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中找到一处明室,让光洒进来
再次提笔在豆瓣记录,已经是一年半之后。过去一年过得不算好,但也足够有意义。
总以为自己能够避开一些“世俗”的困难,觉得自己不会是那个受影响的人。到最后真的经历到了,虽然当下有一点落寞,但回头看也觉得是上天冥冥之中在保护自己,以及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在。
把2023的年终总结贴在这里,希望之后也能时时回看,提醒自己别忘记这股力量。
以下是正文:
没错没错,成功拖延到了年更。但不怪自己,因为过去的变化总是在意料之外,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去接受并适应。
翻看去年此时的文章,的确在理。但,也就像之前说的,没有个体的真实体会的话,一切信条和准则都变得不太有参考意义。
虽然想要平稳,却总是七上八下。想要建立自己的节奏,也想要找到自我,却还是不断被打破再重建。即便如此还是跟自己说,没关系,没关系,接受错综复杂,把它亲手解开。
将过去一年的感受和经历总结为五个板块:一些learnings, 一些自救方法,一些子弹正中眉心的时刻, 一些感到踏实的时刻,最后是一些新的信念。
未来也会常常回看,希望不仅帮到我自己,也能帮到同样想要建立生活和自我系统,却被干扰到的人。
一些learnings:
外部越动荡,内里越要稳固。一切看似稳健的基底都变得不堪一击,在这个时候,只有自身感受是最真实敏锐的。不再找理由或借口,接受所有的发生。
1. 不怕失去,就像树不怕叶子掉落 - 魏如萱
接受落叶更替,接受一切都要走。

2. 允许灰色地带的存在。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虽然早就听闻,但不曾身处冲突中的话,总是不能感同身受。
3.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 - 道德经
4. 学会课题分离。
不让自己沉浸于他人的困惑中,哪怕看似与你有关。
5. 直觉会保护你,相信它。
甚至凌驾于缜密的逻辑思考之上。
不用怕当下的困顿和迷惑,体验过后都是答案,不如先跳进去感受。
6. 接受不断地打破再重建,才是进化的过程。
别怕疼。
一些自救方法:
1. 断舍离。
主要分为物品、情绪和关系。
记得在最混乱的时刻,唯一有力气做的是开始扫除,把家里不用的东西扔掉,不常用的就放进仓库。所有物品触手可得,不会话太多时间思考哪件东西放在哪里。
关系上的杂乱交织也进行简单清理,课题分离,设立边界,为自己制造足够的情绪空间。
一切消耗自己的都要走。
情绪不用断,但可以暂时分离。能够看着它来,并与之和平共处。花了两年时间学习内观,终于在今年有了一些突破。
2. 保持发自内心热爱的事情,持续去做。
心流是第一要义,无需多言!
3. 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先放纵自己一会儿,再去想方法。
“无为”也是一种幸福。
4. 学会借力,找到几个坚固的安全锚点,并靠它们拉住自己。
来到新环境,我总是习惯找到一些安全区,比如一个可靠的人、一个适合自己呆着的角落、一个做了就会觉得开心满足的习惯。
锚点的定义宽广无边界,但在我这的统一标准是能感到安全、放松、舒适。
可能很困难,也可能很简单。
其次是降低标准,锚点不必坚不可摧,也不一定有太强的持续性,只要在此时此刻是坚不可破的,能被依靠的,就可以了。
在这段无力的时间里依靠这几个锚点渡过,比自己颤颤巍巍地过独木桥要轻松许多。
学会聪明地借力,在照料自己这件事情上也是成立的。
一些子弹正中眉心的时刻:
那天在记事本写下,这十几年的生活,仿佛是一场没有cheat sheet的开卷考试,答案早就写在之前听过看过走过的一切事物里,只是藏的有点深。或是翻到那一页,却也不知道这就是答案了。
1. 早已看到过一些鲜活和真实,只是被后来的我遗忘了。
十几岁出头开始看一些似懂非懂的电影,其中一个乐此不疲的类别是台湾文艺电影。
偶尔觉得自己对一些文化的理解和审美的塑造,受到这类电影的影响很大。它成为一个支点,带我延伸到书籍、音乐、戏剧的各个维度。
在那个年代,对一些演员的名字还不太熟悉。被画面和配乐吸引,对故事本身的感触还不在同一个频道。
桂纶镁和林辰唏在<第36个故事>里开咖啡馆,跟客人交换人生故事;当年还不是顾里的郭采洁在<一页台北>里在诚品书店打工,碰到感兴趣的人就一起跑遍台北大街小巷;刚出道没多久的柯佳嬿和张榕容在<渺渺>里有另一种情感的表达;明明已经快三十却还是少年感十足的彭于晏和陈意涵用手语在<听说>里交朋友;24岁的赵又廷初出茅庐,在<艋舺>里演绎黑帮兄弟情的羁绊。


