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认知——2024012601
近年来,平均一集3分钟、爽点非常密集的微短剧,成为许多年轻打工者的“电子榨菜”,他们有的“上头”,有的吐槽,还有人为此开通平台付费,在其中体验虚拟人生。商业霸总与灰姑娘的甜宠之爱、当代绝望主妇的华丽蜕变、古代痛如刀割的深情虐恋……通勤路上、洗澡时、睡觉前,几乎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忍不住点开平台上的短剧一顿刷,各种题材均有涉及。短剧是描绘普通人在生活中期待的一些东西,把细微处无限放大,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很有网感,也很解压。微短剧演员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拍出爆款。是体验圆梦的过程,重在学习一些拍摄技能。上了一天班回到家,什么有深度的电影、电视剧都看不下去,这种微短剧三五分钟就能带来一个爽点,就好像能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受的委屈代入进去,特别解压。正因为微短剧的剧情不需要动脑子,能给自己带来一些简单直接的情绪价值。微短剧的剧本对应人们社会生活的“脚本”,“英雄救美”“好事多磨”“逆袭”等套路早就根植在普通人对世界的诠释理解之中,不用过多考虑逻辑合不合理,主要是情感共鸣,“因为不出所料,所以不用深究”。霸道总裁、娇妻文学、虐恋爽文等,构成大量微短剧创作剧情的关键词,整体创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样的剧情有大量账号翻拍、二创,许多微短剧的内容“换汤不换药”。随着文艺作品多样化的趋势发展,那些靠爽点、反转、土味内容等走红的网络微短剧因其内容低俗、过度商业化,不能提升作品文化内涵的短板已全面暴露。短剧吸引眼球的内核,仍是借用传统的电视连续剧的“招数”,即在结尾处设悬疑点,或是噱头,以吸引受众观看下一集。新生事物的行业规范是在发展中建立的,监管部门可适当引导。目前大量微短剧本质上仍是“流量产品”,而非真正的“内容产品”,行业未来的规模大小,取决于创作者能否自律、能否守住底线,掌握优质的内容,同时拥有强大的渠道资源,才能脱颖而出。——https://news.youth.cn/sh/202401/t20240126_15045137.htm
近年来,面对村民频繁办宴席增加亲邻随礼负担的现象,农村基层干部很是头痛。批评指责村干部以教育费之名,行罚款之实的不当之举,这无可厚非。但是,农村基层干部除了听到批评,更需要听到“怎么办”的有效办法。也许,如果站在村干部们的角度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发现矛盾之处:面对村民投诉,他们又不能完全置之不理,而直接“上手段”处理,又会引发执法权、强制性等问题。所谓的教育费其实和强制性的罚款没有区别,只不过名目不一样罢了。这也说明,村干部明白村委会这级基层组织没有对村民处以罚款的执法权,于是用教育费来掩饰。这就是当下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在移风易俗工作中面临的两难尴尬。并不是所有村民都有自觉。近年来,部分农村地区请客送礼之风愈演愈烈,生日、生孩子、乔迁、升学、参军等红白喜事都要请客。特别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的都回来了,要请客的都把时间往春节移,春节已变为请客吃酒的集中季,沉重的礼金负担压得部分农户喘不过气来。若让这种不良风气蔓延,尤其是集中出现,还很容易诱发矛盾。因此,在刚性的罚款和柔性的道德规劝之间,或许还可以有一些实际措施。比如,当地基层干部可以自觉带头,不是必要的红白大事,就不举办、少举办酒席,即使举办酒席,也可以明确告知亲邻不收礼、少收礼,并坚决贯彻下去。当将这种观念付诸实践的人多了,新的规矩也就自然立下了,那些想着趁办酒席“挣”一笔的村民,也就不好意思逆风而行了。既然引发了争议,那就借势明确一下村委会态度,重申规则,让村民把话说开、把理讲透。熟人社会,大家一般都爱面子。正如有网友所说,既然都已经走到了举报这一步,那么何妨婉拒“出席”呢?撕破了旧面子,一种新的、更健康的观念才能建立。移风易俗当然不容易,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基层干部一定要讲究方法,多动脑子,至少不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制造更大、更多的问题。——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140065
一些众筹平台营利业务难以继续,筹款业务本身面临“自我造血”压力。平台的建设和支持都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考虑到相应成本,可以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但是平台在向筹款人和捐款人收取服务费时,应当依法保障信息公开透明,同时不以营利为目的。一般情况下,会下意识地勾选‘已阅读并同意’的服务说明。因为在其他平台上,如果不勾选无法进入下一个程序,没想到,在××筹平台不勾选才能保证不会被多扣钱。受访者都是通过筹款链接进行的捐款,大多数人表示“很少有人会打开筹款平台小程序找人捐款,一般是点击朋友圈或社交群中的筹款链接进行捐款”。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平台,即使没有勾选《用户资助说明》,在点击“确认支付”后,付款页面也会跳出弹框再次提醒网友“希望可以资助平台3元帮助更多的大病家庭”,并在弹框上方会再次出现捐助患者的姓名,并且将“确定”框赋上红色。