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知:可有“文科诺奖”?——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奖项
关键词:博古睿奖;霍尔堡国际纪念奖;京都奖之思想艺术奖项;莱布尼茨奖之人文和社会科学奖项
1. 美国:博古睿哲学与文化奖,2016年起,100万美元
想要成为人文社科领域“诺奖”的奖项,不止一个。近日,2022年的博古睿奖颁发给了日本哲学家柄谷行人,他也是该奖项在2016年设立以来第一位获奖的亚洲学者。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的博古睿奖每年颁发,旨在褒奖那些深刻影响人类在快速变化世界中的自我认知的思想家。颁奖者认为,高等教育不能是孤立于社会现状之外的象牙塔,他们希望优秀哲学思想能够冲破大众化信息的包围,增进人们对于其他文化和观念的了解,奖项在这里便担纲“助产士”的角色。博古睿奖往年的获奖者包括澳大利亚动物伦理学家彼得·辛格、美国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等。2018年,博古睿研究院在北京大学设立其中国中心。
柄谷行人的思考横跨多个人文社科领域,连接东西古今。他的研究从文学和美学起步,之后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史领域大展拳脚,著有《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作为隐喻的建筑》《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历史与反复》《世界史的构造》《哲学的起源》等。授奖词中说,柄谷行人对现代哲学、哲学史、政治思想都做出了极具原创性的贡献,在当下历史情境下弥足珍贵。
——备注:博古睿研究院是一家独立、无党派的智库型研究院,于2010年成立于美国洛杉矶。研究院旨在致力开发所有可以塑造社会、政治理念以及研究机构的设想。博古睿研究院每年颁发奖金高达100万美金的博古睿奖,授予全球杰出的思想家,以汇集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及政治理念的顶尖人才,来探讨在科技领航的时代中,全球执政管理和对人类的定义等我们面临的最根本问题。
2. 挪威:霍尔堡国际纪念奖,2004年起,600万挪威克朗(约合60万欧元/美元)
历史更长的有挪威议会设立的霍尔堡国际纪念奖,2004年起每年颁发,目前奖金达600万挪威克朗(约合60万欧元/美元)。历届获奖者中包括保加利亚裔法国心理分析和哲学家克里斯蒂娃、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不久前去世的法国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等等。不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社科学者毕竟有限,难免出现“赢者通吃”的现象,例如致力于推动公共政策的剑桥荣休哲学教授奥诺拉·西尔维娅·奥尼尔和美国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都相继获得过以上两个奖项。
2022年的霍尔堡奖授予了印度裔美国学者希拉·贾萨诺夫(Sheila Jasanoff),以表彰她在科学技术研究(STS)领域的贡献。希拉·贾萨诺夫目前任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专研科学技术在法律、政治和公共政策中的作用,著有《法庭上的科学》《第五部门》《自然的设计》等。有趣的是,贾萨诺夫夫妇与一双儿女都与哈佛有关,却是一个“非典型”的哈佛家庭。希拉·贾萨诺夫1950年代从印度赴美,在哈佛相继获得数学学士、语言学硕士博士、法律博士学位,丈夫杰伊·贾萨诺夫(Jay Jasanoff)来自纽约的波兰移民家庭,是一位计算语言学出身的印欧语言学家。
——备注:自 2003 年挪威议会设立该奖以来,作为国际上最大的学术领域年度奖项之一,该奖一直颁发给人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法学和神学领域做出特殊贡献的学者。该奖由挪威议会所设,并通过教育与科研部直接拨款予卑尔根大学所颁发,每年3月14日公布获奖者。
3. 日本:京都奖之思想艺术奖项,1985年起,1亿日元(约合675,00美元)
亚洲则有一个全面对标诺奖的奖项——京都奖,由日本稻盛财团于1985年创立,设有高新技术奖、基础科学奖以及思想艺术奖三大奖项,自2018年起更是将各单项奖金提升到1亿日元(约合675,00美元)。2022年8月去世的稻盛和夫当时在祝词中称:“京都奖的设立既是对社会的回报,也是我对利他主义人生观的实践。”
2022年京都奖思想艺术奖授予了印度塔布拉演奏家扎基尔·胡赛因(Zakir Hussain),授奖词中说,他是一位极具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艺术家,能在原先只打节奏的塔布拉鼓上演奏出旋律,从而拓展了这件印度传统打击乐器的音乐可能性。塔布拉诞生于18世纪,是一对可调节音高的鼓,在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都十分流行。右边以右手击打的小鼓称“塔布拉”或“达亚”(意为右),发音较高,左边以左手击打的大鼓称“巴亚”(意为左),发音较低。扎基尔·胡赛因与世界各地不同流派的音乐家合作,超越了传统印度音乐的框架,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世界。他的父亲阿拉·热卡(Alla Rakha)也是一位塔布拉演奏大师。
——备注:京都奖由日本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捐资设立,是一个表彰对人类科学和文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奖项。该奖由稻盛财团每年颁发一次,分为“先进技术”、“基础科学”以及“思想和艺术”三大奖项。京都奖从1985年起每年颁发一次,颁奖仪式安排在每年11月。获奖者可获得荣誉证书、奖章和奖金。
作者:编译/黎文;编辑:刘迪;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此处发布时,正文有所微调和更新,标题、小标题和备注均为发布者所加。
4. 德国:莱布尼茨奖之人文和社会科学奖项,1986年起,250万欧元
莱布尼茨奖(Leibniz Prize)以德国近代著名通才型学者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的名字命名,由德国科学基金会在(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DFG)在1985年设立,次年(1986年)开始每年颁发给最多十位在德国从事科研的学者。 是世界上奖金额度最高的科学奖项之一,在德国学界地位仅次于诺贝尔奖。 这一奖项主要是资助杰出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并鼓励他们带领后起之秀参与科研。获奖学者可在7年内申请到最高250万欧元的科研经费,科研计划完全由他们自己设计,不用冗繁的行政程序阻碍即可获得资助,其创立目的也在于致力追平德国的最尖端科研人才和美国相比的资金差距。下设自然科学奖项、生命科学奖项、人文和社会科学奖项、工程科学奖项。获得过人文和社会科学奖项的著名学者有社会学家罗萨、莱克维茨,科学史家、汉学家薛凤等等。
德语中的“科学”是Wissenschaft包括所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更接近希腊语 episteme,而英文中的Science主要侧重自然科学。
Sozialwissenschaften———研究“社会”的Wissenschaft
Naturwissenschaften——研究“自然”的Wissenschaft
Geisteswissenschaften——研究“人(的精神)”的Wissenschaft