偶尔重看一些片段,发现不少新奇的演绎和感触,跟现实生活的片段重合,是之后再也没有见过的场景。随后新建了一个叫做old soul的歌单,的确也很符合我本人。把听过的配乐再重新收集起来,发现很多答案早就藏在词里。
要说共鸣的话,大概是雷光夏在<第36个故事>做的插曲里唱道,“给我我想要的生活“,也可能是”答案紧紧拥抱我”。或者是当时还叫张悬的安溥,在<艋舺>里唱”平安拥抱了感动“。
2. 小时候建立的信仰,还是会跟随到未来。
十几年前开始喜欢的乐队,到今年也变成老偶像。
有一阵子因为地区的限制看不了现场,也觉得他们逐渐淡出自己的生活,一些印象开始模糊。可当今年再次有机会看到现场,我重新了解到被鼓动的力量迸发而上,正如以前感受到的一样,无与伦比。
其实以前很少体会“常看常新”的感觉,只觉得熟悉、安心。可是当成长到能与歌词的含义并行,再次戴上耳机从头到尾仔细听一遍,一些灵光乍现、醍醐灌顶的时刻就这样发生:“哈,原来是这个意思。不愧是他们。”
于是接着往下挖掘、探索背后的灵感和意图。在这个过程中越发明白强大内核的组成部分,越发感到信念被显化的力量。
也在这个时刻,理解了信仰的重要性。它能救人命诶!

3. 回看过往的心情记录,以第三者视角看清历史事件与心境之间的关系。
去年开始在flomo随意记录感受,对应到不同的时间线,甚至感叹自己是不是神算手,发现很多事情的答案果然就写在直觉里。持续记录的好处在此体现。
一些踏实感的来源:
1. 有效沟通的方法,有时候只是讲大实话这么简单而已。
目前需要的沟通,基本归于和这几大类人:父母,朋友,工作伙伴,日常生活接触到的陌生人。
以往因为各种原因,有很多想法不愿表露或羞于启齿,或是要在脑中构思多个版本的说辞,并演练各种版本的应答。
但与其将想法吞下去,如果直接抛出来反问对方的时候,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例如,会得到回应说“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早说嘛。”;或是,对方其实也有同样的困惑,最后变成一条船上的人,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总之,大多不太会是脑中演练的那个坏的结局。
今年最大的改变,是扔掉一些顾虑和困顿,大胆真诚地表达真实的自己。

在爸爸的书柜里找到一些精神食粮
2. 不吝啬表达感谢,一定会有回馈。
为了拯救破碎的身体,成为医院的常客。与医生的沟通和相处之道也是一门学问,在一个满是怨气和焦灼的科室,医生的态度难免有点“甩手掌柜”,赶快解决完问题就拜拜,的确容不下更多的情绪和额外的疑问。于是转而投奔另一个相关科室,但病患和医生的情绪压力不那么大。
果然有效。医生耐心听完症状,立刻开了当天就能做的检查,结果当下就能从电脑端看到,问诊检查分析一气呵成,随即开了周期性的疗程。内心感激无以言表,还是说了几次多谢医生。
接下来一周例行去两次医院,做治疗的医生姐姐看上去年龄相仿(说不定是妹妹)。因为需要跟病患做解释说明,所以沟通起来有方法,耐心细致,让人听得进去,给人巨大的安心感。每次结束我都看着她说谢谢,也会提出我对身体上的担忧。不论她脚步再忙,一定都会回应我。一个月后她告诉我她要转去病房了,不再继续为我做治疗。在离开前把我介绍给了下一位医生,同时把记录好的数据和指标交接给对方,再给我留一份档。
复诊的时候,医生问我有没有好转。苦笑回只是心理上感觉好一些。“其实我还是很担心,不知道该做什么才会真的有好转。”我如实表达担忧。
她笑,问了几个问题,再上手检查。身体本能的反应是最诚实的。
她点头道,还是有帮助,继续下一个疗程,慢慢来别灰心。
3. 跳脱出去看到生活的一百种方式,处处都是路。
去大理“朝圣”,裸辞来咖啡店打工的同行人踏实通透,从香港来旅居的姐姐云淡风轻,享受跟陌生人相识后的奇遇记。
做私厨的几位主理人,都经历了不同的风声水起,大理成为可以安住的避风港,连接上有好奇心的人们。
在喜洲了解到洲咖啡和有蕨,惊喜地发现真的有人在践行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在地文化和可持续生活的概念在这片土地发光。







