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10分钟速成经济学》27行为经济学
人的行为不一定总是理性的 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以及选项呈现的方式 包括助推的影响
损失厌恶 表明我们痛恨损失 比起奖励 损失更有效
行为经济学 人们如何作决策
行为经济学研究 影响人们做出 选择的心理社会和情感因素
世世代代的经济学家选择性无视了许多做决策的 非理性因素 因为这会使预测人类的行为更加困难
一些诺贝尔奖颁发给了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的研究者
行为经济学正在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当中 比如市场 金融 政治科学和公共政策
人类行为的不理性 并不会否定你在这里所学到的一起 只是增加了基层复杂性
大多数i情况 人类是理性的
价格减低 人们 会购买更多
但是理性只存在于一定的范围内 有限的信息 时间和能力 可能会阻止人们找到可能的最佳结果
如果冰淇淋的 价格非常低 人们不一定会买 会认为非常难吃
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相反 市场行为可以成功 的影响体验的愉悦 通过操控商品非本质的外在属性
提高价格 提高销量 你要做的是改变认知 这个感知和热情影响欧美行为的思想
现实生活中 投资者并不总是冷静精于计算的 它们会激动 不理性
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到08年的金融危机
投资者 变的非理性繁荣 不是收到理性逻辑的 驱动 而是动物精神
行为经济学并没有打破传统经济学理论 只是理解什么时候 和什么原因 人们表现的与经济学 模型不一样
行为经济学中有名的实验 叫做最后通牒博弈
2个玩家瓜分100美元 第一个玩家拿到所有钱 要求与第二个玩家分
如果接受 都能分到钱 如果不接受 都不能分到钱
理性的 选择应该是 第二个玩家接受任何提议 即使是1美元
但是人类行为并不仅仅收到获得利益的驱使 人类行为同样由复杂的思想塑造
比如正义感 不公平 复仇
最后通牒实验表明 人们并非总是像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可以预测
如果人们是完全理性的 他们就会在相同的选项中 总是做出一致的选择
但有时候人们的偏好取决于选项呈现的方式
心理学家称这种认知偏差为框架效应
每个情境中问题呈现的框架都会影响你的决策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 框架对于选择的影响应该相对较小
因为大多数人是理性 聪明的
现实世界中 人们可以非常的不理性
企业知道做决策的心理学 比如一个健身房 会把会员费分解到每一天
广告说 会员费只要每天1美元 这比意念65美元 听上去要便宜的多
这叫做心里定价 使人们决定自己捡到了便宜
高端零售相反 定价为整数 标榜他们的产品比折扣店有更高的品质
行为经济学 同样喜欢谈到助推理论
助推 鼓励人们采取特定的行为 不用改变他们可以获得的选择
儿童肥胖问题 行为经济学家把不健康的食物放在不容易拿到的位置
健康的食物放在随手可以拿到的位置
确实有效 助推理论 正在改变我们实施公共政策的方法
行为经济学也研究风险 确认你是风险规避还是风险中性
损失规避 是指人们强烈想要回避损失的思想
失去的痛苦 要比获得喜悦 更让人难以接受
所以人们会选择安全的行为方式
年初发年终奖更能激励绩效 因为人们害怕失去
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通过奖励重复利用购物袋的顾客的方法并没有收取塑料袋费用的方法有效
这就是损失回避的作用
所以 行为经济学 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考虑感情因素 能让我们看到人们实际行为的真正原因
经济学有盲点
但是行为经济学 帮助我们更好的看待我们如何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