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斯瓦米·辨喜《行动瑜伽》札记
在最痛苦最难受几乎没有任何愿力和行动力的时候,lin让我读读行动瑜伽、业瑜伽,不要把一切都停留在大脑里折磨。不执着结果,不执着原因,不执着解释,不要太在乎自己的真心是否被好好对待和看见,全身心投入过程就好,感情、工作、事业都是如此。我去读了,看得很慢很慢,那些日子里,集中注意力看书对我来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过往一切皆成混沌,在我的大脑中激烈地撕裂重组,但我反反复复逼着自己从混沌中抢夺出一点专注力去读,终于把它读完了。现在再看,这本书很薄很小,根本用不着当初那么长的时间,但这本书也很厚很大,或许我要用一生来阅读、思考、实践、消化、了悟。
1、痛苦与快乐
在印度的灵性文化中,任何带业的行为都构成灵性的障碍,都是苦。不但负面的、消极的、痛苦的事是苦,而且正面的、积极的快乐的事也是苦。(憨山:“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苦乐两种思想都是“载苦之障”,因为根据瑜伽士的说法,就长远来看它们都导致痛苦。所有自感官而来的快乐最终都将带来痛苦。因为任何欢愉只会令我们更加饥渴,苦痛是必然的结果。
欢愉和快乐终有尽头。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便是以获得快乐为目标。世界上的所有苦难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愚蠢地以为“快乐”就是人生奋斗的理想。经年累月之后,人们就会发现,他们应当精进趋步的目标并非快乐,而是知识。就此而言,痛苦与快乐都是伟大的导师,我们从恶中所获的,丝毫不亚于自善中所得的。快乐与痛苦在经过人们的灵魂时会在其上留下不同的印迹,这些烙印在人的身上联结积淀下来,便是所谓的人的“品格”。任何人的品格,若加以细究,便知它无非是人的秉性之集合,即人的心智禀赋之总和;而且你会发觉,痛苦与快乐在塑造品格时是同等重要的因素,善与恶在铸就品格方面的作用也是如此。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痛苦比快乐更能令人获得教益。若是细勘深究这个世界所产生的种种伟大人格,我敢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发现——比之快乐,痛苦能教会我们更多;比之富裕,贫穷能教给我们更多;比之赞美,打击更会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之火。
2、执与不执
痛苦来自执着,而非行动。
行动专注而强烈,内心不执而安稳,并且是“无动机的行动”,这样看似矛盾的行动瑜伽很容易给人造成一些误解,以为其心肠铁硬无情。辨喜说:“要‘不执’,让事情自然发生,让大脑关注行动,健行不息,但不要让涟漪征服你的心绪。
弃下内在的所有欲想,不被执着和潜藏的印迹所束缚,然后在世上可行诸事。
庄子也曾在《山木》中提及一个“虚舟行世,恶声不随”的寓言;耶稣也说,要像一个过客,把世界当作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搭建自我的家园;印度圣人罗摩克里希那还曾说过一个重要的比喻,其大意是说:人在世上行过应该如一艘海船越过大洋,安全,沉稳。船在水中,但是水不能入船,否则船会倾覆。而人的生命也一样,你可以进入这个世界,但不可让世界进入你。如果把空空的心填满,那就危险了。
当你获得不执的感觉时,你才真正独立于善恶之外。只是因为自私,才产生了善与恶的分别。这一点虽然非常难以理解,但终有一日你会懂得:宇宙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控制你,除非你允许它行使这种力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控制人的“自我”(Self),除非“自我”变得愚蠢并失去独立性。所以,借着“不执”,你就可以克服并拒斥任何左右你的任何力量。
如果别人的一件精美画作被烧掉,人们一般不会感到痛苦;但是,若被烧毁的画是他自己的,则会痛苦不已。都是精美的画作,也许还都源自同一个人的手笔,但人在一种情况下深感痛苦,而在另一种情况中却毫无感觉。为什么?其原因就在于:在一种情况下,他把自己认同于这幅画作;而在另一种情形里,他却没有把自己认同于这幅画作。正是这种“我和我的”之观念,导致了所有的痛苦。自私伴随着占有的观念而来,而自私必会招致痛苦。每一个自私的行动和自私的想法,都会使我们执着于某一事物,于是我们立即成为奴隶。
“不执”并不意味着任何与我们外在身体相关的事物,它全然发生在内心之中。“我和我的”之锁链,就在内心之中。
3、爱
除非拥有自由,否则爱很难产生。处于奴役中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爱。真正的爱,不论对于爱者或被爱者,都绝不可能令其感到痛苦。
