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经与史
浅读经与史 原创胡志峰刘长志2024-01-22 19:32发表于辽宁4人听过 浅读经与史 读/史/体/德 我2018年跟刘老师学习已经五年多时间了,在跟随刘老师学习圣人经典这几年,发现越来越觉得无知,面对圣人智慧我只能仰望而永远无法企及。后来找老师帮我开药方,送我四个字为“博文约礼”。于是决定从易经的基础再次重新学习,并且也开始涉及历史,因为刘老师的推荐买了《资治通鉴》,据说这是为统治者量身订制的一本书,但是我们普通人为什么学习历史并且又有什么用呢?老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就是无数前人演绎和推动发展的,说的就是人自己的故事。曾仕强先生说过:如果我们学历史只记住了时间和事件,那就是说鬼故事,还不如不学。《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有次在电视节目中说:人类最大的历史教训就是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学到过任何教训。让我意外的是在学习《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再次看到系辞传里面的许多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在系辞传见过很多次了,陌生是因为一开始不知道这些圣人都做了什么其中有什么义理。《系辞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我在学习系辞传时这些圣人形象给我的感觉十分遥远,只凭死记硬背,也没法领会义理,当我在《资治通鉴》中再次读到他们时,一时之间他们的形象突然变得鲜活又立体。原来系辞中的记载是上古圣王治理天下的功业。伏義氏仰观俯察一画开天地,创造无字天书六十四卦;神农氏不仅教会 人民种地又创造天下第一个农贸市场“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取诸益卦。聚天下之货,致天下之民,日中而市,各取所需,交易而退,取诸噬嗑”。黄帝尧舜制礼作乐建立伦理制度,如此则君臣上下错落有序,民不教而自化,不令而自行,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我个人读书比较慢记性也不好,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仿佛找到那条贯穿全书的主线,整套书的中心思想主打一个“德”字,做为治世者必须要始终坚持畜养德性。因为天下不是某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治世者要不断畜养自己的德性才能保证德能配位,以保天下长治久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看历代王朝兴衰更替无不与治世者德性有关系。正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夏桀与商纣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琼楼玉宇和酒池肉林。他们居于高位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对下面的人却是残忍暴戾。身边都是谗媚小人,听不进忠臣劝谏,夏有龙逢商有比干。当他们诛杀忠臣那一刻亡国的钟声也随之敲响了,其实商纣王并不如我想的那么愚蠢无能,今年新上映的电影《封神》中纣王扮演者我认为形象比较符合,史上记载改用白话从身高来说他应有一米九,论长相也算高大英俊,论智商最少也是一百二,论口才诸葛亮也未必能说过他,论力量项羽也未必能奈何他,但就是这么一个天之骄子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只是因为缺了一个“德”字。我们普通人都是从圣人的伟大功业才开始对他们有了景仰,对他们平时点点滴滴的事迹听的却少,都知道大禹治水并且以此确立治国之道,因为人性如水的原因。大禹父亲因为治水的玩忽职守而受到了尧帝惩罚,而到舜帝又再派大禹治水也是历尽千辛万苦走遍九州大地把当时中国土地面积丈量一次也熟悉了山川河流的地形地貌才治水成功,三过家门不入不是不想回而是不敢回因为有可能会有性命不保。舜帝经过长期观察逐渐看到大禹有王天下之德性后面将大位传承于大禹,即使贵为天下君王大禹仍然尽守本分勤勤恳恳的为百姓服务,有次驾车外出返回路上见几个士兵押运一队囚犯,便下车询问士兵得知因为私欲而犯国法。大禹看着远去的囚犯扶着车架大哭起来:想当年尧舜王天下时,以圣德仁爱感化百姓,人人都友爱和睦,恪守本分,以违反道德而羞耻,我也时时不敢忘记先王教诲,常常反省自己的错误。可是如今到了我的治理仍然还有人犯法,这是我的德行还远远不够,都是我一个人的责任。而到了商汤初期,由于遇到多年旱灾全国各地开始饥荒越来越多,商汤十分反对以活人祭天的方式,把所有的错误和责任归结于自己,并以自身祭天求雨的至诚而感动上天的事迹。推翻夏桀之前为寻找人才把奴隶出身在做厨师的伊尹提拔为管理国家的大臣,君臣二人还经常以制作菜品的方法谈论治国之道,后面就有了伊尹帮助太甲改过自新之后并还政于王的故事。文王做西伯侯的时期,有两个小国的百姓因为两家占地面积多少的事情争吵不休,后面干脆跑去周国找文王评理来了,谁知道一进入周国之后,被周国老百姓的谦逊礼让,尊老爱幼的民风民俗震动不已,年轻人在小路见到年龄大的则双手肃立侧身在路边让长者过去。二人见了此情此景感到非常羞愧直接回国了。圣人也是从修身开始一点点的存养良知积累德性,不是今天立志修身明天立马成圣。孟子说这是义袭而取,文王用自己的圣德教化从身边人开始逐渐影响到国内的风气以至影响扩散到天下其他诸侯国,平天下并不是靠武力征服,这就是坤卦大象: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朝康王时期治国达到最鼎盛阶段,监狱有近四十年没有关押犯人。正如《论语》中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经历这几年我个人的体会学习经典能指导做修身功夫,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现象都是因果关系,包括我们现在的个人处境。 