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昨天的话题
1、我搜了一下自己的学校和一些985211,都有在求职的,以及工作了几年的。甚至还找到了熟人。2017年去面试遇到的一个学姐竟然也在。她2015年毕业,今年30岁,在原来的地方工作了7年,也有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但是应该没有升职空间了。我想如果当时我选择了那里,应该也呆不下去,两个m大的人互相竞争,而且后勤岗位也没有多少不可替代性。
2、工作了2-3年之后的人薪资期望也会提高,3500一个月是接受不了的。对于刚找工作的人来说,食宿不包也是很难接受的。或者说,要在合肥安家的人,压力会更大。如果长期拿低工资,会让人没有安全感且看不到希望。
3、离职的底气就是家庭实力。家庭条件足够好,提离职的勇气都会更大。家庭压力大,只能默默忍受很多委屈。
4、我深刻理解菜总说的,外地好大学,做一场梦。看了一些人的简历,体味他们一生的跌宕起伏:那些虹吸人才的名校,在里面被精英文化浸泡和浇灌,大城市的光鲜亮丽,让人目眩神迷感到自己仿佛跻身上流社会,可以拥有更好的东西,毕业后前几份工作的名企优质平台,接触的东西高大上,各种高端精密的系统、复杂领先的项目、神通广大的客户或乙方,让人看不见自己那双还深陷泥潭的脚。那些在华为的、在一线大所的、在各式各样金融公司或者银行分行后台的,他们离开了平台还有多少路,真的很难说。离开了就什么都不是,还是要面对家里的老人小孩,承担所有普通人该承担的责任。我非常理解他们公开自己“在职-看机会”状态的心理动机,但是也深深意识到,这种动机是被经济上升时期造神神话遗留下来的种种求职理论植入到他们脑中的。在现在这种情况下,真的很无力,没有地方能够承接这些人才了。大家必须面对形势的恶化。
菜总还说,学什么管理,真是笑话,普通人家孩子有什么能让你去管理?人家自己的企业自己不管理放手让你来?这都是棒喝箴言。大实话。我甚至看到那些人的时候都想告诉他们,珍惜自己现在的工作吧,没有什么骑驴找马,所有的经济体都在断尾求生,能保住现状就是烧高香了,不要不满足于现状去蹦跶,一定要忍住、守住!
5、昨天在巨大的震惊之下我再次想到了体制内。又忍不住幻想自己考上体制内公务员。但是,一回头也知道自己就是幻想,实际情况根本不会是什么都满意。掉馅饼轮不到我。但是我很理解那些考公考编的范进了,谁也不希望自己35多岁40多岁把简历放在招聘平台上任人挑选吧,就算是在体制内当条狗,也不会担心被辞退。当潮水退去的时候,大家都没得吃了,抱团的抱团,没法抱团的人只能看着墙里的人默默流泪。
我也想到了蓝领。学点手艺,水电工、木工、贴瓷砖、炸油条,苦活累活不要嫌弃,真的也是谋生之路。
上周听同行说大所里人员不缺业务不饱和、今天看到网约车市场严重爆满的报道,这些碎片组合在一起的真相就是,劳动力过剩。
人家网站吹捧你给你贴一个牛人的标签,但是实事求是你就是一个嗷嗷待哺的打工人,仅此而已,尤其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求职就是很卑微,和劳工市场里面招手让雇主给自己一口饭吃并无分别。流量媒体没有良心,天天吹捧整治职场,呼吁劳动法,让你觉得大学生好像就应该被特别有尊严的对待,但从没提到的根本问题是,自由市场没有任何人欠你一个工作岗位。求职本来就是各取所需,到了价值不够、时薪被摊薄、大量廉价劳动力铺天盖地的时候,对不起,就是用人单位说了算。
昨天还漏掉了一个在培训机构求职的经历。面试通过之后加价惨遭拒绝,成为我不懂就业形势和应聘技巧的又一个铁证。真的也很讽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在大型药企求职的,更加搞笑,面试就没通过,而且惨被人事经理说是不会做职业规划。种种实际情况表明,我的不通世故、晚熟幼稚、家庭封闭,让自己在20-30这段职涯初期结结实实碰壁多次,也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所以我想自己能够走到今天,转行也转了,挣钱也存到钱了(虽然很少),生活也稳定了(没有大病或者大窟窿),我已经非常非常幸运了。我是误打误撞,走到的今天。
6、教育产业化、大学生同质化、求职者面具化。高校不再是工作能力的保证,那就是个流水线的机器,除了让产品自身感觉良好之外没有任何用处。大学生出来了都差不多,学的东西都不是工作中用到的,说起美剧奢侈品追星八卦名企新闻头头是道,说起实际工作一无所知,要是还长得丑、说话不中听,那就更加糟糕了。求职者在招聘市场上是面目模糊的,因为网站让经历、学历、证书这些标签和硬指标都把人扁平化了,看不出你的喜怒哀乐、精神境界、人心冷暖、价值几何,人和工具没有差别,因为没有温度。短平快的聊天、制式化的问候语让这一切更加没有温度。想要让自己脱颖而出,真的要另辟蹊径。
7、细水长流,细水长流,细水长流。体制外的高工资是以风险为代价的,千万谨记,花无百日红。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存钱,存钱,存钱。突然有一天老板说公司解散的时候,就是我重回乞丐的时候,我没有任何资本可以夸耀自己的才能了,只有放下身段谋生存,没有别路。按照一个月三千块计算,支撑自己一年需要3.6,支撑自己三年需要10.8,而我现在没有存够,这还是没算上通货膨胀突发疾病的情况。所以,请一定一定要清醒。离消费主义越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