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丝一断魂无力
七十回承接二姐之死,所以从二姐后事写起。虽曹只是略略几笔叙述了二姐后事,但出现的人物及对二姐态度颇深有意味。首先贾琏在“在梨香院伴宿了七日夜”,可见贾琏对二姐之情痴,由此见二姐之死对贾琏打击之大,也使他产生了对凤姐从未有过怨恨。其次是贾母的“吩咐不许送往家庙中”,将贾琏意愿打翻“只得又和时觉说了”。由此见二姐虽进贾门仍未被当贾府中人,看似闲闲一笔或可看出,情在豪门贵族中之次要,重要是身份地位财富之相称,才可能被接纳。这不仅是在于家族利益高于私情,因二姐进家庙必然会引起他人非议。有损家族名声。其二更是在险恶政治环境中关系到家族的存亡。不相配私情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大处境中微不足道。最后是凤姐“一应不管”,任由贾琏作为。在此刻给贾琏充分自由是为什么?是达到目的之后对贾琏的容忍甚或宽厚?非也!如此恰是其辣手摧花,一冷到底之狠。曹这一笔在含而不露的轻轻一点将凤姐身上之恶表现的入木三分。凤姐之性情当然有多方面表现,但在对待二姐上问题显出只有恶与阴冷,曹这样写凤姐绝非只是让我们看到凤姐是如此,更从凤姐身上让我们看到人为未达到不良目的可以将人性之恶怎样发挥到极致。十九世纪最令人不安的德国经典作家毕希纳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当人们往下看时,会觉头晕目眩。”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电影叙事思想家之一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也许曹雪芹正是透过世相之迷雾进入生命“深渊”,经过“仔细审视”,让我们看到人性之恶的深度。但曹同时又以其深邃之思力通过宝玉让我们看到人性之光----爱与美好的存在。红楼之结局所有人都猜测到是一场悲剧由此以为善恶亦在纵浪大化不喜不惧应尽须尽中归于虚空。可是曹的叙事中一直“在为个别人生命破碎而呢喃”,且“与个别人生命悖论深渊厮守在一起”。这份爱最终难道被曹公抛弃了?众人推测出宝玉撒手尘寰?这是曹公无奈选择还是将其推向了所有读者?他有没有曲笔表达过希望有人能为这尘世和人生找到更好出路?断臂之红楼或将此问成为永恒之问,或有待有心人深研红楼后有一个恰当阐述。
写完尤二姐死后之凄寒,让人心一片荒凉如何把读者从这份心绪中挽回来,当然要写喜事。从传统观念中红白喜事可知,与白正相对应是红。于是写到贾府小厮与丫头的婚配。这种结构相对笔法出于读者情绪上考虑,与文章起伏需要之外应有更重要一个因素。这是一群被忽略的群体,与尤二姐之死相对来写,从身份来说又是一种平行叙述,所以写小厮与丫环的婚配似又别有意味。刚提到该“娶妻成房”与“该放的丫头”,笔锋一转写到三个无法发配的大丫头鸳鸯,琥珀与彩云。章法上刚一伸就缩了回来。这三个无法发配的大丫头各有因由,且原因一个比一个严重,从闹情绪到生病到无医之症,又且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皆是贾母身边人。贾母可是贾府中心人物或代表,由此曹在侧面点出贾府正逐渐在衰败。这与此回末放风筝所预示众人离散正相关联,衰败最后走向不就是离散吗?曹在回初隐隐点衰败在回末暗暗示离散,也许在点出红楼梦中后部分叙事走向。
这一节收尾提到:“只有凤姐和李纨屋中粗使大丫头出去了”。谁会留意这句话?确切说谁会留意这些丫头?曹公用笔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出去了”三字实在让人觉得有点冷。主人对这些“奴才”的态度犹如猫狗。其二是这些打发出去丫鬟命运之难料,如秋叶之飘零,不知飘向何方?落在何处?遭际如何?难以言说。从尤二姐到这些丫鬟曹引申出是人世间不幸若隐若现在每一个人生命道路上。
下面是很突兀一笔,凤姐病了。一个人生病总有原因或偶感风寒或饮食不当或积劳成疾等等,可是曹没有说具体病因,只是用“原来这一向”来限定凤姐之病。这其实是对凤姐病因不言之言。“原来这一向”什么意思?一向指过去或近来一段时间,那么就是说原因来自过去或近来一段时间,这又指什么?这要看近来一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尤二姐之生死。现在我们清楚,原因是来自刚刚过去尤二姐进贾府后从生到死这段时间,佛家有轮回之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凤姐以狠辣手段致人于死地,做出这种伤天害理之事的人,还能让她无事人一样轻松自如,那么曹就是不辨是非善恶之人。尽管现实中存在着恶者享天年,善者苦一生,此点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早有明言: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竟以寿终。伯夷叔齐积仁洁行而饿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司马迁之了不起在于疑问中有自己结论: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比,其轻若此哉?曹雪芹在中国文化中所承继就是这种“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所以小说中恶者恶行是一定要受惩罚,虽其中有轮回报应因素。但更重要是体现作者愿人世善之长存与愿众人有对善之向往的价值观。这既有传统士人对美好之愿望也使作品具有永恒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曹雪芹了不起之处。且笔法深微。
接着写李纨探春忙着为凤姐料理家事,使诗社搁起,为黛玉结社埋下伏笔。
“正当仲春之际”,仲春是春光最好时候。这里仲春有两用,其一,为社名桃花社做铺垫,虽后文湘云说是初春,不过从文意推敲,无论初仲重点在于皆为春暖花开之时。这就于其二相关,由于宝玉近来为冷遁了柳湘莲,剑吻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而变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
在这样时节宝玉并没有为此舒展心怀,为什么?草木无情人有情,一句不经意的时间状语使我们更深认识到宝玉之多情。
从这四位身份上看他们与宝玉有着很大差距,由此我们看到宝玉对人之仁厚并没有身份高低上区别。按仁者固博爱说,这仁当出于宝玉之自然天性。其次对这四位遭遇重述固然是刚刚一连串发生之事,但他们与凤姐李纨房中大丫头有着几近相同身份,又承接是这些大丫环之出去,因此我们有理由为这些大丫环担忧。
宝玉之抑郁是需要笑来打破,然后写到麝月雄奴晴雯胳肢抓痒。宝玉加入一起玩闹之前匆匆说了一句:“两个大的欺负一个小的等我助力”。看似顺势一笔绝非随意,这一笔能立起来就在于宝玉这份抑郁之由来。同时也是对宝玉济危扶弱之天性有力的刻画。一个人在人前所做出来常会被不由自主一句话或一个行动露出其本相。真正有着纯良之天性之人与人为善并不是有意去做,而是他无法自主或并不自知的动力驱使他要这样做。这与凤姐之恶形成鲜明对比,曹在树立不同形象中所展现的不同人性之深度,并不仅仅要我们有所了解更在于让我们在自己生命道路上对学习榜样有所选择。
相对怡红院嬉戏中不分主仆的欢闹是稻香村一任珠帘闲不卷的冷寂。