4. 在新加坡,毫不费力地感受线上与线下的无缝连接。
随着当地人的路线,深刻感受新加坡的干净和秩序感,社区之间的紧密连接,新旧结合的多元。

National Gallery

City Hall, 两边的通道是展览和餐厅
非常亲子友好

新加坡随处可见的政府组屋,
格局几乎一致。

住处旁的老牌商厦,
内部是素食者/健康饮食的天堂。
几乎每天都去光顾。
- 独自一人看演出,隔壁的夫妻问我从哪里买的票。答是小红书的转票,又被对方的好奇心驱使,开始展开科普什么是小红书及其生态之强大。后又聊到此行的目的,两人睁大眼睛大赞勇气可嘉。心想原来自以为稀疏平常的事,还是会被人觉得奇妙。结束后轻松道别,步伐轻盈。
- 因为太喜欢这股沉静平和感,五天内去了两次的国家图书馆。

- 新加坡图书馆10层的活动,请摄影者们把自己拍的照片洗出来悬挂,参观者可以随意挑两张喜欢的带走, 同时要写一张thank you note代替照片的空位,也可以留下自己的联络方式。选了一张光影感的机场图和第一个拍照的建筑(金沙酒店),随即连接上两位摄影师,也收到真挚的回复。

- 偶然在instagram刷到Dearborn,发现是在纽约Nomad工作过的主厨,来到新加坡开起社区小店。认真做好两个品类(granola和sourdough)。在离开当天特意光顾,本想买回一袋Granola当早餐,却被告知售罄且无法网购。在一旁工作的主厨听到我当晚要离开,折回来告诉我可以把店里剩余的granola装在罐子里让我带走。

在IG tag到的每一个店家都会予以回应:


5. 极致幸福的时刻,是本自具足。
独自一人做了不少事。一方面是腾不出空间来给外界,另一方面需要足够安静的独处时间来回血。这次不觉得孤独,因为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能真正好好观察周遭事物,让感知力回来。
距离上一次独自旅行过去三年半了,回国后的三年里,居然没有一天是留给旅行的。年末的出行,再次感受到一些极致的、只存在于我自己的、无人知晓的快乐。

在牛车水下车,被一场暴雨困在公交站

一些信念:
1. 要一次又一次的,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
2. 看见自我,Bring out authenticity。要本真,才能有力量。
“凝视黑暗的时候,记得了自己的名字” - <明室>
“虽然科技始于人性,可是我要真实的你” - <轻功>
3. Letting go, gently. Embrace your real treasures.
允许紧握不放的事物任其流动后,终于感受到真正的一身轻松。
"双手放开,让恐惧的冬天变成平安" - <你说>
4. 时刻记得自己有选择。没有任何人能打破自己内心的平静。
5. 选择大于努力,信念大于选择 - 七七
今年不祝福自己和身边人越来越好,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变得更像自己本来的样子,更好地,迎接、接纳并拥抱本真的自我。
当然希望痛苦的部分少一些啦,但,即便有,也能勇敢面对,不畏惧痛苦。
因为不是只有顺遂才值得庆祝,不是只有结果才值得褒奖,给过程也赋予能量,相信自己有渡过一切的能力。
不论结果如何,Transcendence awaits. Silver lining ahead.
P.S. 定期写感谢日记,亲测是一个非常能激活生活信念的方式。
2023年度总结,在这里要深深地感谢:
爸爸妈妈,柳老师,Qing,Wenchao,十三年老偶像,互联网精神领袖们,Live my life工作坊的大家,线上连接到的同频人们,线下重新连接的老友们。
谢谢你们愿意慷慨地接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