候,清政府正在挣扎着努力推动中国东北的现代化。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瘟疫,这不过是一次高烧,一场死亡,一幢空荡的房子,一座城市的动荡。直到这场瘟疫,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这不仅仅是一场环境灾变,还是近代中国应对外侮的历史写照,生态灾害、地缘冲撞和政治交锋相互交织,中国现代公共卫生事业于危机中借势萌芽,其影响延续至今。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敖鲁古雅,鄂温克的语言里,是“杨树林茂盛的地方”。
鄂温克族独特有神秘的文化被文学界格外关照,不同于畅销书《额尔古纳河右岸》以“我”第一人称的手法入手,《敖鲁古雅·敖鲁古雅》以日记体的形式,真实记录了作者在跟随拍摄使鹿部落的过程中。“记忆是不可靠的,只有文字才能重现直觉”。作者顾桃坚持利用拍摄空隙书写每日见闻,十几年下来积累了数量可观的文字。
维佳,酗酒、写诗、画画;他的姐姐柳霞,酗酒、养鹿;他们的母亲——部落里的萨满——芭拉杰依……,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故事。书的结尾使鹿人的自述,在酋长玛丽亚.索的声音里,即将消失的使鹿部落的历史缓缓呈现……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

班宇说他的叙事语言“没有一个字是废话,稳稳地扎下去”;双雪涛形容“就像贵金属,压秤”;梁龙阅读谈波的作品,有的人“发愣得像个彪子,原本熟悉的身影变了味道” ……
作者用木刻般的笔触铸刻一个个极度真实、令人难忘的东北“炮子和彪子”,单纯的人、勇猛的人、喧嚣的人、沉默的人、失意的人,那种理当如此的真实、阔大和狂放,不免让人惊叹。
《贼拉魔性东北话》

方言,是地方社会的一面镜子。通过东北话的种种表达,了解东北的风俗神话、山川草木、故人往事……。在东北,有一个万能动词曰“整”,万物皆能整,万事皆能整。整事儿、咋整、没整、瞎整、整明白、整不明白、整迷糊了……
东北不养I人,和话多梗密的东北人唠嗑儿,恍若演了一场小品,各种段子、俚语、歇后语、顺口溜、二人转唱词极富创意和喜感,让人一开口就停不下来。
马晓晴的《贼拉魔性东北话》沉浸式的在白山黑水的天地间,听东北人聊最有料的梗,唠最正宗的磕。
《让孩子爱上黑土地系列绘本(5册)》

绘本并未提到蒲公英从幼苗、蓓蕾、盛开、结籽、播撒的过程,但画家却将这一过程完整地再现出来;先农坛屋顶的琉璃瓦并不是绿色,而是黑色的,就像肥沃的黑土地一样……
有故事、有童话、有知识、也有非遗文化,我们能够看到关于新技术的描述,如免耕覆膜技术、稻田养殖,以及各种科学种田方法,也能看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东北人民对亲情、乡情的坚守及对土地的挚爱,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