正热闹之际也是文脉因宝玉神智混乱被抑下之后的扬起碧月(闭月)出现自然又被抑下,且看碧月来干什么?“昨儿晚上奶奶在这里把一块手帕子忘了,不知可在这里?”碧月是来取手帕子。为什么让碧月来拿?碧月和手帕子有什么联系?一个是人一个是物看上去没联系。可是两者与李纨相关时,共同点就出现了那就是贴身。手帕子是女人随时拿在手里放在胸口与女人形成最亲密关系,作为女人最根本需要是情感上有归宿,这也是女人能享受拥有快乐的基石。可是世事茫茫难自料,当最亲密之人失去,也就带走女人快乐之本,但女人依然可以有追求重新将失去快乐找回来。出于对生命的怜惜与尊重重寻情感的归宿这是现代女性的观念可是身处古代李纨在恍惚中把自身根本需要遗忘了。为什么会忘记?是什么掩盖了李纨青春的光彩?碧月与手帕子之贴身不仅是一个表象更含有深层意蕴,碧月,闭月也。月属阴,女是阴。被遮蔽光彩的月亮只有一片夜沉沉。这显然有隐喻意味,碧月出现才会有李纨的遗忘。曹行文多么妙!闭月当指自宋以来理学家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它要求女人熄灭自身的欲求不论男人生死都要从一而终,被社会广泛接受所以当时女人守寡才是天经地义,这种观念对女性追求生之快乐长期压抑使人从不自然接收到发展为自然存在,无觉与自身的麻木,心如枯井。这种无形思想以其强大力量使女性有形鲜活生命受到无情的残害。
曹对这类女性深刻认识同时他的反应是什么呢?上一段文字中胳肢抓痒的欢闹因此绝非仅仅只为宝玉解闷,小燕说“有,有,有,我在地下拾了起来,不知是哪一位的,才洗了出来晾着,还没干呢。”。接连三个有多么急切心情,曹希望无论哪一个处在地下阴影中的妇人都能走进阳光中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心不会变得干枯。可见曹对当时世俗伦理逼迫人陷入最可哀处境的不满与抗争。即使大家有一天都会风流云散走向寂寞,但曹对主仆平等玩闹依然肯定,这也是对生命欢乐的肯定,同时也是对逼人形同槁木的否定。
相对于李纨的麻木与冷寂是黛玉的缠绵与热烈。
翠缕来请二爷“去瞧好诗”。为什么叫翠缕来请?翠缕可谓翠绿的谐音。去瞧什么诗?黛玉的桃花行。此处当有绿叶配红花之意红花亦可泛指众姐妹。去哪里瞧诗?沁芳亭!众姐妹聚集之所或可指这首诗让整个亭子浸润着芬芳的花香,但随着花之零落也带着深深的哀愁。这也许是对诗意一个暗示。
待宝玉这片绿叶来到,众人提议重结诗社。湘云认为正当时候,因前番结社在秋天故易衰败,此回正万物生长春盛之时似为结社长久之兆。真如此吗?美好愿望还需现实环境机缘来相助,可机缘是太巧合的事所以美好愿望常未必能实现。黛玉因作桃花行被推为社长。这是诗外在用意,从诗本身内容来看:花开人懒无心妆扮,花盛人瘦空闺依旧,花如人泪泣血哀愁,花落人亡月痕空留。这固然写出黛玉伤春而自伤,桃花开落不过一春,诗这一意蕴与湘云结社意愿正相背。也隐含着桃花社存在之短暂。
而诗中所流露出缠绕的哀愁,绵长的思绪与热烈的情感与李纨内在截然不同。不同的人看上去有着类似处境但个人之间感受想法却有着巨大差异。因此曹所关注是每个个体的存在,从她们天性处境才情去理解她们,同时又有一个自己价值判断,不含糊于是非善恶,这是曹人生境界之高洁。
这首桃花行作者确定上让人略费周折之外似另有意味。
宝玉一看便知是黛玉之作,为什么还要问:“你们怎么得来?“这是一个人写不会把自己深隐情感直接说出来。宝琴“笑”是以为宝玉真不知道:“你猜是谁作的“?宝玉“笑”宝琴以为自己真不知道所以自己脱口而出:“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再笑是想糊弄宝玉:“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答连说两个不信。这笑出于对黛玉的了解,告诉宝琴你糊弄不了我。接着宝钗出手帮妹妹,笑宝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援引杜甫诗句以驳宝玉。宝钗高才引来却是宝玉爽朗的笑声:我不仅知其一,宝琴不会作“此伤悼语句”,也知其二只有林妹妹会“作此哀音”。至此宝琴宝钗踢过来皮球,都被宝玉一一挡了回去。于是在众人笑声中结束对话。此处宝玉对黛玉心事之了解为放风筝说出黛玉之心事埋下伏笔,而中间黛玉为宝玉写字担心成为两者桥梁。
众人来到稻香春议定明日即结社之日,当议题时社主黛玉所出之题被宝钗推翻,忽然舅太太来了,这两者一关联妙极,黛玉是一定会被打压下去。过后探春生日,结社改在初五。五,无也。日期刚一定,贾政来信将要回府,接着舅太太来请回访,宝玉黛玉宝钗探春与凤姐五人去了回来之后,宝玉为应付贾政日日写字温书。回访五人之五同样别有深意。
黛玉所结这一社一再受阻,开社之不顺,只是黛玉所言真是不巧了吗?也暗含着黛玉心事之难成。
关于宝玉写字一节可见宝钗与黛玉之差异。宝钗明言贾母前,贾母喜之不尽。黛玉只是暗暗替宝玉着急。宝钗虽替宝玉写了宝玉并不称心,宝钗是在讨贾母欢心还是确实相帮宝玉令人模糊不清,宝钗情感中参杂世俗心机与宝玉是不配的,也为曹不喜欢。所以曹让宝玉并不因此称心。最后让宝玉放了心是紫鹃送来一卷蝇头小楷,蝇头小楷虽字小但很紧密,黛玉对宝玉之情就藏在这密布小楷中。此处小楷之小与宝钗之明言是一个对比,曹公真实心细如发。黛玉才真替宝玉担心。为确定桃花行作者宝玉以语言表达了对黛玉深情与了解。此处黛玉以行动来表示自己对宝玉同样情意。故只有黛玉才是宝玉称心之人。
因贾政回府受阻桃花社终在暮春开社,暮春可不是随意一笔,结社本起于春盛之时,经一等再等 此时已春将归去。按湘云说法春盛结社,这一社将于万物一样生机盎然。如今已是暮春,盛时一过便是凋零,似又在暗示桃花社存在之短暂。
桃花社以湘云《如梦令》诱发大家决议填词咏柳絮。柳絮存在之飘忽即逝,暗喻是众女儿之离散飘零,固然不错。但在此之外因它们所处整本书位置似更另有意蕴。
先看湘云之《如梦令》: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粘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难道是旧日绣花上结成的绒球在飘扬,帘子半卷纷飞柳絮如飘着清香的薄雾,伸出纤纤玉手轻粘飞絮握在手。不让柳絮任意飘散那是为着惜春。而春花落春风去非惜春所能留。鹃啼燕妒我留春住,不过是一场枉然。且停留且停留,双重呼唤,是加强留春之意,同时也加强了不愿让春光匆匆离去的沉重。
这首词独立于后来之词,因此似乎是后来他人所写之词一个总起。而湘云之气魄正当此位置。湘云这词虽写春难留,但更注重其一在于对春光的珍惜。从其词意,是曹借湘云之笔愿众姐妹珍惜青春珍惜在一起短暂而美好时光,也是曹对自己笔下人物一个无奈而美好的祝愿。《如梦令》又名《宴桃源》及《忆仙姿》。桃源当指大观园,仙姿当指众姐妹。事过境迁回忆那些大观园中与自己一起渡过欢乐时光的众姐妹。虽美好却如梦一场,但充满对众姐妹那份“纤手自粘来”的怜惜之情。
再来看探春与宝玉合写的《南柯子》。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管系也难留,一任南北西东各分离!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这首词探春写的上半阙,宝玉写的下半阙。有人认为曹为突出这首词出自两人之手所以不够连贯,但这只是一个表象。关键是这首词写了什么?怎么来写?为什么要两人来写?这点从文本上看是两人才气不足,这不过也是曹外在刻意安排。内在实“别有用心”。
先来看李后主一首《柳枝》:风情渐老渐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青春消散年华老去面对娇艳春光感到阵阵惭愧,可是我的芳魂依然处处能感受到我往日在此游乐的美好时光。多谢那似曾相识飘舞的柳枝,特意垂下如烟迷离的长条在我头上轻轻拂过。这里写出是柳枝的多情。回到这首南柯子,“纤纤”,“络络”写出就是柳条纤细绵密的感情,如此多情柳枝只是空空挂着,白白的垂下来,留不住牵不了那飘零的柳絮,任由柳絮到处纷飞各自零落。由此可看出柳枝当暗指宝玉,而柳絮暗指众姐妹。所以南北西东各分离看似还是写柳絮,写出是众姐妹离散与不幸的命运。曹借探春之笔上阕暗含着宝玉的无奈与众姐妹飘零的命运。下阕出自宝玉之手一词两人写实为曹有意为之,上阕所暗示众姐妹飘零归宿与之对应必是宝玉之心魂。这才是这首词有探春宝玉二人来写的关键。宝玉抽到词牌是蝶恋花,蝶如何恋花?就在宝玉如何来回应众姐妹:落去君休惜。柳絮之飘零是无可奈何自然现象故不必为此觉得可惜。命运注定了众姐妹的不幸,那么愿她们不要为此过于悲伤。这是对柳絮也是对众姐妹的宽慰。飞来我自知。当飘舞柳絮向我飞来我自然是会知道。隐喻当众姐妹魂魄飘然而来时不论是否为了来找我,只要你来了我自然都是知道的。我自知之“自”显出宝玉是多么体贴与多情。指向依然是对众姐妹一片仁厚之爱。