真正的爱会让我们不执。
我们不应当憎恨任何人。这个世界永远是善与恶的混合体。我们的责任是去同情弱者,甚至去爱那些罪人。
4、知识
知识,原本就潜在于人的内心之中。没有任何知识源自外界,所有的知识都源于内心。
你自己的心意之中,有着关于宇宙的无限知识。外部世界纯然是一个提示、一个契机,它促使你去细察你自己的心意,但你的研究对象,却总是你自己的心意。
我们的泪水与微笑、我们的快乐与悲伤、我们的哭泣与欢笑、我们的诅咒与祝福、我们的赞美与谴责——即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只要我们深入地静观我们自己便会发现,它们都是在种种外力的击打之下从我们的内心涌出的。
5、行动
是我们的业或行动,决定了我们的应得之物和我们所能吸收之物。我们之所是,全由自己负责,不论我们希望自己将来变成什么模样,我们都有自我造就的力量。如果我们现在之所是,是我们过去行动的结果,那么我们未来想成为什么人,必定由我们现在的行动所造就。
他既能在最为寂静和孤独中发现最为强烈的行动,也能够在最为强烈的行动中发现沙漠般的寂静和孤独。他已经掌握了克制的秘密,已经控制住自己。他可以穿行于现代都市交通繁忙的街道,而其心灵平静如同他隐居于洞穴,没有任何声响可以触及那里;而同时,他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强烈的行动之中。这就是行动瑜伽的理想之境,假如你已经抵达此境,那你就真正掌握了行动的奥秘。
我们必须以各种方式来避免不行动(inactivity)。行动总是意味着抵抗。抵抗精神或身体上的一切邪恶,当你抵抗成功时,宁静将随之而来。“不恨任何人,勿抗恶。”此话说起来十分容易,但是我们知道这在实践中一般意味着什么。
这个世界就像那条蜷曲的狗尾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尽力把它拉直;但是一旦他们松手,它又重新卷缩起来。那么,我们怎么办呢?一个人首先必须懂得不执地行动的要义,那么他便不会陷入疯狂。当我们明白这个世界就如同一条蜷曲的狗尾巴,且永远不会被拉直,我们就不会变得狂热。
只要每个人都能够精勤修习,所有的秘密都隐藏在修习之中。首先你必须听,然后必须想,接着便是修习。每种瑜伽都是如此。你必须首先听它,然后理解它是什么。很多你不理解的事情,通过不断地听和想会逐渐变得明了。人们很难立刻领会一切。毕竟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有赖于你自己。无人能真被另一个人教会,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自己教导自己。外在的教师只能提供建议,旨在唤醒我们内在的老师行动起来并去理解事物。然后通过我们自己的感知力和思考力而使事物对我们变得越来越清晰,使我们意识到关于事物的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自己的灵魂里,而这种意识会发展为强烈的意志力。首先,它是一种感觉,然后会变成一种愿力,这种愿力继而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行动力。这种行动力将穿过我们的每一根血管、每一条神经和每一块肌肉,直至你的整个身体都转变为无私的行动瑜伽的工具,最后必然获得我们所追求的完美的自我牺牲和全然的无私之结果。这种圆满的结果并不依赖任何教条、任何主义或任何信仰。一个人是否为基督徒,或犹太教徒,或外邦人,都无关紧要。你是否无私?这才是关键问题。如果你无私,那么,即使你不曾阅读过任何一部宗教书籍,不曾进过任何一座教堂或者寺庙,你也将是圆满的。即使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们的任何一种瑜伽也可以使人获得圆满,因为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目的。行动瑜伽、智慧瑜伽或者虔信瑜伽,都能够作为达成解脱(Moksha)的直接和独立的手段。“愚者不是智者,他们只知道说行动与哲学有所不同。”而智者知道,虽然二者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它们最终都导向人的圆满这一同一目标。
每个人的生活就如同这股水流。他将卷入漩涡,卷入这个处于时空与因果关系中的世界,并在其中折腾一段时间,喊着“我的父!我的兄弟!我的名誉!我的声望!”等等,最终又从这种漩涡之中摆脱出来,重新获得其最初的自由。整个宇宙就是这样在运行。不管我们是否明白,或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摆脱这个世界的幻梦。人类在这个世界的经验都是为了使自己能够从这个世界的漩涡中摆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