经/史/互/鉴 因为《资治通鉴》刚刚才学习到西汉结束,结合经与史的角度我想大概谈一下汉武帝对应丰卦的角度个人的浅显看法,大家看到丰卦的经文可能误会我也是解卦,不过我的想法站在易经角度看历史,通过历史来体会易经的道理。我个人选择丰卦卦辞与彖辞对比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时势。离下震上,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彖曰:丰,大也” 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从丰卦的形势看是一个物质非常充盈的时候,所以亨通不已,丰代表又多又大的意思,好比庄稼丰收,不只是收获满满,是超过预期的收获。王假之,代表君王到此,这里的王指的能厚德载物的圣王,不代表一般的继位君主。这卦辞我个人理解为,做为一个国家来说是财富物质最鼎盛的时期,对人来讲是人生的最巅峰辉煌时刻,成语(如日方中)正出于此卦。“勿忧宜日中”一个方面是说现在好比太阳处在天空正中间位置,也是阳气最旺的时候,圣王泽被天下,惠及四方,没有什么好忧愁的。另一方面,则是说太阳到了天空正中接下来开始要偏西了,人到最巅峰期后面肯定走下坡路,国家到了最鼎盛时期也开始要衰退了,这有什么担忧的,本来规律如此。资明以动对应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如果动而不明则是冥行忘作,事业不仅做不大可能还失败,指为圣王以其深厚大德驾临而泽被天下百姓,不需要优虑。只有厚德载物的圣人才能成就伟大的功业。但是孔子教化人民太平盛世不能永远持续,但可以圣王之德延长,这也是为什么周朝可以达八百年。人的荣耀加于一身则自会引来诽谤,拥有的财富太多也会引来觊觎之心。不过太阳过了正午接下来自然偏西,月亮盈满之时必然开始缺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天地都不能违反,何况人鬼神则更加如此,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由于汉武帝继位是处在西汉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兴衰存亡往往都在此时决定了以后王朝命运。不论在中学课本还是在影视作品中都再宣传这位千古一帝的英明神武,他甚至还出现在毛主席的诗词当中,汉武帝最大的功业就是打击匈奴驱逐达虏,在他的任期彻底解决了匈奴对我们北部边彊的骚扰,将匈奴势力一分为二成为南北匈奴,南匈奴与汉朝联姻称臣,北匈奴往西最远跑去中东和欧洲,“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成为汉朝抗击匈奴最辉煌时刻,翰海是贝加尔湖,记得好像温先生曾说过贝加尔湖清末前是中国的内陆湖非常具有战略意义。霍去病死后葬于狼居胥山,此后封狼居胥成为武将最高荣耀的追求。有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也是豪情万丈!从民族抗击外族侵略方面确实是对国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深入认识汉武帝刘彻时,我却发现他是一个好大喜功,希高慕大的君主,可能我这观点比较不尊重这汉武大帝,毕竟做了这么大事功,但这位仁兄我从人性角度看只是一个沽名钓誉之辈并且还有点败家,汉武帝一生梦想就是要做尧舜事业,只是这一点说明已是舍本逐末了,因为文帝景帝经过两辈人的辛苦经营汉武帝接手之时,已经到了民富国强的阶段,历史记载景帝晚期当时钱库的串钱的绳子都断了,粮仓的粮食因为多到存放不下,只有露天堆积导致风吹雨打发霉腐烂,大街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马匹,如果有人牵着母马上街都会被人嘲笑,那时候养马应该比现在私人养车还贵,由此可知当时老百姓生活相当富裕了。汉武帝从文帝景帝手上继承这么大的家业,每天都是踌躇满志。不想怎么继承祖辈遗志做一个守成的君主,却只想做一番能千古留名的大功业,能像尧舜一样流芳百世。而从来都没有想过学习尧舜之道去做一个有德行的君王,表面上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际他只喜欢儒家礼乐制度那层光鲜亮丽外表,却根本对儒家的核心修身养德功夫不感兴趣。文帝时期没做的事他都做了,比如泰山封禅(历史上唯有道君主才有资格向天地述职),改正朔,易服色,行礼乐。在儒家的眼里武帝心里充满的好货好名的私欲,尊贤纳士是假,让儒家士人为他脸上贴金是真。汉武帝更重视发掘武将人才,在打击匈奴的政策非常激进导致最后穷兵黩武的地步,他的祖父汉文帝对匈奴的方法一直都是赶跑了就点到为止,穷寇勿追,对匈奴执行怀柔政策,允许通商通婚,以仁德之心感化匈奴单于也带来了北方的和平。到了武帝这里依仗兵强马壮喜欢赶尽杀绝,由于地形不熟的复杂因素导致杀敌一百自损一万,又因为常年打仗于是增加了老百姓的赋税和徭役,国库因此不断消耗,并且还需要长期征兵。到了汉武帝晚年国家户口簿记录的资料由于几十年长期的对匈奴作战,全国人口几乎少了一半,家家死人的情况真不是随便说的。汉武帝晚年迷信长生不老之术听信谣言让很多术士带他兴师动众去东海找神仙,劳民伤财,听了东方朔的劝说才愿打道回宫。并且因相信巫蛊的谣言把自己的继承人亲儿子也给逼死了。最后他也反应过来以前犯错误不少,但是为了挽回不好的影响,出了一道“罪己诏”,这一招我个人觉得很管用,汉武帝这人毕竟也是冰雪聪明天资很高,对各种利害也看得很透,所以到了现在他的名声也算保住了,只是那“罪己诏”有多少诚意还是有待考量。但是从他之后西汉的国运也从此改变了,虽然最后还有昭帝宣帝两位中兴之主撑了一下,再往后就是元帝昏庸成帝无能,直到哀帝干脆趁你病要你命,想学习汉武帝立威,结果专干杀忠臣亲小人的事情,最后一个汉平帝彻底被王莽铲平了,说到最后还是一个“德”不配位。《系辞》子日:“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毛伟人在诗词当中已经把这些皇帝都看明白了,所以才有那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千古绝句,伟人的气魄真有一揽众山小的高度。所以总结一点不论是为人,还是齐家,以至到治国,都是以德为本。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