“莺愁蝶倦晚芳时”,莺之愁绪蝶之慵懒皆为春之将归花期将尽之时,隐喻众姐妹为芳华凋零而忧愁。“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即使明年春天鲜花盛开我们再见之时已隔整整一年,可是隔年之花还是今年这一朵吗?早已不是,今年之花落了就永远的落了。隔年期写出众姐妹为自己离去一别永诀的无限哀伤。下阕前两句是宝玉自道,后两句是替姐妹自述。并是对前两句的回应。这首词上下阕言辞确实不连贯,但内在意蕴并未脱节是一脉相承,宝玉的无奈是众姐妹的离散,离散引出是宝玉的牵挂,牵挂引出是众姐妹自述此一别便是永诀的无限哀伤。这种似断实连的笔法实在妙。
再来看黛玉《唐多令》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粉坠,香残皆指柳絮之飘零。百花洲隐西施,燕子楼藏关盼盼。可是无论美艳之西施,坚贞的关盼盼都早已香消玉殒。如粉坠,如香残。而百花洲,燕子楼皆在吴中,吴中是黛玉之故乡,故二人又成黛玉之自喻。
“一团团逐对成毬”,虽化自章自夫杨花词中“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但柳絮相融成毬不过是日常现象,曹这句词也许只是隐含了“才圆却碎”四字,由此才顺利有了下一句“漂泊亦如人命薄”。这是一句反转写法,一般是人命的脆弱比喻柳絮之飘零,可这里以柳絮比作人命,更突出人命的单薄与无依无凭。
“空缱绻,说风流”,曾经缠绵悱恻温柔旖旎只是一场空,往日风行流云一般快乐舒畅的柔情蜜意,都成了他人破愁消闷时的闲话。
草木暗指柳絮,柳絮初上枝头就被风吹走,如此短暂生命让柳絮满怀哀伤,故当初长成年华正好时都已是白头。谁将我舍弃,谁又将我收留,茫茫无依只有我自己叹息我一生的哀愁。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东风岂是可嫁之物,嫁与东风唯有随风飘荡,如此不幸命运,春天却丝毫不在意,任凭你零落成泥,你怎还忍心在这尘世停留?
心中哀愁之深重直到人愿为之自弃,所以众人点头感叹“好固然是好”,“太作悲了”。 《唐多令》又名《仙宫曲》。黛玉可是绛珠仙子化身,这首词牌名不仅表面上与人物自身相关,同时也意味着这首词来自仙宫并非凡尘所有。这就与后来众人评词定高下有了关联。如何关联且看下文。
下面是宝琴的《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汉苑,指汉代皇家宫苑之长杨宫,内有垂杨数亩故称有限。隋堤,是隋炀帝开通的运河两岸广植杨柳,白居易诗云:绿影一千三百里。故称无穷。零星,点缀,写出是柳絮飘舞在不同地点给人感受。这两句用意在于不论何等环境都是繁华易逝,风光难在。
于是就有“三春事业付东风”,三春为初春仲春暮春,也就是指整个春天。这一整个与前两句大小环境包容形成语意上连贯。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季节,也常暗指人生最美好青春年华。这里三春当指大观园中所有女孩子对生命美好追求,向往与热情都付与东风,都被东风吹散了。东风,暗指命运多舛,世途险恶。如此三春事业,才有“明月梅花一梦”,明月如霜,光亮如水是怎样皎洁的美;月下幽幽倩影,暗香浮动又是怎样娇艳的芬芳。如此双重美好交织在一起,暗含一切美都只是短短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这两句可与苏东坡咏杨花之《水龙吟》中“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对勘。此花便是柳絮。落红指所有春花。不怨柳絮飞尽,只恨西园春花也都凋零。苏这两句词取意屈原“哀众芳之芜秽”。宝琴写出正是此意,几处庭院,谁家帘栊,是以反诘语气泛指处处庭院,家家帘栊,引申出是落红无数,香雪满天。在众芳芜秽中才有“江南江北一般同”,江南江北囊括整个大地,没有一处能够逃离。
“偏是离人恨重”,可与苏东坡《水龙吟》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对勘,细细看来,那满天纷飞不是杨花,一点一点都是离人的眼泪。可见这离人有多么悲伤。此处通过前文对整个凋丧零落的描写就为衬托出最后一句离人思绪与愁恨之沉重。这离人当暗指与众姐妹离散的宝玉。
《西江月》出自李白:“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江月年年只相似,至今吴宫何在?佳人何在?暗喻大观园之荒芜,众姐妹之离散。众人对这首词评语是“到底他的声壮”,很是恰当,因为整首词几乎都在写整体的衰落。“几处”“谁家”两句最妙,为什么妙?上阕是直接叙述因此所谓声壮不明显,当下阕以这两个词用反诘语气领起时声调一下子有了力量有了气魄。
湘云写出是对青春美好珍惜,就因为众姐妹离散衰亡之匆匆。这是探春的伤叹,与之回应是宝玉的心魂。接着是黛玉为个人命运感到深重的哀愁,与黛玉一般沉重是宝玉,宝玉沉重愁恨是为着所有离去的姐妹。也是对“隔年期”永诀的哀愁的回应。这首词正因出自宝琴这位大观园外之人离人指向宝玉才恰如其分。最后是宝钗《临江仙》。宝钗要与众不同,不落于把柳絮写成衰败的俗套,并且宝钗为自己别出新意笑道“我先瞧完你们的,再看我的。”最后可是压轴,压轴是最好的戏,可见宝钗笑中这番得意,犹如临江之仙。可是《临江仙》又名《庭院深深》。在众芳芜秽中这一词牌名使词内容该另有一番意蕴在其中。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白玉堂前春解舞”白玉富贵人家之物,白玉堂当是富贵豪门才有处所。白玉堂可暗指贾府。春解舞,春了解柳絮展现各种姿态,对应宝钗另一层意思又是什么呢?宝钗懂得迎合贾府高层贾母等人各种想法。这是宝钗对自己自道自赞。如果黛玉之“春不管”之春别有深意,那与春解舞之春该是同一喻意。
“东风卷得均匀”,是“春解舞”之由来。均匀,为“舞姿优美,匀称有度”。宝钗这样美的姿态源自东风吹卷。东风什么意思?本意是春天的风来自东方一目了然。可是社会环境和观念以自身利益至上形成的流俗风气如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曲意逢迎等可谓是东风另一层意思。宝钞不仅深受这样环境影响且深得此道,又受过书香熏染此点不比凤姐,故尔他给人感受在这方面既得体又不露声色。所以均匀两字既写出柳絮也写出宝钗自身特色。因此湘云笑赞:“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相对黛玉菱角分明是卷不得匀不了,细细体会卷字,微妙之极。柳絮被卷是不得已,而人被卷有人如物而非人之嫌。可见曹不仅写出世相常态,笔法中看似对宝钗赞赏实存暗讽之意。
“蜂团蝶阵乱纷纷”,这是写春意繁盛热闹。“蜂团蝶阵”写蜂蝶众多成群飞舞。关于蜂蝶与需与李义山《二月二日》中两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对勘,才见其中意味。
花蕊纤细如须,柳叶细长如眼初展。在这初春之时,花与柳都各自无心的展现着恼人的可爱,而紫蝶黄蜂也随明媚春光飘飞起舞,以全生命本能寻索着自己的向往。叶嘉莹先生说:这是诗人一片缱绻的芳心。所以李义山诗中蝶与蜂是作者自身生命热情的借喻。且用紫黄来形容不仅写出色彩明艳更有一份多情蕴含其中。由此再来看宝钗之“蜂团蝶阵乱纷纷”,其中蝶蜂,对于春色我们感到没有情感投入,仅仅让人看到一片热闹,且“团”与“阵”结合“乱纷纷”给人只有闹哄哄的感觉。如果义山诗中蜂蝶是自喻,那么这句词中蜂蝶或指贾府中那些不干净之人。“乱”字按秦观《望海潮》“乱分春色到人家”之乱有众多之意,除此之外,乱在此也可从其本意无秩序看就另有不长久之意。
