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粤语历史和分类
粤语直接来源于古汉语,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目前粤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
欢迎有兴趣者交流,与粤语(广州话,白话)相关的所有体裁
粤语源于古代华夏的语言,即雅言,是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在这一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
因此,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发展成为胡化成现代的普通话和官话,粤语却更好的继承雅言的原汁原味。
用粤语朗诵古诗歌,依然能朗朗通顺.
但北方的方言,甚至普通话,常常会遇到别扭.
粤语文学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广东戏剧,对白及唱词包含了不少的粤语口语的成分,粤讴、童谣、山歌,及木鱼书等,都有浓厚的广东色彩。
文体方面,清初有以粤语词语入旧体诗形成的作品。晚清时,兴起了三及弟,即同时包含文言,白话及粤方言的文体。在民国初期,一些广东诗人,以粤语入诗,例如廖恩焘的《嬉笑集》、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中的粤语诗等。在七十年代,香港出现了新三及弟,由白话,粤语及英语组成的新文体。而在中国大陆,由于普通话的推行,粤语地位受到影响,但仍产生一些粤语文学作品。如欧阳山的《三家巷》、陈残云的《香飘四季》等。
粤语,英文称Cantonese.(传同的英文称广州是Canton).粵拼:Jyutjyu
流通区域:
中国: 主要在广东大部分地区
广西东南部
香港
澳门
加拿大: 使用人口排在英语,法语之后,为当地第三大语言.
美国: 使用人口排在英语,西班牙语之后,为当地第三大语言.
澳大利亚:使用人口排在英语之后,为当地第二大语言.
东南亚: 粤语在东南亚有广泛的使用人群,在马来西亚影响力非常强.
方言:
粤海方言(Standard Cantonese)
广州话:也称广府话,是粤语的公认标准口音。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
分为以下几类:
南番顺方言:广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组成,所以广州方言其实可以算是南番顺方言的一个特例。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lap]而读[na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yɑ:k]饭”。
罗广方言:分布于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县市。以肇庆话为代表。
虽然所有语音、词汇都在跟广州方言片靠拢,但在语调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语的特色。如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的重读(调值与普通话第四声相近)。几乎无粤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懒音,如所有非【i】元音开头的字,均冠以声母[ng],珂[ngo1],矮[ngai2],亚[ngaa3],爱[ngoi3],恶[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客家人说的客家话受到广府话的音调和词汇的影响和反过来)。当中以锦田话为代表,但这种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纪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四邑方言是指新会、恩平、开平、台山等地的方言,当中以台山话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讲四邑方言(特别是斗门一带),而其它地区则使用香山片粤语。四邑方言和广州话发音相差较大。
高阳方言片
高阳方言主要分布于茂名、化州、高州、信宜、电白、湛江、吴川、阳江、阳春、雷州半岛北部一带。
化州方言片(Huazhounese)
化州话属粤语的次方言,是现今全国最为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化州话古朴,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中原雅语的古音古词古义多,同时又掺合了古代粤西俚语文化,是中原文化与粤西文化融合的结果。化州话使用人口约140万。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主要分布桂东南。以桂东北的贺县至桂南的南宁市、凭祥市为分界线。线的东南主要说粤语,几乎占广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线的西北主要说官话。广西粤语与广州话相近,互能听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广东话区的居民迁入少数民族地区杂居,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粤语等与广州话相异较大的土语。主要包括邕浔粤语,梧州粤语,勾漏粤语以及钦廉粤语。
分类如下:
邕浔粤语(南宁话):与梧州粤语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
梧州粤语(梧州话):与广州话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县大安、丹竹、武林3镇,桂平县城及金田镇,苍梧县城,贺县县城(现贺州)及附近。内部差异很小。以梧州话作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1个,韵母46个。
勾漏粤语(北流话):主要分布在玉林及贵港两地区13个县市(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北流在玉林地区,北流话是勾漏粤语的典型代表,自古以来勾漏地方都属于北流,容县话与北流话最相近,而与玉林话相比北流话更接近广东粤语。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有粤语的其它方言中罕见的b、d浊声母。许多字的韵尾失落,如两读为[lar]。以及词汇也很有特点。与广州话差别较大,操语双方对话沟通交流困难。
钦廉粤语(钦廉话):与邕浔粤语基本相同,内部差异小。主要分布钦州市、合浦县(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灵山县及北海市。
吴川话:分布于广东省吴川市、湛江市。
蛋家话:蛋家是水上广东人的自称。蛋家话又名水上话,普遍通行于两广的水上人家。
清阳话: 主要是分布清远阳山,英德.与广州接近.个别有音差.如"我"则读"哀"音.因以客家人居多.部分音节也与客家话混合.