当用户点击“确定”后,便自动勾选了已阅读和同意用户资助说明,然后直接跳转到付款输入密码的界面。只有再次点击“取消”之后,才可以直接捐助,不再支付“资助平台3元”。一些筹款平台会从筹款人募集到的款项中抽取一定费用,作为平台的服务费。平台收取管理费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为了保障平台持续健康运行,以覆盖平台部分运营成本”。那么筹款平台额外收取捐款人的费用是否合理呢?根据××筹的说明、操作流程以及可选项等形式来看,平台并未强制用户支付3元绿医服务费用,用户可以通过不勾选的方式拒绝支付该项费用,因此并不实质构成欺诈或强制消费。为防范风险,捐款人在网络平台进行支付等操作时,需要特别注意平台方的提示条款、免责条款、增值服务的说明等事项。如果能够通过收费促进公开募捐平台改进服务质量,使善款能遵照捐赠人意愿合理使用,“适当收取费用是可以的”。不过,如果平台能够从其他途径,如投资人的支持、财政的补贴、相关流量的变现等获得资金支持则更好,就不需要向捐款人收费了。筹款平台可以收费,因为这本质上属于市场行为,通过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来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平台运营无可厚非,“筹款平台本身作为商业机构,如果既要求其提供免费的服务,又要承担相应责任,这本身就是权责不对等的关系”。筹款平台一般借助不营利的筹款业务吸引流量、获取客户,再基于流量去开展公司的其他业务,如互助、保险等业务,建构起“筹款+互助+保险”的商业模式,营利业务一定程度上会反哺非营利业务,筹款资金本身也会产生利息。在捐款环节,一些平台对用户的提示不足,用户往往在不知情时额外支付了“支持金”,相关提示信息不易识别,捐款人难以了解支付“捐款”的具体构成;同时,一些平台没有为捐款者了解资金的流向与使用情况提供便利,给捐款者造成了一定的被欺骗感和被隐瞒感,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会影响平台的公信力。免费时代算是过去了。未来筹款平台收费会越来越普遍。在现实中,不少公众对网络筹款活动往往有误解,将其视作纯粹的公益行为,认为其提供的服务就是无偿性的,忽略了其背后的企业化运营特性,也忽视了其背后的成本与投入。作为市场化运营的网络筹款平台,日常需要承担各种义务,包括资金审核、拨付监管、后续跟踪、资金返回等工作,因此也就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成本,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市场化运营模式问题,或者说平台收费等现实性问题。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使用,要想更好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对案例真实性的识别能力,增强风控能力等,必然需要投入更多。我国现行法律并未禁止筹款平台收费,但根据慈善法的规定,平台需要保障捐款人的知情权。需要制定规范、透明的收费机制,同时定义好平台性质、做好社会公众的引导。多位受访者也表示,他们顾虑的不是收费本身,而是收费的不透明性、不合理性。从法律规定来看,平台不得隐瞒善款使用情况,只要捐赠者想要知道,慈善组织就应该告知,而且应该是主动告知。信息披露要做到足够透明。在捐赠人充分知情的情况下,捐与不捐、捐多少都是捐赠人的选择。平台的页面设计可以更加优化,利用技术手段在支付页面做更具体、清晰的说明,为公众提供选择,例如勾选选项或未勾选选项,金额的变化应当是明显的。而对于金额变化的原因,平台也应提供更具体的解释说明。为了可持续发展,平台通过收取一定费用实现成本分担是必要的,但这样的前提是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必要时可以通过深入调研,开展成本构成、服务价值等方面调查,听取用户、平台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平衡筹款平台的商业属性和服务领域的准公益属性。慈善组织在自己的网站上收费,只要是其通过收费改善了服务质量促进更多人进行捐赠,“就应该允许由慈善组织自行决定”。服务费的设定属于市场行为,各类筹款平台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如果该平台服务费过高,既不符合公众的期待又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那么公众自然就会抛弃该平台,选择其他的捐款平台。因此,服务费的标准应交由市场调节。从免费到付费必然有一个转型的过程。当筹款平台开始收费的时候必然会经历阵痛期,需要不断地向公众解释为什么需要收费。但如果平台能够和公众达成共识,即收费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承担更明确的责任,未来便会形成更良好地捐赠环境。建立事后监督机制也是必要的,例如出现不明确告知用户需要交费等违规行为,由民政部门慈善主管机构进行处罚,例如取消其公开募捐资格等,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捐赠环境。——https://news.youth.cn/sh/202401/t20240126_15045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