“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这两句把部分柳絮说好了,有多少柳絮随水而逝?难道都必然萎落于尘土?那朵不随水而逝,不萎落尘土的柳絮会是谁呢?当然是宝钗自己,众人都如柳絮零落,宝钗作为不落的柳絮看似又巧妙赞赏了自我,但这两句承“乱纷纷”而来,不长久之意已埋其中,因此这两句就有了反讽意味,似乎曹又在问“真如此吗?”当贾府所有不干净之人都衰败了,众姐妹也都凋零,你如何能幸免?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柳树上悬着千万条柳枝,只是眼看着柳絮随风聚散飘落却并不为之动容。曹雪芹的“万缕千丝”依然在暗喻宝钗或亦可指宝钗自喻。这两句与黛玉《唐多令》中“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对勘可有更深理解。知愁可见黛玉之多情,白头可见黛玉内心之热烈与缠绵。再与“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管系也难留,”对勘,宝玉的千丝万缕充满了多情的哀伤。宝钗的“万缕千丝”只是看起来热闹,而一个“终”字显出内在多么冷而无情。这两句意思是承接前两句宝钗作为不落的柳絮这一内在含义而来,古诗十九首中有诗云:“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不要笑那初长成的柳絮无依无凭随风飘荡,只要常常借助利于我的风向,风便能送我飞上云天。这是宝钗借飞上天的柳絮以自喻,亦可见其得意之相。可其中却暗含着见风使舵的贬意。
整首词宝钗以反转笔法确实把柳絮写好了,而曹又句句将暗讽藏其中,使其真正意味恰与宝钗相反。曹用这首词写出了宝钗性情中的冷漠,乖巧与深藏重重心机。
这首词被众人评为“尊”,但全是尘腐气,而黛玉的《唐多令》这首来自仙宫之曲词却成为次之。曹怎甘心将这至尊给了宝钗?要知曹雪芹真实意图,还要看曹如何写下文。
众人评品完词作,“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宝钗刚夺魁,李纨话语未尽曹就急不可耐窗外发出“窗屉子倒了”的声响,这固然是因为有个大风筝落在了竹梢上,可这声响承接是宝钗《临江仙》刚得众词之尊,曹却让其倒了。那真正夺魁该是谁呢?当是黛玉莫属。这不仅体现曹笔法之妙,也见其看上去赞宝钗实则喜黛之意,更由此呈现是曹在价值观上是非分明,即对生命美好多情的肯定,又对机心无情的否定。
再来看这个落在竹梢上是什么样风筝?一个大蝴蝶风筝,什么意思?在红楼姐妹中谁与蝴蝶相关,二十七回宝钗扑蝶可是红楼中有名场景。既然这大蝴蝶关联着宝钗,那么宝钗词中“几曾随流水,岂必萎芳尘”不过是一场枉然;“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无根大蝴蝶没上青云却落在竹梢上可见这也只是自己一厢情愿。
可是曹为什么让大蝴蝶落在竹梢上?是那里刚有片竹林所以落在竹梢上,固可备一说,可曹公高妙才华实在没那么笨。这里需从竹子特性来看才见曹笔法之深微。竹子特性就是空心。当竹子,空心,大蝴蝶关联上,竹子借指谁呢?自然清楚是宝玉经霜不凋清新高洁。可空心有怎讲?这要从宝玉看到风筝说了什么“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的,拿下来给她送过去吧。”嫣红,是贾赦娶鸳鸯不成从外面买来一个侍妾,将宝钗与嫣红用大蝴蝶连上,显然有暗讽宝钗之意。但宝玉这句话重要还不在这里,与空心竹相应是宝玉对宝钗之无心,为体现这一点所以曹公让宝玉说:“给他送过去吧。”接着是紫鹃不肯,探春圆场。曹为什么让紫鹃出来说不肯?其一见行文曲折也是未放先缩的笔法,其二曹公妙趣自在其中且看下文。先谈圆场为什么是探春?湘云胸怀开阔不会计较,宝钗不管是非也不愿得罪黛玉,李纨不管闲事,宝琴府外人更不会说,黛玉偏爱自己丫头由他去,只有探春心直口快且明辨精细,这也是她能助李纨替凤姐管理贾府重要因素,又在身份上与黛玉不相上下,回访舅家与凤姐同去四人中有此二人。因此唯有探春出来说话才合适。
紫鹃听了探春之言,把风筝给了小丫头叫她“赶着”送出去。紫鹃可是黛玉贴身大丫头,这里“赶着”二字,明言紫鹃暗指黛玉,谁愿意自己所爱之人被人粘着,这是曹替黛玉写出其急切心情。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宝玉对钗黛的取舍,曹在钗黛上的喜厌。
有大蝴蝶风筝引出大家一起放风筝玩,放风筝作为这一回收尾,曹在行文上也是一波三折,满含隐喻。
探春所放软翅子大凤凰有宝琴点出,且与宝钗做了一个比较,“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那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大凤凰出现在大蝴蝶之后,宝琴这一点当别有深意,而这一句话也只有宝琴说出才恰当。因为自家人说出彼此不好才没关系。大凤凰最早放上天,经过众人陆续放飞最后才又回到已上天的大凤凰,这时另一只大凤凰飞来与探春的绞在一起,两只大凤凰正不可开交,又飞来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着响鞭。三个绞在一处飘飘摇摇都去了。这当然是暗喻探春远嫁异国他乡。探春之所以好过宝钗,探春虽远嫁但真成了王妃上了青天,且是成双结对。这自然是要比落在空心竹上大蝴蝶好多了。
接着写宝玉,宝玉的大鱼让晴雯放走了,大鱼的滑溜写出是晴雯的机灵与有趣。大螃蟹给了三爷贾环,贾环真是任性愚蠢横行霸道。宝琴放了一大红蝙蝠,也许将来是有福之人。宝钗放了七个大雁,大雁南来北往,哪里温暖往哪里飞,正适合宝钗性向。最后宝玉将林大娘送来一个十分精致美人放上了天,林大娘家的这个精致美人该姓林吧!起初宝玉放不起来,那是黛玉真舍不得离开宝玉,但该走总要走无法强留,黛玉指点过宝玉让自己飞上了天也许其中有暗含黛玉魂归离恨天之意。
很奇怪黛玉放什么我们不知道,只听到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不忍什么?李纨不知道,所知道只在放晦气常识上。紫鹃因为了解黛玉更误会黛玉:我们姐姐越发小气了。这也只是众人知道常识。当紫鹃铰断丝线寸丝不留,风筝飘飘摇摇,有鸡蛋大小,到一点星星,再展眼不见了。众人仰面只是斜着眼睛看都只觉有趣时,宝玉超越了众人趣味说出了同样别与众人之黛玉的不忍,“可惜不知落在哪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的了正好,若是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宝玉字不够黛玉没有明言相助默默给补齐了,黛玉这份心意这里宝玉给了回应。两人都没有把话说出来心却是相通,也许是因为木石前盟能让人心有灵犀不点自通。更可能是二人在天性气质上有某种难以言说默契。从宝玉所说出黛玉不忍,可见黛玉说时的笑是带着淡淡苦涩味道。与宝钗笑中那份得意形成鲜明对比。
,这时宝玉也放了自己的,却是为着和黛玉作伴,“教他两个做伴儿吧”到哪里去做伴?天上,多么妙,那可是木石前盟之所啊!又由于黛玉放什么我们不知道,才是到天上做伴侣这层喻意若隐若现,这又是曹不写之写的微妙。
与探春相关三个大风筝飘摇远去,虽飞在天上落实却是在人间众人拍手上,接着大家哄然一笑说:“倒有趣,可不知那喜字是谁家的,特促狭了些。”这里一个喜字结上文,更为引出下文。回应这喜字只有黛玉和宝钗不觉曹公笔法真是意味深长吗?二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黛玉只是说了她的感受:“我的风筝也放了,我也乏了,我也要歇歇去了。”宝钗是要大家皆放了好散。黛玉是接连三个我,我放我乏我歇,且一个比一个严重,似有种渐渐浓的化不开的焦忧涌起在心头,这一点形式上与此回开篇三个大丫头情形一个比一个严重有了回应。曹公章法结构多么妙!宝钗最终是散了,且并未对散有异样感觉,此处再显钗黛之差异。从回初三个大丫头越来越严重状况暗示贾府的衰败,到回末黛之歇,钗之散,究竟有何关联?书断了难以说清。