欢迎有兴趣者交流,与粤语(广州话,白话)相关的所有体裁
粤语源于古代华夏的语言,即雅言,是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在这一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
因此,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发展成为胡化成现代的普通话和官话,粤语却更好的继承雅言的原汁原味。
用粤语朗诵古诗歌,依然能朗朗通顺.
但北方的方言,甚至普通话,常常会遇到别扭.
粤语文学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广东戏剧,对白及唱词包含了不少的粤语口语的成分,粤讴、童谣、山歌,及木鱼书等,都有浓厚的广东色彩。
文体方面,清初有以粤语词语入旧体诗形成的作品。晚清时,兴起了三及弟,即同时包含文言,白话及粤方言的文体。在民国初期,一些广东诗人,以粤语入诗,例如廖恩焘的《嬉笑集》、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中的粤语诗等。在七十年代,香港出现了新三及弟,由白话,粤语及英语组成的新文体。而在中国大陆,由于普通话的推行,粤语地位受到影响,但仍产生一些粤语文学作品。如欧阳山的《三家巷》、陈残云的《香飘四季》等。
粤语,英文称Cantonese.(传同的英文称广州是Canton).粵拼:Jyutjyu
流通区域:
中国: 主要在广东大部分地区
广西东南部
香港
澳门
加拿大: 使用人口排在英语,法语之后,为当地第三大语言.
美国: 使用人口排在英语,西班牙语之后,为当地第三大语言.
澳大利亚:使用人口排在英语之后,为当地第二大语言.
东南亚: 粤语在东南亚有广泛的使用人群,在马来西亚影响力非常强.
方言:
粤海方言(Standard Cantonese)
广州话:也称广府话,是粤语的公认标准口音。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
分为以下几类:
南番顺方言:广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组成,所以广州方言其实可以算是南番顺方言的一个特例。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lap]而读[na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yɑ:k]饭”。
罗广方言:分布于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县市。以肇庆话为代表。
虽然所有语音、词汇都在跟广州方言片靠拢,但在语调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语的特色。如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的重读(调值与普通话第四声相近)。几乎无粤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懒音,如所有非【i】元音开头的字,均冠以声母[ng],珂[ngo1],矮[ngai2],亚[ngaa3],爱[ngoi3],恶[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客家人说的客家话受到广府话的音调和词汇的影响和反过来)。当中以锦田话为代表,但这种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纪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四邑方言是指新会、恩平、开平、台山等地的方言,当中以台山话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讲四邑方言(特别是斗门一带),而其它地区则使用香山片粤语。四邑方言和广州话发音相差较大。
高阳方言片
高阳方言主要分布于茂名、化州、高州、信宜、电白、湛江、吴川、阳江、阳春、雷州半岛北部一带。
化州方言片(Huazhounese)
化州话属粤语的次方言,是现今全国最为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化州话古朴,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中原雅语的古音古词古义多,同时又掺合了古代粤西俚语文化,是中原文化与粤西文化融合的结果。化州话使用人口约140万。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主要分布桂东南。以桂东北的贺县至桂南的南宁市、凭祥市为分界线。线的东南主要说粤语,几乎占广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线的西北主要说官话。广西粤语与广州话相近,互能听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广东话区的居民迁入少数民族地区杂居,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粤语等与广州话相异较大的土语。主要包括邕浔粤语,梧州粤语,勾漏粤语以及钦廉粤语。
分类如下:
邕浔粤语(南宁话):与梧州粤语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
梧州粤语(梧州话):与广州话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县大安、丹竹、武林3镇,桂平县城及金田镇,苍梧县城,贺县县城(现贺州)及附近。内部差异很小。以梧州话作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1个,韵母46个。
勾漏粤语(北流话):主要分布在玉林及贵港两地区13个县市(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北流在玉林地区,北流话是勾漏粤语的典型代表,自古以来勾漏地方都属于北流,容县话与北流话最相近,而与玉林话相比北流话更接近广东粤语。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有粤语的其它方言中罕见的b、d浊声母。许多字的韵尾失落,如两读为[lar]。以及词汇也很有特点。与广州话差别较大,操语双方对话沟通交流困难。
钦廉粤语(钦廉话):与邕浔粤语基本相同,内部差异小。主要分布钦州市、合浦县(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灵山县及北海市。
吴川话:分布于广东省吴川市、湛江市。
蛋家话:蛋家是水上广东人的自称。蛋家话又名水上话,普遍通行于两广的水上人家。
清阳话: 主要是分布清远阳山,英德.与广州接近.个别有音差.如"我"则读"哀"音.因以客家人居多.部分音节也与客家话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