此回收尾还另有一特色,从哄然一笑到大家都散,行文转接非常之快,这恰是热闹转眼消散的一个隐喻。其中有人生之苦短与无常,如黛之歇,钗之散。这让人想起湘云《如梦令》,要大家珍惜短暂的韶华。而曹或恰是对人生苦短,人生无常的深刻体认才从生命应然高度一再提醒读者即使人生如此,生命亦不可无是非善恶之辩,也仍应有对美好追求与持守,同时也莫辜负所拥有的美好青春。
写完尤二姐死后之凄寒,让人心一片荒凉如何把读者从这份心绪中挽回来,当然要写喜事。从传统观念中红白喜事可知,与白正相对应是红。于是写到贾府小厮与丫头的婚配。这种结构相对笔法出于读者情绪上考虑,与文章起伏需要之外应有更重要一个因素。这是一群被忽略的群体,与尤二姐之死相对来写,从身份来说又是一种平行叙述,所以写小厮与丫环的婚配似又别有意味。刚提到该“娶妻成房”与“该放的丫头”,笔锋一转写到三个无法发配的大丫头鸳鸯,琥珀与彩云。章法上刚一伸就缩了回来。这三个无法发配的大丫头各有因由,且原因一个比一个严重,从闹情绪到生病到无医之症,又且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皆是贾母身边人。贾母可是贾府中心人物或代表,由此曹在侧面点出贾府正逐渐在衰败。这与此回末放风筝所预示众人离散正相关联,衰败最后走向不就是离散吗?曹在回初隐隐点衰败在回末暗暗示离散,也许在点出红楼梦中后部分叙事走向。
这一节收尾提到:“只有凤姐和李纨屋中粗使大丫头出去了”。谁会留意这句话?确切说谁会留意这些丫头?曹公用笔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出去了”三字实在让人觉得有点冷。主人对这些“奴才”的态度犹如猫狗。其二是这些打发出去丫鬟命运之难料,如秋叶之飘零,不知飘向何方?落在何处?遭际如何?难以言说。从尤二姐到这些丫鬟曹引申出是人世间不幸若隐若现在每一个人生命道路上。
下面是很突兀一笔,凤姐病了。一个人生病总有原因或偶感风寒或饮食不当或积劳成疾等等,可是曹没有说具体病因,只是用“原来这一向”来限定凤姐之病。这其实是对凤姐病因不言之言。“原来这一向”什么意思?一向指过去或近来一段时间,那么就是说原因来自过去或近来一段时间,这又指什么?这要看近来一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尤二姐之生死。现在我们清楚,原因是来自刚刚过去尤二姐进贾府后从生到死这段时间,佛家有轮回之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凤姐以狠辣手段致人于死地,做出这种伤天害理之事的人,还能让她无事人一样轻松自如,那么曹就是不辨是非善恶之人。尽管现实中存在着恶者享天年,善者苦一生,此点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早有明言: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竟以寿终。伯夷叔齐积仁洁行而饿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司马迁之了不起在于疑问中有自己结论: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比,其轻若此哉?曹雪芹在中国文化中所承继就是这种“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所以小说中恶者恶行是一定要受惩罚,虽其中有轮回报应因素。但更重要是体现作者愿人世善之长存与愿众人有对善之向往的价值观。这既有传统士人对美好之愿望也使作品具有永恒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曹雪芹了不起之处。且笔法深微。
接着写李纨探春忙着为凤姐料理家事,使诗社搁起,为黛玉结社埋下伏笔。
“正当仲春之际”,仲春是春光最好时候。这里仲春有两用,其一,为社名桃花社做铺垫,虽后文湘云说是初春,不过从文意推敲,无论初仲重点在于皆为春暖花开之时。这就于其二相关,由于宝玉近来为冷遁了柳湘莲,剑吻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而变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
在这样时节宝玉并没有为此舒展心怀,为什么?草木无情人有情,一句不经意的时间状语使我们更深认识到宝玉之多情。
从这四位身份上看他们与宝玉有着很大差距,由此我们看到宝玉对人之仁厚并没有身份高低上区别。按仁者固博爱说,这仁当出于宝玉之自然天性。其次对这四位遭遇重述固然是刚刚一连串发生之事,但他们与凤姐李纨房中大丫头有着几近相同身份,又承接是这些大丫环之出去,因此我们有理由为这些大丫环担忧。
宝玉之抑郁是需要笑来打破,然后写到麝月雄奴晴雯胳肢抓痒。宝玉加入一起玩闹之前匆匆说了一句:“两个大的欺负一个小的等我助力”。看似顺势一笔绝非随意,这一笔能立起来就在于宝玉这份抑郁之由来。同时也是对宝玉济危扶弱之天性有力的刻画。一个人在人前所做出来常会被不由自主一句话或一个行动露出其本相。真正有着纯良之天性之人与人为善并不是有意去做,而是他无法自主或并不自知的动力驱使他要这样做。这与凤姐之恶形成鲜明对比,曹在树立不同形象中所展现的不同人性之深度,并不仅仅要我们有所了解更在于让我们在自己生命道路上对学习榜样有所选择。
相对怡红院嬉戏中不分主仆的欢闹是稻香村一任珠帘闲不卷的冷寂。
正热闹之际也是文脉因宝玉神智混乱被抑下之后的扬起碧月(闭月)出现自然又被抑下,且看碧月来干什么?“昨儿晚上奶奶在这里把一块手帕子忘了,不知可在这里?”碧月是来取手帕子。为什么让碧月来拿?碧月和手帕子有什么联系?一个是人一个是物看上去没联系。可是两者与李纨相关时,共同点就出现了那就是贴身。手帕子是女人随时拿在手里放在胸口与女人形成最亲密关系,作为女人最根本需要是情感上有归宿,这也是女人能享受拥有快乐的基石。可是世事茫茫难自料,当最亲密之人失去,也就带走女人快乐之本,但女人依然可以有追求重新将失去快乐找回来。出于对生命的怜惜与尊重重寻情感的归宿这是现代女性的观念可是身处古代李纨在恍惚中把自身根本需要遗忘了。为什么会忘记?是什么掩盖了李纨青春的光彩?碧月与手帕子之贴身不仅是一个表象更含有深层意蕴,碧月,闭月也。月属阴,女是阴。被遮蔽光彩的月亮只有一片夜沉沉。这显然有隐喻意味,碧月出现才会有李纨的遗忘。曹行文多么妙!闭月当指自宋以来理学家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它要求女人熄灭自身的欲求不论男人生死都要从一而终,被社会广泛接受所以当时女人守寡才是天经地义,这种观念对女性追求生之快乐长期压抑使人从不自然接收到发展为自然存在,无觉与自身的麻木,心如枯井。这种无形思想以其强大力量使女性有形鲜活生命受到无情的残害。
曹对这类女性深刻认识同时他的反应是什么呢?上一段文字中胳肢抓痒的欢闹因此绝非仅仅只为宝玉解闷,小燕说“有,有,有,我在地下拾了起来,不知是哪一位的,才洗了出来晾着,还没干呢。”。接连三个有多么急切心情,曹希望无论哪一个处在地下阴影中的妇人都能走进阳光中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心不会变得干枯。可见曹对当时世俗伦理逼迫人陷入最可哀处境的不满与抗争。即使大家有一天都会风流云散走向寂寞,但曹对主仆平等玩闹依然肯定,这也是对生命欢乐的肯定,同时也是对逼人形同槁木的否定。
相对于李纨的麻木与冷寂是黛玉的缠绵与热烈。
翠缕来请二爷“去瞧好诗”。为什么叫翠缕来请?翠缕可谓翠绿的谐音。去瞧什么诗?黛玉的桃花行。此处当有绿叶配红花之意红花亦可泛指众姐妹。去哪里瞧诗?沁芳亭!众姐妹聚集之所或可指这首诗让整个亭子浸润着芬芳的花香,但随着花之零落也带着深深的哀愁。这也许是对诗意一个暗示。
待宝玉这片绿叶来到,众人提议重结诗社。湘云认为正当时候,因前番结社在秋天故易衰败,此回正万物生长春盛之时似为结社长久之兆。真如此吗?美好愿望还需现实环境机缘来相助,可机缘是太巧合的事所以美好愿望常未必能实现。黛玉因作桃花行被推为社长。这是诗外在用意,从诗本身内容来看:花开人懒无心妆扮,花盛人瘦空闺依旧,花如人泪泣血哀愁,花落人亡月痕空留。这固然写出黛玉伤春而自伤,桃花开落不过一春,诗这一意蕴与湘云结社意愿正相背。也隐含着桃花社存在之短暂。
而诗中所流露出缠绕的哀愁,绵长的思绪与热烈的情感与李纨内在截然不同。不同的人看上去有着类似处境但个人之间感受想法却有着巨大差异。因此曹所关注是每个个体的存在,从她们天性处境才情去理解她们,同时又有一个自己价值判断,不含糊于是非善恶,这是曹人生境界之高洁。
这首桃花行作者确定上让人略费周折之外似另有意味。
宝玉一看便知是黛玉之作,为什么还要问:“你们怎么得来?“这是一个人写不会把自己深隐情感直接说出来。宝琴“笑”是以为宝玉真不知道:“你猜是谁作的“?宝玉“笑”宝琴以为自己真不知道所以自己脱口而出:“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再笑是想糊弄宝玉:“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答连说两个不信。这笑出于对黛玉的了解,告诉宝琴你糊弄不了我。接着宝钗出手帮妹妹,笑宝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援引杜甫诗句以驳宝玉。宝钗高才引来却是宝玉爽朗的笑声:我不仅知其一,宝琴不会作“此伤悼语句”,也知其二只有林妹妹会“作此哀音”。至此宝琴宝钗踢过来皮球,都被宝玉一一挡了回去。于是在众人笑声中结束对话。此处宝玉对黛玉心事之了解为放风筝说出黛玉之心事埋下伏笔,而中间黛玉为宝玉写字担心成为两者桥梁。
众人来到稻香春议定明日即结社之日,当议题时社主黛玉所出之题被宝钗推翻,忽然舅太太来了,这两者一关联妙极,黛玉是一定会被打压下去。过后探春生日,结社改在初五。五,无也。日期刚一定,贾政来信将要回府,接着舅太太来请回访,宝玉黛玉宝钗探春与凤姐五人去了回来之后,宝玉为应付贾政日日写字温书。回访五人之五同样别有深意。
黛玉所结这一社一再受阻,开社之不顺,只是黛玉所言真是不巧了吗?也暗含着黛玉心事之难成。
关于宝玉写字一节可见宝钗与黛玉之差异。宝钗明言贾母前,贾母喜之不尽。黛玉只是暗暗替宝玉着急。宝钗虽替宝玉写了宝玉并不称心,宝钗是在讨贾母欢心还是确实相帮宝玉令人模糊不清,宝钗情感中参杂世俗心机与宝玉是不配的,也为曹不喜欢。所以曹让宝玉并不因此称心。最后让宝玉放了心是紫鹃送来一卷蝇头小楷,蝇头小楷虽字小但很紧密,黛玉对宝玉之情就藏在这密布小楷中。此处小楷之小与宝钗之明言是一个对比,曹公真实心细如发。黛玉才真替宝玉担心。为确定桃花行作者宝玉以语言表达了对黛玉深情与了解。此处黛玉以行动来表示自己对宝玉同样情意。故只有黛玉才是宝玉称心之人。
因贾政回府受阻桃花社终在暮春开社,暮春可不是随意一笔,结社本起于春盛之时,经一等再等 此时已春将归去。按湘云说法春盛结社,这一社将于万物一样生机盎然。如今已是暮春,盛时一过便是凋零,似又在暗示桃花社存在之短暂。
桃花社以湘云《如梦令》诱发大家决议填词咏柳絮。柳絮存在之飘忽即逝,暗喻是众女儿之离散飘零,固然不错。但在此之外因它们所处整本书位置似更另有意蕴。
先看湘云之《如梦令》: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粘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难道是旧日绣花上结成的绒球在飘扬,帘子半卷纷飞柳絮如飘着清香的薄雾,伸出纤纤玉手轻粘飞絮握在手。不让柳絮任意飘散那是为着惜春。而春花落春风去非惜春所能留。鹃啼燕妒我留春住,不过是一场枉然。且停留且停留,双重呼唤,是加强留春之意,同时也加强了不愿让春光匆匆离去的沉重。
这首词独立于后来之词,因此似乎是后来他人所写之词一个总起。而湘云之气魄正当此位置。湘云这词虽写春难留,但更注重其一在于对春光的珍惜。从其词意,是曹借湘云之笔愿众姐妹珍惜青春珍惜在一起短暂而美好时光,也是曹对自己笔下人物一个无奈而美好的祝愿。《如梦令》又名《宴桃源》及《忆仙姿》。桃源当指大观园,仙姿当指众姐妹。事过境迁回忆那些大观园中与自己一起渡过欢乐时光的众姐妹。虽美好却如梦一场,但充满对众姐妹那份“纤手自粘来”的怜惜之情。
再来看探春与宝玉合写的《南柯子》。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管系也难留,一任南北西东各分离!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这首词探春写的上半阙,宝玉写的下半阙。有人认为曹为突出这首词出自两人之手所以不够连贯,但这只是一个表象。关键是这首词写了什么?怎么来写?为什么要两人来写?这点从文本上看是两人才气不足,这不过也是曹外在刻意安排。内在实“别有用心”。
先来看李后主一首《柳枝》:风情渐老渐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青春消散年华老去面对娇艳春光感到阵阵惭愧,可是我的芳魂依然处处能感受到我往日在此游乐的美好时光。多谢那似曾相识飘舞的柳枝,特意垂下如烟迷离的长条在我头上轻轻拂过。这里写出是柳枝的多情。回到这首南柯子,“纤纤”,“络络”写出就是柳条纤细绵密的感情,如此多情柳枝只是空空挂着,白白的垂下来,留不住牵不了那飘零的柳絮,任由柳絮到处纷飞各自零落。由此可看出柳枝当暗指宝玉,而柳絮暗指众姐妹。所以南北西东各分离看似还是写柳絮,写出是众姐妹离散与不幸的命运。曹借探春之笔上阕暗含着宝玉的无奈与众姐妹飘零的命运。下阕出自宝玉之手一词两人写实为曹有意为之,上阕所暗示众姐妹飘零归宿与之对应必是宝玉之心魂。这才是这首词有探春宝玉二人来写的关键。宝玉抽到词牌是蝶恋花,蝶如何恋花?就在宝玉如何来回应众姐妹:落去君休惜。柳絮之飘零是无可奈何自然现象故不必为此觉得可惜。命运注定了众姐妹的不幸,那么愿她们不要为此过于悲伤。这是对柳絮也是对众姐妹的宽慰。飞来我自知。当飘舞柳絮向我飞来我自然是会知道。隐喻当众姐妹魂魄飘然而来时不论是否为了来找我,只要你来了我自然都是知道的。我自知之“自”显出宝玉是多么体贴与多情。指向依然是对众姐妹一片仁厚之爱。
“莺愁蝶倦晚芳时”,莺之愁绪蝶之慵懒皆为春之将归花期将尽之时,隐喻众姐妹为芳华凋零而忧愁。“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即使明年春天鲜花盛开我们再见之时已隔整整一年,可是隔年之花还是今年这一朵吗?早已不是,今年之花落了就永远的落了。隔年期写出众姐妹为自己离去一别永诀的无限哀伤。下阕前两句是宝玉自道,后两句是替姐妹自述。并是对前两句的回应。这首词上下阕言辞确实不连贯,但内在意蕴并未脱节是一脉相承,宝玉的无奈是众姐妹的离散,离散引出是宝玉的牵挂,牵挂引出是众姐妹自述此一别便是永诀的无限哀伤。这种似断实连的笔法实在妙。
再来看黛玉《唐多令》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粉坠,香残皆指柳絮之飘零。百花洲隐西施,燕子楼藏关盼盼。可是无论美艳之西施,坚贞的关盼盼都早已香消玉殒。如粉坠,如香残。而百花洲,燕子楼皆在吴中,吴中是黛玉之故乡,故二人又成黛玉之自喻。
“一团团逐对成毬”,虽化自章自夫杨花词中“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但柳絮相融成毬不过是日常现象,曹这句词也许只是隐含了“才圆却碎”四字,由此才顺利有了下一句“漂泊亦如人命薄”。这是一句反转写法,一般是人命的脆弱比喻柳絮之飘零,可这里以柳絮比作人命,更突出人命的单薄与无依无凭。
“空缱绻,说风流”,曾经缠绵悱恻温柔旖旎只是一场空,往日风行流云一般快乐舒畅的柔情蜜意,都成了他人破愁消闷时的闲话。
草木暗指柳絮,柳絮初上枝头就被风吹走,如此短暂生命让柳絮满怀哀伤,故当初长成年华正好时都已是白头。谁将我舍弃,谁又将我收留,茫茫无依只有我自己叹息我一生的哀愁。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东风岂是可嫁之物,嫁与东风唯有随风飘荡,如此不幸命运,春天却丝毫不在意,任凭你零落成泥,你怎还忍心在这尘世停留?
心中哀愁之深重直到人愿为之自弃,所以众人点头感叹“好固然是好”,“太作悲了”。 《唐多令》又名《仙宫曲》。黛玉可是绛珠仙子化身,这首词牌名不仅表面上与人物自身相关,同时也意味着这首词来自仙宫并非凡尘所有。这就与后来众人评词定高下有了关联。如何关联且看下文。
下面是宝琴的《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汉苑,指汉代皇家宫苑之长杨宫,内有垂杨数亩故称有限。隋堤,是隋炀帝开通的运河两岸广植杨柳,白居易诗云:绿影一千三百里。故称无穷。零星,点缀,写出是柳絮飘舞在不同地点给人感受。这两句用意在于不论何等环境都是繁华易逝,风光难在。
于是就有“三春事业付东风”,三春为初春仲春暮春,也就是指整个春天。这一整个与前两句大小环境包容形成语意上连贯。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季节,也常暗指人生最美好青春年华。这里三春当指大观园中所有女孩子对生命美好追求,向往与热情都付与东风,都被东风吹散了。东风,暗指命运多舛,世途险恶。如此三春事业,才有“明月梅花一梦”,明月如霜,光亮如水是怎样皎洁的美;月下幽幽倩影,暗香浮动又是怎样娇艳的芬芳。如此双重美好交织在一起,暗含一切美都只是短短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这两句可与苏东坡咏杨花之《水龙吟》中“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对勘。此花便是柳絮。落红指所有春花。不怨柳絮飞尽,只恨西园春花也都凋零。苏这两句词取意屈原“哀众芳之芜秽”。宝琴写出正是此意,几处庭院,谁家帘栊,是以反诘语气泛指处处庭院,家家帘栊,引申出是落红无数,香雪满天。在众芳芜秽中才有“江南江北一般同”,江南江北囊括整个大地,没有一处能够逃离。
“偏是离人恨重”,可与苏东坡《水龙吟》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对勘,细细看来,那满天纷飞不是杨花,一点一点都是离人的眼泪。可见这离人有多么悲伤。此处通过前文对整个凋丧零落的描写就为衬托出最后一句离人思绪与愁恨之沉重。这离人当暗指与众姐妹离散的宝玉。
《西江月》出自李白:“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江月年年只相似,至今吴宫何在?佳人何在?暗喻大观园之荒芜,众姐妹之离散。众人对这首词评语是“到底他的声壮”,很是恰当,因为整首词几乎都在写整体的衰落。“几处”“谁家”两句最妙,为什么妙?上阕是直接叙述因此所谓声壮不明显,当下阕以这两个词用反诘语气领起时声调一下子有了力量有了气魄。
湘云写出是对青春美好珍惜,就因为众姐妹离散衰亡之匆匆。这是探春的伤叹,与之回应是宝玉的心魂。接着是黛玉为个人命运感到深重的哀愁,与黛玉一般沉重是宝玉,宝玉沉重愁恨是为着所有离去的姐妹。也是对“隔年期”永诀的哀愁的回应。这首词正因出自宝琴这位大观园外之人离人指向宝玉才恰如其分。最后是宝钗《临江仙》。宝钗要与众不同,不落于把柳絮写成衰败的俗套,并且宝钗为自己别出新意笑道“我先瞧完你们的,再看我的。”最后可是压轴,压轴是最好的戏,可见宝钗笑中这番得意,犹如临江之仙。可是《临江仙》又名《庭院深深》。在众芳芜秽中这一词牌名使词内容该另有一番意蕴在其中。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白玉堂前春解舞”白玉富贵人家之物,白玉堂当是富贵豪门才有处所。白玉堂可暗指贾府。春解舞,春了解柳絮展现各种姿态,对应宝钗另一层意思又是什么呢?宝钗懂得迎合贾府高层贾母等人各种想法。这是宝钗对自己自道自赞。如果黛玉之“春不管”之春别有深意,那与春解舞之春该是同一喻意。
“东风卷得均匀”,是“春解舞”之由来。均匀,为“舞姿优美,匀称有度”。宝钗这样美的姿态源自东风吹卷。东风什么意思?本意是春天的风来自东方一目了然。可是社会环境和观念以自身利益至上形成的流俗风气如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曲意逢迎等可谓是东风另一层意思。宝钞不仅深受这样环境影响且深得此道,又受过书香熏染此点不比凤姐,故尔他给人感受在这方面既得体又不露声色。所以均匀两字既写出柳絮也写出宝钗自身特色。因此湘云笑赞:“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相对黛玉菱角分明是卷不得匀不了,细细体会卷字,微妙之极。柳絮被卷是不得已,而人被卷有人如物而非人之嫌。可见曹不仅写出世相常态,笔法中看似对宝钗赞赏实存暗讽之意。
“蜂团蝶阵乱纷纷”,这是写春意繁盛热闹。“蜂团蝶阵”写蜂蝶众多成群飞舞。关于蜂蝶与需与李义山《二月二日》中两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对勘,才见其中意味。
花蕊纤细如须,柳叶细长如眼初展。在这初春之时,花与柳都各自无心的展现着恼人的可爱,而紫蝶黄蜂也随明媚春光飘飞起舞,以全生命本能寻索着自己的向往。叶嘉莹先生说:这是诗人一片缱绻的芳心。所以李义山诗中蝶与蜂是作者自身生命热情的借喻。且用紫黄来形容不仅写出色彩明艳更有一份多情蕴含其中。由此再来看宝钗之“蜂团蝶阵乱纷纷”,其中蝶蜂,对于春色我们感到没有情感投入,仅仅让人看到一片热闹,且“团”与“阵”结合“乱纷纷”给人只有闹哄哄的感觉。如果义山诗中蜂蝶是自喻,那么这句词中蜂蝶或指贾府中那些不干净之人。“乱”字按秦观《望海潮》“乱分春色到人家”之乱有众多之意,除此之外,乱在此也可从其本意无秩序看就另有不长久之意。
“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这两句把部分柳絮说好了,有多少柳絮随水而逝?难道都必然萎落于尘土?那朵不随水而逝,不萎落尘土的柳絮会是谁呢?当然是宝钗自己,众人都如柳絮零落,宝钗作为不落的柳絮看似又巧妙赞赏了自我,但这两句承“乱纷纷”而来,不长久之意已埋其中,因此这两句就有了反讽意味,似乎曹又在问“真如此吗?”当贾府所有不干净之人都衰败了,众姐妹也都凋零,你如何能幸免?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柳树上悬着千万条柳枝,只是眼看着柳絮随风聚散飘落却并不为之动容。曹雪芹的“万缕千丝”依然在暗喻宝钗或亦可指宝钗自喻。这两句与黛玉《唐多令》中“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对勘可有更深理解。知愁可见黛玉之多情,白头可见黛玉内心之热烈与缠绵。再与“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管系也难留,”对勘,宝玉的千丝万缕充满了多情的哀伤。宝钗的“万缕千丝”只是看起来热闹,而一个“终”字显出内在多么冷而无情。这两句意思是承接前两句宝钗作为不落的柳絮这一内在含义而来,古诗十九首中有诗云:“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不要笑那初长成的柳絮无依无凭随风飘荡,只要常常借助利于我的风向,风便能送我飞上云天。这是宝钗借飞上天的柳絮以自喻,亦可见其得意之相。可其中却暗含着见风使舵的贬意。
整首词宝钗以反转笔法确实把柳絮写好了,而曹又句句将暗讽藏其中,使其真正意味恰与宝钗相反。曹用这首词写出了宝钗性情中的冷漠,乖巧与深藏重重心机。
这首词被众人评为“尊”,但全是尘腐气,而黛玉的《唐多令》这首来自仙宫之曲词却成为次之。曹怎甘心将这至尊给了宝钗?要知曹雪芹真实意图,还要看曹如何写下文。
众人评品完词作,“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宝钗刚夺魁,李纨话语未尽曹就急不可耐窗外发出“窗屉子倒了”的声响,这固然是因为有个大风筝落在了竹梢上,可这声响承接是宝钗《临江仙》刚得众词之尊,曹却让其倒了。那真正夺魁该是谁呢?当是黛玉莫属。这不仅体现曹笔法之妙,也见其看上去赞宝钗实则喜黛之意,更由此呈现是曹在价值观上是非分明,即对生命美好多情的肯定,又对机心无情的否定。
再来看这个落在竹梢上是什么样风筝?一个大蝴蝶风筝,什么意思?在红楼姐妹中谁与蝴蝶相关,二十七回宝钗扑蝶可是红楼中有名场景。既然这大蝴蝶关联着宝钗,那么宝钗词中“几曾随流水,岂必萎芳尘”不过是一场枉然;“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无根大蝴蝶没上青云却落在竹梢上可见这也只是自己一厢情愿。
可是曹为什么让大蝴蝶落在竹梢上?是那里刚有片竹林所以落在竹梢上,固可备一说,可曹公高妙才华实在没那么笨。这里需从竹子特性来看才见曹笔法之深微。竹子特性就是空心。当竹子,空心,大蝴蝶关联上,竹子借指谁呢?自然清楚是宝玉经霜不凋清新高洁。可空心有怎讲?这要从宝玉看到风筝说了什么“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的,拿下来给她送过去吧。”嫣红,是贾赦娶鸳鸯不成从外面买来一个侍妾,将宝钗与嫣红用大蝴蝶连上,显然有暗讽宝钗之意。但宝玉这句话重要还不在这里,与空心竹相应是宝玉对宝钗之无心,为体现这一点所以曹公让宝玉说:“给他送过去吧。”接着是紫鹃不肯,探春圆场。曹为什么让紫鹃出来说不肯?其一见行文曲折也是未放先缩的笔法,其二曹公妙趣自在其中且看下文。先谈圆场为什么是探春?湘云胸怀开阔不会计较,宝钗不管是非也不愿得罪黛玉,李纨不管闲事,宝琴府外人更不会说,黛玉偏爱自己丫头由他去,只有探春心直口快且明辨精细,这也是她能助李纨替凤姐管理贾府重要因素,又在身份上与黛玉不相上下,回访舅家与凤姐同去四人中有此二人。因此唯有探春出来说话才合适。
紫鹃听了探春之言,把风筝给了小丫头叫她“赶着”送出去。紫鹃可是黛玉贴身大丫头,这里“赶着”二字,明言紫鹃暗指黛玉,谁愿意自己所爱之人被人粘着,这是曹替黛玉写出其急切心情。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宝玉对钗黛的取舍,曹在钗黛上的喜厌。
有大蝴蝶风筝引出大家一起放风筝玩,放风筝作为这一回收尾,曹在行文上也是一波三折,满含隐喻。
探春所放软翅子大凤凰有宝琴点出,且与宝钗做了一个比较,“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那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大凤凰出现在大蝴蝶之后,宝琴这一点当别有深意,而这一句话也只有宝琴说出才恰当。因为自家人说出彼此不好才没关系。大凤凰最早放上天,经过众人陆续放飞最后才又回到已上天的大凤凰,这时另一只大凤凰飞来与探春的绞在一起,两只大凤凰正不可开交,又飞来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着响鞭。三个绞在一处飘飘摇摇都去了。这当然是暗喻探春远嫁异国他乡。探春之所以好过宝钗,探春虽远嫁但真成了王妃上了青天,且是成双结对。这自然是要比落在空心竹上大蝴蝶好多了。
接着写宝玉,宝玉的大鱼让晴雯放走了,大鱼的滑溜写出是晴雯的机灵与有趣。大螃蟹给了三爷贾环,贾环真是任性愚蠢横行霸道。宝琴放了一大红蝙蝠,也许将来是有福之人。宝钗放了七个大雁,大雁南来北往,哪里温暖往哪里飞,正适合宝钗性向。最后宝玉将林大娘送来一个十分精致美人放上了天,林大娘家的这个精致美人该姓林吧!起初宝玉放不起来,那是黛玉真舍不得离开宝玉,但该走总要走无法强留,黛玉指点过宝玉让自己飞上了天也许其中有暗含黛玉魂归离恨天之意。
很奇怪黛玉放什么我们不知道,只听到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不忍什么?李纨不知道,所知道只在放晦气常识上。紫鹃因为了解黛玉更误会黛玉:我们姐姐越发小气了。这也只是众人知道常识。当紫鹃铰断丝线寸丝不留,风筝飘飘摇摇,有鸡蛋大小,到一点星星,再展眼不见了。众人仰面只是斜着眼睛看都只觉有趣时,宝玉超越了众人趣味说出了同样别与众人之黛玉的不忍,“可惜不知落在哪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的了正好,若是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宝玉字不够黛玉没有明言相助默默给补齐了,黛玉这份心意这里宝玉给了回应。两人都没有把话说出来心却是相通,也许是因为木石前盟能让人心有灵犀不点自通。更可能是二人在天性气质上有某种难以言说默契。从宝玉所说出黛玉不忍,可见黛玉说时的笑是带着淡淡苦涩味道。与宝钗笑中那份得意形成鲜明对比。
,这时宝玉也放了自己的,却是为着和黛玉作伴,“教他两个做伴儿吧”到哪里去做伴?天上,多么妙,那可是木石前盟之所啊!又由于黛玉放什么我们不知道,才是到天上做伴侣这层喻意若隐若现,这又是曹不写之写的微妙。
与探春相关三个大风筝飘摇远去,虽飞在天上落实却是在人间众人拍手上,接着大家哄然一笑说:“倒有趣,可不知那喜字是谁家的,特促狭了些。”这里一个喜字结上文,更为引出下文。回应这喜字只有黛玉和宝钗不觉曹公笔法真是意味深长吗?二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黛玉只是说了她的感受:“我的风筝也放了,我也乏了,我也要歇歇去了。”宝钗是要大家皆放了好散。黛玉是接连三个我,我放我乏我歇,且一个比一个严重,似有种渐渐浓的化不开的焦忧涌起在心头,这一点形式上与此回开篇三个大丫头情形一个比一个严重有了回应。曹公章法结构多么妙!宝钗最终是散了,且并未对散有异样感觉,此处再显钗黛之差异。从回初三个大丫头越来越严重状况暗示贾府的衰败,到回末黛之歇,钗之散,究竟有何关联?书断了难以说清。
此回收尾还另有一特色,从哄然一笑到大家都散,行文转接非常之快,这恰是热闹转眼消散的一个隐喻。其中有人生之苦短与无常,如黛之歇,钗之散。这让人想起湘云《如梦令》,要大家珍惜短暂的韶华。而曹或恰是对人生苦短,人生无常的深刻体认才从生命应然高度一再提醒读者即使人生如此,生命亦不可无是非善恶之辩,也仍应有对美好追求与持守,同时也莫辜负所拥有的美好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